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类似1954年的百年一遇全江性大洪水,1999年长江又发生了较大洪水。在上述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否会发生中强震,需要进行认真的探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大洪水之后3年内,鄂、湘沿江地区中经地震受长江大洪水的“耦合振荡”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9,(12)
正长江奔流不息,日夜向前,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一路切高山、汇大川,不舍昼夜,最终行程6300多千米,成为了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绚烂深厚的长江文明。以湖北宜昌为界,长江被划分为了上游和中下游。上游的长江多是穿行于大山之中,塑造了虎跳峡、长江三峡等壮美景观,此时的长江气宇轩昂、锐不可当。出宜昌后,失去山体束缚的长江开始了一段奇妙之旅:从上游携带的大量泥沙,由于地势低平、水流缓慢而大量沉积,原本水天浩淼的云梦泽慢慢成为了沙洲之地。沙洲不断发育变成陆地,陆地广布而成平原,  相似文献   

3.
高建华 《地球》2010,(6):102-103
长江奇石生于山野水岸,历亿万年自然琢饰,尽汲天地之气,养自然之韵。以“画面石”为代表的长江奇石作为江河卵石类舒行的代表性石种,是世界上文化内涵最丰富,最具诗情画意的纯天然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4.
姚鹏飞 《地球》2014,(7):1-1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长江以南的江浙,自古就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田园村舍,古镇小城、曲径回廊,江南丝竹,如诗如画。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因水而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浙江之源。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腐殖质组分赋存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应用化学方法,对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腐殖质组成及结合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11个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变化较大.在0.98%-11.0%之问波动.污染程度重的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均较污染程度轻的高.其有机质的分布特征与沉积物污染程度和湖泊周边的人类活动有关.②腐殖质组成中,胡敏酸(...  相似文献   

6.
镇江以东长江河谷存在“长江断裂带”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镇江以东长江河谷构造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地貌、构造、建造、物理场、火山作用和地震活动等方面,说明江苏省江阴、沙洲、靖江、南通一带长江河谷不存在“长江断裂带”,当然,更不存在长江“现代大陆裂谷带  相似文献   

7.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和当代国计民生中占据独特的地位.长江是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大河,在区域宏观地理环境演化中具有标志性意义.长江的年龄(或者起源与演化历史)作为地球科学界和大众关注的热点,长期存在重大争议,从4 5百万年(始新世)到数万年(更新世晚期)不等,成为科学界一个著名的"世纪谜题".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盆地开展年代学与沉积学研究,揭示出在始新世时期区内存在大型的南流水系,在渐新世期间(或渐新世末期)南流水系转向东流,形成长江第一湾(也有写作"弯").长江中下游新生代盆地的沉积记录也显示,长江上游物质在渐新世晚期(或者最晚在渐新世/中新世之交)就已经能够到达下游,表明贯通东流的长江水系从此诞生.长江是超大型河系,其地质演化主要受到区域构造地貌控制.在新生代,青藏高原地区岩石圈加厚,地表隆升;亚洲东部岩石圈持续伸展减薄,西太平洋边缘海扩张,导致中国西高东低的宏观地形格局逐渐建立,长江的发育与演化正是孕育在这样的宏观构造地貌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8.
水之赋     
《地球》2015,(4)
<正>夫水者,地之血脉,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夫水者,万物之所载,万物之良能也。人类傍水而居,与水相亲,须臾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一切故事之灵魂。黄河浮日月,长江吐乾坤。激奏沧桑曲,愤弹旷古音。一江唱出万载史,一河见证千年昌。神州大地,江河纵横,犹如条条血脉,滋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水自天上来,越千嶂,过万壑,  相似文献   

9.
正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母亲的孕育下,一座大山拔地而起,耸峙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上,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庐山。相传在3000余年前的殷周时期,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庐山的另一个名字——"匡庐"之名便由此得来。庐山北临长江,南临鄱阳湖,凭借襟江带湖的独特风景和舒适宜人的凉爽气候,自古以来便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前往游览,并留墨于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相似文献   

10.
谢平 《湖泊科学》2017,29(6):1279-1299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全长达6300 km.长江是一条生命之河,它的活力来自于干流、支流、湖泊和湿地的血脉沟通形成的独特生命系统.长江流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分布有鱼类400余种,其中纯淡水鱼类350种左右,特有鱼类多达156种.长江中下游是东亚季风气候下形成的洪泛平原区域,湖泊星罗棋布,并与江河相连,生活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白鱀豚和江豚.1980s初中下游湖泊面积约有23123 km~2.1950—1970年间,沿江大建闸节制,除鄱阳湖(2933 km~2)和洞庭湖(2625 km~2)等外,绝大多数湖泊失去了与长江的自然联系,江湖阻隔使支撑长江鱼类的有效湖泊面积减少了76%.1981年,长江上建成了第一个大坝——葛洲坝;2003年,三峡大坝开始蓄水.长江干流的渔业捕捞量从1954年的43万t下降到1980s的20万t,最后到2011年的8万t(降幅为81%).与此完全不同的是,1950s以来,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渔产量分别在2~4万t之间徘徊.长江干流的饵料生物丰度不足两湖的1/7,因此干流对物种的承载力十分有限,以鱼为生的白鱀豚和江豚种群的衰退属于情理之中,加上酷捕误杀,白鱀豚已经灭绝,江豚也危在旦夕.葛洲坝的建设阻挡了鲟鱼和胭脂鱼等的生殖洄游通道,中华鲟和白鲟的灭绝已近在咫尺.长江上游建有1万多座水坝,大部分鱼类的生存受到威胁.根据对长江生物多样性危机成因的粗略估算,节制闸和水电站等水利工程"贡献"了70%,酷渔乱捕等其它因素"贡献"了30%.所谓的生态调度、鱼道或人工放流等也难以拯救膏肓之疾,即使在长江干流十年禁渔也难有根本改观.如果鄱阳湖和洞庭湖相继建闸,将使长江中下游的渔业资源量进一步衰退,江豚的灭绝在所难免,其它物种的灭绝将难以预料.长江在哭泣,众多的物种需要生态文明的呵护!  相似文献   

