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国家天文台(北京和昆明)的射电频谱仪(频段为0.65~7.6 GHz)和相关的NoRH/17GHz射电以及TRACE/171 EUV和Yohkoh/SXT的观测资料,分析了2001/04/10和10/19的2个共生精细时间结构的稀有事件,这2个事件的射电爆发时间轮廓和观测特征相似,通过这2个事件的微波(17GHz)偏振观测资料的比较,发现这2个射电爆发均由包含多重(4极)磁结构的复杂活动区引起,特别指出这2个耀斑最后都导致了耀斑后相的分米波射电爆发(第二次触发耀斑),这可能是后环引起的射电爆发。它们都分别对应于双极磁位形,表明这两次触发耀斑是由相似的耀斑模型产生。2个分米波爆发可能是相似(homologous)耀斑的射电表现,可以推测这两次耀斑的驱动器可能皆是磁流浮现或对消(因为源区有新的单或双极出现或消失),而它们的触发器皆是由双极反向Y型位形(具有一个双极拱的单磁流系统)的磁重联,耀斑后环的演化是导致耀斑后相分米波射电爆发的必要条件。我们认为,这双带耀斑对应的宽带射电爆发辐射机制是回旋同步加速辐射过程,而耀斑后相的窄带分米波爆发的辐射机制是等离子体辐射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了一个与3B级耀斑共生的、太阳视圆面上的明亮物质抛射现象——喷焰.我们观测到耀斑与喷焰间有一尺度为2×2.5万公里,强度为未扰区强度1.6倍的间隙.观测到耀斑和喷焰对应的射电爆发不同.喷焰对应有半波II型和IV型,10厘米爆发远大于3厘米;而耀斑无II型、IV型相对应,其3厘米爆发比10厘米爆发大.耀斑和喷焰对应的硬X射线辐射亦不同.耀斑有很强的硬X射线爆,而喷焰则没有. 对耀斑有关的其它H_(?)光学现象—远离耀斑主体十余万公里处的宁静色球增亮,环状明亮结构,暗条的突然活动等,也一一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3.
从2004年10月起,国家天文台怀柔射电频谱仪增加了新的超高分辨率观测模式:在1.10~1.34 GHz频带其时间分辨率为1.25 ms,频率分辨率为4 MHz。报告了3个超高分辨率下观测到的太阳射电精细结构事件,包括射电尖峰辐射、鱼群结构和重叠的精细结构,在射电精细结构之后8~14 min,在米波段都发现射电II型爆发,3个事件的米波II型爆发(示踪着日冕激波)都有相关联的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述了一个与3B级耀斑共生的、太阳视面上的明亮物质抛射现象——喷焰。观测到耀斑与喷焰间有一尺度为2×2.5万公里、强度为未扰区1.6倍的间隙。观测到耀斑和喷焰对应的射电爆发不同。喷焰对应有米波Ⅱ型和Ⅳ型爆发,10厘米爆发远大于3厘米。而耀斑无Ⅱ型和Ⅳ型爆发对应,其3厘米爆发大于10厘米。耀班和喷焰的硬x射线辐射亦不同,喷焰的硬x射线辐射极弱。 对和耀斑有关的其他H_α光学现象——远离耀斑主体十余万公里处的宁静色球增亮,环状明亮结构,暗条的突然活动等,也都作了描述(见附图12)。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北京天文台观测到的太阳射电10厘米波段的毫秒级快速精细结构(FFS)中一类有长持续时间的尖峰(我们称毫秒时标记录上陡升陡降图形为“尖峰”,称秒级时标的记录上的陡升陡降图形为“脉冲”)群事件。这一类微波毫秒尖峰群(MMS)事件具有一系列显著的特点: 1)它在秒级时间常数的慢速记录上常常对应一8S型(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的脉冲)的爆发。因而利用脉冲的频谱特性,对这一类微波爆发中的毫秒精细结构的特征及可能的机制进行探讨,以弥补目前只能在一个波段上观测FFS事件的缺陷。 2)这一类脉冲爆发具有从低频向高频的频漂(正的频漂),而且频漂的速率随频率带增加而增加。 3)脉冲的幅度在波长8—10厘米间受到强烈的衰减。 4)脉冲群中的每一脉冲的极大频率及起始频率从高频逐渐移向低频,意昧着激发源逐渐上升。估计上升速度约为50公里/秒。 5)这类脉冲常常出现在有δ型磁结构、最大磁场强度大于2500高斯的复杂活动区中,可能有不同级别的耀斑与之对应。 6)这类脉冲与硬X线爆发事件、分米波段快速频漂事件及“BLIPS”事件见文[7]有密切的关系。 7)这一类微波快速尖峰群事件可以解释为来自耀斑-爆发事件中形成的电子加速中心的快速非热电子流向下运动穿入一耀斑环激起的电子迴旋脉泽辐射。  相似文献   

6.
