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南海区域海气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由卫星SSM/I(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和AVHRR(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遥感资料,使用先进的海气通量计算方法(TAGA COARE3.0),计算出南海1987年7月至2004年12月共200个月的海气界面的感热和潜热通量(0.25°×0.25°),其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发现,由卫星反演的海气热通量与实测结果非常一致.与GSSTF2的结果相比,其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基本一致.由此说明,利用卫星遥感获得的热通量可以用来进行中国近海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作为我国气候预测研究的重要依据.由多年南海海气热通量的分析表明,南海区域热通量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其周期分别是0.5a、1a、准3a和6~11a.其中准3a和6~11a周期与中国旱涝的周期一致.因此,可以认为南海区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对中国的旱涝分布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大亚湾2011年2月10日一景环境星HJ1B热红外遥感影像,通过MODTRAN计算得到大气上、下行辐射和大气透过率,再运用经验公式计算星下辐亮度,分别用大气辐射传输方程模型法、覃志豪单窗算法和Jimenez-Munoz&Sobrino单通道算法反演大亚湾地区海表温度。将三种方法反演的结果与MODIS海表温度对比,其中覃志豪普适性单窗算法反演的海表温度与MODIS海表温度一致性最好,获得的精度较高,RTM算法与覃志豪单窗反演的结果平均误差在0.7K左右。  相似文献   

3.
1997-2005年北极东西伯利亚海海冰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赵进平  朱大勇 《冰川冻土》2009,31(5):822-828
近年来北冰洋气候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海冰面积减小和厚度变薄是最主要的特征.利用美国国家冰中心的1997—2005年东西伯利亚海海冰密集度数据,研究了该海域海冰覆盖率的多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7—2001年海冰冰情偏重,2002—2005年海冰冰情明显减轻,尤其是2005年,海冰面积覆盖率创密集度为近几年最低值.海冰融冰期长度和海冰面积覆盖率最小值与海冰面积指数的相关系数在置信水平为0.95时分别达到-0.90236和0.9098,海表负积温与海冰面积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7424.近年来东西伯利亚海海面风场的偏南风有加强趋势,有利于海冰的北向运移和暖空气北上,造成海冰面积持续减小.河流径流量在9a中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与海冰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月壤厚度反演是我国月球探测的重要科学目标之一,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月球表面的有效反射率.前人在月壤厚度反演研究中使用了光滑月表反射率模型,使得月表水平极化反射率和水平极化反射率分别为0.063和0.028(观测角:30°).然而,月球表面是非常粗糙的,必须建立适合粗糙月球表面的有效反射率模型.因此,以嫦娥一号卫星微波辐射计数据的空间分辨率(3 GHz通道,56 km×56 km)为标准,利用每个微波辐射计像元范围内的激光高度计数据(8×8个)建立相应的粗糙月表模型.然后,基于Q/H模型,进行月球表面的有效反射率研究,生成了观测角为30°时月球表面水平极化有效反射率和垂直极化有效反射率分布图.结果表明,月球表面的粗糙性对月表反射率影响很大,使得水平极化反射率降低,局部地区降至0.050;垂直极化反射率增加,局部地区可达0.040,增幅达40%.  相似文献   

5.
环境减灾卫星是我国于2008年发射的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的小卫星星座,相对于气象卫星传感器,其空间分辨率有了较大提高.以祁连山积雪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境减灾卫星HJ-1B星开展积雪提取监测研究,分别对不同区域、不同高程的积雪区进行积雪提取,以同时期Landsat ETM+影像中提取的积雪面积为标准,对环境减灾卫星NDSI阈值的选取进行研究分析,以确定适合于HJ-1B提取积雪的阈值;同时利用不同季节的HJ-1B积雪数据进行验证,用Kappa检验阈值的精度.研究表明:HJ-1B积雪制图的阈值为NDSI≥0.24,b2>0.13,b4>0.15;其中,在海拔3 000~4 000m区域NDSI阈值大于0.25,海拔4 001~5 000m区域NDSI阈值大于0.45,海拔5 000m以上区域NDSI阈值大于0.5;利用Kappa检验阈值精度,Khat系数均高于90%,说明该研究确立的HJ-1B数据提取积雪的NDSI阈值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6.
