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李东旭  许顺山 《地质论评》2000,46(2):113-119
通过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特征及周围构造环境的力学分析及历史分析认为,该变质核杂岩实质上是旋扭构造的砥柱,而旋扭构造又源于文山-麻栗坡断裂的走滑运动,拆离伸展构造晚于旋扭构造。因此提出了变质核杂岩旋扭成因的新看法,并认为越北古陆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导致红河断裂和文山-麻栗坡断裂的走滑运动进而引起的旋扭隆升。后期叠加伸展拆离作用。  相似文献   

2.
旋卷构造在地壳构造中,特别是在地壳局部构造中,是最普遍的构造型式.据李四光同志的分析,当外力的合力不通过某岩块的重心(质量中心)时,则此岩块将围绕核心部分(砥柱或旋涡)与周围岩块发生旋扭运动,以致产生旋卷构造.旋卷构造有许多类型,如果我们仅考虑其平面应力场,从其成生的构造应力场的推导过程中,除S型和反S型构造以及歹字型构造体系(它们可能与两种构造运动的联合作用有关)之外,都具有统一  相似文献   

3.
文章综述了中国地质学家对旋扭构造研究的历史与成果,也介绍了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李四光先生通过四篇论著奠定了旋扭构造的理论基础。在后来的研究和找矿实践、多种模拟仿真新方法试验以及力学解析中进一步丰富了旋扭构造的研究内容,深化了对旋扭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与动力学机制等的认识,提出了有些旋扭构造是螺旋运动的结果及旋扭构造的形成很可能与地球旋转动力问题有关;特别是在找矿勘探方面取得的成功和经济效益,提高了成矿理论认识的水平。文章最后提出今后研究旋扭构造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袁万明  李红阳  邓军  郇伟静 《岩石学报》2010,26(6):1785-1792
玛曲格尔珂金矿田位于青藏高原北东部,主要包括大水、格尔托和贡北三个金矿床,成矿作用受印支-燕山期构造活动的控制。本项研究识别出区内存在的旋涡状构造,它与金矿田的成矿作用关系密切,二者的规模与分布范围吻合,直径达4500m左右。中心部大理岩化白云岩和深部可能存在的隐伏岩体,构成旋涡状构造的砥柱。旋涡状构造包括6个放射状弧形旋回层,其中南部4个旋回层的的旋扭面(弧形断裂)凸向W-NW,属于张性结构面;北部2个旋回层的旋扭面凸向NE,为压性断裂,从而可认为旋涡状构造是由2个性质不同的旋扭构造所构成。在ETM遥感影像图和地形图上,旋涡状构造清晰可见,地势较高,桔黄色旋回层正地形与深蓝色负地形带相间,砥柱区高峰4000m,相对高差500m。旋回层内的石英闪长岩脉产状与旋扭面一致。贡北、大水和格尔珂金矿床分别位于旋涡状构造编号为1,4和6的NW向旋回层、NE向旋回层和SE向旋回层,这3个旋回层宽度较大,平面上构成了旋涡构造的主体。旋涡状构造的张性结构面成为容矿构造,所以,具张性旋扭特征的南部旋回层,其旋扭面是主要的容矿构造;而具压性特点的北部旋回层,容矿构造与旋扭面相交。依据旋涡状构造的控矿特性,预测区内其它旋回层的扩容区或张性结构面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5.
北京西山水峪复合型旋扭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西山水峪为中心有3条弧形断裂,总体呈涡轮状,且都具有压扭性特征,外旋呈逆时针扭动。组成这个旋扭构造的结构面产状不规则,力学性质较复杂,不易辩认。通过构造复合系统分析,查明该旋扭构造的旋回面大都是追踪早期不同系统、不同性质结构面归并复合的结果,为燕山期新华夏系SN向对扭构造应力场的派生产物。   相似文献   

6.
研究区地处山东省苍山县、费县境内。区域上位于鲁西旋扭构造体系砥柱—尼山穹隆的东南部,东临郯庐断裂带,北临苹邑盆地,南与鲁南纬向构造体系接壤。本区内现已发现金化探异常区及几个金矿点,并有着与归来庄大型金矿床相似的成矿地质  相似文献   

