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吉木乃县1961-2010年的积温和小麦产量资料,对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的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生长期积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吉木乃县的积温变化是明显的,积温显著增多,≥0℃积温变率为83.7℃/10a,≥10℃积温变率为57.5℃/10a;稳定通过0℃和10℃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后,初终间日数均呈增加的趋势。春夏季积温与春小麦产量的相关关系显著,当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小麦产量将增加0.15%;当1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产量将增加0.12% 。积温变化使小麦冻害减轻,但干旱、干热风危害加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吉木乃县1961-2010年的积温和小麦产量资料,对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的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生长期积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吉木乃县的积温变化是明显的,积温显著增多,≥0℃积温变率为83.7℃/10a,≥10℃积温变率为57.5℃/10a;稳定通过0℃和10℃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后,初终间日数均呈增加的趋势。春夏季积温与春小麦产量的相关关系显著,当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小麦产量将增加0.15%;当1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产量将增加0.12% 。积温变化使小麦冻害减轻,但干旱、干热风危害加大。  相似文献   

3.
柳州市糯玉米高产稳产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得出糯玉米的单产、发育期天数、双苞率、穗行数、行粒数、秃顶度等产量因子。以确定高产量的形成与这些产量因子之间的关系:穗行数、行粒数的数值越大,产量就越高。秃顶度则相反,产量高秃顶度小,产量低秃顶度大;高积温易形成高产量,降水条件要求充足且分布均匀也有利于高产量的形成,在南方地区略少的日照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同时分析了气象要素对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的影响:降水有利于高穗位的形成,日照则相反,秃顶度与雨日呈负相关,与日照呈正相关,穗行数与积温呈负相关。行粒数与积温呈正相关,与日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无霜期、初终霜,霜冻的区别及对农业生产的意义,无霜期的年际变化,无霜期与≥10.0℃活动积温的关系,无霜期长短与产量的关系,≥10.0℃活动积温与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扎兰屯地区近30年气象条件变化及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扎兰屯地区1971-2000年的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大于等于0℃、10℃、15℃、20℃活动积温的变化及各界限温度持续期间降水的变化,发现它们都呈上升趋势。用10年直线滑动平均法对扎兰屯地区作物产量资料进行处理,分离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计算各气象因子与气象产量的相关系数,分析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玉米和大豆产量与积温关系较大,积温增加使产量增加;马铃薯和小麦产量则与降水量关系较大,降水增多会使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6.
(一) 产量的时空变化与光、水、热的关系我们收集了全省代表县1970—1981年历年的全县平均亩产量、有关地区农业科研单位的大小麦区域试验资料、近两年的苗情观测资料,以及有关的专题试验资料,经过分析,获得了一些看法。首先分析一下产量的空间分布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把各县大小麦常年平均亩产量和同期的大小麦播种一成熟全生育期内的常年正积温(日平均气温大于0℃的积温,下同),平均  相似文献   

7.
1981-2005年中国东北榆树物候变化特征及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1980-2005年中国东北榆树物候的时空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6 a,东北地区13个站点榆树的展叶期和枯黄期变化趋势较大,13个物候时间系列,展叶初期显著提前趋势占54%,枯黄初期显著推后趋势占38%;榆树物候与气温呈显著相关关系:展叶期与3-4月平均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平均展叶期的积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各站点枯黄期与8-9月平均气温关系不显著,整个东北地区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榆树物候与降水、日照关系不显著。以日平均气温最高日为界,枯黄期积温值可分为呈线性关系的两段,从日平均气温最高日开始,连续10 d积温值低于固定值时,植物开始枯黄。  相似文献   

