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山东青岛和日照滨岸潮间带可见到现代生物营造的各种遗迹。通过分析这些生物遗迹与其沉积背景的关系,取得以下成果: (1)研究区生物遗迹中,层面遗迹以腹足类动物的拖迹为主,层内遗迹以居住迹丰度最高,且类型多样。(2)建立了2个生物遗迹组合: 一是高潮区组合,主要遗迹类型包括珠带拟蟹守螺拖迹、沙蚕的拖迹、摄食迹和居住迹、四角蛤的居住迹、弹涂鱼的爬行迹和居住迹、鸭嘴海豆芽的居住迹以及螃蟹的居住迹和摄食迹;该组合产生的沉积物底层具有含泥量较高,水、氧、有机质含量均较丰富及基底较稳固等特点。二是中低潮区组合,主要由斑玉螺的拖迹和停息迹、扁玉螺的爬行迹和停息迹、寄居蟹的爬行迹、长竹蛏的居住迹、虾蛄的爬行迹和居住迹、鸭嘴海豆芽的居住迹以及螃蟹的居住迹和摄食迹组成;该组合产生的沉积物底层具有含泥量较低、粒度较粗、间隙水不易保存、有机质含量低等特点;研究区潮间带为急剧多变的海洋环境,该遗迹组合可指示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海洋潮间带沉积环境。(3)通过分析各种造迹生物及其遗迹的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其与底层沉积物和沉积环境的关系,建立了研究区潮间带沉积中的生物遗迹组合及其沉积环境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2.
杭州湾庵东滨岸潮间带软底质沉积中发现的造迹动物有泥螺、珠带拟蟹守螺、弹涂鱼、宁波泥蟹、沙蚕、竹蛏、虹光亮樱蛤、海葵以及鸟类和植物等,包括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脊索动物、腔肠动物等5个动物门类,共计8属,营造的生物遗迹主要有运动迹(爬迹、拖迹、足辙迹)、居住迹、觅食迹(进食迹)、生殖迹、停息迹、排泄迹、逃逸迹以及鸟类足迹和植物根迹等。分析表明潮间带不同的沉积环境,造迹生物及其遗迹的主要类型、空间分布、丰度、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差异。1)研究区潮间带不同的沉积环境,造迹生物种类与分布不同,其遗迹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高潮区沉积物主要是富含有机质的砂质泥,生物遗迹包括珠带拟蟹守螺拖迹、停息迹和生殖迹,泥螺拖迹和停息迹,宁波泥蟹的觅食迹、居住迹和足辙迹,沙蚕的拖迹、觅食迹、居住迹和排泄迹,弹涂鱼的爬行迹和居住迹,以及鸟类足迹和植物根迹,其中层面遗迹以珠带拟蟹守螺的拖迹、沙蚕拖迹和觅食迹丰度最高,层内遗迹以沙蚕居住潜穴丰度最高,分布面积最广,扰动程度强烈,宁波泥蟹居住潜穴局部密集,扰动程度强烈,植物根迹密集,深度可达50~60 cm,这些生物遗迹常与平行直脊波痕和干涉波痕共生。中潮区沉积物主要由灰色粉砂和含砂粉砂构成,含水率较高,植被较稀疏。中潮区平坦的潮坪上生物遗迹主要由虹光亮樱蛤的居住潜穴和竹蛏的居住潜穴和摄食迹组成,丰度较高,具有少量泥螺拖迹以及植物根迹和鸟足迹。在中潮区潮沟两侧,沉积物颗粒较细,常见珠带拟蟹守螺的拖迹,宁波泥蟹的居住潜穴、足辙迹,弹涂鱼的爬迹。中潮区潮坪上多发育舌型波痕,生物遗迹多与舌型波痕共生。低潮区沉积物主要是灰色粉砂和粉砂质砂,含水率高,多为汤底,无植被,常见遗迹主要是虹光亮樱蛤的居住潜穴,竹蛏的居住潜穴以及少量海葵居住潜穴。2)沉积物的粒度、含水率影响遗迹的清晰度;3)由于受潮水、波浪运动的冲刷作用,沉积物表面的遗迹易被破坏,保存率极低,底内动物的居住潜穴保存率相对较高。该研究不仅为杭州湾潮间带沉积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现代生物遗迹信息,而且也可为古代强潮河口湾潮间带沉积环境中的古遗迹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现代生物遗迹的特点、分布和组合特征及其与沉积环境、沉积物性质的关系,对遗迹化石及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但现代生物遗迹研究起步较晚,国内研究成果较少。