南海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南海CO_2通量问题,对阐明全球碳循环过程,完善全球碳循环数据库具有重要意义。对南海4个典型特征区域(北部陆架、北部陆坡及海盆、吕宋海峡西侧海域和中南部海盆)的海表CO_2分压、CO_2通量和控制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显示,南海北部陆架海表CO_2分压区域差异显著,珠江冲淡水上游低盐区为强碳源,海表CO_2分压常年处于超饱和状态,最高值达405.3~810.6 Pa,下游离岸开阔海域(盐度大于33.7)冬季海表CO_2分压低至35.2~37.0 Pa,为弱的碳汇。南海北部陆坡、海盆受温度调控,暖季是碳源,冷季是碳汇,夏季海表CO_2分压最高达45.0 Pa,冬季海表CO_2分压最低为34.7 Pa。吕宋海峡西侧海域碳源/汇受温度、季风和水团等因素影响较大,春季海表CO_2分压与大气CO_2分压接近于平衡状态,冬季升高至38.4~47.5 Pa,高于大气CO_2分压。中南部海盆表现为大气CO_2弱或中等强度的源,海表CO_2分压年均值为41.0 Pa。总体上,南海大部分海域在全年尺度上表现为弱的碳源,每年向大气释放(18±10)Tg C的CO_2。虽然南海碳循环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缺少长期的现场观测与数据积累。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海—气CO_2分压时间序列研究和海—气CO_2交换通量的遥感研究。  相似文献   

7.
连懿  陈圣波  孟治国  张锋  张莹 《地球科学》2014,39(11):1644-1650
月壤介电常数是当前月球微波遥感探测的基础, 是月壤厚度、成分等信息提取不可或缺的参数.为了实现全月介电常数反演, 通过对嫦娥二号卫星微波辐射计亮温数据进行时角校正, 得到同一时角的全月微波亮温图.全月微波亮温表现出随月球地形、月壤成分及纬度变化的特征.基于校正后的微波辐射亮温, 结合辐射传输模型, 通过解算相关参数, 反演得到3GHz频率下全月介电常数分布.其中, 月海地区的介电常数实部高于月陆地区, 且月球极地区域介电常数实部偏低; 而介电常数虚部则在月海区域和艾肯盆地较高.通过模拟月表介电常数实验对反演结果进行温度校正, 得到22℃下全月介电常数.将反演结果和月壤真实样品的介电常数测量值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介电常数实部相对误差都低于11%;虚部相对误差偏大, 但其差值最大仅为0.02.因此, 基于嫦娥二号卫星微波辐射计亮温数据反演月表介电常数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孙卫东  李毅 《新疆地质》2004,22(4):391-394
在新疆阜康沙漠绿洲生态环境与生态建设中应用了“资源 1 号”卫星遥感数据.利用 ERMAPER 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资源 1 号”遥感卫星数据 CB 和同一调查区的 TM 数据进行处理及对比研究,评价了“资源 1 号”卫星数据的应用效果.实践表明:“资源 1 号”卫星 CCD 相机数据几何精度、空间分辨率能够满足生态环境与生态建设工作的需要,部分可替代 TM 数据,在沙漠绿洲生态环境与生态建设及其它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介绍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的特点及应用情况,分析了卫星图像镶嵌处理技术流程,对其中的技术难点,如去条带处理、几何校正、图像拼接及色彩平衡等进行了重点探讨并提出解决办法。利用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将两幅多光谱影像进行了镶嵌处理,得到了一幅覆盖整个研究区的新影像,镶嵌影像色彩丰富、层次感好、信息量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富钴结壳碳酸盐基岩有孔虫矿物标型重建古海洋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建古海洋海表温度(SST),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控制过程的关键。组成有孔虫化石的矿物Mg/Ca值是海水温度的可靠代用指标,是重建古海洋SST的一个非常好的手段。麦哲伦海山区的富钴结壳和基岩中普遍存在有孔虫化石,这对重建该区的SST有重要意义。利用LA-ICP-MS测得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富钴结壳碳酸盐基岩中8颗浮游有孔虫化石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的Mg/Ca值为3.84±0.36(mmol/mol),通过线性公式:T(℃)=2.898Mg/Ca(mmol/mol)+13.76及已有的定年数据,得到0.91Ma±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海表温度为24.9+1.1/-1.0℃,未能检索到前人关于该区0.91Ma±前海表温度数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回归模型模拟卫星跟踪海洋漂流浮标轨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浮标漂流速度和表层地转流、风海流结果表明:浮标漂流速度和表层地转流具有良好相关性。针对卫星跟踪漂流浮标运动的准地转性,建立了以海表地转流为主要回归自变量的几种回归模型,用以模拟浮标漂流轨迹,以期对浮标运动特性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南海中伴随涡旋运动的2个浮标模拟试验显示,诸多模型中以海表地转流、风海流及背景流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模拟浮标漂流轨迹效果较好。利用该回归模型,模拟出南海2个漂流浮标轨迹和真实轨迹距离偏差较小且二者运动趋势基本一致。通过分析回归模拟所得风海流、海表地转流及背景流发现:涡旋中心附近浮标漂移主要受地转流的控制,而涡旋边缘处风海流起到关键性作用,正是这部分贡献使得浮标能够进入(脱离)涡旋。背景流的空间分布决定着浮标漂移的最终去向,特别是背景流方向改变的区域,背景流的存在使得模拟浮标轨迹能够像真实轨迹一样运移。  相似文献   

12.
