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层积云降雪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或地面气象观测教课书中对层积云与降水都有这样的说明“层积云一般不降水,有时可降雨雪,但微弱……”然而在我们山东半岛东端的胶东半岛就例外,冬季层积云经常降雨雪。据统计,从11月到次年3月,有近三分之一的天数有降雪;层积云降雪日数占总降水日数的86%、而且有时降大雪,有时持续时间也很长。如1980年12月12  相似文献   

2.
由于地面温度表的安置不够正确,可以导致地面温度的严重偏差,有时两支温度表相距仅有5厘米而温度却是几度之差。有时两支温度表的安置完全一样,但其示度就是不一样,这说明地面温度表的安置要求较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影响地面温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3.
检定合格的毛发湿度计在有些台站的使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自记记录值(以下简称示值)与实测值比较,差值较大。二是调整笔位调节螺丝后,有时能调好,有时反而差值增大。在《地面气象观测》中讲到“毛发湿度计只能在月未或月初,选择稳定天气,调节笔  相似文献   

4.
《规范》107页规定:“三次站02时地面温度用1/2(当日地面最低温度+前一日20时地面温度)求得”。在正常情况下,当日地面最低温度出现在前一天20时至当日08时之间,用前面公式所求得02时地面温度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但有时地面最低温度则出现在08时至20时之间(多见于夜间是阴天而08时后转晴的天气及冷空气活动的大气),在这种情况下,用前面公式所  相似文献   

5.
经过长期观测,我发现地面最高温度表的水银柱稍有回缩现象。已更换过的几支地面最高温度表都有此现象,回缩值一般在0.1—0.3℃之间,有时可达0.4℃。  相似文献   

6.
在地面日常值班中.有的时候会发现同一时刻地面温度表示值高于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而14时观测到的地面温度表读数高于20时地面最高温度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差异有时可高达1~2℃。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最高温度表在制造上就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二是有时是属于计量质量的原因,三是因地面最高温度表安装不符合规范要求而引起,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却以后者居多.通过查阅我站观测资料发现。地面温度表读数高于地面最高温度表读数的现象多出在春夏季晴朗炎热的天气条件下,或强度较大的降水后.因地面三支温度表按规定安装好后,温度…  相似文献   

7.
梁玉霞 《四川气象》1999,9(3):61-62
在气象学理论上,霜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天气现象。它是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是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其形成条件要求地面和近地面物体冷却到0℃以下,且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容易形成。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我市各测站均存在),有时地面最低温度略高于0℃也出现了霜。甚至于有时天气现象记录中有霜时当日时面最低温度达1℃或略高于1℃。这似乎与气象学理论发生了矛盾。为得到明确的解释,本人查找了近几年来全市各测站冬季各月的地面观测记录。经过认真分析、判断,初步认为(在排除人为读数误差的…  相似文献   

8.
经过长期观测,发现地面最高温度表水银柱稍有回缩现象,晴天高温的日子里尤为明显。已更换过几支地面最高温度表,其水银柱都有此现象,回缩值一般在0.1—0.3℃之间,有时可达0.4℃。  相似文献   

9.
在夏季20时地面观测时,曾多次出现地面最低温度高于地面0 mm的现象,甚至有时高出较多.经多次观测和分析,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天气晴好、白天温度较高时,所以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①夏季地面温度表白天被收回,安放最低温度表之处的地面被太阳暴晒,受热较多,太阳降落后,短时间内温度变化的不均匀;②地面最低温度表放回时,球部和表身未埋入土壤中一半;③地温场土壤板结或不够疏松.  相似文献   

10.
使用机制报表程序预审气表-1数据中,有时发现冬季积雪时,计算机经常提示地面最高、最低温度有疑误.这是由于积雪时地面3支温度表安置状态不同造成的.因此,在安置3支温度表时应注意:  相似文献   

11.
地面最高温度表的读数有时比14时的地面温度表读数低,这引起了不少台站的注意。下面摘登的三篇文章就反映了这一问题。希望大家总结这一方面的观测经验和试验结果,一起来参加这一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夏季 2 0时地面观测时 ,曾多次出现地面最低温度高于地面 0mm的现象 ,甚至有时高出较多。经多次观测和分析 ,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天气晴好、白天温度较高时 ,所以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 :①夏季地面温度表白天被收回 ,安放最低温度表之处的地面被太阳暴晒 ,受热较多 ,太阳降落后 ,短时间内温度变化的不均匀 ;②地面最低温度表放回时 ,球部和表身未埋入土壤中一半 ;③地温场土壤板结或不够疏松。夏季地面最低温度高于地面0mm的原因@李鹏飞$宝丰县气象局!河南宝丰467400  相似文献   