文中论述了滦河三角洲潮坪环境中现代生物遗迹的组成、组合与分布特征,并分析了遗迹组合与沉积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 (1)层面遗迹以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腹足动物的爬行迹和拖迹为主; 层内遗迹包括垂直或高角度倾斜于层面的潜穴、平行于层面的潜穴,以居住迹为主,丰度高,类型多样。(2)建立了3种生物遗迹组合: 遗迹组合I以Y形和垂直管状潜穴为特征,局部丰度较高,表层潜穴和层面拖迹不发育,造迹生物主要为沙蚕和螃蟹,沉积物底层具有砂含量较高、水动力强、有机质含量低的特点,显示其出现于三角洲潮坪砂质沉积环境;遗迹组合Ⅱ以各种形态的层内潜穴和大量的层面爬行拖迹为特征,层内潜穴包括垂直管状、J形、U形、Y形和分枝形潜穴,丰度高,造迹生物主要是沙蚕和螃蟹,层面遗迹常见爬行拖迹和足辙迹,造迹生物主要为沙蚕、螃蟹、扁玉螺、寄居蟹,沉积物底层具有高泥质含量、高含水率和高有机质含量的特点,形成于三角洲潮坪中低潮区;遗迹组合Ⅲ以与层面近似垂直和与层面近似平行的层内潜穴以及大量的层面运动迹为特征,与层面近似垂直的潜穴包括垂直管状、J形、U形、Y形和复杂分枝形潜穴,造迹生物主要是螃蟹、泥甲虫及其幼虫, 与层面平行的表层潜穴主要是蝼蛄、泥甲虫及其幼虫营造的,层面上的运动迹常见为螃蟹足辙迹和鸟类足迹,沉积物底层具泥质含量高、含水率低、有机质含量高、底质固结程度较高的特点,产生于三角洲潮坪高潮区。(3)基于对遗迹组合和分布特征及其与底层性质和沉积环境关系的分析,建立了三角洲潮坪生物遗迹组合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该研究成果既可作为古代三角洲潮坪沉积环境的判识依据,也可为相似遗迹化石组合的沉积环境恢复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4.
王媛媛  王学芹  胡斌 《沉积学报》2019,37(6):1244-1257
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记录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沉积环境及生态环境的良好指示标志。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室研究方法(取样,粒度分析,CT扫描及三维重构等技术),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潮坪环境现代生物遗迹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潮坪各个微环境中现代生物遗迹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异性。现代生物遗迹主要分布在潮间带中,并且,从泥坪到混合坪到砂坪依次减少。潮上带主要有日本大眼蟹的层面进食迹和层内U形、Y形、多分叉形的居住潜穴。潮间带的泥坪中有大量日本大眼蟹的层面进食迹和层内U形、Y形、多分叉的居住潜穴,少量双齿围沙蚕的层面爬行迹,觅食迹,和层内的垂直、Y形居住潜穴,跳跳鱼的层面爬行迹,泥螺的层面拖迹,红带织纹螺的层面觅食迹;混合坪中有大量双齿围沙蚕的层面爬行迹,觅食迹和层内的垂直、Y形居住潜穴,少量日本大眼蟹的层面进食迹和层内U形、Y形、多分叉的居住潜穴,托氏昌螺的层面觅食迹,四角蛤的垂直潜穴,少量豆形拳蟹的层面爬行迹和层内Y形居住潜穴,泥螺的层面拖迹;砂坪中有竹蛏的垂直进食和居住潜穴,棒锥螺的觅食迹,以及秀丽织纹螺的觅食迹。2)对日本大眼蟹、双齿围沙蚕和四角蛤所造的层内潜穴,进行了三维重构,为精细研究这些潜穴的建构特征提供了图像基础。  相似文献   

5.
