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昆明地区11站点最近40 a逐年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等气象资料,使用标准差、线性倾向率和信噪比SNR指标及相关检验方法,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最近40 a昆明地区气温变化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近40a来昆明地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1971—1990年变暖趋势相对缓慢,进入1990年以来气候变暖加剧;秋冬季变暖比春夏季变暖更为突出;最低气温增温趋势比最高气温、平均气温更为明显,低温增温对气候变暖贡献突出。进入1990年后期,昆明地区气候变暖伴随气温突变出现,1998年昆明地区各区域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都存在气温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2.
赖惠文  何振文  李明华 《广东气象》2009,31(4):24-25,30
利用惠阳站1953~2006年的气温资料,分析了惠阳站年和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气候带划分指标的变化特征和严重、异常冷暖气候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变暖背景下,惠阳站与全国、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都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的升温幅度最大、春季最小;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惠阳站的气候带划分指标有逐渐往北热带过渡的趋势;惠阳站的冷气候事件主要在气候变暖前;气候变暖后暖气候事件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石家庄市1961—2013年气温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线性趋势图、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石家庄近53a的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3a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20世纪80年代后期升温显著;年平均最高气温增温率仅为0.107℃/10a,增温趋势平缓,而年平均最低气温增温率为0.594℃/10a,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说明气候变暖趋势显著;高温日数的增加,气候变暖趋势已成为必然。四季平均气温呈线性上升趋势,春季、冬季变化幅度最大且具有继续升温的趋势,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夏季、秋季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4.
自50年代以来,营口市气候呈明显变暖趋势。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气候变暖趋势加快。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尤其对作物生长季(3~10月)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广东地区的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根据广东省86个站1961~2000年气温资料、广州市1908~2002年气温资料以及1958~2001年南海海平面资料,论证了广东省气候变暖的明显趋势;从热量资源、作物和品种布局、作物产量、病虫草害、农业气象灾害等方面论述了气候变暖对广东农业的可能影响,并提出了防范和适应气候变暖的农业对策.  相似文献   

6.
1 前言 自50年代以来,营口市气候呈明显变暖趋势。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气候变暖趋势加快。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尤其对作物生长季(3~10月)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本文以3~5月作为春季、6~8月作为夏季、9~10月作为秋季,以1951~1980年30年各气候要素的平均值作为气候值,对营口市  相似文献   

7.
利用资源县1961~2017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t检验及M-K突变检验法对资源县57年冬季气候变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7年资源县冬季、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线性倾向率为0.276、0.19℃/10a,冬季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对全年气候变暖贡献较大;2月份平均气温显著上升,线性倾向率为0.419℃/10a,对冬季变暖贡献较大;极端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更为显著,线性倾向率为0.448℃/10a,对冬季增温影响最显著;冬季平均气温的突变点发生在1996年;20世纪1960~1980年代为冬季低温期,冷冬大多出现在1980年代之前,暖冬1990年代之后呈明显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
气候影响下以融雪水补给为主的河川径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气象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水文代表站1961—2000年的资料,分析了气候影响下融雪水补给的河川径流的变化过程,建立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序列,利用距平分析法、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径流量相关法、模比系数差积曲线图等方法,分析了区域增温变暖趋势,与全国、全球增温变暖趋势情况大致相似。年径流量从80年代以来随气候的变化呈上升趋势,以气温的增温变暖、降水的增多为主要影响因子,分析了区域内河川径流的水量变化。  相似文献   

9.
对于南极冰芯记录资料,全球变暖怀疑论者喜爱的一个简单解释是:在全球走出上一个冰期的变暖进程中,二氧化碳只起到了微弱的甚至无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有关上个冰期结束时首个连续的、近乎全球的气温记录显示,二氧化碳的确对全球变暖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关南极冰芯的问题在于:冰芯记录的气温上升早于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这是气候变暖怀疑论者质疑温室气体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然而,气候科学家们知道,没有任何一个地区能够代表全球的气候趋势。因此,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持续性与相态变化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盘茂  廖圳  陈阳  余荣  袁宇锋  陆虹 《气象学报》2017,75(4):527-538
持续性降水和固态降水(或近地面气温为0℃左右的降水)都能导致洪涝和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的极端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也会造成严重危害。目前中外围绕降水量、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等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在降水持续性和相态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机理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因此,围绕降水持续性和相态变化的相关研究,对近20余年来取得的一些重要研究进展进行回顾。研究指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持续性和相态变化的特征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了区域上的不一致性。有关降水持续性变化方面,中国南方地区持续性降水过程及其产生的降水量呈现增多趋势,但北方地区呈现减少的趋势,而西南地区长持续性降水呈下降趋势。至于降水相态变化方面,中国南方地区持续性雨雪冰冻事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总体呈减少趋势。这些变化除了与气候变暖有关外,可能还与大气遥相关模态、低频振荡及ENSO事件等引起的大气环流异常有关。今后应该更多开展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持续性和相态变化的特征、可能机理以及其与气候变暖的可能联系方面的研究,以期通过相关研究深入理解中国降水持续性与相态变化的规律、成因及其与旱涝、低温雨雪灾害等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对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比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2,他引:29  
东北地区是我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增温最显著的地区之一,有其独特的气候变化特点。利用东北地区建国以来较密集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Yamamoto检测、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近44 a来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并初步探讨了这些变化的差异和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44 a来,东北地区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变暖倾向,气候变暖趋势存在着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冬季增温最强,秋季增温最弱;区域变化表现为在区域中心区域,即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交界区增温趋势最明显,辽宁中部和内蒙古东部的中心靠近边境区域为增温较弱的地区;最低气温的增温率是最高气温的2倍左右。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趋势分析中自相关的检验与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资料本身、分析方法及未来排放情景假设等因素影响, 气候变暖幅度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分析方法入手, 探讨气象观测序列可能存在的自相关及其对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不确定性影响。引入了Durbin-Watson一阶自相关检验方法对气象观测序列进行检验, 并用Cochrane-Orcutt方法去除存在的自相关。分析发现:浙江省平湖市气温序列存在的自相关放大了该站气温的升温趋势, 并且虚高了气温变化趋势的显著性水平。因此, 对资料序列进行自相关检验与去除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阿克苏市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分析了1954~1997年44年阿克苏市平均、最高、最低气温3个温度序列,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呈变暖趋势,以冬季变暖最明显,最低变暖速度远比最主气温快,日较差在缩小。夏半年与冬半年气候变化存在一定差异,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冬半变年变暖所致。  相似文献   