基于CryoSat-2卫星测高数据分析南极海冰厚度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亦卓  季青  庞小平 《冰川冻土》2019,41(5):1214-1220
利用卫星测高数据能够获取大尺度、长时序的海冰厚度信息。相较于北极,目前南极海冰厚度特别是近期变化信息仍很缺乏。基于2013-2018年的CryoSat-2卫星测高数据,采用最低点高程法和静力平衡方程模型反演了近6年逐月平均海冰厚度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3-2018年南极海冰厚度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014-2017年年平均海冰厚度表现为快速变薄。南极较厚的海冰集中在威德尔海西南海域,最大值出现在该海域2014年的7月(6.27 m)。年平均海冰厚度在2017年达到最低值。南极海冰厚度的时空变化研究可为深入研究海冰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The dynamics and thermodynamics of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Arabian Sea, north of about 10N, are dominated by the monsoon-related annual cycle of air-sea fluxes of momentum and heat. The currents in open-sea regime of this layer can be largely accounted for by Ekman drift and the thermal field is dominated by local heat fluxes. The geostrophic currents in open-sea subsurface regime also show a seasonal cycle and there is some evidence that signatures of this cycle appear as deep as 1000 m. The forcing due to Ekman s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the geostrophic current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Sea.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eastern part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Rossby waves radiated by the Kelvin waves propagating along the west coast of India. The circulation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f Oman is driven mainly by local winds and there is no remotely driven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Local wind-driving is also important to the coastal circulation off western India during the southwest monsoon but not during the northeast monsoon when a strong (approximately 7 × 106m3/sec) current moves poleward against weak winds. This current is driven by a pressure gradient which forms along this coast during the northeast monsoon due to either thermohaline-forcing or due to the arrival of Kelvin waves from the Bay of Bengal. The present speculation about flow of bottom water (deeper than about 3500 m) in the Arabian Sea is that it moves northward and upwells into the layer of North Indian Deep Water (approximately 1500–3500m). It is further speculated that the flow in this layer consists of a poleward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and a weak equatorward flow in the interior. It is not known if there is an annual cycle associated with the deep and the bottom water circulation.  相似文献   

14.
北太平洋Rossby波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地阐述了北太平洋Rossby波在卫星观测、理论扩展及模型应用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随着卫星观测技术的发展,明显地探测到海表面信号的Rossby波特征,且观测到波速在热带外大于自由Rossby波理论值.为解释这个波动加速现象,在自由Rossby渡理论的基础上,考虑了大气强迫、非静止基流及海底地形等因子的作用,使得Rossby波的波动理论得到了扩展.而关于风应力强迫Rossby波的线性理论模型主要有3类:一阶斜压Rossby波模型、局地Ekman抽吸模型和Svetdrup平衡模型.这些模型被广泛地应用到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和温度/密度跃层深度等要素变化的机理研究中,得到了不同的模型在大洋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作用等结论.最后,对线性Rossby波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海洋卫星测高技术和海洋地形试验TOPEX卫星计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OPEX卫星是目前精度最高的海洋测高卫星,利用SLR技术确定的TOPEX卫星轨道径向精度达到2.8cm,这使它可以有效地监测全球的海洋地形。TOPEX卫星主要用于全球的海面变化和洋流研究。利用TOPEX资料可以得到新的地球引力场,海洋大地水准面和海潮模型。  相似文献   

16.
