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兰州市郊人工林群落结构及稳定性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万鹏  李正平  钟芳 《中国沙漠》2006,26(4):569-573
植物群落稳定性是生物本身与其生存环境的一种和谐,通过对南北两山人工植物群落主要树种、结构、天然植被的现状研究,以近自然林业理论为指导,从群落稳定性角度出发,提出了南北两山人工林群落总体布局和现有林地优化改造的思路。兰州南北两山人工林群落的稳定性,应建立于南北两山环境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树种之间一种相互适应的基础上,南北两山近城区及兰州至中川机场绿色通道面山灌溉较好的地段,宜发展乔、灌、草复合群落结构;局部条件优越的台、坪地宜发展以经济林为主的单层乔木林;灌溉条件较差或无灌溉区域宜为灌、草两层群落结构,形成稳定的近自然群落。对适宜区采取科学合理的调控技术,充分利用天然降水,维持群落的稳定性,降低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2.
兰州南北两山植被恢复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克昌  屈连宝 《中国沙漠》2006,26(3):493-497
兰州地处黄土高原最西端、降水量仅320 mm,但蒸发量1 500 mm,干旱是植被恢复建设的制约因子。如何利用南北两山的地形和黄河流经兰州的天然优势,利用当地的降水和适当的补充灌溉,恢复南北两山植被,是个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在分析兰州市南北两山植被恢复的历史、经验教训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南北两山植被建设的策略。提出在遵从植被与气候耦合的生物地带性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以乡土植物,配合雨水集流等补充灌溉,创造斑块状乔灌木植被,是实现该地区的植被恢复、重建和稳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利用1999年Landsat ETM+、2005年Landsat TM卫星影像和2009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影像提取兰州南北两山地区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兰州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的实际相结合,运用GIS分析、景观指数计算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兰州南北两山地区1999—2009年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 a来兰州南北两山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草地和农田的减少;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多样性增大,景观结构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驱动力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和政策因素是导致该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区植物与植被类型初查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武利玉  苏世平  王蕙 《中国沙漠》2006,26(4):564-568
通过对兰州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区进行植物、植被类型调查,结果表明:该项目区内植物资源相对丰富,有植物185种,分属于56科;区内植物生长状况良好,植物群落趋向多元化,且稳定性增加;按照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并参考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将工程区内植被类型划分为9种类型,即 2种天然植被类型和7种人工植被类型。根据当前所造林分多为结构单一的纯林的现状,认为今后在南北两山进行植树造林应考虑营造混交林,以提高林分稳定性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并积极采用人工措施促进森林更新。  相似文献   

5.
降尘对中国北方主要城市光伏电站发电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在2010-2015年实现了飞速发展。降尘降低了光伏电池板表面玻璃的透光率,导致电池板的发电量下降。降尘对太阳能光伏发电影响的量化是预测光伏电站发电量的基础。以降尘相对较严重的北方(年均降雨量小于800mm)36个城市的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温度、降尘、辐射等因素导致的光伏发电量损失,模拟了各城市光伏电站25年内的年均最大发电量。模拟结果显示:(1)36个城市平均年发电量为209.62±30.15kWh·5m-2,其中,发电量最大的城市是拉萨,最小的为西安,前者约为后者的两倍;(2)年降雨量100~200mm地区年发电量最高,其次为≤100mm的地区,200~400mm和400~600mm的地区发电量几乎相等,600~800mm的地区发电量最小;(3)降尘与电池板最佳倾角的关系可以忽略;(4)降尘导致的光伏发电量损失最大值发生在降雨量为100~200mm区域(5.32%),然后依次为≤100mm(5.21%)、200~400mm(4.46%)、400~600mm(3.29%)和600~800mm(2.09%)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区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区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3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了区域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空间和属性数据库.通过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构建了区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集成了耕地利用评估模型和草地建设管理模型,并进行了山西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实证研究.区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将为农业结构调整、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南北盘江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南北盘江流域1958~2010年的20个气象台站长期观测的降水数据,采用R/S分析法、五点二次平滑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区域降水时空特征进行变化趋势分析以及突变检验,结果表明:(1)1953年来南北盘江流域年降雨量以25.97 mm/10a的速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雨季和旱季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湿季降雨量减少对流域降雨量的减少有决定性影响,流域未来的降雨量仍将保持减少趋势;(2)2002年流域降雨量发生显著突变,此后几年里降雨量年际变化幅度增加;(3)1953年来年降雨量在流域内呈现出自东北向西南减少的格局,降雨量减少速率以北部和中部为最大。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水资源问题   总被引:38,自引:9,他引:29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有其特定的结构和模式:其结构主要地决定于水资源的供给和分配结构;其模式包括物质循环和能源循环两个方面。水资源问题主要是水土资源平衡问题、发展与污染问题、生态环境质量与蒸腾、蒸发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应该是:要严格控制高耗水企业的比重,引导企业增添循环用水工艺和设施,设立中水道系统;要抓节水技术的推广。造林的目标是农田生态防护作用、厂矿噪音隔离作用和居民生活、工作区的人造景观作用。人工水域主要布局在人口集中的城镇地区。经济开发强度的空间结构要以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为基础。运用水价来促进节水型经济结构的形成,并用特价水来支持某些产业。提供特价水的企业的经济损失应通过开征水资源调节税来补贴。该税种应全额用于政府支持水资源开发管理与水利建设。完善水资源的有关法规并使其具可操作性。河西走廊三大流域系统上下游间的分水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下游人民生存权和生态环境能否进入并维持良性循环的核心问题,必须从法律的高度解决。要变目前的部门决策为区域综合决策,并成立专家委员会,吸纳有关专家参与决策。对用水量大的项目和涉水工程,要建立起有专家委员会会同各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质量监督委员会认证制度。  相似文献   

9.
