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北黄海4.8级地震中短期预报是辽宁省继海城地震、营口地震,彰武地震后又一次较好的预报震例。此次震前有一定的前兆显示,在总结和分析对比中等地震预报主要依据的基础上,讨论了辽宁省中强地震预报的判据。  相似文献   

2.
地震分析是地震学和地震预报研究的基础,是研究震源性质和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依据。利用喀什地震台基式和763型中、长周期地震仪记录、单台地震分析报告、结合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编制的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分析和总结了该台记录不同地区、不同震中距地震的震相特征及其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地震前兆数据一直是地震分析预报必不可少的重要数据资源。随着辽宁省地震前兆台站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开展,地震前兆模拟记录将逐步被数字化记录所取代。我们结合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网络关系数据库模型构造了辽宁省数字地震前兆数据库。该数据库直接面向整个地震系统,为地震预报提供详实的数据服务和先进的研究手段。本文对数据库系统、数据库总体设计及数据共享服务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地震的复发周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正荣 《地震研究》1990,13(2):117-121
本文提出了一个计算某一地震带(区)上地震复发周期的简单公式: T_M=m·10~(bM-a)式中T_M为震级是M的地震周期,m表示在求震级—频度关系式logN=a-bM中的系数a及b时,使用了m年的资料(时间单位也可以采用年、季度、月、旬等等)。 采用上述公式,作者研究了地震预报中的长期、中期及短临预报的问题。一些震例的研究表明:复发周期在地震预报的许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实用意义。不失为地震预报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1997年3月3-9日、日本伊豆半岛东岸发五群发地震,共计8328次,最大震级为5.7。综合介绍了这次震群的破坏情况,发震和构造背景,以及1989年6-9月伊豆半岛群发地震的实例研究概况和历史地震记录,简述了日本现代地震观测技术与地震预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短期前兆动态变化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献智  李丽 《地震》1997,17(2):149-156
应用地震前周、月会商中各前兆手段提出了短期兆异常动态变化,研究了地震短临异常的某些特征和综合预报指标,其最大的特点是应用在不知未来是否有地震的情况下提供的短期异常,总结了地震预报的经验,所以,是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的,而不同于以往的震例总结,因此,该经验更接近于日常实际的预报,可能更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白狐沟井位于包头市北部,从1979年对该井水位曾续观测。1979年8月25日包头西五原县发生Ms6.0级地震,1981年9月31日包头东丰镇发生Ms5.8级地震。在观测中,震前该井水位均发生了明显异常,为地震预报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1999年辽宁省岫岩5.4级地震的临震预报及其地震活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11月29日12日10分(北京时间),中国辽宁省岫岩地区发生一次5.4级地震。这次地震前,在震区记录到丰富的中小地震活动,组成了完整的地震系列。该系列具有小震频度随时间增多,震级上升,b值较低,地震位置集中和地震P波被动一致,将其判断为震前系列,并抓住了前震活动从密集突然变为相对平静这一大震即将发生的特征,作出了临震预报,于11月28日晚入震意见通报给辽宁省地震局有关部门。这次地震的预报  相似文献   

9.
地下流体远场地震效应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绚敏  林伟 《地震》1995,(1):59-64
本文通过对5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事例的研究得到,地下流体的远场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与近场效应相似,远场效应也显示出复杂性,同时远场效应与近场效应无明显差异,这就给地震预报,尤其判断未来震中,带来很大困难。为此有必要开展地震综合预报和地下流体地震综合观测。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专家系统不精确推理方法确定未来地震危险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专家系统中的MYCIN不精确推理方法推广应用到地震预报中。据此得到一套确立发震可信度分布及确定未来地震危险区的理论与方法,并对一些实际震例及资料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1.
地震电磁波与短临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电磁波是在地震预报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的课题之一。本文叙述了根据辽宁省的几年观测资料分析研究地震电磁波在短临预报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态矢量--分析地震活动性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态矢量来源于统计物理学,是一种对连续场进行粗粒化描述的方法。现移植到地震学中用以定量地刻画地震活动性的演化,取得较好的结果。作者分析研究了几个著名震例(海城地震、唐山地震、昆仑山口西地震),发现地震前其态矢量均有显著的变化,因此认为它可能是大地震的一种前兆,而用之于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3.
地震前兆资料的灰关联综合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门可佩  夏建平 《地震》1995,(2):137-142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从系统的整体观点出发,对唐山地震的前兆资料进行综合处理。结果表明,震前前兆综合映震场与临震场的关联度随震源应力场的加剧而逐步趋升且逼近1,这一特征可作为临震状态的标志。该方法对于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前响应比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刘桂萍  马丽 《地震》1994,(6):34-39
本文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应用于首都圈地区范围内除唐山、大同老震区以外的中等地震研究,在分析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基础上,计算12组地震前响应比的变化,结果表明9组震前响应比值有显著高值变化。通过对响应比起伏变化的时间范围进行统计,寻找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前响应比变化特点,探索该方法应用于实际中等地震预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2007年甘肃测震台网记录到M_L>3.0的地震43次,本文选取了其中17例,利用垂直向PG波初动波形进行了地震矩张量反演,给出了最佳双力偶解,并对一些地震发震背景和发震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对地震机理研究及未来地震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滔  董国胜 《地震研究》1994,17(3):222-230
本文综合考虑了地震预报指标及影响指标效率的有关因素,通过多目标决策的方法,确定地震前兆系统结构,建立综合预报方程,在多震地滇西地区进行实难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疆天山地震带地下流体地震前兆和预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仲琼 《内陆地震》1993,7(2):128-135
概述了新疆天山地震带地下流体地震预报研究的主要进展。指出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分布与地震活动间有成生联系。在中强地震震例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总结了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的综合异常特征,并对预报判据、指标和综合预报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详细叙述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进展:建设成了多学科的地震观测系统,为地震预报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行了大量震例研究,初步建立了地震预报的判据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地震预报理论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多种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前兆机理;通过20多年的5次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形成了数十种地震预报方法;边研究,边预报,几十年来成功地预报了20多次破坏性地震,并取得了减灾实效,使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本文还对地震预报尚需解决的科学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自70年代建成监测台网以来,发生几次中强地震,其中包括邻近地区朝鲜境内的天摩山5.7级地震和殷栗5.5级地震,为了更多地挖掘我省中强地震异常信息,更好地寻求预报指标,笔者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做了有关计算,发现该地震前,辽东半岛及邻近海域地震异常明显,宏观异常丰富,其主要异常标志类似于海城,营口,彰武中强地震,因此,殷栗地震异常总结对于确定我省中强地震预报指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69年渤海7.4级大震前后的区域地震活动图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与总结了1969年渤海M7.4大震前后地震活动图象特征,包括大震序列的时空分布及前兆地震活动图象特征、大震等距迁移、主要间隔缩短、共轭断层蠕滑、小震成带、诱发前震现象,地震触发响应系数异常十分显著。指出地震相互作用和自组织性为中长期地震预报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