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为探索铁法盆地含煤沉积旋回的成因,在应用沉积相分析方法揭示该盆地含煤沉积旋回特征的基础上,依据盆缘断裂活动引起可容空间的变化,进而控制沉积物体积分配、沉积相类型及其空间配置的原理,对其含煤沉积旋回的构造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认为,在盆缘断裂活动导致可容空间减小和沉积充填速率较高的条件下,形成了盆缘断裂内侧冲积扇相及扇前河流相,并由后者构成含煤沉积旋回单元的主体;在盆缘断裂活动使得盆缘地带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体积相匹配的条件下,形成盆缘断裂内侧冲积扇后,很少有较粗碎屑向更远处进积,扇前大面积泥炭沼泽化形成了含煤沉积旋回单元的顶部煤层。上述两种情况周期性交替形成了铁法盆地的含煤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2.
八道壕含煤盆地位于辽西的黑山一彰武地区,与阜新一义县盆地相邻,是阜新外围的一个重要含煤盆地。本文从生物地层和沉积学角度说明八道壕矿区的煤层属于早白垩世,可与阜新盆地的沙海组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八道壕矿区的地层层序及煤炭资源赋存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八道壕盆地的煤层可分为上下两个煤层组,下煤组形成于水下扇边缘.上煤组形成于扇三角洲覆水合适的地区。早期冲积扇自盆地西南注入湖盆,煤层发育在盆地北部,自西侧盆缘断裂前向东超覆,向南碎屑岩增多,煤层变薄尖灭。  相似文献   

3.
攸县兰村矿区深部勘查区位于郴耒煤田北部,含煤地层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层数较多且结构复杂,通过岩性特征、物性特征以及煤层特征等分析,基本查明了研究区煤层的赋存特征。结果显示:龙潭组上段1、2、6、9煤层为大部分可采不稳定煤层,3、4、5、7煤层为局部可采不稳定煤层,8、10、11、12煤层为不可采煤层;龙潭组下段含煤13~16层,只有16煤层在柳树冲区段大部分可采,为不稳定煤层。煤层可采范围的确定,为煤炭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及矿井安全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运用压力控溶效应探讨曹村矿陷落柱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村矿属晋南霍县矿区,处于汾渭地堑中的临汾盆地中段。该段地堑的边缘断裂总体走向北北东。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煤系基底为奥陶纪马家沟组灰岩。煤系共含煤15层,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12层。山西组的2#煤层平均厚8米左右,较稳定,是矿井主采煤层。5#、6#、9#、10#、11#为太原组稳定可采煤层。井田含煤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并为第三系红土、泥灰岩和第四系黄土掩盖。覆盖层厚度一般大于100米。煤层起伏大,北东30一60°正断层甚为发育。褶皱以北北东及近东西两个方向展布,北北东向褶曲规模较大。   相似文献   

5.
马田矿区位于郴耒煤田中部,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主采煤层为61和62煤。马田推覆断裂F1对马田矿区的含煤地层起着控制、改造和破坏作用。通过对以往地质资料的分析,认为F1断层向区内深部延展,下盘仍保留有龙潭组上段的主要可采煤层61和62煤,在矿区西部庙嘴岭背斜南端寿福寺附近,煤层埋深相对较浅,可作为资源勘查的重点区域;勘查手段宜先采用地震勘查,寻找煤层埋藏较浅区段,再用钻探验证。  相似文献   

6.
宁夏王洼煤矿补充勘探区延安组第二含煤段中8号煤组厚度大、结构复杂,在详细叙述8煤组各分煤层特征基础上.根据标志层特征、层间距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对各分煤层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显示,8煤层为煤组主体煤层,厚度变化小,属稳定煤层;8—2煤层为局部可采不稳定煤层;8—3煤层为有可采见煤点但不连成片的不可采煤层;勘探区西部边界外由于地处鄂尔盆地盆地边缘存在无煤区。  相似文献   