7.
贺兰山NNE向反"S"型构造由一系列褶皱、断裂组成,相互平行,略显斜列。构造形迹多表现为压扭性,且以压性为主,兼有反扭。对其构造特征、力学成因和成生发展史,前人仅有定性描述。本文从弹性力学角度半定量-定量来求解该问题,并给出一个数学力学模型,较圆满地解释了贺兰山NNE向反"S"型构造的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黄骅坳陷断裂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力学分析认为黄骅坳陷在第三系盖层中极难出现明确的走滑断裂,但形成大量斜向滑动断层,具有典型的扭动构造特点。扭动构造包括直扭型和旋扭型两种,其中沧东断裂、徐西断裂、南皮北-盐山隐伏断裂以及皂坡-故县隐伏断裂带所围限的区域以发育直扭型构造样式为主,组成"λ"字形、雁列式及"S"形断裂构造样式等。在豫冀鲁巨型帚状构造体系和边界大断裂共同作用下,以南皮洼陷为漩涡中心,形成帚状旋扭构造样式。这一旋扭构造样式在南皮北-盐山隐伏断裂带南部的乌马营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其次为沧东断裂下降盘的舍女寺地区,平面上呈向南西方向收敛、向北东方向撒开,在沙二段、沙三段地层最为明显。张扭性断裂系统对油气聚集的重要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圈闭和断裂构造带形成、油气垂向运移通道作用以及控油性差异等3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临潼莲花状旋扭构造座落在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南依山势陡峻之秦岭,北临蜿蜒东去之渭河,向东延展可越洸河达渭南、华县之间,向西可抵沣河一线,长90 km,平均宽35km,面积>3000km~2。其大致成椭圆形,长径呈 NE—SW 向,砥柱位于临潼骊山,各旋卷面成断续新月形环绕于砥柱周围,因受到南北两侧构造的夹持其发育形态不尽完美(整),酷似一朵花瓣残落的莲花。   相似文献   

10.
在地质力学上以扭转变形为主的构造型式称旋扭构造,有涡轮状、帚状、莲花状构造等等。下面就此有关的内容讨论三个问题。 (一) 旋扭状构造的力学成因旋扭状构造是怎么形成的,也就是它是在什么样的应力场的作用下的产物?首先可从讨论无限平板在集中力偶作用下的应力分布着手。可通过一个简单薄膜的模拟实验来进行观察(图1)。当薄膜很大,力偶矩M作用范围不大的情况下,只在集中力偶附近产生涡轮褶皱,远离集中力偶作用处,看不出什么影响。由此可  相似文献   

11.
大陆边缘反S状造山带三维模式兼论青藏高原结构与隆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中根据北美大陆西南边缘造山带的构造地貌及新构造运动特征, 建立了反S状大陆边缘造山带的三维构造力学模式, 指出阿拉斯加地区为弧形右旋剪切隆升造山带; 科迪勒拉造山带为直线右旋走滑造山带; 马德雷山以南, 延至加勒比海为一左旋沉降`旋扭沟-弧-盆系统'。以此模式检验欧亚大陆南缘造山带, 确定从阿尔卑斯经扎格罗斯、喜马拉雅至印度尼西亚蜿蜒曲折的山链是由四个反S状造山带连锁而成, 导致它们的分解为四个构造体系的原因, 与南半球冈瓦纳大陆裂解有关。依据上述的区域构造规律, 作者认为青藏高原内部结构的原型为旋扭沟-弧-盆系统, 属帕米尔—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反S状造山带尾弧的组成部分。后经印度板块俯冲、青藏—三江—印度尼西亚反S状造山带头部弧右旋隆升两组动力系统叠加结果。   相似文献   