13.
露,规范定义为: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常生成于夜间,有时也生成于夕阳街山的傍晚,清晨以后,随着湿度的逐渐回升受热力蒸发而消失。有时也因受雨水的冲刷而消失。实际工作中不乏这样的例子;蛙声如潮的夜晚,星空下掠过几丝淡淡的云彩,在干燥的地面飘下几滴斑驳的雨点,而微量降水以前就已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形成了露。微量降水以后露是否仍然存在呢?因为微量水降微乎其微,不足以将露冲刷掉,应视为存在.三次观测站的夜间出现的露,应转记于天气现象白天栏.笔者曾细心地作过几次观察,发现微量降水与露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吕申华 《气象》1979,5(7):19-20
一、前言 在盛夏的日常预报工作中,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样位置、同样强度的台风或热带低压所产生的天气会有显著差异?为什么有时地面并无台风,但降水却比有台风时更严重?我们普查了现有的1960—1973年7—9月(缺1965年)中央气象台编印的历史天气图,认为着眼于500mb图比低空或地面图可以更易得出答案。于是根据热带涡的位置、时间、强度以  相似文献   

15.
我市春季主要受中纬度西风带控制,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所以西风带波动很容易向东传递。西风槽是引起我市春季降水的最明显而又最重要的天气系统。春季,西风槽一般与地面的锋面气旋相配合,但也有时在地面图上只能分析出倒槽或冷锋,地面无明显的对应系统一般是很少见的。所以,对西风槽降水的判别,是春季降水预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在地面观测中,有时会遇到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比14时0cm温度表示值高10℃以上的现象。本站曾出现过这种情况:14时观测时总云量为10,14时观测后天气立刻晴好,天空中的云量、云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天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比14时0cm温度表示值高12.3℃。这是由于0cm温度表接触地面,随天气的变化升温、降温敏感;而地面最高温度表因其构造的原因,无论天气怎样变化,将会使一天中最高的温度保留下来。由于14时观测时地面0cm温度表示值不一定是最高的,所以二者会出现较大的差值。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与14时0c…  相似文献   

17.
2015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十分严重的雾、霾天气过程。综合分析此次雾、霾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加密自动站、探空、风廓线雷达以及连续观测的PM2.5资料,结果表明:本次雾、霾过程,能见度的恶化与天气形势、PM2.5持续性波动增长、相对湿度增加、逆温出现频率高、近地层风速小及近地面偏南风输送有密切关系:(1)此次雾、霾过程期间,华北地区较长时间被地面高压后部的弱气压场和低压辐合区控制,地面风速和近地层风速较小,北京大部分地区处于弱的偏南风或偏东风控制中,很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扩散;(2)地面增湿趋势明显,低层偏南和偏东气流将水汽和上游污染物向北京地区输送,加之29日气温明显回升,导致地面积雪融化,近地面相对湿度增加,有时接近饱和;(3)边界层逆温一直存在,很不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扩散。  相似文献   

18.
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常遇到最低温度表酒精柱中断的现象,尤以地面最低表更为多见。遇此现象,我们一般采用“甩动、撞击法”修复。但有时我们只注意修复后放置一段时间拿出使用,而忽视了放置时表身平放还是直放这个问题,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待使用时又可能发生中断现象。  相似文献   

19.
任萍  宋学义 《黑龙江气象》2000,(1):45-45,48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地面温度表感应部分及表身一半要埋入土中,一半要露出地面;埋入土中的感应部分与土壤必须密贴,不能留空隙.在实际工作中常被忽视,有时埋的深度没达到规范要求,即使达到要求,一遇春季大风感应部分下的土壤会被吹走,使它与土壤不密贴.感应部分与土壤密贴和不密贴所测得的地温有没有差别呢?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次对比观测.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统计分析   总被引:60,自引:10,他引:6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0~ 2 0 0 0年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的统计分析表明 ,大气能见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冬、春、秋三季及全年日平均年际变化表现为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能见度较好 ,前期和末期能见度较差 ,2 0 0 0年能见度迅速好转 ;夏季能见度年际变化在 1997年以前与其他季节相反 ,1995年能见度最差。大气能见度与同期地面气象条件和主要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比较表明 ,春、夏、秋三季以空气湿度、PM10 和风速为主要影响因子 ,冬季以PM10 、SO2 、空气湿度和风速为主要影响因子。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空气污染物浓度呈反相关 ,与风速的相关性较为复杂 (有时呈正相关 ,有时呈反相关 ) ;高湿度 (相对湿度 f≥ 80 % )、小风速 (地面风速u≤ 2m·s-1)和雾是造成低能见度的主要气象条件 ;污染物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以冬季最为明显 ,秋季次之 ,夏季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