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水北调工程是全世界现有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以河南省平顶山市南水北调受水区配套工程为依托,分析非开挖技术在整个工程中的应用。针对焦桐高速穿越工程、大浪河穿越工程和昭平台干渠穿越工程3处典型工程,考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采用土压平衡顶管技术、泥水平衡顶管技术和夯管技术施工的合理性和先进性。采用先进的非开挖技术和设备,使得南水北调平顶山配套工程在穿越公路及河流等障碍物时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泥水平衡顶管技术被广泛用于穿越铁路、公路、河流等地下管线工程中,并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施工中也出现了长距离施工减阻和轨迹精度控制等难题。结合商周高速顶管穿越工程,探讨了顶管机选型、注浆参数、顶进力估算和轨迹纠偏等关键技术。通过对顶力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表明工程采用的润滑泥浆的减阻效果明显,有泥浆润滑时(15 m后)的摩阻力约为无润滑时(15 m前)的11%,实际的总顶进力约为计算值的9%。利用激光全站仪对掘进机头的轨迹偏差的分析结果表明:机头的水平轨迹偏差很小,且无明显规律;机头的下沉可能会导致轨迹容易向下偏斜。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管法穿越江河一般均选择地质条件较好、水压较低的直线顶进方式施工,针对大坡度纵向曲线顶管穿江施工国内目前还没有先例。富春江顶管隧道全长658.05 m,施工水压高、坡度大、穿越地层复杂。通过采用具有破岩能力的泥水加压平衡顶管设备、配置有特殊密封的大行程组合式中继间、润滑效果良好的自动润滑注浆系统和可进行大落差曲线隧道测量的陀螺导向系统等相关技术实现了复合地层“V”字型纵向曲线穿江顶管隧道的贯通。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为我国在复杂条件下的顶管施工开拓了新的设计理念并积累了相关施工参数和经验。   相似文献   

4.
顶管技术作为一种经济快速的管道铺设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下水道、石油天然气管道、电力和通讯电缆的施工中。在大直径长距离顶管施工过程中,顶进力过大是困扰顶管施工多年的技术难题。顶进力过大对顶管施工机械及相应的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顶进力已成为限制顶管技术发展的因素。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曲线顶管管幕实际工程,对顶管润滑减阻泥浆展开了研究。对泥浆中各组分对泥浆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表明,随着膨润土质量、PAC质量的增加,泥浆黏度呈现增长的趋势。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优泥浆方案。将泥浆方案应用到实际工程中使单位摩阻力大幅降低,解决了顶进中顶推力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沙颍河水平定向钻2号管穿越工程为例,应用理论分析及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施工过程中导向孔钻进6次、扩孔扭矩大且耗时长、回拖管道时发生扩孔器断裂事故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大直径水平定向钻穿越施工的经验与教训,为今后水平定向钻进技术在南水北调等资源和能源管道项目中的应用提供重要借鉴。研究结果显示:地磁有线控向系统+无线控向系统的双控向系统可有效降低导向孔失败风险;泥浆配制及净化设备不完善是引起沙颍河穿越工程施工不顺利的重要原因;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钻具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回拖扩孔器断裂的原因是疲劳断裂,采用人工顶管法处理事故有借鉴意义;松散地层中连续施工可降低孔壁失稳风险。   相似文献   

6.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通管工程C3标段采用DN4000钢顶管施工,单次顶进长度达到969.94m,如何降低顶力是整个工程成功的关键。为减少摩阻力从而降低顶力,对泥浆配制、注浆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结合JB06~JB05及JB07~JB06顶进段的地层、顶进力变化状况,分析顶管摩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该工程注浆孔的合理布置、触变泥浆的配制与使用得到的减阻效果明显,可作为类似工程减阻技术的参考;②顶力与顶进距离近似呈线性关系,但地层本身的性质会造成顶力的突变,类似工程可先对地层性质进行研究以得到更准确的顶力预测,指导顶管施工;③已注入环空一定时间后的泥浆与刚注入的泥浆相比减阻效果更好,顶力增速过快时可降低顶进速度,待泥浆充分与地层反应后再以原速顶进;④适当增加注浆量可以有效地减小管周摩阻力;⑤高聚物膨润土泥浆比膨润土泥浆单价更高,但高聚物膨润土泥浆注浆量少,综合环境效益等多方面因素考虑,高聚物膨润土泥浆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管道工程测绘是各种管道工程建设的基础和必要手段。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和管道施工工艺的进步,管道工程从单一测绘手段转变成多元化测绘模式。以西气东输某标段配套工程的测绘工作为例,探讨在数字测绘技术的背景下,管道工程数字测绘的基本内容及关键技术,包括控制测量、坐标系转换、槽口放线、坡度控制标志的测设、顶管施工测量和基于AutoCAD的线路纵断面快速生成等,为同类管道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苏州城北路人民路段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为例,分析了影响矩形顶管顶进力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管节配重、管节涂蜡和管节注浆等综合减阻方法以降低管壁摩阻力。在管节内放置重物平衡管节所受周围泥浆的浮力;通过涂蜡和喷蜡使管壁光滑,降低管壁与周围介质的摩擦系数;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配比配制适合地层的泥浆,调整注浆量和注浆压力,使管节周围形成完好的泥浆套。基于实测顶进力与理论计算值的对比分析表明,管壁单位面积摩阻力降低了40%左右,证实该综合减阻方法解决了人民路段矩形顶管顶进力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水平定向钻工法和顶管工法都具有高效、环保、不影响交通、不开挖地表等优点,但对于穿越距离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等具有挑战性的工况,单一穿跨越形式由于其自身工艺的局限性很难满足工程实施要求,如果采用联合穿跨越,可充分利用各种穿跨越方式的技术优势,有效降低施工难度、节省投资、更有利于工程安全顺利实施。目前国内外对于这种联合穿跨越结构形式应用较少,理论研究较为匮乏,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和施工技术,针对水平定向钻和顶管工法结合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最关键的管道曲率半径和顶管始发井长度进行了定量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钢管不适合直接从顶管始发坑中回拖,而PE管道在直径较小和深度不大时能直接通过顶管始发井进行回拖,节省工程成本。   相似文献   

10.
顶管接收是顶管施工中的重大风险点之一,传统的顶管接收技术不足以满足高水压复杂情况下的顶管接收。以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顶管管幕工程为依托,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对施工现场使用的钢套管接收装置进行了优化。在顶管接收过程中,对高水压软弱地层条件下的接收装置和接收工艺做了进一步改进。最终针对不同的地层条件、地下水压力和地上建筑安全等级,形成了顶管接收方法选用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