14.
Non-uniform interhemispheric temperature trends over the past 550 yea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warming trend over the last centur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NH) was interrupted by cooling from ad 1940 to 1975, a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experienced pronounced warming. The cause of these departures from steady warming at multidecadal timescales are unclear; the prevailing explanation is that they are driven by non-uniformity in external forcings but recent models suggest internal climate drivers may play a key role. Paleoclimate datasets can help provide a long-term perspective. Here we use tree-rings to reconstruct New Zealand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over the last 550 years and demonstrate that this has frequently cycled out-of-phase with NH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at a periodicity of around 30–60 years. Hence, observed multidecadal fluctuations around the recent warming trend have precedents in the past, strongly implicating natural climate variation as their cause. We consider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changes in understanding and modelling future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10年沈阳市的年平均气温和供暖期及供暖期前一个月、供暖期后一个月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及度日法,分析近50 a沈阳市年平均气温和供暖期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对供暖初日、供暖终日和供暖期长度及供暖强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沈阳市年平均气温与供暖期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近50 a年平均气温上升明显,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气候变暖使得供暖初日推迟;供暖终日提前;供暖期长度缩短;气候变暖使实际供暖强度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7年青藏高原66个气象台站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通过典型气候分区,系统研究了近47年来青藏高原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因子时空演变规律,揭示了青藏高原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研究表明:近47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显著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37℃/10a的速率上升,气候变暖在夜间要较日间明显。冬季较其他季节明显,2月气温由冷向暖的转变最为显著,8月最不显著,且在某些区域有变冷迹象;高原边缘地区气候变暖要明显于高原腹地,青海北部区特别是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降水量总体表现出增多态势,气候倾向率达9.1mm/10a,但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藏东南川西区是青藏高原降水量增多最显著的地区;12月至次年5月即冬春季整个青藏高原降水量随着气候变暖而增多,7月和9月黄河上游区1987年后干旱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累积距平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近46 a(1961~2006年)气温、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植被退化、覆盖率减少和盐渍化程度加重。气候变暖、多大风、蒸发强是影响该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石家庄极端冷暖天气气候事件及其与气候变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连志鸾 《气象科技》2004,32(2):76-80,85
用石家庄市1955~2002年逐日气温资料,取其第95个和第5个百分位值作为确定极端高(低)温日的阈值来检测极端冷暖事件。对发生在2002年的极端冷暖事件进行检测分析证明,上述方法能比较有效地检测极端冷暖事件的发生。计算气温趋势变率表明,石家庄气候有明显的增暖趋势,随气候变暖夏季持续性强高温和破记录高温事件的出现频次增加;寒冷期趋于缩短;极端冷日趋于减少,极端暖日趋于增加。用季极端冷(暖)日数与气温求取相关的方法,分析各季极端冷暖事件与气候变暖的联系发现,气候变暖对冬季极端冷日减少的影响最甚。城市化效应使城市变暖趋势速率高于郊区,尤以最低气温表现明显;暖事件增多、冷事件减少的趋势速率也是城市高于郊区,且冷事件减少速率高于暖事件增多速率。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应特别重视冬季冷事件减少给人类带来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9.
The index of inertance of surface temperature variations is proposed which supposedly reflects the damping effect of the ocean on the variations in atmospheric thermal conditions over the land.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limate change are related to the index of inertance. Air temperature rose most intensively in the years of weak stabilizing effect of the ocean which restrains the climate warming.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inertance weakening on the lan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led to the additional and more rapid warming and to the increase in climate extremity on the continents.  相似文献   

20.
近44年南京温度变化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6  
利用1957~2000年的气候观测资料,研究南京的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和平均日较差及炎热日和寒冷日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滁县和溧阳为对比城市站,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城市温度变化的异同.结果表明,近44年来南京平均温度显著上升,其中冬季增暖幅度最大,但夏季呈变凉趋势.与全国平均温度相比,线性变化趋势大体相似,但也存在一定差别.最高温度趋势与平均温度一致,夏季降温更为明显;最低温度除夏季外增暖都非常显著,表明气候变暖在最低温度上表现更加明显;年和各季日较差均明显减小;炎热日和寒冷日趋于减少,其开始和结束时间较以前有明显提前.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异和调整可能是温度显著升高的直接原因.同样,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天气增多、云量增加、日照时间减少以及伴随的温度下降可能也与环流系统的调整有关.南京与滁县、溧阳的温度差值分别为减小趋势或趋势变化不明显.三种类型城市增暖幅度的相对大小存在着年代际差异.由于不同类型城市间温度变化差异的复杂特点及其所反映出的城市化影响的复杂性,在研究温度变化和考虑城市化的影响时,不仅要考虑大城市,还应该充分注意中、小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