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在GM(1,1)模型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改进残差修正模型、灰色BP神经网络模型、灰色线性回归模型在变形数据的预计精度,并且结合实例分析了不同灰色组合模型在滑坡变形预计的精度以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变形分析与预测模型中病态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变形分析与预测模型中的线性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灰色系统分析模型中的病态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通过对变形观测资料施加干扰噪声,采用最小二乘原理,得出了三种模型中每一个参数与干扰噪声的数值关系表达式。指出在变形解释和变形预测中,用这三种模型进行建模分析时必须先检查信息矩阵A=XTX的病态程度,采取有效方法减轻A=XTX的病态程度后方可使用这三种模型。  相似文献   

3.
沉降监测的数据分析与预计在工程建设中具有决策辅助作用。选择合理的预测模型进行沉降预计,可以提高预计精度。结合工程实例,对焦作市×××项目8号楼进行沉降监测,分别用回归分析模型和灰色理论GM(1,1)模型进行数据处理,从而说明两种模型各自适用的环境条件和优缺点,预计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相关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方法比较成熟,如回归模型、卡尔曼滤波模型、灰色模型、时间序列模型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各种模型,均经过了各种检验,而且有效地应用在变形监测技术中。然而单一的模型预测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预测模型需要采用组合优化模型弥补单一模型的缺陷。本文主要阐述了加权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在高铁隧道沉降预测中的应用,通过与传统的GM(1,1)模型以及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加权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Matlab的灰色回归组合模型,是对灰色GM(1,1)模型以及线性回归模型的补充和改善,通过对某工程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且与单一模型的预测精度相比较,从预测结果可知该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与单一模型相比有较大提高,这对于预测工程时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建筑物施工及运营期间,掌握建筑物变形规律并及时预测其变形趋势在保障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单一的灰色GM(1,1)模型预测精度不高,本文提出了一种预测模型——灰色自回归组合模型,该模型结合了灰色GM(1,1)模型和自回归模型的优点。为验证该模型预测精度优于灰色GM(1,1)模型,本文通过某工程实例中的2个变形观测点的观测数据进行建模,结果表明,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单一灰色GM(1,1)模型。  相似文献   

7.
在建筑物施工及运营期间,掌握建筑物变形规律并及时预测其变形趋势在保障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单一的灰色GM(1,1)模型预测精度不高,本文提出了一种预测模型——灰色自回归组合模型,该模型结合了灰色GM(1,1)模型和自回归模型的优点。为验证该模型预测精度优于灰色GM(1,1)模型,本文通过某工程实例中的2个变形观测点的观测数据进行建模,结果表明,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单一灰色GM(1,1)模型。  相似文献   

8.
变形模型的分析研究以及变形预测是变形监测的重要内容,常用的方法有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灰色理论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法以及变形的组合分析方法等,本文就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对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了相应的变形分析模型并进行了变形的预测,试验结果说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的监测预测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非等间隔灰色GM(1,1)模型在沉降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李斌  朱健 《测绘科学》2007,32(4):52-55
本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非等间隔模型GM(1,1)对西安市朱雀大厦周边建筑物及地表沉降观测数据进行了建模、分析和预测,并且与传统的回归模型拟合结果进行了比较,比较的结果验证了该灰色模型在建筑物及地表沉降变形分析中的实用性、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以武汉市地铁6号线施工沉降监测为例,利用多种预测模型对第十一标段武胜路站—汉正街站区间的沉降量进行了预测。通过对比分析可知,灰色GM(1,1)模型的拟合值与实地观测趋势大致吻合,但灰色线性回归组合预测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平均相对误差可达2.564×10~(-3)%。为得到精度更高、鲁棒性更好的预测模型,对灰色线性回归组合预测模型进行了加权优化。结果表明,利用改进模型进行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769×10~(-3)%,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对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GM(1,1)具有要求样本数据少,运算方便,短期预测精度高等优点,因此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适用于单一的指数增长的模型,对序列数据出现异常情况很难预测。为了改善这一局限性,将其与多项式拟合进行组合,通过实例分析证明组合模型比单一模型拟合精度更高,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pGM(1,1)模型在变形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GM(1,1)模型在背景值取值上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权的pGM(1,1)模型,通过模型比较,表明pGM(1,1)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并用该模型进行了实际的变形预测。  相似文献   