王震  乔璐璐  王云飞 《沉积学报》2016,34(2):292-307
用卫星遥感手段反演海洋表层悬浮体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来研究其分布和输运的方法已经被广泛使用。东中国海属于水文和光学性质较为复杂的二类水体,表层悬浮体浓度的分布规律和水体的固有光学特性时空变化大,增加了遥感研究的难度。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比较和总结后发现,根据实测SSC数据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季节、潮汐周期)建立分段模型可以提高整体反演精度。在选择参与反演的波段时,河口和近岸等高SSC海域以及远岸低SSC海域有各自不同的最优波段组合。高SSC海域常使用水体反射率第二反射峰、第一反射峰前波段作正比波段组合参与反演,低SSC海域常使用水体反射率第一峰波段作正比、峰前波段作反比参与反演。同时,在反演模型中考虑泥沙粒径的影响可以显著提升反演精度,并且也有可能在浅海区突破现有遥感研究手段的水深限制。目前模型精度评价标准使用较为混乱,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等可以作为综合精度评价指标,模型的稳定性则可以用误差敏感性分析方法验证。高时空分辨率的海色卫星传感器的出现使得海洋短时间尺度事件的研究成为海色遥感研究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7.
Doklady Earth Sciences - Using satellite data on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ince 1985 (with a resolution of 0.25° × 0.25°) and the sea surface wind since 1992 (on a grid of...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的麦田微气象观测和研究区的124个气象站常规资料,结合NOAA-16/AVHRR的资料,采用地表能量平衡算法的卫星遥感模型估算了中国西北地区东部4~8月的日蒸散量及其区域分布,并按气候和土地利用类型分别统计灌溉农田、干旱草地、冬春小麦农田、针阔混合林、常绿林和沼泽草甸等不同地表的蒸散量平均值和标准差,揭示了作物不同生育期自南到北由湿润的常绿林区至半干旱雨养农田直到干旱的荒漠地带的蒸散递减的分布特征.模型探索了卫星遥感无法得到近地层气温的难点,从而提高计算精度.经试验区54站蒸发皿推算的日蒸散量检验,相对误差为16.6%,与定西用LI500型CO2/H2O通量仪实测的日蒸散量误差仅16.2%.结果表明计算的蒸散量与实测值在整个试验区内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The demand for accurate predictions of sea level fluctuations in coastal management and ship navigation activities is increasing. To meet such demand, accessible high-quality data and proper modeling process are critically required. This study focuses on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 neural methodology applicable to the short-term forecast of the Caspian Sea level. The input and output data sets used contain two time series obtained from Topex/Poseidon and Jason-1 satellite altimetry missions from 1993 to 2008. The forecast is performed by multilayer perceptron network, radial basis function, and 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s. Several tests of different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architectures and learning algorithms are carried out as alternative methods to the conventional models to assess their applicability for estimating Caspian Sea level anomalies. The results derived from the ANN are compared with observed sea level values and with the forecasts calculated by a routine 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ARMA) model. Different ANNs satisfactorily provide reliable results for the short-term prediction of Caspian Sea level anomalies.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bservations and predictions fro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roaches can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about 50 % compared with ARMA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20.
利用T/P海面高度数据校验验潮站地面升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TOPEX/Poseidon卫星1993—2001年的海面测高资料提取了上海和江苏临近海域这9年间的绝对海面变化信息,并与该区域6个验潮站的同时段潮位记录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T/P海面高度数据提取的月均海面变化曲线与同海区验潮站测得的同期海面变化过程具有相当好的一致性和同步性,但是根据潮位序列得出的9年平均海面上升速率值均大于根据卫星资料得出的上升速率值。由于卫星测高数据是严格建立在地心坐标基础上的,因此二者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应与验潮站所在地点的地面沉降有关。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地面沉降校正的上海吴淞验潮站数据得出的9年平均海面上升速率值仅比卫星测高结果大0. 43 mm/a,而江苏省射阳河口至三条巷之间5个未经地面沉降校正的验潮站得出海面上升速率与卫星测高结果之间的差值在0.95~3.01 cm/a之间,并呈向北递增趋势。这一对比结果反映该岸段近期的地面沉降速率可能有自南向北增大的趋势,其量值有可能达到年厘米量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