7.
淮南朱集西井田二叠系含煤地层可划分为7个含煤段,下石盒子组为第二含煤段共含煤10层,其中4-1、402、5-1、7—8煤层为可采煤层。根据井田大量地质资料,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结合物性特征、煤质特征对第二含煤段可采煤层进行划分对比。4煤组中4-1、4-2均为较稳定的中厚煤层,距4-1,煤层下约13m的铝质泥岩是对比本煤组的主要依据;5煤组中5-1,煤下1m左右常见0.5m薄煤层,在39线以西常合并为一层,以此为特征区别于其他煤组:7-2为较稳定煤层,其视电阻率曲线特征呈单峰形态,长源距伽马曲线顶部靠下有一小台阶,本煤组距8煤层15m左右,间距较稳定,也可作为对比标志层;8煤层顶板富含植物化石,以常见较完整的椭圆斜羽叶及栉羊齿富集为特征,8煤层视电阻率幅值为第二含煤段最高,长源距伽马曲线常呈不对称状态,顶部曲线幅值常低于底板而明显区别于其他煤层。  相似文献   

8.
依据钻探资料对黄陇侏罗纪煤田焦坪矿区转角勘查区含煤地层分布特征及可采煤层的分布与厚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转角勘查区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延安组,主采煤层4-2号煤位于第一段。含煤地层及主采煤层的展布特征主要受三叠系顶板构造形态的控制,凹陷区延安组沉积厚度大,煤层较厚,隆起区煤层较薄或缺失。  相似文献   

9.
雷洁  苏新旭 《甘肃地质》2015,24(3):70-75
通过广泛收集资料以及野外考察,博茨瓦纳的主要含煤盆地是卡拉哈里盆地和图利盆地。卡拉哈里盆地形成于石炭纪—二叠纪,面积约43×104km2,可进一步分为7个次级盆地。主要次级盆地为东南中部卡拉哈里次盆和南带中卡拉哈里次盆。主要含煤地层是卡鲁超群的爱卡群。煤层一般受断裂控制,沿一定构造部位分布。主要煤田为莫鲁普莱煤田及姆马马布拉煤田。已查明这些盆地的煤储量约为170亿吨,博茨瓦纳煤炭的销路主要从南非出口,运往欧洲和印度,或供给本土发电,具有较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贯二中井田应用灰成分进行煤层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马田矿区贯二中井田含煤地层为上二迭统龙潭组,共含煤8层。主要可采煤层为3~2煤层,次要可采煤层为2煤层和4~2煤层。全矿区的主要可采煤层4煤层和5煤层,在本井田变为次要煤层甚至不可采。由于3~2煤层伪顶泥岩比较发育,局部很难和2煤层的顶板泥岩区分。通过灰成分分析,发现3~2煤层灰成分中SiO2的含量比2煤层高得多,又发见3~2煤层灰成分中Fe2O3的含量比2媒层低得多。   相似文献   

11.
织金矿区大冲头井田地处纳雍织金凹褶断束东翼阿弓向斜的中段,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轴向NE的不对称向斜,断层发育,以走向NE、落差〈20m的小型正断层为主,主要分布在井田的四个角、向斜两翼煤系地层出露地段及南东翼煤系地层较浅部位,对+1 350m水平以上的煤层有影响;褶皱主要分布在阿弓向斜南东翼和井田东北、西南角,挤压带次级褶曲对煤层影响较大。井田的四角部位和向斜两翼煤系地层出露地段为复杂构造,综合评价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根据井田构造基本规律,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对区内中小型构造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北大滩地区煤炭勘查工作的关键是沉积期的聚煤环境和沉积前后构造作用对煤层赋存的控制作用。为明确柴北缘东部北大滩地区石门沟组的控煤因素,有效指导该含煤区的煤炭勘查工作,基于野外露头、钻孔、地球物理勘探等地质资料,在分析北大滩地区石门沟组聚煤环境和构造作用的基础上,从聚煤环境、古隆起和断裂、向斜等方面深入探讨了石门沟组的控煤因素。其中,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的泥炭沼泽和滨湖环境的滨湖沼泽是有利的成煤环境,控制着煤层横向发育、分布特征;古隆起控制着有利聚煤区和煤层分布区;北大滩向斜内部次级背斜和逆断层的上盘控制着煤层埋藏深度,煤层埋藏浅降低了后期煤炭勘查的难度。   相似文献   

