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HAI已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进行了一年半的观测,获得了1146组观测资料.根据这些观和资料编算出第一期光电等高仪星表。为了说明这期星表的情况,本文特将它与国内几本光电等高仪星表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自七十年代后期起,中国的4架光电等高仪就开始注重于旨在改进基本星表系统的观测.这4架光电等高仪均实现了现代化改造:实现全自动化操作和采用光子计数记录,这使得仪器能通宵达旦地工作,效率倍增.近年来用中国光电等高仪的观测已经编算出几部等高仪星表,其两个坐标(α和δ)的精度都很好,极限三等可达11m以上.将来这4架光电等高仪和即将用CCD装备的Ⅲ型光电等高仪将会对基本天体测量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中国光电等高仪系统的等高总星表(GCPA)。它以光电等高仪得到的四部初始星表的系统差组成赤经和赤纬综合系统,再将用Danjon等高仪得到的四部初始星表归化到综合系统上。总星表共有1579颗星,1541个△α值,1131个△δ值.所有△α和△δ的平均精度分别为±3.3ms和±0.058,其中FK4星的相应值分别为±2.3ms和±0.042.由两个和两个以上仪器观测得到的FK4星有485个△α值和349个△α值,其外部符合精度分别为±3.8ms和±0.041。最后给出了由GCPA确定的FK4的系统改正,并与有关星表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陕西天台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物理技术和无线电测量研究所之间所进行光电等高仪I型的国际合作持续了5年,共完成3个纲要的观测。根据这些观测资料,编算出包括817颗星的无赤纬盲区的等高仪星表和24颗射电星的星表。在此对不同的系统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给出云南天文台Ⅱ型光电等高仪1976年12月-1978年12月观测得到的182颗二次过等高圈的恒星位置改正,并计算了FK_4星表的系统误差Δα_δ和Δ_δ_δ。  相似文献   

6.
用上海天文台光电等高仪(Ⅱ型)1975年9月至1978年的观测结果,计算了恒星的星位改正以及星表的系统改正△α_δ、△δ_δ.  相似文献   

7.
上海天文台用国产的Ⅱ型光电等高仪和丹容等高仪进行了一年平行试验观测,比较了两种仪器的观测精度,证明Ⅱ型光电等高仪的各项精度指标均优于丹容等高仪.文章还用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气温的短期波动对测时结果的影响,计算了月亮潮对观测的影响,给出单架仪器所订出的FK4星表的△α_δ型和△δ_δ型系统差.  相似文献   

8.
本文给出了用光电等高仪(I型)1973年10月至1976年10月的观测得到的FK_4星表改正,描述了星表的编算方法及其精度,同时研究了FK_4星表的△a_B、△δ_δ型的系统误差。所得结果表明,用光电等高仪(I型)改进星表要优于Danjon等高仪。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了云南天文台Ⅱ型光电高等仪1976年12月至1981年12月观测期间所得到的182颗两次过等高圈恒星的星位置改正值和部分一次过等高圈恒星的星位置改正值。并用这些改正值计算了FK_4星表的区域性系统差。  相似文献   

10.
1978年初至1981年初,我们用陕台光电等高仪(Ⅰ型)进行了专门的星表观测。获得的星表包括777颗两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赤径改正△α和赤纬改正△δ。其中有FK4星357颗,FK4supp星189颗,GC星231颗。对于|cosq|≤0.3的星没有计算△δ。所有FK4星△α、△δ的平均精度分别为±0.0036和±0″.063。另外,还给出了43颗一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赤经改正△α和2颗星的赤纬改正△δ。为有效地扩充待测星数,除在时间、纬度观测纲要即基本组(2小时一组)内插入适当数目的待测星外,我们增加了星表组(1小时一组)。观测方案是:星表组——基本组——星表组——星表组——基本组——星表组或者星表组——基本组——基本组——星表组。星表的系统完全由基本组的FK4星决定。将各基本组化到平均系统以后,所有的星表组及基本组内的插入星直接相对于这个平均系统求其残差平均值。  相似文献   

11.
陕西天文台 (CSAO)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物理技术和无线电工程测量研究所(VSNIIFTRI)之间进行的等高仪合作观测研究已进行了三年多 ,到 1 999年上半年完成了两部纲要的观测 ,获得了两部无赤纬盲区的等高仪星表。主要介绍两部纲要的观测精度 (相对依巴谷星表系统 )、星位改正精度和某些系统误差的分析。从各个方面来看 ,都达到了预期的合作目标。  相似文献   

