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邯郸地区地质构造及20多年的观测资料,系统研究了地下水位、地壳形变的正常与异常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本区地形变的主控因素是西部太行山隆起和东部华北平原大幅度沉降的继承性运动,造成地形变向东南方向倾斜;在大区域的周期性强降水后由于地质构造因素地形变向西北向倾斜,形成水位和形变的正常动态变化.采用有效的定量方法提取异常,显示一部分反向西北倾斜的异常与华北的中强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故强降水引起的地倾斜变化不应看作干扰,而是一种引起地壳变形地震前兆的外动力因素,应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近震源区地形变短期前兆现象的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牛安福  张凌空  闫伟  吉平 《地震》2012,32(2):52-63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是我国自建国以来灾难最为严重的一次强地震, 有关震前该区域地壳变形情况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给出了沿龙门山地震带地倾斜及跨龙门山断裂断层水准剖面临震前变化的特征: 汶川地震前沿龙门山地震带分布的康定、 汶川及茂县台地倾斜无明短期显变化; 6个断层水准观测场地, 除耿达场地观测到较大幅度变化有争议外, 其他断层观测场震前均未观测到突出的短临前兆性异常变化。 本文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大区域地震活动性资料及震前沿南北地震带显著形变异常点分布特点, 探讨了汶川地震震中区域应变积累过程, 认为近震源区域无显著短期前兆变化现象很可能与震中区域介质所具有的高应变、 小变形性质有关。 另外, 也不排除地形变观测点所处的位置等有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对1976以来华北地区Ms≥5.0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和地下水位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了地壳形变短临异常与地下水位短临异常间的关系,假如把相距不超过70km的一组形变与水位异常称为一个异常对次,则有:①临震异常对次远远小于短期异常对次;无论是短期异常还是临震异常,形变异常开始时间大部分早于水位异常开始时间;②住短期异常过程中,变形压或压缩与水位升、变形张或膨胀与水位升的异常对次所占比例不高;变形压或压缩与水位降、变形张或膨胀与水位降的异常对次所占比例较高,且变形张或膨胀与水位降占优,在临震异常过程中,变形压或压缩与水位升的异常对次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变形张或膨胀与水位升的;③地壳形变短临异常与地下水位短临异常的关系可表示为Y=a0x+a1,其中y和x分别为地下水位和地壳形变短临异常规测值。最后提出了判断短临前兆异常的新方法,即异常放大法。  相似文献   

4.
地形变是地壳构造运动的反映,地倾斜观测是测量地形变运动的方法之一.形变与地震间的内在联系是复杂的,为探索地倾斜异常与地震的关系,现就太原台1973—1982年的资料作一分析.异常判别1.年变规律改变是六级以上地震异常一个中强地震的发生,需要有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孕震过程,形变也是由渐变到突变.太原台年周期变化比较稳定,即每年转向月份基本相同,尽管倾斜量不尽相等,但形态一样.分析比较年动态的变化,是判别中强地震震前异常的有效方法.太原台倾斜观测73、74两年向量模基本一  相似文献   

5.
荣成地震台钻孔倾斜NS分量2017年5月2日出现趋势下降(南倾)异常变化,至15日持续下降累计幅度达358×10-3",对观测系统工作状态、观测环境干扰、气象因素及地下水位等进行调查,通过滑动相关性分析和三维点源载荷模拟等方法,结合胶东半岛近期地震活动,分析认为,该异常非干扰造成,可能反映了区域地壳应力的变化,需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2000年夏季用"基石"网络观测到东京地区的地壳变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96年以来,在东京都地区的4个台站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进行了地壳变形观测.这个项目称为"基石"计划(Keystone Project,KSP).2000年6月底,东京以南的伊豆岛开始发生火山与地震活动.此后,不仅在伊豆岛,而且在"基石"网络,都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该网络最近的台站距伊豆岛一百多公里.8月底,火山与地震活动达到高潮,鹿岛台站与馆山台站之间的基线长度变化超过2cm/月,是"基石"台站中变化最大的.通过互联网,有关的国家研究所和公众都能获得实时VLBI的观测数据.这是首次结合GPS和SLR用VLBI系统对地壳变形全过程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认为,地壳变形是由伊豆岛的岩脉侵入引起的.根据观测数据提出了火山模型.  相似文献   