绿化对冬季山谷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RAMS模式模拟了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对冬季兰州城市边界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山绿化改变了近地面的温度场和风场,从日平均温度来看,绿化在兰州冬季表现为明显的增温效应;从风场来看,白天14:00南山的谷风环流增强,北山变化不明显;晚上02:00北山的山风环流明显增强,南山则出现相反的情况;绿化改变了地表能量平衡,绿化后由于地表反照率的减小,使得到达地面净辐射增加,增加的净辐射其中一部分以感热的形式来加热大气;绿化后地气之间的湍流交换增强,增加了大气不稳定度,减弱了白天城市上空的悬浮逆温;本文还讨论了不同绿化布局对白天悬浮逆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决策支持系统(DSS)是多项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运用。文章探讨了分布式网络技术、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模型管理技术、定性推理与模糊决策技术、信息融合技术、综合集成技术、研讨技术等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提出虚拟化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V-DSS)的工作模式,并探讨了V-DSS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西部兰州市郊植被的水环境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调查兰州南北两山及周边地区的植被类型、生长状况以及土壤水分等因子,分析了植被的生长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对在兰州地区造林绿化的适应性以及各地植被分布的类型、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是决定植被生长状况最关键的因子,兰州市周边地区的植被分布状况基本是东部稍好于南部,南部显著好于北部。东部和南部植被以乔木为主,北部以耐旱灌木为主。不论乔木和灌木,保障土壤含水量常年处于5%以上是人工造林可持续发展的底线。  相似文献   

12.
兰州市南北两山水热条件对侧柏根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根系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场所之一,其分布特征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利用程度和适应性。试验采用土钻法研究了兰州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侧柏的根系分布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对侧柏根系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阴坡根系分布比阳坡深,根系生长量比阳坡大,灌溉区根系分布比无灌溉区深;在无灌溉条件下向阳立地的根系集中分布在20~30 cm土层,向阴立地的根系集中分布在10~30 cm土层;在灌溉条件下向阳立地的根系集中分布在10~40 cm土层,向阴立地的根系集中分布在20~50 cm土层;向阳立地根系生长以Φ<1 mm为主,占所有根量的61.5%。向阴立地根系生长主要以Φ≥3 mm为主,占所有根量的68.5%。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沙尘暴发生日数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常生华  李广  侯扶江 《中国沙漠》2006,26(3):384-388
根据全国近30 a的沙尘暴记录,运用分形分析得出,在不同的降水量区域,沙尘暴的发生规律明显不同。中国北方沙尘暴发生日数平均为4.4 d·a-1。年降水量≤305 mm的地区沙尘暴发生日数最多,平均为9.9 d·a-1,这是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主要是我国传统的畜牧区;305 mm<年降水量<570 mm的地区平均为4.0 d·a-1,这是草原区,主要是传统的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570 mm的地区为0.4 d·a-1,主要是我国的农耕区。305 mm<年降水量<570 mm的区域,沙尘暴发生的频率随降水的变化幅度最大,为4.1,年降水量≤305 mm地区,沙尘暴随降水的变化幅度最小,为0.3。分析认为,我国沙尘暴危害的防治需要构建牧区—农牧交错带—农区生态农业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兰州市南北两山人工灌木林地土壤水分动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定位监测与对比分析,对兰州市南北两山不同生境下柠条和柽柳林地的土壤水分变化情况及土壤水分亏缺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分亏缺程度、耗水量、耗水强度、吸水能力、根系周围土壤深层水分下降速度,都表现为:柠条>柽柳\.据此认为,在兰州市南北两山这种较干旱地区,如果立地条件允许,更适宜种植柽柳。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变化是降水和植物生长综合作用的结果,降水和植物生长对土壤表层的含水量影响较为显著,而对深层土壤水分的作用不明显。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与降水和植物生长的季节性变化相似,可分为三个时期:春季水分消耗期、夏季水分补给期、秋末冬季土壤水分平稳期。  相似文献   

15.