12.
陕西天台(CSAO)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物理技术和无线电工程测量研究所(VSNIFTRI)之间进行的高等仪合作观测研究已进行了三年多,到1999年上半年完成了两部纳要的观测,获得了两部无赤续盲区的等高仪星表,主要介绍两部纲要的观测精度(相对依巴谷星表系统),星入正精度和某些系统误差的分析。从各个方面来看,都达到了预期的合作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上海天文台Ⅱ型光电等高仪从70年代开始进行时间、纬度及等高星表的观测。观测精度在BIH系统和FK5系统中均获得好评。但是,其自动化程度和极限星等(6.5mag)较低,削弱了它在星表等工作中的应用。为此,我们对它进行了现代化改造。用一台IBM-PC微机,通过步进电机及同步测角器控制望远镜自动定位,自动跟踪。采用光子计数方法记录恒星过等高圈的时刻。观测结果直接由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适应雨季较长地区的观测,提出了编制等高初始星表的满星平差法。首先将年首两边跨度为一年的所有恒星在每个夜晚观测记录的钟面时刻,作岁差、章动、光行差和自行的修正,再通过不同夜晚之间的共同星作连接。消除各个参数在不同夜晚之间变化的影响,把所有的观测都化为年首附近同一夜晚相对于年首平位置的观测,分别取各颗星过东、西等高圈的多次观测的平均,即可直接解算出对年首平位置的改正值。最后给出了采用满星平差法处理Ⅱ型光电等高仪一年观测资料的结果,验证了这种方法原理是正确的,实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FK5系统中几个星表系统差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由云南天台的光电等高星表(YUA),La Palma子午星表CAMC5,以及中国光电等高第三总星表(GCA),东京天台子午星表9PMC85)相对于FK5系统差的分析。得到以下结果:FK5星表的赤经系统相对比赤纬系统平稳;在赤纬δ=+40°附近由两个子午星表反映出约±0.″1、方向相反的系统差波动,能是由观测误差而引起,而不是FK5本身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16.
用1976—1978年期间,GDⅡ No.2观测的355颗基本星和367颗待测星的残差值进行了归算和分析,探讨了2K和星等、光谱型的关系,得到196颗二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星位改正(GDⅡ No.2-FK_4)△α和△δ,其中△δ因受盲区限制只得137个值.其平均精度分别为±2.6ms和±o'.'046.此外,在一定条件下,还求得一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星位改正△α和△δ各130和11个值.最后给出了FK_4星表的△α_δ、△δ_δ、△α_α和△δ_α型系统改正.结果表明Ⅱ型光电等高仪是适合于作星位改正工作的.  相似文献   

17.
1979年2月至1981年6月期间,上海天文台利用Ⅱ型光电等高仪进行了有组织的星表观测,从22700多次观测中得到了531个△α值和350个△δ值,其中有481颗星两次过等高圈。这些恒星主要选自FK4和FK4 supp星表。获得的△α和△δ的平均精度(均方误差)分别为±0″.0036和±0″.063(见附表),同时还计算了FK4星表的区域性系统改正(△α)_α、(△δ)_α、(△α)_δ和(△δ)_δ。  相似文献   

18.
根据原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 (CSAO) (现已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物理技术和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VSNIIFTRI)之间签定的科学合作协议 ,陕西天文台光电等高仪 1型在伊尔库茨克进行了为期近 5年的星表观测。根据这些高精度的观测资料共编算出包括 81 7颗星的无赤纬盲区的等高仪星表 (其中首批 2 0 0颗已在欧洲《Astronomy&Astrophysics》上发表 )和 2 2颗射电星的光学位置表 ,后者在本文中给出。此外 ,这几年的测时测纬资料还同时发往莫斯科 ,参加俄罗斯的地球定向参数 (EOP—earthorientationparameters)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利用陕西天文台光电等高仪I型和伊尔库茨克合作观测的建议。由于该仪器将配备Z=45°的角镜,放在=52°的纬度上,就可以消除等高仪测定赤纬的盲区,从而可对建立基本参考系及将来维持伊巴谷星表系统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作者利用1978年1月至1981年6月期间陕西天文台光电等高仪(Ⅰ)的专门星表观测资料,归算了820颗恒星的星表位置改正Δα和Δδ。文章介绍了观测方案、归算方法以及仪器某些系统误差的分析等。所得到的818颗星的Δα和568颗星的Δδ的平均内部精度分别为m_(Δα)=±0~S.0043,m_(Δδ)=±0″.0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