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含砷难浸金矿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郑存江 《陕西地质》2003,21(1):88-98
文中介绍了焙烧预氧化、加压预氧化和细菌预氧化含砷金矿预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工业应用实践。总结了含砷难浸金矿的化学预处理技术、电化学预处理技术和微波预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这些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黄晓彬 《广西地质》1997,10(1):89-93
文章介绍了细菌氧化预处理金矿的原理,综述了目前较流行的两类细菌氧化工艺,并举出工业应用成功的例子,提出今后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羊春华 《湖南地质》2001,20(2):135-138
GPS是现代高科技,它采用微型接收机,可以实现快速定位并取得测量点的3维座标。这种新技术在数字化地质、提高找矿效果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侧重介绍了ASHTECH GPS接收机在区域重力调查中,怎样建立基准站与流动观测站、数据的传输与预处理和测量点3维座标的换算,以及应用数据自动生成布格异常等值线图。这项新技术的使用完全可以满足1:20万区域重力调查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4.
酸解烃、水溶烃、热释烃等地球化学勘探方法中,样品预处理工作是必不可缺的环节,但是目前我国化探样品预处理装备技术仍然停留在30年前建立的手工化学处理阶段,与当前高精度分析仪器普遍应用的现状极不匹配。笔者基于自主研发的智控型化探样品预处理系统,分别介绍了工作原理、控制结构、实现技术、性能指标及测试检验结果,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国际大洋钻探ODP(Ocean Drilling Program)204航次岩芯样品酸解烃测试和我国南海北部海水水溶烃指标测试,验证了其在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探中的效果。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自动快速、精密安全、便携简洁的特点,促进了化探样品预处理技术装备的进步,在我国化探样品实验室预处理和野外现场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总有机碳(TOC)是衡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首要指标,实现其高效准确测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TOC整体测试流程中,用稀盐酸去除无机碳的样品预处理过程目前主要采用手动法进行,存在周期长、氯化物残留等问题,成为制约整体测试效率的首要因素。学者们研究了溶样时间、溶样温度、离心洗样等对TOC测定值的影响,但尚未形成系统的预处理方法,预处理效率也未得到实质性改善。本文利用自主研制的有机碳自动预处理仪建立了两种自动预处理方法;根据国家标准《沉积岩中总有机碳的测定》(GB/T19145—2022)规定的预处理流程,采用多种岩性、不同TOC水平的国家标准物质和质量控制样品对这两种预处理方法进行了方法验证;并进一步分析了自动预处理方法的优势。结果表明,两种自动预处理的方法回收率总体为96.23%~102.12%,相对标准偏差为0.37%~3.23%,满足标准规定的数据准确性、重复性和再现性要求,数据质量较手动法得到进一步提升;自动预处理法的预处理时长大幅缩短至4~6h/批,提高了测试效率;氯离子活度对洗样次数的变化更为敏感,且可监测并有效降低样品中氯化物的残留量,建议作为洗样终点的定量监测指标。建立的两...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测井数据预处理软件的开发背景、目的、方法和程序的设计思路,同时还提供了各主要功能模块的调用格式、参数意义和基本原理。最后对程序的实际应用效果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卫星遥感数据的信息论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信息论的观点,阐述了卫星遥感数据的信息含义,即遥感信息包含了物质信息和场信息两部分。可以简单地认为它是时间、光谱和空间纹理特征的函数,对它的深入理解,促使了遥感信息提取与识别方法的改进与提高;评述了传统的灰度统计模式识别、纹理特征分析以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知识工程和专家系统的遥感图像识别技术,认为信息提取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发展基于遥感影像理解的专家信息系统;并从信息论角度,指出了有关地质应用的遥感信息内涵、遥感信息时间特征的重要性以及遥感应用预处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DEM的三峡区间洪水淹没范围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栅格型数字高程模型,采用VC 6.0和MapObjects进行三峡区间的洪水淹没模拟,包括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的预处理、矢量与栅格数据的一体化管理、无源淹没和有源淹没分析模拟。应用结果表明:洪水淹没区范围可以准确计算,洪水淹没过程的动态可以清楚地图示,这为灾情评估和防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洋可控源电磁法预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开发一套可视化预处理集成软件,对海洋可控源电磁数据处理有着重要意义。这里基于VS2013平台,采用C++语言编写,使用MFC与Duilib界面库进行开发,运用MVC设计模式有效的提高了开发效率,借用多线程编程大幅度提高了运算速度;结合数据预处理方法,研发出了一套高集成度、界面美观、便于操作的高效数据处理软件。解决了传统海洋可控源电磁数据处理软件的操作复杂、效率低、图形界面缺乏等问题。最后通过实测海洋可控源电磁数据处理并与前人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软件的可靠性,并对我国某海域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白腐真菌预处理对煤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以预处理长焰煤为实验组,未经预处理煤样为对照组,在适宜环境下进行厌氧发酵产气实验。利用重铬酸钾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扫描电镜等手段对产气过程中的COD(化学需氧量)质量浓度、辅酶F420活性及煤形貌变化等进行阶段性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总产气量和碳转化率分别是2 322.0 mL与5.10%、1 330.2 mL与4.70%,且实验组初始产气时间明显提前;实验组降解更为彻底,两者COD值分别是32~176 mg/L与576~609 mg/L;实验组与对照组辅酶F420活性最高值分别为0.011 72 μmol/L和0.007 97 μmol/L,且其活性受TOC(总有机碳)含量和产酸细菌的影响;预处理和产气结束后,实验组煤样表面更加粗糙,微生物吸附位点和吸附量也更多,且有菌簇的形成。实验证实,白腐真菌生物预处理在提高煤厌氧发酵产气量与碳转化率方面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和可适用性,有利于煤层生物气资源的产业化利用。   相似文献   

