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研究深部条带开采覆岩裂隙发育高度这一采空塌陷区治理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综合运用工程地质钻探、钻孔电视与煤田测井3种方法对济宁煤田某煤矿覆岩采动裂隙进行探测与分析。结果表明:缓倾斜(煤层平均倾角6°)、深埋(平均埋深538 m)、采留比1:2(采50 m留100 m)的条带式采动下,覆岩“三带”特征显著,空间整体呈“波浪式”破坏形态,地下采空区无明显空洞;垮落带发育高度为8.45 m,为采高的3.0倍,断裂带发育高度为57.55 m,为采高的20.6倍;覆岩“三带”发育高度判别的8个量化指标中,钻孔电视法比工程地质钻探法、煤田测井法精确度高。探测结果较为准确可靠,为深部条带采空塌陷区治理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矿井瞬变电磁法因关断时间影响存在一定探测盲区,一定条件下关断时间长短取决于发射回线边长、等效面积。针对掘进巷道迎头有限空间,设计采用多匝、重叠小边长回线以满足探测深度需要。研究计算表明,40匝、2m×2m的发射回线盲区范围为20m左右,并据此首次提出了矿井瞬变电磁法测点间距选择盲区理论法。基于“烟圈效应”设计了适用于不同巷道条件下的“11点法”矿井瞬变电磁超前探观测系统。该系统随煤/岩层倾角变化而变化。通过推理计算得到了与煤/岩层倾角相关的线框布设角度公式,使该系统更具实际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裕煤矿为资源整合矿井,其整合的小窑可能含有采空积水,所以采用瞬变电磁法对该地区进行勘测。本次瞬变电磁勘测工作采用的是中心回线装置,工作区域网度40m×20m,共布置了21条测线,测线由南向北编号依次为21—41,并得到21条测线的视电阻率剖面图,同时根据5#层和8#底板等高线分别对两个煤层作了视电阻率顺层切片图,从而查明5#和8#采空积水分布情况,为矿方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磁源边长大小对电磁场扩散速度影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景邨 《地质与勘探》2009,45(4):423-426
全空间电磁场扩散速度计算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矿井瞬变电磁法探测结果的精度.基于电磁场全空间"双烟圈效应"理论,建立了全空间电磁场扩散速度数学模型.对不同边长磁源回线中心电磁场扩散速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巷道底板三层地电模型全空间理论视电阻率曲线进行了时深转换,结果表明回线边长大,较早时间段回线中心扩散速度大,但衰减速度快,影响浅部地层探测能力;较晚时间段,不同边长磁源回线中心扩散速度趋于相等,说明边长大小对深部地层探测能力影响小.提出了较早时间段电磁场扩散速度校正系数,改进了磁源回线电磁场扩散速度数学模型,为实际探测工作中磁源回线边长大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瞬变电磁法对襄垣煤田采空区及塌陷区进行探测,在已知采空区及非采空区进行了方法有效性试验,发现工区内低阻异常为积水采空区反映。结合已知资料,判断区内可采煤层(3号煤层)采空深度为144~324 m,采空区东侧较浅,西侧较深,与煤层倾向相吻合。在3号煤层埋藏深度260 m处作视电阻率水平切面,并根据各测线异常情况,最终推断区内采空区范围,也初步查明了煤矿附近居民房屋出现裂缝、地面下陷等地质灾害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李斯 《地质与勘探》2023,59(6):1271-1281
赤马山铜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南岸,因资源枯竭已闭坑。近年来赤马山铜矿区出现严重采空区塌陷、山体裂缝、危岩体等地质灾害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与三维实景建模,结合现场采空塌陷区的调查测绘、工程地质调查等方法,研究湖北省赤马山铜矿采空塌陷造成的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查明其现状及分布规律,探讨塌陷区-山体裂缝-危岩体与采空区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地面塌陷由1#、2#、3#、4#四个塌陷坑组成,走向114°~127°;山体裂缝与塌陷长轴平行展布,裂缝宽0.2~3.0 m;塌陷区-山体裂缝-危岩体主要是采用崩落顶底柱及间柱方式处理采空区所导致。同时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的预测建模和预测评估,提出合理的采空塌陷区安全对策和治理建议,为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焦作市某煤矿拟建安置小区范围内有十余个村办小煤窑,先后开采过二1煤层和一5煤层,采深80~160 m,总采厚7.3 m左右。为准确分析评价采空区的稳定性,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进行采空区探测。测区内完成测线8条,测点数75个,测线总长度3.75km。测量参数:发射偶极距AB为2 km,点距MN为25 m,收发距Rx为4.5~5.5 km,采集频率范围为7 680~1 Hz。根据各测线反演得到的电阻率断面图进行解释,共圈出采空区4处、推断断层4条。经钻孔验证解释完全正确,推断出的上覆岩层冒落、断裂破坏及离层发育程度基本一致;与部分采掘工程平面图确认的的采空区边界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瞬变电磁法矩形线圈自感的精确表达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尧 《地质与勘探》2010,46(1):160-164
在瞬变电磁法(TEM)中,矩形线圈的自感参数主要用于局部导体晚期瞬变电磁场的等效计算和接收线圈固有过渡过程计算以及瞬变电磁仪器研制。目前,在瞬变电磁法教科书中,单匝矩形线圈自感计算公式都是近似的。本文通过积分方法,推导出了长方形及正方形单匝线圈自感的精确表达式以及正方形单匝线圈自感的近似计算公式。经计算,目前使用的近似公式与精确公式相比误差很大,当回线边长为5m时,误差最小为-39.2%,最大为238.85%;当回线边长为200m时,误差最小为-58.87%,最大为219.33%。本文推导的单匝正方形线圈自感近似公式与精确公式相比误差很小,当回线边长为5m时,误差为0.4%;当回线边长200m时,误差为0.26%。  相似文献   