7.
自1996年以来,在东京都地区的4个台站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进行了地壳变形观测。这个项目称为“基石”计划(Keystone Project,KSP)。2000年6月底,东京以南的伊豆岛开始发生火山与地震活动。此后,不仅在伊豆岛,而且在“基石”网络,都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该网络最近的台站距伊豆岛一百多公里。8月底,火山与地震活动达到高潮,鹿岛台站与馆山台站之间的基线长度变化超过2cm/月,是“基石”台站中变化最大的。通过互联网,有关的国家研究所和公众都能获得实时VLBI的观测数据。这是首次结合GPS和SLR用VLBI系统对地壳变形全过程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认为,地壳变形是由伊豆岛的岩脉伊入引起的。根据观测数据提出了火山模型。  相似文献   

8.
正定点形变观测用来观测区域应力应变场的变化,包括应变观测和倾斜观测,前者主要观测水平变形,后者主要观测垂向变形。目前多利用趋势分析和频谱分析来提取地震前兆异常信息。但是随着观测手段的日益增多,仪器类型丰富多样,观测原理不尽相同;加之受台址构造环境、地壳介质及应力传递的差异性,造成观测结果一致性较差,前兆异常机理不明确,异常指标因子应用难,严重降低了数据的可信度和实用性。因此,本文以黔江台和奉节台为例,结  相似文献   

9.
在对比地表集中荷载模型和二维有限载荷模型的基础上, 结合营口台SQ-70模拟水平摆倾斜仪2009~2016年异常变化时段受矿山开采影响的实例, 采用二维有限不规则荷载模型定量计算了矿山开采的不同阶段对石英摆倾斜量的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 营口倾斜观测受周边矿山开采影响严重; 2009年以后矿山开采量引起营口地区地表倾斜的理论值与实际观测值基本相符, 该时段数据破年变异常为矿山开采影响的可能性较大; 2013年以后营口石英摆观测值与矿山开采引起地表倾斜的理论值相差较大, 因此2013年后的数据异常变化不完全是矿山开采引起, 可能是地壳倾斜变化的实际反映。  相似文献   

10.
趋势转折是地壳形变变化的一个重要信息,为定量、精确地提取地壳形变观测资料的趋势转折点,基于改进的有序聚类分析法,采用时窗滑动的方法,提取时间序列的趋势转折点,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以新源地震台地倾斜南北向1992~2006年的观测数据为例,以4年窗长、2年步长滑动计算其趋势转折点.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改进的有序聚类分析法提取时间序列的趋势转折点具有明确的统计意义,可减少人为判断的主观和任意性.(2)该方法算法简单,易于实现,可用于日常的地壳形变观测资料的分析预报工作.(3)新源地震台地倾斜南北向观测数据计算结果表明,在2001年之前,趋势转折比较频繁,变化也比较明显,而在2001年之后,趋势转折较少,变化更接近线性.  相似文献   