12.
陈富伦 《地质论评》1987,33(2):148-157
徐宿旋卷构造主要由东西向和新华夏两种构造应力作用而形成的方形地块经旋转扭动而成,笔者根据组成旋卷构造的各种构造要素的组合特点及各旋扭带对内生矿产的控制作用将旋卷构造划分为四个旋扭带,并简述了每个旋扭带对内生矿产的种类、分布、规模、矿物共生组合及伴生组分的控制作用;同时指出,上隆构造和断裂构造是内生金属矿床的主要赋矿构造。文中还阐述了铁矿的形成与煤质分布和富水带的关系,进而指出成矿物质有其多种来源,地下热卤水的成矿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铜官山S状背斜构造综合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东旭  谭以安 《地球科学》2019,44(5):1511-1525
通过褶皱、断裂、节理、线理等构造形迹的系统观测对铜官山S状背斜的形成过程和机制进行了综合构造解析,发现该背斜经过了3次构造变形,2次构造叠加复合.早期NE向褶皱的S状弯曲是由于前期EW向断裂限制的结果;晚期S状弯曲是由于新华夏构造应力场导致轴近水平的麻花状旋扭的结果;还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字模拟验证了限制型及麻花型S状构造形成机制.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铜官山S状背斜的综合构造解析可以扩大到整体下扬子台褶带的构造演化力学解析.从而证明根据局部地区的构造综合解析才是认识区域大地构造运动方式、方向及其变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大量的野外工作证明,旋扭构造是地壳构造中一种常见的构造类型。对于旋扭构造,李四光教授不仅对建立和识别该类构造,而且在模拟实验以及理论分析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地质力学在我国地质工作中的普及,对于研究旋扭构造又作出了许多成绩。运用旋扭构造的控矿理论,相继找出了很多有用矿产。事实表明,它不论对内生矿产  相似文献   

15.
在成因上,八家子铅锌矿被认为是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型多金属矿田,断裂构造特别是断裂交汇部位严格控制着若干矿床和矿体的产出,而矿区中部的炉沟岩体与各矿床有着重要的联系,通过对矿区断裂构造的形态特征及相关控矿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八家子矿实际上是受一个以炉沟岩体为砥柱的旋扭构造控制的大型矿田。指出以炉沟岩体为中心的主要控矿断裂以左旋式构造形态呈弧形展布,在这些断裂上,无论是矿床分布、元素分带还是矿床成矿温度都表现出分带性特点,而这些特点均符合一般意义上的旋扭构造的特征。这一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控矿断裂和炉沟岩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在找矿预测中应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1973—1977年,我队在阿勒泰、富蕴及青河一带进行1比20万区测工作。通过野外观察和有关资料的分析,认为该区有一个大型S形构造、一个帚状构造和一个莲花状构造,它们由下石炭统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涉及范围北西-南东长130多公里,南西-北东宽5—10公里。以上构造有规律的组成一个整体——连环式旋扭构造(如下图所示),但又各显示出自己的特征,现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赵玉琛 《矿床地质》1988,7(4):73-82
本文从凹山地段各种旋扭构造与环状铁矿床的关系,探讨了旋扭构造对整个铁矿床形成的控制作用,并分析了控矿过程,指出了以往遵循的岩性、火山构造控矿理论的局限性,为进一步找矿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完达山区旋卷构造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发育于完达山优地槽褶皱带内,构成饶河复背斜。该复背斜总体呈近南北向,略向西突出的弧形逆掩推覆于宝清过渡带。用旋卷构造"三大特征"对比,一系列弧形褶皱和断裂向北东方向收敛,向南东方向撒开,围绕以蛤蟆河岩体为中心旋扭,内旋面向撒开方向、外旋面向收敛方向旋扭,具压性—压扭性特征。这一旋卷构造是由富锦——小佳河断裂的剪切牵引为主、敦密深大断裂的左旋走滑剪切为辅的联合作用形成的。根据旋扭构造的发育情况大体划分了三个旋扭层。目前已知的铜金矿(点)床主要分布于各旋扭层的撒开段,但收敛段找矿潜力较大,其次为各旋扭层界面和向西弧形突出部位也具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9.
兰州-民和盆地第三纪反"S"形压扭构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兰州 _民和盆地一级构造单元“永登拗陷”内第三纪反“S”形压扭构造 ,并从构造形迹组合、基底断块构造、沉积充填序列、时空变化及构造应力场分析等方面入手 ,论述了其形成机制及对沉积盆地发展演化的影响 ,提出青藏高原隆升效应是本区压扭构造形成的动力来源 ,基底断块构造的潜在影响和区域性左行走滑断裂是其发生演变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李天斌 《西北地质》1999,32(2):12-18
贺兰山北北东向反“S”型构造,由一系列褶皱、断裂组成,相互平行,略显斜列。构造形迹多表现为压扭性,且以压性为主,兼有反扭。对其构造特征、力学成因和成生发展史,前人仅有定性描述。本文从弹性力学角度半定量一定量来求解该问题,并给出一个数学-力学模型,较圆满地解释了贺兰山北北向反“S”型构造的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