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有煤炭资源作为基础和支撑。近年来我省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大,尚未利用资源中可供建井的资源、储量严重不足,受我省煤炭资源聚煤规律、赋存总量、地质条件和主要预测区勘查程度低等条件的限制,资源勘查形势严峻。通过对吉林省煤炭资源开发情况、煤炭供需形势及预测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建议和对策以加大、加快地质勘查力度,保证煤炭资源的接续和供给。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煤炭资源相对比较贫乏,且分布不均衡,总体勘查程度较低。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结果显示,青海煤炭预测资源量为344.46亿t,总量占全国比值相对较少,已查明资源储量为45.84亿t,查明率是13.26%,查明程度很低。根据对资源量赋存深度、成煤时代、煤质类型及地域分布的分析,认为全省煤炭煤种优势明显,产地相对集中,找矿潜力很大。根据青海省经济发展规划,以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煤化工产业将成为青海省又一重要经济支柱,因此应加大地质勘查投入,着力提高全省的煤炭地质勘查程度,为青海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3.
文中进一步厘定了煤炭资源/储量的概念,全面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现状,深入阐述了我国煤炭资源保障程度,认为煤炭资源总体丰富,可采、预可采储量不足,服务年限少,区域煤炭资源保障不平衡,优质炼焦用煤稀缺,中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压覆严重,中西部煤炭开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在分析煤炭资源保障程度基础上,根据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勘查开发的基本要求,提出了煤炭资源绿色勘查技术、煤矿高精度高效安全开采地质探测技术、煤矿水害探测与防治技术、煤矿绿色充填开采关键技术、采煤沉陷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恢复再造技术、煤矿瓦斯井上井下联合抽采技术、废弃矿山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恢复技术研究、煤矿高矿化度矿井水及固废处理技术、洁净煤技术的基础地质研究、煤系多能源矿产综合勘查开发和利用技术、煤炭地下气化与煤层气联合协调勘查开发技术、煤源雾霾研究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十二项煤炭绿色勘查开发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煤炭资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省至2002年底总计累计探明煤炭储量118.71亿t,总资源量319.42亿t.我省保有储量水份大,保有煤炭储量地域分布不均,煤炭资源勘查总体工作程度低,煤的含硫量较高,但各地差异较大.优质煤炭资源的开发强度过大,新发现的大量小型煤炭资源赋存地将有效地弥补煤炭资源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基础性作用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但是经过长期开发,东部大部分整装含煤区块多已进入开发后期,造成了不可持续的严峻局面,重新认识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与勘查开发特性迫在眉睫。从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出发,总结了煤炭资源的分区和分布特点,分析了煤炭资源现今勘查与开发现状,对于煤炭在新形势下作为能源的基础作用进行了新思考,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好煤炭资源的建议:一是加强煤炭地质基础理论与开发地质保障技术的研究,包括煤系多能源资源特别是煤系气资源研究;二加强绿色煤炭资源评价与煤炭资源绿色开发清洁利用相关地质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6.
霍立新 《安徽地质》2016,(4):264-267
安徽省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从资源储量特征分析,煤炭对经济发展保障形势好,优势地位稳固。2010年至2014年,全省保有资源储量稳步上升,煤质以炼焦用煤为主,占91.3%,在煤炭利用方面,淮南矿业集团等四大矿业集团公司占有资源储量达86%,为煤炭支柱企业。在勘查方面,近几年新增勘查大中型矿产地资源储量多埋藏深较深,估算深达-1500m,深部找矿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与成就,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提出了"绿色煤炭资源"的新理念,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新时代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研究要着力在绿色煤炭资源勘查与绿色开发的地质保障技术、煤和煤系气等共伴生矿产资源协同勘查与开发的地质保障技术、"地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关闭矿井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一带一路"地区的能源与矿产地质保障技术及全面推进"互联网+"行动等6个方面,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煤炭开发全产业链的地质勘查保障技术和核心产品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8.
山西是是我国重要的焦煤生产和储备基地。基于山西炼焦煤的资源禀赋,分析了山西稀缺炼焦用煤的分布特征和目前勘查开发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山西省拥有稀缺炼焦煤保有资源储量790亿t,其中优质焦煤和肥煤443.7亿t;稀缺炼焦煤中焦煤保有资源储量最大,而气肥煤不足;按煤类,保有资源储量排序依次为焦煤>瘦煤>肥煤> 1/3焦煤>气肥煤;按矿区,各矿区稀缺炼焦煤保有资源储量依次为离柳矿区>汾西矿区>霍州矿区>西山矿区>乡宁矿区;离柳矿区拥有全省最大的稀缺炼焦煤保有资源储量和最大的焦煤保有储量,霍州矿区拥有全省最大的肥煤保有储量,乡宁矿区拥有全省最大的瘦煤保有储量;山西应科学统筹全省炼焦煤资源的开发利用,调控与控制稀缺煤种开采总量;加大炼焦煤资源勘探力度,提高炼焦煤资源保障能力;加强炼焦煤矿区地质勘查;加强高硫炼焦煤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利用阳谷茌平煤田内的聊城勘查区、阿城镇勘查区、阳谷勘查区、博平勘查区的钻孔资料及地质成果,主要从煤层组合关系、标志层方面对煤田内各勘查区的煤层进行横向比对。山西组发育2-5层煤,3煤发育稳定,厚度较大,易于对比;太原组发育13-17层煤,根据沉积旋回性及赋煤特征分为上组煤、中组煤和下组煤,太原组有3层全区发育稳定的灰岩层,可作为该煤系地层的标志层。同时结合煤层间距及相邻岩层的岩性组合关系,找出各勘查区煤层的对应关系,并提出了统一编号的方案,为该煤田的煤炭资源储量的核实统计及地质综合研究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10.