13.
针对GM(1,1)模型对随机波动性较大的数据拟合较差、预测精度低的缺点,提出了基于小波去噪的灰色动态模型。首先运用小波滤波消除数据噪声,使数据更具规律性;再利用灰色动态模型预测变形;最后对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误差较小、精度较高,适合在变形预测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小浪底水利枢纽大坝变形的灰色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大坝变形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首次运用灰色理论和方法通过模型的建立、模型精度检验过程得出用于预测大坝变形的GM(1,1)模型,并用该模型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大坝坝顶视准线部分监测点的变形量进行了预测,预测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证明此模型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是可行的,同时为大坝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分别运用多项式拟合和灰色GM(1,1)模型,对京沪高速铁路常州段桥墩沉降监测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验证了灰色GM(1,1)模型的预测效果优于多项式拟合,能较好地预测桥墩的沉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王琪洁  邹峥嵘彭悦 《四川测绘》2004,27(4):156-158,173
基于灰色模型的诸多优点,作者选用GM(1,1)模型分析和预报形变监测序列。然而直接应用GM(1,1)灰色模型分析和预报具有季节性的监测序列时往往精度不高。因此,作者提出运用基于季节指数的“去季节波动”法与GM(1,1)混合建模,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与预报。基于均方差和平均绝对误差两个精度准则,作者对此方法与周期函数拟合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此方法提高了具有季节性波动监测序列的预报精度,且建模方法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17.
变形监测是安全化工程施工和管理的重要内容,贯穿于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行,对监测的沉降数据进行处理,并预测沉降量,提前对工程作出安全预警,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基于GM(1,1)灰色模型、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结合的相关理论,借助Matlab软件编程,建立了灰色-小波神经网络变形预测网络模型。结合工程实例,将建立的变形预测网络模型应用于累积沉降量观测数据,结果表明组合模型具有很稳定的预测效果,比单独的GM(1,1)灰色模型预测准确度高,且训练样本越多,预测越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with both optical and SAR instruments, can provide distributed observations of snow cover over extended and inaccessible areas. Both instruments are complementary, but there have been limited attempts at combining their measurements. We describe a novel approach to produce monthly maps of dry and wet snow areas through application of data fusion techniques to MODIS fractional snow cover and Sentinel-1 wet snow mask, facilitated by Google Earth Engine. The method is demonstrated in a 55,000 km2 river basin in the Indian Himalayan region over a period of ∼2.5 years, although it can be applied to any areas of the world where Sentinel-1 data are routinely available. The typical underestimation of wet snow area by SAR is corrected using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to estimate the average melting altitude. We also present an empirical model to derive the fractional cover of wet snow from Sentinel-1. Finally, we demonstrate that Sentinel-1 effectively complements MODIS as it highlights a snowmelt phase which occurs with a decrease in snow depth but no/little decrease in snowpack area. Further developments are now needed to incorporate these high resolution observations of snow areas as inputs to hydrological models for better runoff analysis and improve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flood risk.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model small scale neighbourhood in a house price model by implementing the newest methodology in spatial econometrics. A common problem when modelling house prices is that in practice it is seldom possible to obtain all the desired variables. Especially variables capturing the small scale neighbourhood conditions are hard to find. If there are important explanatory variables missing from the model, the omitted variables are spatially autocorrelated and they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s included in the model, it can be shown that a spatial Durbin model is motivated. In the empirical application on new house price data from Helsinki in Finland, we find the motivation for a spatial Durbin model, we estimate the model and interpret the estimates for the summary measures of impacts. By the analysis we show that the model structure makes it possible to model and find small scale neighbourhood effects, when we know that they exist, but we are lacking proper variables to measure them.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多数滑坡监测得到的数据是非等间隔的情况,运用新方法推导出MUGM(1,m)模型。首先用间隙变换后的时间间隔代替原始时间间隔,然后构造新的时间序列,最后根据微分方程推导出预测公式;并以某滑坡体为实例进行建模分析,通过与传统时间加权的方法对比,验证了新方法的预测精度要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