9.
对瞬变电磁法回线边长决定探测深度的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乙 《物探与化探》2007,31(4):327-332
质疑瞬变电磁法探测深度取决于场源磁矩(M=IL^2)的强度,当电源能量一定时,改变回线边长就成为控制探测深度的有效措施;认为“大回线有大深度”、“小回线探测浅”等共识是不正确的,它是不计条件应用深度公式的误导。研究认为:瞬变电磁法的探测深度取决于场源含有的低频成分,基频越低,探测越深;磁矩只是决定探测结果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0.
以探测某地小煤窑遗留的采空区为例,探讨了瞬变电磁法在探测采空积水区的应用效果。选用同一回线装置形式,结合矿区地质条件,具体分析了采空积水区的地球物理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煤矿水文地质灾害调查方面具有分辨率高、经济快速、准确有效等优势,能够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沙午铁路某段受铁矿采空区影响,出现地面塌陷下沉.以瞬变电磁为主要技术方法对该段铁路沿线及周围进行勘查,采用电阻率测深加强铁路沿线勘探,查明了采空区的分布位置、范围以及空间特征等,提高了准确性,取得了良好效果.勘探成果可为地面安全和采空区治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为铁路安全运营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沈丹客运专线本溪段下伏采空区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沈丹铁路客运专线本溪段的路基稳定性,为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提供依据,利用概率积分法进行了预测,并采用有限元软件ADINA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三维模型,分析了采空区残余变形对客运专线的影响,并对采空区注浆后的状态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了注浆前、后沿路基方向下沉、沿路基方向水平移动、垂直路基方向水平移动的数值。研究表明,采空区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地表移动和变形是均匀渐变的,不会出现突然塌陷,但采空区上方出现了应力集中和塑性变形,地表移动仍会对铁路客运专线的运营造成影响,考虑未来可能产生的残采和复采以及铁路行车荷载的作用,也可能会出现老采空区活化,宜采取措施进行加固;对采空区进行注浆后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值较小,达到了铁路客运专线的要求,采空区注浆能有效地控制地表移动和变形。  相似文献   

13.
2014年5月15日~9月1日期间,已建成的贵广铁路甘棠江特大桥19号墩基础产生了50.6~52.2 mm的异常下沉,20号墩基础产生了12.4~16.3 mm的异常下沉。现场补充完成了机动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工作。分析认为在多年强降雨条件下,深覆盖型岩溶强烈发育区的岩溶水水位波动产生潜蚀引起的岩溶塌陷,是导致该桥19、20号墩(采用摩擦桩基础,桩长约20 m)产生异常沉降的主要原因。对19、20号桥墩基底采取端承桩基础补强后,经过近2年的沉降观测,没有再发生异常沉降。文章认为在类似深覆盖型岩溶强烈发育区实施桥梁工程时,原则上应采用置于完整基岩内的端承桩基础。   相似文献   

