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新乡市国土资源局积极围绕"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节约"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强规划引导、集体建设用地整合引导、拆旧建新引导等"三个引导",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和用地保障的作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推进城乡一体化若干政策规定(试行)>和<关于印发新乡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内容和标准(暂行)的通知>等文件,从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用地选址、用地审批、节余土地使用和管理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促进了全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2.
《河南国土资源》2009,(12):14-14
近年来,新乡市国土资源局积极围绕“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节约”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强规划引导、集体建设用地整合引导、拆旧建新引导等“三个引导”,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和用地保障的作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推进城乡一体化若干政策规定(试行)》和《关于印发新乡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内容和标准(暂行)的通知》等文件,  相似文献   

3.
正北太行南黄河,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和用地空间狭小是焦作市的基本市情。焦作市人均耕地仅有0.8亩,是全省人均拥有土地资源和耕地面积最少、土地供给能力最差的一个市。中原经济区核心示范区建设的需要和该市的资源禀赋都决定了资源约束将长期存在。如何拓展用地空间?统筹城乡发展从哪里切入?焦作市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研究新形势、谋划新对策、拓展新空间,通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解决了工业化城镇化缺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城乡统筹缺抓手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近年来,浚县国土资源局最大限度地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土地资源保障和服务。 该局以规划为龙头,对全县基本农田布局进行再优化,确保规划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受土地制约。同时,采取土地综合整治、增减挂钩拆旧建新置换建设用地规划指标等措施,优先保障社区用地需求。截至目前,已将城区范围45平方公里的基本农田全部调出,为新型农村社区解决用地5040亩,确保了全县11个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全部落地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式之一,有着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内容,其合法性是客观的,法律和政策依据齐全,只需要站在依法行政观念上,正确适用法律和政策,即可解决建设当中认识不一致的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一、新型农村社区是村庄建设的新政策新农村建设起始于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它是经济建设的新生事物,至今,从中央到地方非常重视,并列入重要日程。对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既有规划纲要也有实施性文  相似文献   

6.
今年以来,永城市卧龙乡多措并举,在土地复垦工作方面成效显著。截至目前,该乡已复耕土地750多亩。"腾笼换鸟"。这种复垦模式是针对紧临新型农村社区和乡镇中心社区的居民已大部分搬迁的村组。目前,浑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乡政府中心社区建设已初具规模,现已搬迁居民2000多户。该乡积极动员已经搬迁的村组干部,大力落实上级复垦政策,在做好群众工作、及时进行  相似文献   

7.
《河南国土资源》2010,(6):52-52
5月20日,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志民一行深入三门峡市湖滨区王官新型农村住宅社区调研。王官社区是该区新型农村住宅建设的一个缩影。该社区规划用地767.85亩,涉及王官、新兴、马坡等8个行政村。社区建成后,可安排1000户4000余人居住,通过旧宅复垦可节约土地565.15亩。目前,一期工程占地85亩,建设住宅234套,6月底工程全部完工。李志民副厅长对该区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还就新型农村住宅社区规划、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郏县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冢头镇陈寨社区、前王庄社区,渣园镇青龙湖社区,黄道镇万花山新村等成为全市甚至全省参观学习的典范,更加坚定了我们搞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但由于新型农  相似文献   

9.
王勇 《国土资源》2015,(1):52-53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大连市提出"全域城市化"的理念以来,城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城镇化率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伴随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连市也面临着建设用地快速扩展、粗放利用,用地结构、布局不合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发展用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2010年实施的土地整治仅解决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问题,而农村企业、公益事业、集镇建设、非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建房用地等得不到保障,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影响,“空心村”治理得不到有效推进,农村违法占地得不到有效遏制,耕地保护压力加大。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土地管理若干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是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章分析了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与土地管理的矛盾,建议必须处理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关系,处理好土地权属等关系。  相似文献   

12.
淄博市国土资源局淄川分局以保护耕地、科学规划、合理用地为指导思想,促进城乡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加强农田水利综合治理,加大巡查执法检查力度,针对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政策支持,用足用活各项现行政策,加大对旧村土地整理的探索实践,抓好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积极探索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加强动态巡查。  相似文献   

1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手段,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邹平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表明该政策还需要加以完善。该文对邹平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顺利推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平阴县孝直镇属偏远的农业大镇,为解决村庄规模偏小、布局分散和"空心村"等问题,充分利用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积极推进大村制建设,合村并点建设新型社区,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加速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该文总结了淄川区国土资源分局以保护耕地、科学规划、合理用地为指导思想,促进城乡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加强农田水利综合治理,加大巡查执法检查力度等一系列工作。分析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政策支持,用足用活各项现行政策,加大对旧村土地整理的探索实践,结合村庄和集镇用地规划,抓好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积极探索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动态巡查等相关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比分析美国洛杉矶县住房供应规划中空闲地和低效利用地整治与我国县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中农村空闲地和低效利用地整治在目的、空闲地和低效利用地确定、公共参与、与总体规划关系方面的差异,分析了我国目前县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存在的不足,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杨静 《山东国土资源》2011,27(10):70-72
通过调查临沂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现状,系统总结了增减挂钩在支持新农村建设、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集约用地、增加耕地面积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指出了工作中存在资金缺口大、拆迁安置难度大、政策有待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资金筹措、坚持让利于民、加强监管审计、加大宣传力度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广州新型智慧城市应用探索:城乡规划的智慧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城市规划管理作为城市建设的前端环节,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规划管理"一张图"平台、多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等围绕新技术而形成的规划管理新手段,极大地提高政务效率,也倒逼新型智慧城市的规划管理更加智慧化。本文以广州市为例,分析城乡规划智慧化管理历程,从决策层、管理层、实施层、技术层和数据层5个维度探索城乡规划智慧化应用,构建城乡规划智慧化管理体系,关注智慧化提升城乡规划与管理能力,运用信息系统构建五年空间规划体系、一张图管理和实施评估、多源数据辅助规划决策等城乡规划智慧化方式,为相关城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应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制定合理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政策措施,在建设用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德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度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0.
China′ s urban reforms have brought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but a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ystem of social welfare (for exampl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pensions, medical care and public housing) for new migrants from rural areas is lacking.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changes in Chinese cities in the last decade was a change in social " equality", with the rise of new poverty both in individual communities and some social groups in urban society.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social assistance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 for the migrants. Governments or communities or individua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trol of new urban poverty and new slums. This paper consider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launch a successful policy, which include mainly: 1) accommodating urban growth through low-cost investment projects; 2) urban economy depends heavily on successful macroeconomic policy; 3) to broaden the three channels linking adjustment to the incidence of urban poverty; 4) to restructure urban economic based on the high or new technology; 5) to coordin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s metropolitan fri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