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资源开发引起的植被生态风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董英  张茂省  卢娜  刘洁 《地质通报》2008,27(8):1313-1322
地下水和煤炭资源开发是否会破环生态环境,以及会给生态环境安全带来多大的风险,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不可逾越的课题。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风沙滩地区为研究区,在研究地下水位埋深与植被生态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地貌类型、不同潜水水位埋深对应的植被群落类型和植被指数的分布关系,利用Modflow软件建立了风沙滩地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建立了植被生态随机模型,根据地下水水位埋深与植被生态的关系实现了地下水流模型和植被生态模型的耦合求解,对地下水资源和煤炭资源开发可能引起的植被生态变化进行预测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高原植被生态分区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生态环境是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查清植被生态群落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植被演替的自然驱动因素,将鄂尔多斯高原的植被生态划分为基岩台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沙盖基岩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沙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和滩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结果表明,气象和地形地貌控制着区内植被生态的总体分布格局,包气带和地下水因素控制着植被生态的演替,沙地植被生态和滩地植被生态的生长发育与地下水关系密切,是地下水开发时保护植被生态的靶区。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生态植被的地下水阈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植被的地下水阈值是指植被依赖地下水生长的最大水位埋深和溶解性总固体含量(TDS)。控制地下水开采生态风险的基础是弄清生态植被与地下水的依存关系并给出地下水阈值。文章利用遥感数据集MOD13Q1和水文地质调查获得的实测数据,统计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主要平原区生态植被与潜水的水位埋深、TDS的关系。结果表明:天然植被依赖地下水的阈值是水位埋深为5.3 m、TDS为7.5 g/L;埋深>5.3 m地带的天然植被基本与地下水无关;埋深<1.1 m是水生植被、湿生植被与湿生耐盐碱植被适宜生长的水位埋深区间;埋深1.4~3.5 m是耐盐植被及中生植被与旱生植被适合生长的水位埋深区间;TDS≤1.5 g/L适宜植被生长,1.5 g/L<TDS≤5 g/L较适宜植被生长,5 g/L<TDS≤7.5 g/L基本不适宜植被生长,TDS>7.5 g/L不适宜植被生长。  相似文献   

4.
陈伟涛  孙自永  王焰新  马瑞 《地球科学》2014,39(9):1340-1348
地下水资源在内陆干旱区具有重要的植被生态功能, 依赖地下水的植被生态系统的需水量是目前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地下水资源生态功能研究进展的同时, 系统阐述了内陆干旱区依赖地下水的植被生态需水量研究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 ①依赖地下水的植被生态系统的识别方法; ②地下水对植被生态系统作用机制的分析; ③地下水关键属性安全界限的确定; ④地下水系统结构分析; ⑤生态用水配置方案的确定; ⑥区域尺度地下水-天然植被系统关系的概念模型.并逐一提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能够为干旱区植被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提供思路, 也能够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以植被生态系统保护为中心的干旱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地学支撑.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陆生植被系统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仰效 《地学前缘》2010,17(6):21-30
依赖于地下水的生态系统广泛分布,潜水含水层本身是个生态系统,地下水不仅维持许多水生生态系统,而且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陆生植被生存的重要水源。研究地下水与植被的相互联系是生态水文地质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重点介绍地下水-植被系统的研究方法。植被吸收的地下水量占总蒸腾量的比例是评价植被依赖地下水程度的一个定量指标,蒸腾量比例呈季节性与区域性变化,取决于植被类型、地下水位埋深与动态变化、土壤岩性与气候条件。植被总蒸腾量可以用涡流相关系统测量。地下水的蒸腾量可以用植物茎流计测量,或者用地下水位昼夜变化估算。用同位素混合模型也能估算地下水占总蒸腾量的比例。植被对地下水位下降的响应可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线性比例响应,另一种是临界突变响应,只有通过长期系统观测植被长势与地下水位的变化才能利用统计分析建立两者响应关系。目前,植被-水文模型只能模拟植被冠层截流与蒸腾对土壤水与地下水的影响,或者模拟土壤水-地下水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地下水与植被相互作用与反馈的耦合模型还是个空白。  相似文献   

6.
侯荣哲  杨娜  孟甲  蔺成龙  张姣姣 《地下水》2012,(3):10-11,49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两重影响,鄂尔多斯高原湖泊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趋势,对本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在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腹地选择有代表性湖泊—布寨淖尔湖为研究区,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剖面详细研究优势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系统总结湖盆周缘地形地貌、包气带岩性结构、地下水水位埋深、水化学特征与植物类型和植被种群的关系,分析影响植被生态的主要因素,揭示湖盆周缘生态水文地质分带规律,划分4个生态水文地质区,提出湖盆周缘优势植被沙蒿(Artemisia)、沙柳(Salix psammophila)和苔草(Carex)的适生地下水位埋深。  相似文献   