杭州湾庵东浅滩沉积物中发现有多种造迹生物,主要有蝼蛄、泥甲虫、宁波泥蟹、珠带拟蟹守螺、泥螺、弹涂鱼、蚂蚁和鸟类等,营造的生物遗迹主要为觅食迹、居住迹和爬行迹(爬迹、拖迹和鸟足迹)等。分析表明,浅滩不同亚环境的造迹生物及其遗迹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1)在潮上带植被茂密的草滩环境中,以层面上的生物觅食迹、居住迹和鸟足迹为主,造迹生物主要有蝼蛄、泥甲虫、蚂蚁和鸟类等,其中以蝼蛄的潜穴最为丰富。(2)在高潮滩的积水泥沼环境中,有大量近海喜盐植物,生物遗迹主要有宁波泥蟹的“J”形、“W”形和“Y”形潜穴、弹涂鱼的羽状爬迹、珠带拟蟹守螺在层面上营造的弧形、圆圈状的觅食迹和“C”形的条带状生殖迹。(3)在中、低潮间带的粉砂质环境中,以层面上珠带拟蟹守螺不规则的觅食迹为主。生物遗迹的分布与浅滩沉积底质沉积物粒度与含水量等特征密切相关。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杭州湾浅滩沉积的新遗迹学研究,而且对古代潮汐沉积及其环境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地区早—中泥盆世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的混合沉积相富含大量海相遗迹化石,可识别居住迹、进食迹、觅食迹、爬行迹和停息迹5大类14属,包括居住迹:Skolithos;进食迹:Chondrites、Phycodes、Planolites、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和Zoophycos;觅食迹:Cylindrichnus以及Palaeophycus;爬行迹:Cruziana和Monomorphichnus;停息迹:Asterichnus、Lockeia和Rusophycus等,这些遗迹化石分属于4个遗迹化石组合,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分别为:(1)Skolithos—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沉积于高能砂质环境中,为水动力较强的无障壁滨岸前滨;(2)Rusophycus—Phycodes遗迹化石组合反映了水动力较弱的近滨环境;(3)Chondrites—Palaeophycus遗迹化石组合反映了贫氧、水动力条件较弱的近滨下部环境;(4)Zoophycos—Palaeophycus遗迹化石组合反映的环境为正常浪基面以下,风暴浪基面以上的风暴沉积环境,据此建立了龙门山地区早—中泥盆世混积相遗迹化石生活环境分布模式。龙门山地区早—中泥盆世发现的3种类型Zoophycos遗迹化石,与腕足介壳富集层、波痕、丘状和洼状交错层理等反映浅水环境的沉积特征共存,表明泥盆纪Zoophycos形成于浅水环境。  相似文献   

7.
