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纪恒 《物探与化探》1994,18(3):209-218
对凤凰─茶陵地学断面重力异常,根据爆炸地震测深资料,确定密度分层,用变密度水平梯形体构制剖面密度模型,计算理论重力异常和实测布格重力异常吻合较好。根据剖面密度模型,可以合理地解释布格重力异常。并将地壳划分为沉积盖层、变质岩层、麻粒岩层三层结构,分别计算三层的重力效应曲线及上地幔低密度体重力效应曲线。还计算了莫霍面起伏引起的重力异常曲线,分析了引起地壳重力异常的各种因素及特点。  相似文献   

2.
对凤凰─茶陵地学断面重力异常,根据爆炸地震测深资料,确定密度分层,用变密度水平梯形体构制剖面密度模型,计算理论重力异常和实测布格重力异常吻合较好。根据剖面密度模型,可以合理地解释布格重力异常。并将地壳划分为沉积盖层、变质岩层、麻粒岩层三层结构,分别计算三层的重力效应曲线及上地幔低密度体重力效应曲线。还计算了莫霍面起伏引起的重力异常曲线,分析了引起地壳重力异常的各种因素及特点。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及邻区地球物理特征及地壳密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台湾海峡及邻区的岩石物理性质和重力、磁力异常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进行约束,对过台湾岛中部和南部恒春半岛的两条重力剖面进行了定量计算,并对建立的地壳密度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台湾岛中部,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碰撞,导致地壳增厚的模型更为符合迄今为止的地球物理探测结果。而台湾岛南部的地壳密度结构揭示了,属于欧亚大陆的南海板块向菲律宾海板块下俯冲的地壳密度分布。  相似文献   

4.
变密度组合体重力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正确地解释重力资料并取得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需要有新的重力模型,以便改进以往利用的二层模型。根据新近调查的地球物理地质资料,本文提出利用变密度多层结构的地壳重力模型。该模型以较简单的形式反映地壳内各层不同的特征:剖面内横向不均匀性由断块来决定;各层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密度界面,而是梯度界面。由此,我们推导了截面为不等腰梯形的水平棱柱体的理论公式,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并在江西赣州—阳山进行了实际计算。结果与深地震测深的部分资料吻合较好。经验表明,选择初始模型对其效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和地壳密度结构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彭聪 《地球学报》2005,26(5):417-422
本文是以地学断面、反射/折射地震和宽频地震资料为地壳密度模型初始约束条件,沿西藏噶尔—新疆布尔津、西藏亚东—内蒙古额济纳旗、新疆阿尔泰—四川成都等3条剖面做布格重力异常反演计算,模拟出中国西部地壳密度结构。中国西部地壳密度结构特征在南北方向存在巨大差异。以西昆仑一阿尔金一祁连山近EW向重力梯度带为界,地壳密度结构可分为南北两个大的密度结构单元,南部地壳密度结构特征为低密度、厚地壳;北部地壳密度结构特征为高密度、薄地壳;中国西部地壳处于地壳均衡状态。地壳上地幔密度不均匀性特征在纵向和横向上都是很明显的。青藏高原内部软流圈具有低密度特征,低密度软流圈产生向上的浮力是青藏高原重要的隆升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姜枚  张鸣歧 《物探与化探》1988,12(5):364-370
根据变密度组合体重力模型,作者研制了重力曲线自动拟合的方法和程序。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已知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能克服人机联作过程中人的随意干预在曲线拟合过程中,由于逐次地修改各层段的厚度、宽度和密度,整体地进行计算和拟合,因而大大提高了计算精度,而且计算过程不需工作人员守候,节省时间。利用这一方法和程序计算了大别山—台湾重力剖面,绘出了剖面范围内地壳结构的新模型,表明南岭花岗岩上地幔的不均匀性和断裂带的许多特征。这些结果与当前该区地壳结构的多方面资料是相符的,证明新研制的自动拟合方法是正确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对西准噶尔及周边地区壳幔结构的研究是揭示准噶尔盆地演化的重要基础.利用最新的卫星重力场模型, 通过计算得到西准噶尔及周边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 进而采用三维反演技术, 对西准噶尔及周边地区的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进行密度成像, 得到了0~80 km深度范围的密度异常结构.地壳密度分布显示古准噶尔洋壳有可能向NE和NW分别俯冲于西伯利亚板块和西准噶尔地块之下.上地幔顶部密度变化表明: 阿尔泰褶皱带具有相对较低的密度, 可能为古大陆巨厚的硅铝层所致; 哈萨克斯坦-准噶尔盆地具有相对完整的高密度结构; 天山褶皱带区域的密度大幅度变化刻画了超岩石圈断裂对岩石圈的切割以及岩石圈形变与构造活动的痕迹.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北缘重力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孟令顺  齐立  高锐  管烨 《物探与化探》1998,22(3):183-190
根据实测阿尔干—老茫崖、格尔木—额济纳旗两条重力剖面获得的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重力场特征。划分出5个二级构造单元及11条较大断裂,计算并分析了研究区内Airy重力均衡异常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利用重震联合反演结果,浅析了地壳—上地幔构造及密度分布特点,指出研究区内莫霍界面最深处在青海哈拉湖地区,达65km,新疆阿尔干最浅,只有39km。推测北祁连褶皱带中的中祁连断裂及阿尔金断裂系是青藏高原块体的北界。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4年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完成的下察隅—昌都(1000线)宽频带大地电磁探测剖面数据研究高原东南部地壳导电性结构及断裂构造特征,这有助于推进印度与亚洲岩石圈碰撞、俯冲构造模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沿剖面上地壳大范围分布的是规模不等的高阻体,电阻率大约在90~3000Ω.m,厚度由南向北增加,底界面的深度大约在5~30km变化。高阻层之下发现由不连续高导体构成的中地壳低阻层,其电阻率小于10Ω.m;其结构与青藏高原中、西部的壳幔高导体相似,但规模小得多,底面埋深也浅得多。沿剖面的上地壳存在多组规模不等、产状不同的横向电性梯度带或畸变带,它们反映了沿剖面地区地壳的断裂分布。通过与该区高精度重力资料对比,在重要的电性梯度带上,均存在布格重力低异常和负重力均衡异常。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推断了嘉黎—然乌、班公—怒江和甲桑卡—赤布张错等主要断裂构造带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西部重力异常剖面拟合及其地质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沿东经80°和83°选择了2条剖面,在地质资料、物性资料和布格重力异常、航磁异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深部地球物理, 建立了剖面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通过重力联合人机交互正演模拟,求解地下地质体的模型,并依此对剖面通过地段的地壳结构、断裂带深部特征和构造单元的深部格架进行了解释推断。  相似文献   