Located near the southeastern limit of Africa, the Lesotho‐Drakensberg and associated escarpment is the highest range of African mountains south of the massifs in Tanzania. At the escarpment summit and on the adjacent high peaks, the climate is generally interpreted as marginal periglacial yet few data, specifically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exist on record at these altitudes. Climatic data from two temporary field stations on the escarpment edge, one of which is the highest rainfall station yet on record in southern Africa, provide contemporary surface‐climate conditions. Mean annual rainfall recorded between 2001 and 2005 averages 767.8 mm at Sani Pass summit (three complete years), and 753.2 mm on Sentinel Peak (two complete years); these values are less than those recorded for the same period in the mountain foothills. Even though rainfall is slightly below long‐term rainfall averages for the area due to a marginally dry spell, the data show that earlier estimates of between 1000 mm and 2000 mm rainfall per annum on the escarpment are too high. A measured mean air temperature of 5.8°C at Sani Pass, however, falls within the range estimated for the escarpment summit. Frost cycles in air and at the soil surface are frequent in winter, but absent in soil for summer, and no long‐duration surface‐soil freeze was measured. Temperatures thus confirm the marginal periglacial nature as postulated for previously, but precipitation data indicate a dryer environment than anticipated. Palaeoenvironmental scenarios, notably arguments for former glaciation based on extrapolations from somewhat exaggerated contemporary precipitation values, thus require re‐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南部植被NPP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林丽  杜华强  史军  陈昭  郭巍 《地理科学》2016,36(5):787-793
基于2001~2010年MOD17A3年均NPP数据和气象站点气温、降水资料,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中国东南部植被NPP的时空格局、动态变化及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东南部植被年均NPP总体上呈现从南到北、由东至西逐渐减少的分布,不同植被类型的NPP存在明显差异,以常绿阔叶林最高,落叶针叶林最低。2001~2010年间,植被NPP整体上略有减少。空间上植被NPP在南部地区明显减少,而在北部地区明显增加。植被NPP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性均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从集雨绿化系统的原理及其发展历史、设计技术参数出发,综述了国内外集雨绿化的经验和研究现状,通过兰州皋兰农业生态站的近几年的试验结果,详细讨论了集雨绿化系统的技术方法,改进集雨绿化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措施和开展集雨造林技术要点。同时,针对目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建议采用微型集雨绿化系统,提高雨水利用效益,并指出今后需要开展的研究和在推广应用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岳辉  刘英 《干旱区地理》2019,42(2):314-323
利用2000—2014年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栅格像元趋势分析、稳定性评价的方法,研究了陕西省近15 a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利用Hurst指数对陕西省植被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利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NDVI与年均温度和降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年、2015年陕西省NDVI均值分别为0.4273、0.4942, 15 a来增加了0.067,增长了16.0%,其中陕北地区NDVI增加明显,关中部分地区出现负增长,陕南地区NDVI总体依旧维持在较高水平。陕西省植被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全省植被未变化的占52.0 %,改善部分占44.27 %,退化部分占3.73%,说明15 a间陕西省植被覆盖改善面积大于退化面积,植被状况有所改善;其中陕北地区植被呈明显改善区域面积较大,关中地区植被覆盖面积有所减少,陕南地区植被变化幅度较小。陕西省植被稳定区域占50%以上(0 0.2),说明15a间陕西省植被较为稳定,变化程度不大;其中陕西省植被最稳定地区主要集中在陕南、延安南部,榆林部分、西安、渭南少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大。Hurst指数分析表明陕西省44.54%面积的植被未来有可能面临退化,主要分布在陕北和关中地区的北部,植被未来有可能退化也有可能改善的面积占49.78%,主要分布在延安和陕南地区。陕西省近15 a气温和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0.48 ℃·(10 a)-1和69.5 mm ( a)-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年均降雨量是影响NDVI的主要气象因子,同时陕西省植被变化也受到了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生态政治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