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记录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沉积环境、气候及生态环境的良好指示标志。文中主要研究了黄河中下游焦作区段现代边滩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及其造迹者的组成与分布特点,即:(1)近岸边滩:几乎无植被,以层面上的生物觅食迹为主,其造迹生物主要有鸟类、长泥甲虫(鞘翅目长泥甲科)和隐翅虫(鞘翅目隐翅虫科)等;(2)远岸边滩:有大量植物根出现,大多数生物遗迹是层内U形、Y形和W形潜穴以及层面上的F形、Y形爬行迹和觅食迹,其主要造迹生物为蝼蛄(直翅目蝼蛄科)、蟋蟀、狼蛛和蠕虫类等;(3)泛滥平原:出现大量植物根,以层内J形、漏斗形等的生物居住迹和进食迹为主,主要造迹生物为蝼蛄、蟋蟀、田鼠、蚁狮和狼蛛等。基于沉积物粒度分析、总有机碳测定、菌落平板计数法等手段分析得知,研究区现代生物遗迹的深度随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数量的增加及植物根长度的增长而增加,而丰度和分异度随沉积物粒度的递减及总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该成果一方面能为研究区黄河边滩上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提供新资料,另一方面也能为地史时期河流沉积环境的研究乃至古地理、古生态环境重建提供生物遗迹学方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塔塔埃尔塔格组中共发现遗迹化石 11属 12种,包括Skolithoslinearis、Skolithosverticalis、Ophiomorphanodosa、Arenicolitesisp.、Cylindrichnusisp.、Thalassinoidessuevicus、Diplocraterionparallelum、Taenidi umsatanassi、Macaronichnussegregatis、Palaeophycustubularis、Planolitesbeverlegensis和Cochlichnusanguineus。这些遗迹化石主要是无脊椎动物的居住迹、进食迹和觅食迹,其中大部分呈全浮痕保存,少数呈上浮痕或下浮痕保存。按其古生态和沉积学特征,可划分出三个遗迹组合:①Skolithos-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代表了平坦底型条件下的砂坪沉积环境;②Planolites-Palaeophycus遗迹组合,反映了潮间带砂泥坪沉积环境;③Cochlichnus-Planolites遗迹组合,代表了平均低潮线附近的泥坪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
王约 《地质论评》2007,53(4):I0007-I0010
贵州剑河凯里组中产有丰富的遗迹化石,本文描述了其中的节肢动物遗迹9个属23个种(其中1个新属,9个新种)和3种类型的趾迹。发现并讨论了节肢动物(三叶虫)的捕食迹和求偶迹及其形成过程;研究了节肢动物生活行为所产生行迹之间的变化,认为节肢动物各行迹之间的过渡类型的变化具有停息→爬行→行走→游泳和游泳→行走→爬行→停息两向性变化的特点,并认为在运动弯道上形成的过渡行迹可能与造迹生物在转弯处的运动惯性或与水动力造成造迹生物身体的倾斜有关。含丰富节肢动物遗迹的凯里生物群的沉积环境为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之间的浅海软质基底低能环境。  相似文献   

10.
王尚彦 《贵州地质》1990,7(4):387-392
本文介绍了8个放射状觅食兼停息(或居住)遗迹化石属的特征,讨论了这类遗迹化石的形成方式、形成环境、与古水流方向的关系及测量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得出几点初步认识:①这类遗迹是生物停息(或居住)一处,靠身体胀缩或其它方式多次往复运动觅食形成;②这类遗迹多形成于安静、沉积速度缓慢的环境;③这类遗迹化石由停息迹(或居住迹)和觅食迹两部分组成,觅食迹(即放射这部分)迎水流方向上多较发育,因而大量统计觅食迹发育的方向可以判断古水流方向。  相似文献   

11.
贵州台江凯里组的遗迹化石Treptichnus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约  王平丽 《地质论评》2006,52(1):1-10
贵州台江下中寒武统凯里组中产有丰富的、保存良好的Treptichnus Miller,计5个遗迹种(其中包括2个新遗迹种):T.bifurcus Miller,T.pedum(Seilacher),T.pollardi Buatois and Mdngano,T.arcus n.ichnosp.和T.taijiangensis n.ichnosp.,并与节肢动物的觅食迹、爬行迹和游泳迹等共生,属Cruziana遗迹相。产于凯里组的Treptichnus可能为节肢动物的居住迹。随着造迹生物身体的增长和沉积物的增厚,造迹生物在原潜穴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新的潜穴,而构成三维空间复杂的潜穴系统。  相似文献   

12.