11.
水样氮同位素分析预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肖化云  刘丛强 《岩矿测试》2001,20(2):125-130
介绍了现今使用的几种水样^15N分析预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目前水样^15N分析预处理中亟等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龚晓春 《铀矿地质》1996,12(3):171-175
本文针对相山火山岩盆地的弱磁异常受地表磁性不均的强烈干扰形成磁场突变点多、幅值高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数据预处理方法──剖面三点插值切割法,能有效地剔除单个突变点,使磁异常曲线圆滑,并能保持异常特征,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了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测井资料自动化处理解释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背景、设计思路和特点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该测井系统的数据预处理模块、岩性识别模块、孔隙度和渗透率预测模块、伽玛测井解释模块、测斜数据处理模块、成果输出模块等6大模块的主要功能。测井系统开发完成后,在多个铀矿地质勘查项目中应用,其解释结果准确、成果图件美观且解释速度快,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本文中讨论了小波神经网络概念和油水测井曲线段的频率特性。以小波分析为数据预处理工具,首先用小波分解高频成分对测井曲线进行分段,然后应用小波分析提取出测井段的分频能量特征向量,以此向量代表井段的信息,并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进行神经网络的测井解释,实现了小波神经网络的测井分段油水解释。  相似文献   

15.
高效实用的预处理方式对提高甲烷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单一的预处理方式往往较难获得满意效果,尤其是针对组成成分复杂的褐煤而言,对其后续产甲烷性能的影响更是存在不确定性。为探讨不同联合预处理对褐煤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以1.00%HCl+5.00%H2O2(1号)、6.00%NaOH+5.00%H2O2(2号)、1.00%HCl+10.00 g木质素酶(3号)、6.00%NaOH+10.00 g木质素酶(4号)、5.00%H2O2+10.00 g木质素酶(5号)等不同联合预处理褐煤为实验组,未经预处理煤样为对照组(6号),在适宜菌种来源和环境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产甲烷实验。利用比色法、气质联用法、扫描电镜等对联合预处理产甲烷过程中的糖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及煤降解特征进行分析,以揭示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不同联合预处理均可以增加褐煤发酵产甲烷量。4与5号联合预处理效果较好,累积甲烷产量分别是20.36 mL/g与8.83 mL/g,相比6号对照样分别提高了24.24倍与10.51倍。②各实验组COD(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反应前后菌液pH波动值小。③反应初期3号实验组多糖含量最低(0.37 μg/mL),6号多糖含量最高(2.15 μg/mL),且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总体趋势。④ 2、3与5号实验组还原糖含量在整个反应过程中保持较高值,且反应末期各产气组糖类含量均不为零。⑤不同联合预处理均可以促进乙酸、丁酸的降解并提高产气率。不同条件下的褐煤产甲烷量与转化率变化特征,证实了联合预处理煤增产生物甲烷的有效性,可为煤制生物气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Fenton氧化-混凝法处理含活性染料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Fenton试剂对含活性污染废水进行混凝前的预处理。通过预处理前后废水吸光度曲线的变化,探讨其作用机理。试验表明,直接混凝法处理含活性染料废水时,脱色率仅为10%-30%,吸光度曲线几乎不变。当Fenton试剂对其预处理后,吸光度曲线中的吸收峰消失,继续混凝处理,脱色率可达96.77%。  相似文献   

17.
生物技术在煤炭脱硫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沈阳红阳三矿的煤样为研究对象,用氧化亚铁硫杆菌对其进行了生物直接浸出脱硫和生物预处理浮选脱硫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煤样含硫(全硫)2.30%的条件下,用细菌浸出20d,可以使煤样的含硫量下降到1.20%,脱硫率达47.83%,当对煤样进行生物预处理浮选脱硫时,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液可明显改善脱硫效果,在适宜的菌液用量下,经过3~10min的预处理,可以使脱硫率比不经预处理时提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绘图软件Surfer8在区域重力勘探中的应用,主要结合勘查工作的需要突出软件的强大功能,具体研究了Surfer8在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处理及图件绘制等方面的应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大数据的概念及特点,从大数据采集、预处理、存储与管理、分析与挖掘、可视化与应用5个方面分析了大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关键技术,结合铀矿资源预测评价现状,提出了大数据时代铀矿地质云的构建,探讨了大数据时代铀矿资源预测评价技术方法,对如何应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科学挖掘铀矿资源预测的有效信息,以实现铀矿资源的定量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地球物理数据和地质信息的不断积累,神经网络作为一种数据驱动的建模工具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数据预处理和图像识别等方面表现出色.为了梳理神经网络在勘探地球物理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本文回顾了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框架,总结了神经网络在勘探地震、电磁法、重磁勘探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神经网络的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