11.
根据重力场研究华南地壳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懋基 《物探与化探》1985,9(3):161-169
华南与华北重力场相比有明显的差别,前者为很强的负异常,它是由于地壳花岗岩化作用使岩石圈密度减小引起的。在沿海地区布格重力异常与莫霍界面起伏没有相关性,地壳与上地幔密度不均匀对重力场分布起主要作用。华南广泛分布花岗岩类,反映了该区特定的地壳结构。花岗岩出露面积与重力等值线有较密切的对应关系,这对于应用重力定量解释推断花岗岩的地下形状具有有利条件。本文讨论运用重力模型研究华南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和花岗岩的地下形态,并探讨花岗岩的成因及其与矿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秦岭造山带的壳幔结构及其形成,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处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之间的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壳幔结构十分复杂的地带,它的形成、演化也有其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本文依据近年来在该地带及邻区取得的地球物理资料所显示的多种信息来推断其壳幔结构及其形成、演化的某些特征,并尝试利用反映不同深度范围物质密度分布不均信息的卫星重力资料,探讨其地球动力学等背景。  相似文献   

13.
费琪 《地学前缘》2009,16(3):282-293
根据2-180阶与2-360阶的数字全球模型恢复的卫星重力场数据,主要源于地下18~36 km深处的密度变化,多数大地震的震源也正是位于该层段。 因此卫星重力场资料对于地震研究有很大的意义。笔者详细分析了中国汶川、墨脱、仲巴、伽师和台湾等地的卫星重力资料(这些地区在近几十年来均发生过6级以上的大地震),惊奇地发现,在这些地区,卫星重力场的样式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它们表现在:(1)卫星重力场的正负异常值成对出现;(2)震中通常位于重力场峰值间的陡梯度带;(3)由低阶到高阶的重力场正异常的峰值增大而宽度变窄;(4)正、负峰值间的距离随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而变; (5)不同应力场壳幔物质底辟的样式不同,从地质上看,高密度壳幔物质的流变底辟作用,可以合理地解释这种独特的样式变化。文中提出高密度生长指数的概念,用以度量密度由深部到浅部的增加。岩石圈断裂带、深大断裂带及多层次滑脱层是壳幔高密度塑性物质底辟活动的优势通道。壳幔物质的非均质性反映了大陆板块构造动力学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Compilation of new and existing gravity data were undertaken to assess the nature of the crust beneath the East African Rift System. Using 3D gravity modeling code crustal model of gravity profiles across two sectors of the rift were computed.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rift system.The results of the 3D modeling of gravity profiles across the two rift zones revealed northward thinning of the crust. The maximum crustal attenuation occurs beneath the Afar depression, indicating the Afar rift undergoes an intense fragmentation of the crust resulting from faulting and magmatic activity. However, our computed crustal thickness below the Afar depression falls within an upper bound compared to elsewhere below tectonically active rift zones. This can be explained in terms of crustal accretion resulting from an impact of the Afar mantle plume since 30 Ma ago.The residual gravity obtained using high-cut filtering techniques reveals significant density contrast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ectors of the rift.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rift is characterized by regular patterns of positive gravity anomalies, which can b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a zone of crustal thinning through which relatively dense materials have intruded the overlying crust. In contrast, south of the Main Ethiopian Rift, the anomal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random patterns and low amplitudes. The along-rift-axis variation in gravity anomalies implies that the style of crustal deformation changed progressively, beginning with regionally distributed crustal deformation, such as the one we observe within the more juvenile and wider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rift, to localized deformation within the active and narrow rift zones of the northern sector of the Ethiopian Rift. We suggest that the key parameters controlling along-rift-axis variation in gravity anomalies are the rate of crustal extension, faulting and magmatic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5.