14.
苑昊  刘佳朋  姜在兴 《现代地质》2021,35(4):1018-1023
煤矿采空区塌陷是一个重要的地质问题,由于采空塌陷区地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传统三维地震勘探探测方法难以准确查明采空区边界.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四维地震特征的煤矿采空区识别方法,并以淮南煤田张集煤矿为靶区开展采空区探测.该方法从模型驱动入手,通过建立煤层开采前、后地质模型及进行正演模拟,利用模型地震叠前时间偏移剖面回溯分析...  相似文献   

15.
北京平原区快速发展的地面沉降对高速铁路的发展构成了威胁,地面沉降与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水位下降关系密切,为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基于高速铁路的地下水动态与地面沉降相关关系研究对于高铁安全运行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制定高铁沿线地下水开采方案、地面沉降减缓措施和工程措施至关重要。基于其对高速铁路的影响模式,本文将地面沉降分为区域沉降和局部沉降两种类型。针对区域沉降,利用Logistic方程,使用天竺、望京及王四营分层地面沉降和地下水位数据,构建了不同层位地下水水位变化与地面沉降之间的相关关系模型,通过ABAQUS计算局部地区,对于6m高路堤和15m CFG桩处理深度的地基而言,当渗透系数k=2m/d,距离线路边缘25m处浅层地下水下降10m将产生约61—85mm的沉降。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三维地震勘查方法进行煤矿塌陷区调查,既能够准确圈定采空区范围,又能够很好地解释中、浅层塌陷区分布。三维地震能够克服地质雷达、电法、地震横波等传统勘查方法勘探深度浅(一般为30 m,最多不超过50 m)的缺点,其成果对煤层在30 m以下老矿区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准确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7.
位于乌鲁木齐市南湖路以西的煤炭采空区面积达67 100.5m^2,区内构造从南到北主要由八道湾向斜和七道湾背斜组成,地层产状变化不大。该矿区开采较深,且采空区塌陷区有明显的地下水活动迹象。在对深孔大体积采空区注浆时,比较各种常见注浆治理方法,均存在不同的制约因素,故决定采用灌浆爆破压密法对采空区进行压实加固。经现场爆破试验,该区重复爆破次数在3~5次左右。灌浆爆破压密处理后,对不同土层进行取样对比分析,得到其相应密度(增加)及空隙比(减少)的变化分别为:杂填土14.1%,-7.9%;素填土5.9%,-3.3%;塌落煤层7.8%,-7.7%。根据压缩数据及现场测量,处理后的土体沉降2~4m,部分空体地段的沉降量达10~20m,治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同三国道上海段按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全长75.5km,占地近450万m  相似文献   

19.
周杰  丁明涛  黄涛  陈宁生 《现代地质》2021,35(1):92-102
铁路沿线频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对山区铁路建设与安全运营造成重大影响。在山区铁路选线过程中,如何科学规划铁路线位和工程方案,真正把铁路地质灾害问题解决在成灾之前,实现科学防灾减灾,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的铁路地质灾害易发区减灾选线场景仿真系统,利用CAD、Sketch Up等软件制作三维地形环境模型,进行铁路沿线滑坡泥石流灾变演化仿真分析;基于Unity3D平台,应用3Ds Max、Photoshop等软件完成研究区的虚拟铁路场景模型搭建,通过网页版的UI交互设计,实现虚拟铁路场景的三维可视化体验;以新建川藏铁路洛隆车站为例,采用该方法建立了多种线路方案优化。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虚拟现实场景系统具有很好的可视性和较为流畅的交互性,可充分展示研究区铁路建设及运营安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对埋深≤180m的局部开采煤层设计数学模型:圆形孔洞半径30m,孔中心深度180m,并利用高斯射线束法计算其合成记录。从自激自收的记录剖面及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可见,除煤层反射波外,圆形孔洞的顶部在时间剖面上存在典型的绕射波,而其底部也能存在较弱的绕射波;当圆形孔洞塌陷后,由于其上覆地层的塌陷和离析,干扰波不但会增加.而且剖面的地震相也会更加复杂。根据在多个地区开展浅层地震勘查工作经验,对一般沉陷区或严重沉陷区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其判断原则。以邯郸鹏泰钢铁有限公司技改工程地基稳定性评价为例,利用该方法.共查明该区1处Ⅲ类异常区(严重沉降区)和4块Ⅱ类异常区块或条带(一般沉降区),经4个注浆孔验证,均打到了采空区或巷道,位置及深度与勘查报告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