对国家天文台5.2~7.6GHz频谱仪在23周太阳活动峰年期间(1999.8~2003.10)记录到的Ⅲ型爆发,与日冕物质抛射(CME)、Ha耀斑及相关事件作了统计分析。发现微波Ⅲ型爆发与CME的关系没有Ⅱ型射电爆发与CME的关系密切;与CME对应的Ha耀斑91%的都是渐变耀斑,且90%的渐变耀斑发生在CME之前,平均在前29分钟,仅有10%的耀斑发生在CME之后,平均在后4分钟;从这些统计特征出发,讨论了它们的辐射机制。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云南天文台声光频谱仪在22周峰年期间观测到的6个具有双向频率漂移的米波Ⅲ型爆发对.这些事件分别揭示了在正向和反向漂移爆发之间的界面频率在244~272 MHz之间;频率漂移率在32~198 MHz/s之间;寿命为1.1~3.4s;带宽在43~70 MHz之间;与Hα耀斑相关为100%,其中33%的爆发发生在Hα耀斑的初始时刻,这说明它们与磁重联初始能量释放有关;50%的爆发与X射线对应.从观测特征出发,讨论了它们可能的辐射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980年10月15日产生在小黑子区的3级大耀斑作了详细的形态分析,,结果表明:1)耀斑无闪相,耀斑的最大强度为周围来扰区的2.4倍。2)耀斑有M带结构,双带的分离速度为5公里/秒。3)和耀斑有关的暗条位于大尺度磁场的极性分界线上,它在耀斑前和耀斑期间有明显变化,最终全部消失。4)耀斑的微波爆发增量小,上升下降缓慢,米波段有Ⅱ、Ⅲ、Ⅳ型爆发。5)耀斑的x射线辐射引起电离层2级骚扰(SLD)。耀斑无地磁暴对应。6)产生耀斑的活动区在日面存在3周,耀斑产生在活动区的衰亡阶段。以上结果基本与文献相同。 在本文的最后一节,对无黑子或小黑子区的耀斑形成作了简短的讨论,指出由日珥物质下落形成大耀斑所遇到的能量亏缺;日珥物质下落形成的激波,由于磁场的存在而强度削弱,磁场不能通过激波转化为辐射能;无黑子(或小黑子)区的耀斑的形成,在机理上可能与黑子区形成的耀斑类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和分析了一类新的具有分钟级准周期性结构特点的太阳硬X射线耀斑,这类耀斑主要由多个持续时间在40-150秒之间的爆发峰连按组成。对其中八个典型事件的分析表明,它们大部分对应于爆发面积较小的SB,1B级H_x耀斑,非热电子产生的硬x辐射高能端(ε>54Kev)的时间轮廓呈现分立的加速特性。此外,同一个事件的大部分分钟级峰在上升相特征时间,峰值时刻的谱指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近性。在分析多种准周期性模型基础上,我们认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准周期性可能来源于不同的爆发机制,而对于分钟级准周期结构,解释为同一磁环或磁环系统的多次连续爆发,则是较合适的模型。  相似文献   

10.
1989年8月中旬,AR5629产生一系列重大事件并引起强烈地球效应。12日至17日共产生X级事件5次,M级事件17次,C级事件29次;Hα光学耀斑3级1个,2级2个,1级26个,S级106个,伴随有多次射电爆发,SID事件63次。产生了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