11.
长江断裂带东延问题及裂谷特性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断裂带东延至镇江后并未终止,而是于镇江、扬中之间南移了约三十公里,展布于江苏江阴、沙洲、靖江、南通境内,于吕泗以北进入黄海。同时讨论了长江断裂带的属性,指出长江断裂带应是一条自晚中生代以来的现代大陆裂谷带  相似文献   

12.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是一种小型齿鲸,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洞庭湖及鄱阳湖中,其种群数量仅约1000头,极度濒危.鄱阳湖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估算种群数量约450头,是长江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本文系统地总结了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生态学、保护遗传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着重探讨了各种人类活动对其种群迁移活动的影响,并对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面临的威胁、保护对策和未来研究方向等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从源头雪山到高原绿洲,从长江三峡到江汉平原,从苏州园林到东海入海口……以新时代的长江为主题的巨幅画作《长江万里图》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这幅画卷全长200米,高1.5米,雄浑磅礴、起伏跌宕、风光万千,全面地展现了新时代长江的自然风貌和民族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4.
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长江的故事,它可以是诗人吟咏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也可以是江豚、扬子鳄、中华鲟这些比人类都古老许多的动物,或者,仅仅是书里面的那条"母亲河",但也有人说,长江,只不过是我家门口的一条小河流……对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而言,长江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从"野性长江"到"人类长江"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全长6300余公里,流域面积180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6,(3)
正"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国家主席习近平不久前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一番讲话,提出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在长江经济带开发的过程当中,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马云川 《地球》2013,(4):48-51
正"环保话题可能是今年两会比较受关注的话题。我这个提案不仅是说江豚,还关乎长江生态环境。以江豚为代表的长江水系的渔业资源,是长江生态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可如今它们的生存却因为长江的过度开发,造成食物链断裂,生存空间变小,甚至面临灭绝。"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近几十年来湖盆变化及冲淤特征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姜加虎  黄群 《湖泊科学》2004,16(3):209-214
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段南岸,湖南省境内.历史时期,曾经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湖泊面积仍然有4350km2,居我国淡水湖泊之首位.但由于洞庭湖承纳“四水”,吞吐长江,长江大量水沙涌入洞庭湖,造成了湖盆迅速淤高,加之由此诱发的人类大规模地湖泊垦殖活动,湖泊急剧萎缩.目前,洞庭湖已退居鄱阳湖之后,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湖泊的严重泥沙淤积,已经造成了湖泊调蓄长江中游洪水功能的严重衰退,不但危及湖南省的防洪的安全,而且危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研究洞庭湖的湖盆冲淤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1974、1988和1998年洞庭湖125000水下地形资料,并针对洞庭湖具有显著上下游水位落差的实际,分不同高程和不同水位情况下,分析洞庭湖湖泊面积和容积演变特征,探讨洞庭湖近几十年来的湖盆变化及冲淤规律,试图揭示洞庭湖湖泊调蓄能力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何潭振 《地球》2019,(7):18-19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作为世界第三长河,滚滚长江和滔滔黄河一样,孕育了悠久深厚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湖北是长江干流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三峡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近日,湖北省委书记、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蒋超良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与湖北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相似文献   

19.
南半球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51,自引:7,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可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3):672-679
本文对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年前期(3、4、5月的季节平均)和同期(6、7、8月的季节平均)的南半球环流作对比分析,探讨南半球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关系. 结果表明前期和同期南半球环流均有显著差异,春季南极涛动对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影响较夏季显著,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在春、夏两季中有很好季节持续性. 因此,春季南半球环流异常可以作为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主要短期气候预测因子. 南、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相互作用是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可能的联系机制是从南半球高纬到北半球东亚沿岸经向分布的正压遥相关. 研究中还发现在长江中下游的涝年,整个对流层中南半球春、夏两季有持续增温,这说明了南北半球的温度梯度减弱也是东亚夏季风减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长江是我国和亚洲第一大河,世界三巨川之一。全长6380km。流经11个省市区,是横贯东西的大动脉。长江古称大江,后名长江,美名别称20余个。江流穿越崇山峻岭和丘岗,造成了著名的峡谷、赤壁、险矶和岛山等自然景观,成为闻名的风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