7.
毛乌素沙地植被与地下水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植被的种群和盖度、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含水率、地下水矿化度和包气带含盐量等指标,研究毛乌素沙漠腹地地区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确立了研究区优势植被沙蒿(Artemisia)、沙柳(Salix psammophila)和苔草(Carex)的适生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含水率、地下水矿化度和包气带含盐量。研究表明: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含水量对植被种群影响非常敏感,而地下水矿化度和包气带含盐量则为不敏感指标。另外,地下水埋深对以地下水为水分来源的植被盖度较为敏感,而总盖度为不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在与干旱区河流水文变化过程的长期适应过程中,荒漠河岸林植被繁育更新、群落演替及分布格局与河流水系变迁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因此,深刻理解多尺度下的荒漠河岸林与水文过程的协同适应机制成为开展生态保护最为关键的科学基础。本文针对不同水文过程下荒漠河岸林多尺度协同适应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从水量水文的研究角度出发,以水量平衡原理出发,并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对流域覆盖植被盖度进行研究,得到河道耗水量和生态闸放水量的峰值与地下水埋深的谷值存在一致性,生态闸放水对抬升地下水埋深,进而促进植被生长起到关键作用。表明生态水利工程促进了植物生长需水与供水(即生态闸放水和地下水埋深变化)的过程耦合,提高了植物生长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银川平原植被生长与地下水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干旱区植被生长与地下水的关系是生态水文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西北内陆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的生长发育与地下水的关系极为密切,从大尺度上研究地下水变化的生态效应问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借助遥感方法,结合地下水观测数据,在区域尺度上定量地研究了中国银川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及矿化度与植被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宜植被生长的地下水埋深范围约为1~6m,当地下水位埋深为3.5m左右时,植被长势最好。而在水位埋深为3.5m左右的地区,植被生长的相对好坏又受地下水矿化度的影响。当地下水矿化度为0.9g/L时对该地区植被的生长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0.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开发的植被生态效应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茂省  卢娜  陈劲松 《地质通报》2008,27(8):1299-1312
为了建立陕北能源基地基于生态良性循环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依据生态学和水文地质学原理,采用生态-水文地质调查与遥感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植被生态空间分布特征、近30年来的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植物类型、植物根系、植被指数与潜水埋深对比分析入手,建立了本区地下水位埋深与植被生态的依存关系,确定了影响植被生态的地下水位阈值,并开展了地下水开发的植被生态环境效应敏感性区划,提出了基于生态良性循环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地下水对植被生存演替的作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介绍西北地区的气候及水资源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植被的分带、生存适应性及演替地下水的关系,并阐述了地下水开采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的分布、生存和演替主要受控于水盐条件。人为活动下,这种条件的改变势必显著着植被的生存。最后,就如何处理合理用水和植被生存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建议,这对于西北大开发的生态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资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主要的供水水源,随着绿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供水需求,加大了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导致了地质环境生态问题。本文结合实地调查、访问与统测方法,收集相关资料,测定地下水位,分析地下水位动态年内与年际变化特征,认为腰坝绿洲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主要受人工开采影响,总体趋势表现为持续下降,并在开采期局部地区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受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影响,绿洲防护林及周边荒漠植被处于衰退阶段,出现退化或大面积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13.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a clos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groundwater and supergene eco-environmental issues such as swampiness, soil salinization, desertification, vegetation degradation, reduction of stream base flow, and disappearance of lakes and wetlands. When the maximum allowable withdrawal of groundwater (AWG) is assessed, an ecology-oriented regional groundwater resource assessment (RGRA) method should be used. In this study, a hierarchical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the supergene eco-environment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field survey data and analysis of the supergene eco-environment factors influenced by groundwater in the Tuwei River watershed, Shaanxi Province, China. The assessment system comprised 11 indices, including geomorphological type, lit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vadose zone, depth of the water table (DWT), total dissolved solids content of groundwater, etc. Weights for all indic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an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Then, the current eco-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ere assessed usi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CE). Under the imposed constraints, and using both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n the current eco-environment situ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constraint of DWT (1.5–5.0 m), the maximum AWG (0.408 × 108 m3/a or 24.29 % of the river base flow) was determined. This was achieved by combining the groundwater resource assessment with the supergene eco-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based on FCE. If the maximum AWG is exceeded in a watershed, the eco-environment will gradually deteriorate and produc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effects. The ecology-oriented maximum AWG can be determined by the ecology-oriented RGRA method, and thus sustainable groundwater use in similar watersheds in other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can be achieved.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可靠性、扩展干旱半干旱地区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关系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地下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目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对地下水的生态价值考虑不够,是造成地下水资源评价可靠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生态价值的概念,围绕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目标,构建了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体系。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系统的观点和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质水量并重、地下水资源与其相关生态环境统一评价的3个原则;通过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集中参数型模型、分布参数型模型和基于地下水变化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4个模型,加上引进水量、水位与水质3个约束条件,以及开发基于GIS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信息系统的平台,对地下水资源、调蓄能力与生态环境效益进行整体评价与预警。方法体系注重了地下水的资源和生态的双重属性,强调地下水资源与相关生态环境整体评价和预警的一体化,突出了模型体系与GIS技术在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相关生态环境评价的有效集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