13.
陈宪 《新疆地质》2002,20(1):62-66
根据塔里木盆地及周缘地层层序及其构造轮廓特征,讨论了盆地坳陷区内煤建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些含煤区与塔里木占陆块的构造形态之间的关系,含煤区的古构造条件,古地理环境的关系,指明了进一步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木里煤田弧山矿区东部找煤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区内褶皱特征、控煤断层及沉积环境的分析研究,预测在木里煤田弧山矿区东部仍有煤系地层赋存。预测区内构造为一宽缓向斜,与弧山向斜共同构成隔档式(梳状)褶皱。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统江仓组,成煤环境属中生代断陷盆地内河湖、沼泽相沉积。F2为弧山矿区南部边界断层,在前期控制了煤系地层的沉积,后期又控制了煤系地层的埋深和保存,预测区所处位置其煤系地层埋藏较浅,较有利于煤层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构造应力场对煤储层渗透性的控制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山西沁水盆地为例,首先进行了成煤后古构造应力场恢复和有限元模拟,分析了现代地壳主应力的分布特点;其次,结合煤、岩层中裂隙分布的差异性,分析了盆地东部、东南部煤储层裂隙的展布规律和主要受控特点,总结出晋城、潞城和阳泉3个“裂隙—应力”控制模式,并将全盆地煤层渗透性划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并进行预测评价。   相似文献   

16.
根据羊东井田2号煤层钻孔煤样瓦斯成份、含量及分布特征,以F1断层为界,以北为瓦斯稳定地段,以南至F6、F19断层为瓦斯异常地段。区内大量数据表明,在稳定地段内随煤层埋深增加,CH4含量较大,CO2含量减少;异常地段内由西向东CH4含量降低,CO2含量增高。CH4、CO2含量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断层,具有明显挤压特征的断层附近CH4含量高,张性断裂附近CH4含量低,CO2含量高;之二是岩浆活动,岩浆岩与碳酸盐接触分解出大量CO2,遇到断层后CO2沿裂隙由深部向浅部运移,造成断裂附近煤层中CO2含量增加。根据CH4浓度,井田东南边界的F19断层区段为CO2-N2带,向西北部渐变为CH4带。  相似文献   

17.
鸡西煤田面临严峻的资源接替问题。以煤田探采、地震及野外勘查资料为基础,对区内煤层分布规律,盆地构造演化对煤层聚集与改造的控制作用及找煤方向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城子河组煤层的聚集和保存受箕状断陷的形成和演化影响较大;平面上南北两个向斜的北翼和盆地东部是煤层聚集和保存较好的区域;剖面上城子河组可采煤层主要发育于该组中下部的低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位于区内南部向斜北翼的玄武岩覆盖区域有较好的煤层保存。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鱼卡地区侏罗系广泛分布,出露良好,在各露头剖面、钻井剖面资料的基础上,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了区内侏罗系含煤地层特征。结果表明:冷湖-赛什腾地区中侏罗统的沉积从盆地边缘开始向腹部扩展,并受基底断裂所形成的山前断陷控制;在西区的冷湖一带石门沟组发育,主要煤层形成于河漫沼泽相;东区的鱼卡一带大煤沟组发育,主要煤层沉积环境为三角洲间湾沼泽。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accumulation of transfor-extensional basins in linearfracture zones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the Meihekou basin.Coal accumulation of the basin occurred mainly in the accelerated rifting period of the transtentional regime and inthe late period of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nspressional regime. In the former period, swamps developed inshallow lakes. The thickness of coal seams was controlled by the activity of fault block. Thick coal was formed in adownfaulted trough. In the latter period, swamps developed in a braided fan delta plain. The coal seams are thin andhave poor lateral continuity. The thickness of coal seams was controlled by the migration of water channels in thebraided plain.  相似文献   

20.
顺煤层断层的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曹运兴  彭立世 《地质论评》1993,39(6):522-528
顺煤层断层是指顺煤层发育的断面与煤层层面的交角较小或近于平行的断层。它的主要识别标志是断层面、构造煤和煤层厚度的强烈变化。顺煤层断层可独立存在,也可与其它地质构造相互转换,相伴出现。顺煤层断层具有特殊的选层性,这一特征与煤体较低的力学强度、煤层瓦斯压力及形变期顺煤层的剪切作用有关。顺煤层断层在煤田中分布广泛,它所产生的构造煤是瓦斯高聚集区,亦是瓦斯突出的危险区,其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