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正>走进济源市玉川产业集聚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区,土地平整,绿树摇曳,进驻的工业企业正热火朝天进行生产发展……"以前的玉川可不是这样,矿产开采压占、毁损土地资源,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严重,崩塌、地面塌陷等问题凸显。地面大坑套小坑,有的地方能形成30多米的落差……"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科长李运生告诉记者。据了解,玉川产业集聚区内矿产资源以水泥灰岩和铝土矿为主。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多家国营和民营矿山对  相似文献   

2.
<正>春风微拂,湖水碧波荡漾;新植的柳树已经萌芽;田里的小麦浓绿一片;新整的耕地平平整整,正待播种……4月10日,记者来到济源市克井煤矿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区,看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原来是煤矿塌陷地,地势坑洼不平,最大的落差有10多米,杂草丛生,沼泽遍地,多亏国土局实施的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才形成了现在有湖、有路、有林、有田的优美环境。"项目区所在地玉川产业集聚区康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信虎告诉记者。在济源市克井镇河口村以西,玉川产业集聚区康村以东,渠马线以北,  相似文献   

3.
10月10日上午,济源煤业集团公司一矿北社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开工仪式在济源市克井镇北社村隆重举行。这一项目是近年来济源市为建设和谐新农村而实施的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的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4.
“前面是一排地雷弹,一不小心炸得你魂飞魄散,宁肯赋闲,也不想从事矿山监管.”——这是济源市国土资源局一名多年从事矿山执法工作人员的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5.
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济源市,山区丘陵面积占88%.矿产资源优势明显。前些年,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富裕一方百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因开采煤炭等矿产资源引发的地面塌陷、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采矿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成为济源市领导层的一个心结。为保护景区生态环境.近年来,济源市国土资源局采取措施,千方百计抓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还全市人民一个绿水青山的济源。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济源市矿业经济的发展,因采矿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日渐凸显,地面塌陷、裂缝、耕地零星破碎以及矿山植被等受到破坏,不仅当地老百姓怨声载道,而且诱发诸多不稳定因素。为改善老百姓生产和生活条件,节约集约有限耕地,造福一方百姓,近年来,济源市国土资源局与市财政局相互配合,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先后争取矿山环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疆在积极开发石油、煤、铜等矿产资源的同时,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力度,建设绿色安全矿山,累计投入资金1.67亿元,实施治理项目49个,恢复土地面积近3.2万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在矿山环境保护方面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颁布了若干新的法规。在总结我国矿山环境保护新进展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矿山环境保护立法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要在法律层面明确对矿山环境的保护、制定专门保护矿山环境的行政法规和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金秋十月,站在济源市五龙口镇休昌村北坡眺望,山坡上林茂草丰、苍翠欲滴,处处充满着盎然的生机和活力。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矿坑四布、矿渣遍地、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近年来,济源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实施市区北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项目,全面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全力消除  相似文献   

10.
“2021年,我们实施了2个批次总规模约6500亩的补充耕地储备项目,可新增耕地面积5400亩,组织开展总规模2901.55亩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2620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972亩,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说起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宝丰县自然资源局局长王月霞介绍。  相似文献   

11.
日前,记者从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获悉,该厅对今后5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到2017年,全省将治理矿山3459个,资金投入230.1亿元,治理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2013年度重点要对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矿山及破损山体进行治理。"青山工程"是辽宁省委省政府2009年提出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主要是通过矿山生态治理等强有力的措施,对因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已破损山体进行植被恢复治理,对未破损山体实施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湖州市新开工废弃矿山复垦复绿项目26个。完成18个,新增各类用地面积1020亩。截止去年年底。全市共实施治理工程项目72个。完成42个,累计增加各类用地面积3000亩,成效显著。湖州市废弃矿山复垦复绿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是:一是规划引导。分步实施。市本级和三个县分别编制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明确了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治理方法、保障措施等。二是突出重点。分类治理。在项目实施中,把废弃矿山治理与土地复垦、村庄整治、景观建设结合起来,产生了示范效应。三是落实责任,合力推进。湖州市政府于去年6月7日专门召开全市废弃矿山复垦复绿工作现场会,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安排,明确了工作要求、治理责任和政策措施开。  相似文献   

13.
2018年12月22~23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张兴辽分别到平顶山尼龙新材料产业集聚区、郏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现场,调研指导用地保障和露天矿山治理工作。在平顶山尼龙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张兴辽先后到平煤神马集团尼龙科技有限公司和三梭公司,详细了解中国尼龙城近远期发展目标以及战略定位,认真听取了该区规划控制规模和允建区土地使用情况,对重点入驻项目耕地占补平衡、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缺口问题,以及土地报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进行了探讨和指导,并就如何做好用地报批工作提出要求,要积极探索使用B 类复垦券交易,着力解决用地指标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东西南北     
《国土资源》2013,(7):58-59
辽宁"青山工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开工率超90%近日,从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了解到,截至6月30日,辽宁省2013年"青山工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全省228个闭坑矿山,已开工205处,占2013年度计划的90%;开工面积19477.9亩,占2013年度计划的65.6%;已完成施工任务的矿山18个,占2013年度计划的7.8%;已完成治理面积5239.8亩,占计划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以来,长兴县以推进"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县为契机,依托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长兴分区连片废弃矿地,进一步挖掘存量用地空间,计划用两年时间(至2019年9月),加快打造"山水相依、绿带相连、产园相融"的全省一流绿色制造产业园和创建"全国废弃矿山综合治理示范区"。产业园规划总面积9107亩,建成后实现产业用地6000亩,以及2座景观山体公园和18公里环园绿带。自2017年10月开工以来,长兴县提出了"齐心奋战七百天、建成万亩大平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10月23日,记者从济源市召开的“3+1”工作总结表彰动员大会及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过去六年,济源市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5.3万亩。今年,该市计划开发新增耕地1万亩,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在愚公故里济源市,从2005年至今,市政府连续8年把土地开发整理列为全市冬春重点工程,先后投资1.6亿元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进行奖补。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和各相关镇政府先后实施市、镇级项目300余个,开发整理土地10万余亩l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4个,整治土地5万余亩;实施2个国家投资项目和4个省投资项目,项目建设总面积3.3万亩,新增耕地2.6万亩。  相似文献   

18.
"前面是一排地雷弹,一不小心炸得你魂飞魄散,宁肯赋闲,也不想从事矿山监管."--这是济源市国土资源局一名多年从事矿山执法工作人员的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19.
正矿山生态环境彻底改变,矿山生态环境全面恢复,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走上规范化、常态化、可持续发展轨道,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打好"青山工程"攻坚战的征程中,省国土资源厅科学调度、狠抓落实、积极创新,以披荆斩棘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思维,努力推动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向纵深挺进,实现了"开门红"。然而,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关键节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仍面临着问题和挑战、障碍和压力、不确定性和风险等重重困难。对于我们而言,"青山工程"只是刚刚起步,生态文明建设仍在路上。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废弃矿山治理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十大重点项目之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据统计,2005年全省需要治理的废弃矿山1802个。矿区面积38207274平方米(约57310亩)。这些废弃矿山通过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曾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过贡献,但由于不规范开采,大多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不仅影响景观,而且存在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如果对其进行科学的综合治理,不仅可以消除安全隐患、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充分利用废弃的矿产资源,更重要的还能够开发数量可观的土地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根据预测,2005-2020年我省建设占用耕地需要400-500万亩。从国家有关方面获得信息显示,我省2005-2020年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可能不会超过200万亩,以此推算,缺口约在200-300万亩。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展废弃矿山的综合治理,发挥其最佳效益,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将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的课题。我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