8.
积温对冬小麦茎、叶及生物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江苏省三麦气象研究协作组九个试验点1982—1983、1983—1984两个年度的田间试验资料,在建立叶龄和有效积温模式的基础上得出冬小麦济南13号和扬麦4号每生长一片叶片需有效积温85.5℃和81.8℃。分析了小麦单株不同蘖序的出生和出苗后积温的关系为三次抛物线;对不同地区的小麦茎蘖消长与积温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每亩总茎蘖数积温模式;探讨了不同蘖序的分蘖对产量的贡献及不同时期的分蘖成穗特征。讨论了积温对叶、茎和生物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包头地区向日葵产量与降雨量及日照时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包头地区向日葵产量与气温、积温、地温和降雨量及日照时数的关系,找出了向日葵生长过程中影响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揭示了向日葵各个生育期对降雨量及日照时数的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利用铜川市1964—2021年国家气象观测站玉米生长季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及1990—2020年各区县玉米产量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累积距平法及滑动平均法分析≥10℃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8 a来各区县≥10℃积温随时间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且均在1993年发生了由偏冷到偏暖的转折;空间上南部耀州多,北部宜君少。降水量随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空间上降水量丰富区位于北部宜君县。耀州日照时数随时间呈显著减少趋势(P<0.01),其余区县变化不明显;空间上各区县日照时数差别小。气象因子中,降水量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最大,日照时数影响次之,≥10℃积温影响最小,其中降水量和玉米气象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59—2019年气象站观测资料和2011—2020年覆盆子产量资料,分析了江西省德兴市农业气候变化及其对覆盆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覆盆子产量显著相关的气象因子分别为无霜期日数、稳定通过10 ℃初终日期间隔日数、稳定通过10 ℃积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和3月极端最低气温。5个气象因子总体呈上升趋势,但阶段性特征不同。稳定通过10 ℃积温在1980—1989年呈减少趋势,其他时段均呈增加趋势;年极端最低气温在1960—1969年和2000—2009年呈略下降趋势,其他时段呈升高趋势;1990年以前,无霜期日数、稳定通过10 ℃初终日间隔日数和3月极端最低气温总体呈下降趋势,对覆盆子生长不利,而1990年以后呈显著上升趋势,有利于覆盆子生长。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冬小麦品种更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南省30个农业气象站1981-2010年共196个冬小麦品种的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生育期长度、积温需求和产量构成要素等品种更新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河南省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升高明显,营养生长期增温速率高于生殖生长期,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区域品种更新的主要特征是出苗-抽穗天数减少(2.8~5.9 d/10a)、抽穗-成熟天数增加(1.3~2.5 d/10a);完成各生育阶段所需积温(>0℃积温)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抽穗-成熟期尤为明显(26~50℃?d/10a)。有效穗和穗粒数与营养生长期长度或同期积温无显著相关,千粒重随生殖生长期延长而显著增加。豫南地区生育期天数比(抽穗至成熟天数/出苗至成熟天数)和同期积温比(抽穗至成熟积温/出苗至成熟积温)随时间增加,积温比对产量变化的解释性高于天数比;豫中和豫北地区生育期天数比随时间增加,但积温比无明显的时间变化趋势,单产提高与生育期天数比增加有关。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冬小麦品种更新特征是营养生长期缩短、生殖生长期延长、千粒重增加,从而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13.
对4年20m^2蒸发池无积雪覆盖条件下的冰期试验资料分析表明: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2.8℃是冰期稳定冻结的开始,冰期冻结厚度与-2.8℃的积温有密切的关系。冰体年最大冻结厚度与积温、冻结历时天数呈线性关系;冻结厚度与负积温有相关性很好的“s”形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4.
1 引言 统计回归模型的因变量与自变量多为一种不确定的函数关系,不能期望自变量的数值相同,因变量的数值必然相同。如稻谷产量与生育期总积温这两个变量就存在着不完全确定的关系,即生育期总积温相同,在不同的年分里,既使在同一块田里,稻谷的产量也往往不同。出现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7-2008两年棉花延迟型冷害的试验结果,统计分析日照、积温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光温与产量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产量随积温和日照时数减少而减少的趋势明显。其中现蕾~吐絮阶段≥20℃积温与日照不足导致的减产幅度大于其它生育时段和≥15℃、≥10℃两种积温及日照不足发生的冷害。≥20℃积温的变化可作为秋季延迟型冷害的重要热量指标。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云贵高原东部104个气象观测站1958-2015年4-9月逐日气象资料,选用积温干燥度指数作为干旱指标,探讨云贵高原东部汛期干湿气候分布特征,并分析积温干燥度与气候要素间的关系;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析降水量和积温干燥度指数的突变特征,用墨西哥帽小波变换分析云贵高原东部汛期干湿状况。结果表明:云贵高原东部汛期降水量普遍在800~1 000 mm,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点,同时发现其标准差与平均降水量呈现一致的分布规律。近60年来,云贵高原东部汛期的平均积温干燥度指数虽呈增加趋势,但它具有阶段性干、湿交替发生特点,气候在向偏湿趋势发展。积温干燥度指数空间分布与降水量空间分布呈反位相,其大/小值中心与降水量小/大值中心分布基本一致。积温干燥度与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日照时数、蒸发量、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油桐物候期变异的气候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定量的研究了油桐物候期及其立体变化与气候生态条件的关系,揭示了四川盆地油桐物候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粮食总产量结构分析与丰歉评估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王建林  太华杰 《气象》1998,24(12):7-12
对中国粮食总产量的结构分析表明:①粮食作物平均单产的变化在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中约占2/3以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50年代以来,小麦,玉米产量在粮食总产量中的份额呈增加之势,而水稻所占份额相对稳定,大豆等其它作用的份额则有下降趋势;③就主要粮食作物单产而言、一季稻的产量为最高,小麦产量的增长为最快。通过分析中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产的丰歉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发现;西北和东北地区的降水量,华北地区的积温与产量丰  相似文献   

19.
统计回归模型的因变量与自变量多为一种不确定的函数关系,不能期望自变量的数值相同,因变量的数值必然相同。如稻谷产量与生育期总积温这两个变量就存在着不完全确定的关系,即生育期总积温相同,在不同的年分里,既使在同一块田里,稻谷的产量也往往不同。  相似文献   

20.
贵州红心猕猴桃膨大期对气温与降水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贵州红心猕猴桃果实膨大期气温和降水对其生长的影响,利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猴场乡猴场村2009—2014年5—7月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及其同期红心猕猴桃果实膨大期的膨大直径资料,分析红心猕猴桃果实膨大对气温、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近6a来,红心猕猴桃果实膨大期最关键时间为6月,其次是5月。果实膨大最适宜日平均气温为18~24℃,其果实横向膨大平均速度为0.48mm/d、纵向膨大平均速度为0.61mm/d;果实膨大最适宜日降水量为1.1~20.0mm,其果实横向膨大平均速度为0.54mm/d、纵向膨大平均速度为0.60mm/d,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0.05)。红心猕猴桃果实膨大期积温与其产量呈反相关关系,其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0);降水量与其产量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果实膨大期积温小于2100℃、降水量大于670mm,其单产量在2.3kg/m~2以上;果实膨大期积温大于等于2100℃、降水量小于等于410mm,其单产量在2.0kg/m~2以下。建立了与红心猕猴桃果实膨大相关的气温和降水的上、下限指标,为其趋利避害、提高产量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