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遗迹组构及沉积演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碳酸盐岩中遗迹化石丰富。在对野外露头实地观测的基础上,利用室内切片、薄片分析等对研究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遗迹化石、遗迹组构及沉积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共鉴定出遗迹化石类型7属10种。(2)根据遗迹化石的分子组成、产状、共生关系、丰度与分异度以及生物扰动的程度,结合沉积学特征分析,共识别出遗迹组构4种:Psilonichnu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在潮上带与潮间带上部(高潮坪)低能的沉积环境;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代表潮间带中-下部和台内滩等高能沉积环境;Helminthopsis遗迹组构反映局限碳酸盐岩台地内的潟湖和开阔台地内的滩间海等较低能的沉积环境。Helminthopsis-Chondrites遗迹组构揭示开阔碳酸盐岩台地中滩间海-台内洼地等非常低能的沉积环境。(3)建立了研究区马家沟组三段的层序地层格架,并在层序格架内对遗迹组构和沉积微环境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解译出研究区马家沟组三段经历了两次区域性的海侵—海退;综合岩石类型、岩石序列组合、沉积构造、生物化石、遗迹化石组合、遗迹组构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各遗迹组构与沉积微环境的三维相模式。这对研究华北奥陶系沉积环境与沉积演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中共识别出三大生态类型的遗迹化石10属17种:①居住迹(Domichnia):Psilonichnus upsilon、Thalassinoides callianassa、Thalassinoides horizontalis、Rhizocorallium jenense;②进食迹(Foidichnia):Chondrites type-1、Chondrites type-2、Chondrites intricatus、Palaeophycus tubularis、Palaeophycus heberti、Planolites montanus、Planolites annularius、Phycodes palmatus;③觅食迹(Pascichnia):Helminthopsis ichnosp.、Helminthopsis abeli、Helminthopsis hieroglyphica、Gordia molassica、Scolicia ichnosp.按其古生态和沉积学特征,可划分出三个遗迹组合:①Psilonichnus-Thalassinoides 遗迹组合,代表局限碳酸盐岩台地内的潮坪环境;②Helminthopsis-Gordia遗迹组合,反映局限碳酸盐岩台地的潟湖或开阔碳酸盐岩台地内的滩间海和台内洼地等低能、静水的沉积环境;③Chondrites-Scolica遗迹组合,指示开阔碳酸盐岩台地内洼地中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的沉积环境。综合岩石类型、岩石序列组合、沉积构造、生物化石、遗迹化石或遗迹化石组合,建立了研究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的沉积模式和垂向沉积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14.
我国遗迹化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式溥 《地质论评》1985,31(3):197-203
遗迹化石学近年来在国际上取得显著的成绩,特别是把遗迹化石作为古生态学的一个部分用来解释沉积环境,研究造迹生物的活动习性同环境条件的关系,使遗迹化石的研究同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岩石学和古生态学都发生密切的联系。生物遗迹在沉积物中形成的生物扰动和生物  相似文献   

15.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滨浅湖沉积中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滨浅湖沉积中动物遗迹化石共鉴定出6个遗迹属8个遗迹种,其中1个为未定种。包括Taenidium barretti、Taenidium satanassi、Beaconites coronus、Cystichnum curvativum、Palaeophycus isp.、Planolites montanus、Skolithos verticalis和Skolithos linearis等。这些遗迹化石主要是无脊椎动物的进食迹和居住迹,呈全浮痕或半浮痕保存。根据组合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可识别出两个遗迹化石组合:1)Taenidium—Beaconites遗迹组合,主要由具新月型回填纹构造的进食迹组成,反映了周期性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滨浅湖沉积环境;2)Skolithos linearis遗迹组合,主要由居住潜穴组成,代表了三角洲平原—前缘沉积环境。生物扰动根据扰动特点,可分为三种类型,即1)均一型,反映了湖平面缓慢上升之后较长时间保持稳定;2)增强型,反映了湖平面整体稳定条件下的小幅度快速上升,然后保持稳定和缓慢下降;3)复合型,反映了湖平面先缓慢上升,然后缓慢下降。三角洲平原-前缘分支河道沉积序列中遗迹化石的类型、丰度、分异度和扰动指数垂向上呈规律性的变化,结合其沉积学特征分析,可分为四个沉积单元,每个沉积单元的内部物理成因构造和生物成因构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
阴家润  张周良 《现代地质》1996,10(4):427-436
宁夏石嘴山石炭系纳缪尔期的砂 泥岩互层中赋存有低分异度的遗迹化石群落,但这套岩系中的砂岩层和泥岩层各具有不同的遗迹种。PlanolitesmontanusRichter仅限于保存在砂岩的下层面,形成表生迹;它们的造迹生物是泥质沉积物中潜穴生存的、营沉积摄食方式的蠕虫类。仅限于砂岩上层面的遗迹化石是Monocraterionningxiaensis(n.ichosp.),系本文新建立的一个遗迹种,均为底生迹。其造迹生物是营悬浮滤食方式的蠕虫类。导致这两种遗迹化石交替出现的因素是半咸水条件和沉积物粒度的变化。这两类造迹生物都属于在高环境压力下所形成的爆发性繁衍的机会种群,并由此指示着具有最低生物分异度的、其含盐度在05%~09%的中盐度域的沉积环境,同时也表明这一时期古气候潮湿温暖并伴之以周期性的大量降水  相似文献   

17.