广西地处华南地块、印支地块与西太平洋板块的汇合部位,因特殊的构造部位,广西区内大地构造单元归属、构造单元边界等许多基础地质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自新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运动对岩石圈的改造,广西地壳与上地幔在地震波速度及温度结构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应用卫星重、磁异常数据以及区域重力和航磁资料对广西地区岩石圈密度和磁化率结构及其与上地壳构造的关系开展了研究,结果显示广西地区地壳密度和上地壳磁性结构与现今地表构造较为契合,但下地壳密度结构与上地幔存在不连续现象;此外,岩石圈磁化率结构指示中下地壳存在不同范围和程度的解耦.对广西岩石圈密度与磁性结构的解读认为,在中生代以来岩石圈被大规模改造的背景下,幔源物质上侵至上地壳的规模和范围都有限,这可能是整个广西地区上地幔结构与地壳构造不对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南部内生成矿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和深部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目的是为了有助于讨论中国东南部的地球物理场、深部构造、花岗岩类的成矿专属性及其与内生矿化的关系。应用深地震测深和重力异常建立的地壳与上地幔模型是划分地壳类型和成矿预测的基础。莫霍面深度和地壳不均匀性是划分区域成矿带的主要准则。区域重力异常的模拟和解释肯定了W-Sn成矿与莫霍面坳陷和岩石圈中低密度带的关系,以及Cu—Fe、Pb-Zn成矿带与莫霍面隆起和陡坡带的关系的观点的有效性。还注意到了成矿区与局部重磁异常、侵入体的化学成分、以及不同方向深断裂的关系。根据岩石磁性和岩石化学参数确定了花岗岩类的成矿专属性。应用重力模拟确定了花岗岩类的三维地下形态和内部结构,这有利于提供深部找矿线索和研究侵入体的含矿性。中国东南部获得的资料证明了应用重磁场研究地壳构造、岩浆岩、成矿预测的效果和前景。  相似文献   

17.
南海中部和北部海域重力异常特征与地壳构造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共同协作使用“向阳红”五号海洋调查船,利用西德GSS-2型海洋重力仪和我国的CHHK-1型核子旋进式磁力仪,在南海珠江口外海域(北纬22°—17°、东经113°50′—115°10′),进行约3000公里的海洋重力、磁力和测深。设计的测线方向为南北向,测线距为10海里。  相似文献   

18.
A.P Singh  D.M Mall   《Tectonophysics》1998,290(3-4):285-297
In 1967 a major earthquake in the Koyna region attracted attention to the hitherto considered stable Indian shield. The region is covered by a thick pile of Deccan lava flows and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hidden tectonic features and complex geophysical signatures. Although deep seismic sounding studies have provided vit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Koyna region, much remains unknown. The two available DSS profiles in the region have been combined along the trend of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 Unified 2-D density modelling of the Koyna crust/mantle suggests a ca. 3 km thick and 40 km wide high velocity/high density anomalous layer at the base of the crust along the coastline. The thickness of this anomalous layer decreases gradually towards the east and ahead of the Koyna gravity low the layer ceases to be visible. Based on the seismic and gravity data interpretation in the geodynamical/rheological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anomalous layer is attributed to igneous crustal accretion at the base of the crus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underplated layer is the imprint of the magmatism caused by the deep mantle plume when the northward migrating Indian plate passed over the Reunion hotspo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