随着双碳背景下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本文从保障国家主体能源安全和优化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布局的角度考虑,阐述了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及勘查开发现状;从坚持集约与协调发展、改革与创新发展、绿色与清洁发展的基本原则出发,分析了新时期煤炭资源勘查目标:加强大型煤炭基地资源勘查、推进新增煤层气资源储量、加快煤系矿产资源勘查;从资源禀赋、开发强度、市场区位、环境容量、输送通道等方面出发,阐述了14个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布局方向及建设规模,同时要加快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研究成果对未来一段时期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及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区块煤田地质及煤层气地质勘查资料,对贵州保田一青山区块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含量进行研究。区内主要为中灰、相对富氢、低挥发分无烟煤。煤层气含量受埋深、构造、显微煤岩组分等因素影响。区块内地质构造较简单,含煤面积大(1009km^2),煤层气资源丰度高,含气量较高,煤储层厚度大,可采性好,具备良好的煤层气开发地质条件,煤层气总资源量估算结果为2166.74×10^4m^3。老厂、地瓜坡勘查区煤层气资源量多,地质、交通等条件好,是煤层气开发的首选区。  相似文献   

12.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多种矿产富集,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经过近20年的建设开发,已初步建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大型煤化工基地。但该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相对资源开发增长速度较快的煤炭生产和转化来说,其环境压力巨大,暴露出的矿产地质与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已影响到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了如下应对措施: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提高煤炭资源保障程度:加强多种矿产并存区的综合地质勘探、评价和规划,推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加强生产矿井的监督和管理,不断提高资源采收率;开展矿区水资源的勘察评价,加强水资源的规划和协调管理;深化《保水采煤技术研究》,推广实施矿井水及工业、生活污水的综合利用;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做好矿区地质灾害监测、评价及治理工作;加强矿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工作;建立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伴随煤炭行业绿色转型和新能源革命新形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向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方向拓展服务领域,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煤炭产业绿色安全高效发展提供坚实的地质技术保障,成为煤炭地质勘查产业转型发展必然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结合煤田地质勘查工作发展历程及现状、发展趋势,对煤炭地质勘查产业转型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彬长矿区煤的变质程度低,矿井瓦斯涌出量大,瓦斯治理形势日趋严峻。根据矿区地质勘查、井下及煤层气井所获得的地质资料显示,煤层气开发的主要目标4煤层厚度大,分布稳定,煤体结构好,渗透率和气含量相对较高,气含量最高可达6.29m3/t,估算煤层气资源量为132.743×108m3。依据煤层气资源丰度划分,矿区煤层气富集区总面积为87.41km2,资源量为40.06×108m3,主要分布在大佛寺井田,相对富集区主要位于胡家河井田中南部和孟村井田东部,贫气区主要位于孟村井田西部、文家坡井田。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煤层气开发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属于可以抽采煤层,大佛寺井田为地面煤层气勘探开发最具潜力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煤化工原料,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探明了急需的煤炭资源,保障了国家煤炭能源供应。通过系统总结近年来我国煤炭地质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当前新条件下煤炭地质工作发展面临的重大研究问题,明确了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定位,提出“1个理论、10个主要技术”的重点攻关研究思路,拓展了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的研究范围,对保障煤炭资源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好“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研究认为:(1)新条件下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已由以保障煤炭能源资源安全为主发展为既要保障煤炭能源资源安全供应,还要为绿色矿山建设、矿山智能化开采与生态安全服务的煤炭生态地质勘查新阶段。(2)提出了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今后的重点是资源勘查与利用、地质条件评价与动态地质事件预警、矿山环境治理修复与生态地质层功能作用复原、地质条件改性等方面的10大重点攻关问题。(3)针对煤、煤系及煤盆地多能源多矿产资源赋存特点,需研究建立煤与煤系共伴生矿产协同勘查模式,在关注“煤”的同时,加大对煤系、煤盆地全域性的多矿产聚集规律和各类资源研究,推动煤、煤系及煤盆地多能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河北省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研究分析认为:河北省煤炭开发强度大,衰老矿井逐年增多使煤炭产能递减,探采比例严重失调导致新建井基地严重不足,煤炭资源供给形势严峻。根据河北省近年来的煤田地质研究和勘探成果,开发新的煤炭基地,老矿区外围及深部煤田勘探,北部地区普查找煤,白垩纪褐煤勘探及开发研究应该是今后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的重点。因此,煤炭资源勘探工作任务艰巨,有关部门应从能源安全保障的战略高度,来审视煤炭地质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17.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性能源,经过数十年高强度的开采和开发,一大批大中型矿山资源枯竭,成为危机矿山。通过煤炭资源找矿专项的实施,取得了重大的找矿进展:①新发现并查明了一批资源储量,延长了诸多危机矿山的服务年限;②对我国深部找煤勘查方法进行了初步总结;③丰富了我国聚煤作用研究的内容.使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煤理论和方法得以完善;④在复杂地质条件勘查区(推覆体下、红层下及火成岩下)找煤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