11.
固体潮综合弹性特征参数及其前兆异常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雁滨 《地震学报》1998,20(4):388-393
旨在从物理本质上简明地对各种潮汐观测进行地壳物性信息综合分析,以与地震孕育有关的,既能反映地壳的微变形,又能表征地壳介质弹性特性的参数————勒夫数作为潮汐观测中的物理力学特征参量.用各种潮汐观测资料(线应变、面应变、体应变、倾斜、重力及水位固体潮等)对地表的观测勒夫数进行综合反演计算,以其变化的物理特性和形变特性开展区域孕震力学过程及地震前兆异常综合研究.文中讨论确定了在实际观测中以潮汐理论为基础,进行综合反演与计算地表二阶观测勒夫数的可行途径和方法.以川滇交界地区的各潮汐观测进行了勒夫数h2的实际综合反演计算,对丽江7.0级地震进行了初步的异常分析.结果表明,从丽江地震前的1994年开始,川滇地区较大范围出现勒夫数异常.以异常的演化图象看,其异常在这一地区由南向东南、北、西北迁移(震源区一直处于异常的空区),而最终于1995年12月在该区西北及丽江、永胜一带出现显著持续的异常区,其异常图象清楚地勾划出了未来发震危险区,显示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2.
自2006年起,北京地区一些流动重力测点测值在趋势变化的基础上加速变化,昌平和顺义等测点附近重力场非均匀性变化增强。以北京昌平重力观测点为中心增加2条重力剖面观测线,并进行3期观测,分析重力场演化特征,采用地下水重力效应经验公式、自由空气改正关系式,分别改正地下水位、地壳形变对重力典型变化点的影响。研究表明:重力变化是地下水位、地壳形变影响的结果,重力剖面观测区及附近重力变化比较平稳,变化均在误差范围内,排除该异常是地震前兆异常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对海原台CZB-1型竖直摆钻孔倾斜仪记录到的地表倾斜方向的异常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该台YRY-4型分量应变仪依据自检方法表现出的压缩及伸张性异常进行了提取,得出以上两测项观测资料在宁夏南部发生的3次Ms3.0级以上有感地震的2次地震前出现了一定的异常信息,与地震赢救蚺蕴。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同车公司地裂缝观测站1998-2016年以来的数据为依据,收集地裂缝及井水位观测近20年的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计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及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地裂缝活动与地下水位变化无必然的相关性。地裂缝活动与地下水开采的强弱无关,主要由深部活动断层引起。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山东省青岛地震台地电阻率和地下水位的异常变化。对比发现,地电阻率与地下水的异常起始时间一致,其中,地下水位下降,地电阻率上升,推测产生异常的原因是,该观测区位于断裂破碎带附近,构造变形引起地下水或含水度变化的响应敏感,进而引起地电阻率的变化。此外,文中对地震前应力场的变化与电阻率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河、湖等地表水水位变化及与其有水力联系的地下水位变化,对附近重力台站的观测值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这项影响随着区域水文条件,河、湖岸的地貌特征及其与测站的相对位置的不同而异,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最佳计算模型,以排除这项影响。我国大多数重力台站没有地下水位的观测资料,为此我们选了水位观测资料较全、紧靠黄壁庄水库的黄壁庄重力台站,计算了自1972年到1980年间水库及地下水水位变化对重力观测值的影响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应用芦山MS7.0地震震中附近跨断层及连续形变观测资料, 分析了芦山地震前不同阶段地形变变化的特点, 讨论了震中附近区域异常时空演化过程. 结果表明: ① 自2013年1月起, 沿鲜水河断裂带一些跨断层基线观测到显著的加速转折变化, 沿安宁河、 则木河断裂带个别场地的跨断层水准基线, 2010年以来出现的巨幅异常等是突出的场兆变化; 沿龙门山断裂带一些水准观测在汶川MS8.0地震后持续的调整变化具有近震源区变形特征. ② 鲜水河、 龙门山和安宁河3条主要断裂围成的三叉口地区, 地倾斜、 应变、 重力及断层水准和蠕变观测临震前均未有显著的异常变化, GPS水平、 垂直位移年速率最小, 该地区是形变变化或形变异常分布的“空区”. ③ 在对近场与远场多种连续形变数据通过傅里叶变换提取年周期成分后发现, 临震前2—3年近震源区域的地倾斜、 重力年变化幅度不是增大, 而是减小. 芦山MS7.0地震前观测到的形变前兆现象特征与汶川MS8.0地震等震前的前兆现象较为接近. 因此, 芦山地震前近震源区及外围形变异常分布特征不是个别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运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计算和分析了山西省2008年以来数字化地下水位固体潮观测数据,并选取大于2倍加卸载响应比值作为异常判定指标,将山西及周边地区发生的ML≥4.0地震的参数与井水位固体潮响应比异常变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山西地区9口数字水位观测井的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变化与附近的地震活动存在不同程度的对应关系。从而说明,利用井水位固体潮观测的加卸载响应比是一种能有效识别和提取地震前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抽水、放水实验方法,研究地倾斜的变化量与地下水抽取量之间的关系、蓄水池池水变化量与地倾斜变化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抽水实验数据分析研究可知:在放水速率(V放水9 m3/h)、总放水量(T82 m3)有限的前提下,弥渡地震台观测山洞正上方30 m处的蓄水池水量变化不会引起地倾斜观测资料的明显变化;而地下水抽取是造成地倾斜异常变化的主要原因,且地倾斜异常变化在时间上与抽水作业(起止时间)保持高度同步性;抽水活动持续时间与地倾斜变化量是成非线性关系:随抽水时间延长,地倾斜变化速率开始较快,随后减小。但在开始抽水2小时时段内表现为近似线性关系,即NS测向VNS=-0.045 53 ms/min,EW测向VEW=-0.079 71 ms/min。通过频域分析可知:弥渡地倾斜观测受抽水干扰的异常信号的频率在0.001 8~0.003 Hz之间。由此,笔者设计了带阻滤波处理软件对抽水干扰信号频段进行处理,降低了抽水作业对弥渡地倾斜观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应用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原理,对广东地下水位网的观测数据进行加卸载响应比计算,以广东及周边地区数次MS4.0级以上地震作为震例,提取可能的中期至短期的响应比异常变化,研究其异常特征以及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强地震前响应比存在增大变化,大多数井的水位固体潮响应比在发震前1~4个月出现升高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