下扬子区下三叠统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泽均  王文彬 《地层学杂志》1990,14(3):203-208,T002
<正> 遗迹化石是地质时期各类生物在生活期间进行居住、运动、寻食、代谢和生殖等行为习性活动,在沉积物表面或其内部留下的各种痕迹。作为重要的生物标志,遗迹化石可用来判别和恢复古代沉积环境。近年来,笔者在下扬子区的宿松、贵池、泾县、宁国、宜兴等地(图1)的下三叠统,发现大量遗迹化石。本文从遗迹化石组合特征出发,讨论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承杨式溥教授鉴定遗迹化石标本,在此深表谢忱。  相似文献   

18.
西藏阿里地区遗迹化石十分丰富,主要产在阿里喜马拉雅扎达县象泉河两岸、普兰县的玛旁雍错附近以及阿里喀喇昆仑的日土县班公湖、多玛一带。在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中都有产出。 本区遗迹化石形态多种多样:有网格状、蛇曲状、树枝状、放射状、圆形、马蹄形、棒形等、其生态习性主要有觅食迹、居住迹、爬迹、停迹等。 遗迹化石为原地埋藏,能反映造迹生物生活时期的沉积环境。根据本区遗迹化石及其围岩特征,可以划分如下沉积柑:1.滨海相,代表性遗迹化石有石针迹Skolithos;2.浅海相,代表性遗迹化石有海藻迹Phycodes;3.半深海-深海相,代表性遗迹化石有古网迹Paleodictyon,洛轮茨迹Lorenzinia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柯坪露头志留系依木干他乌组中遗迹化石的研究,鉴别出6属7种。化石分子有Chondrites isp.,Gordia.isp.,Helminthopsis aff.abeli,Ophiomorpha nodosa,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lanolites montanus,Thalassinoides isp.。这些遗迹化石具有较高的分异度和较低的丰度。按古生态或造迹生物的行为习性分类,可分为3种生态类型:(1)居住迹(Domichnia),Ophiomorpha nodosa,Thalassinoides isp.;(2)进食迹(Fodinichnia),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lanolites montanus,Chondrites isp.;(3)觅食迹(Repichnia),Gordia isp.,Helminthopsis aff.abeli。根据遗迹化石的古生态特征、沉积序列上的分布特点及围岩和沉积构造特征,依木干他乌组的遗迹化石可归为Planolites-Chondrites遗迹组合,属于Cruziana遗迹相,形成于泥坪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梅树村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中有丰富的遗迹化石。根据造迹生物的行为方式,将化石分为停息迹、居住迹、觅食迹和行移迹四大类。在形态上有单槽型、双槽型、分枝型、环圈型、简单潜穴型。对剖面中自下而上遗迹化石形态和组合特征的分析,认为本区的环境演变经历了潮间—潮下浅水—潮间—潮下较深水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