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构造事件的节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天丰 《地学前缘》1997,4(4):257-263
构造事件是否存在节律性,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笔者认为构造事件,生物灾变事件,巨大陨击事件,气候与环境变化都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节律性,周期性或旋回性。在一些大陆边缘地区,构造作用表现出几千万年相对的稳定期和数百万年的活跃期相间的演化过程,而在板块内部与造山带,节律性则可能表现得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台震旦纪-早古生代地震节律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华北地台的震旦系与下古生界中的固定层位中,赋存并呈区域性分布着泄水脉灰岩、泥质岩,它们是强地震时,距震中一定距离内未成岩的沉积物经受水平振动时产生的液化泄水构造,是鉴别地层中地震灾变事件的依据。华北地台东部及北部的震旦系和下古生界中可识别出20个震积岩岩组,在地层柱中代表了6个地震活跃期,每个活跃期之间的周期长度为40Ma或30Ma节律,可能有某种具普遍规律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球历史的地球化学节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球化学成分和其他地质现象一样,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节律。文中选择大气中的CO2、海水中的δ34S和87Sr/86Sr、地壳中的K/Na为代表,介绍了地球历史发展中的地球化学节律,同时还给出了区域构造演化中的地球化学演化节律的研究实例。在此基础上,对引起地球化学节律性变化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指出板块构造机制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用“开”、“合”的思路去认识地球历史的地球化学节律性。  相似文献   

4.
成矿地质事件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矿地质事件作为地壳和地质历史演化中的稀少事件,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限内,于全球或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具有相同或不同性质的地质体(构造单元)或它们特定的一部分,成矿元素呈大面积聚集或高浓度聚集成矿。成矿地质事件具有3个基本特征:1 层次性,即按成矿事件波及范围,可分为全球性的、洲际性的、区域性的、地方性的等四个层次成矿事件;2 耦合性,不同层次的成矿事件与其对应相配的地质(构造、岩浆、变质等)事件之间存在着节律的耦合关系;3 专属性,不同动力起因的成矿事件有着各自的成矿专属性。  相似文献   

5.
华北燕山中—新元古代震积岩系列及其地震节律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段吉业  刘鹏举等 《地质学报》2002,76(4):441-445,T001,T002
在燕山北缘河北平泉地区中,上元古界中,鉴别出一系列震积岩。主要类型有脆性型,塑性型,液化型及复合型四种。提出了啸积岩与风暴岩的鉴别标志,指出鲍马序列模式的真正拥有者是啸积岩与风暴岩,而非典型的半深海浊积岩。根据其在纵向上出现的类别和频率,划分出10个地震活跃期,其地震节律为60-80Ma,这一地震节律反映了燕山裂陷槽裂陷的历程,裂陷高峰期在高于庄至雾迷山期。  相似文献   

6.
杨山群的构造特征及对北淮阳区构造演化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淮阳豫皖交界地区发育有一套含有煤线的杨山群,研究表明杨山群发育两期构造变形,第一期构造变形(D1)为北西西向褶皱及伴生的塑冲断层,第二期变形(D2)为北西西向的脆性断层,研究区佛子岭群发育三期构造变形,不同与前人认识,扬山群第一期构造变形与佛子 岭群第二期构造变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们不是同一期构造变形的产物,这一新的认识可能预示着在晚古生代时本区北部还有一次重要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7.
地质事件、序列和事件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和造山带中,由于多期热-构造事件的影响,以及透入性片理和构造岩的发育,造成变质深成侵入体,构造岩和表壳岩鉴别的困难,。即使表壳岩系统也因强烈的变形而不能够完全运用叠置地层学的方法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因而事件地质学的思路和方法的应用颇为广泛。地质事件是地史演化过程中,不同于正常地质历史发展的突发性,或灾变性,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记录,在正确识别地质事件的性质和特征的基础上,需建立地质事件的序列,事件序列的建立包括两个步骤,首先要在野外翔实的工作基础上建立地质事件的相对序列,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同位素测年方法标定主要或特征地质事件的时代,建立地质事件的年代格架。地质事件群或组合则是成因上有联系,空间上相匹配,时间上有先后的一组地质事件,它比单独的一个事件更深刻地反映地质历史演化的过程和特点,正确归并和界定地质事件群在研究区域地质演化特征或进行大区域间的地质对比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黄旗海全新世湖泊沉积物粒度分析及其沉积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进  王永  张世红  付星梅  姚杜琳 《地质通报》2014,33(10):1514-1522
对内蒙古黄旗海湖心、湖滨2个现代沉积剖面在前期磁组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显示,2个剖面从下到上都表现出粗颗粒含量逐渐增加的趋势,反映水动力逐渐增强。对比之前的磁组构结果发现,靠近湖心的HQW剖面,粒度与磁组构具有较好的对比性。HQW剖面的磁各向异性度等磁组构参数从下到上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显示矿物定向和水流流速逐渐增强。另外,在20cm、40cm、65cm深度附近,粒度与磁组构参数都发生突然变化,表明存在水动力增大的异常沉积事件。HQE剖面的磁组构未能有效指示异常沉积事件,但其粒度分析中的细砂百分比含量和中值粒径在这些位置附近明显减小。若这是由同一异常沉积事件造成的,则表明异常沉积事件的沉积过程比较复杂,在研究异常沉积事件时不同的沉积部位需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5000a来地质灾害群发期中岩石圈异常事件存在着同步性、叠加性、相关性。灾害群发期与太阳活动等宇宙因素、中国不同地区环境演变-冰川进退、黄土沉积、沙漠化演化、海平面变化、降水迹迁等对比分析,揭示出地质灾害群发的重要环境背景-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并且在宇宙变化→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群发之间存在着链锁性效应。  相似文献   

10.
河北平泉中元古代高于庄组震积岩及地震节律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刘鹏举 《现代地质》2001,15(3):266-268,T002
在河北平泉中元古代高于庄组中鉴别出一系列震积岩 ,包括直立板状裂隙、液化泥晶脉、震褶岩及震积砾屑灰岩等 ,这是目前在中国所发现的最低层位的碳酸盐岩震动液化事件。震积岩主要发育于高于庄组一段上部、二段下部及三段中部 ,据此得出地震活跃期之间具有周期长度为 65Ma±的节律 ,认为此地震节律反映的是燕山裂隙槽北部边缘的断裂活动规律 ,这对于研究燕山裂陷槽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桂北-桂东加里东期盆地构造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造山带各地史阶段的沉积盆地进行构造沉降分析,进而探讨其地球动力学过程,是近年来盆地分析的前缘研究之一。本文采用回剥分析技术,分别编绘了桂北、桂东地区加里东期盆地沉降曲线,并进行了构造沉降史分析。结果表明,桂北、桂东加里东期盆地演化均经历了从拉张裂解到挤压闭合的完整过程。但与桂东大瑶山地区相比,桂北兴安地区在裂陷阶段的沉积速率和构造沉降速率明显偏低;热沉降阶段的持续时间偏长;裂陷阶段与前陆挠曲阶段的分界拐点偏晚;前陆挠曲阶段,由构造宁静期的缓慢沉降向构造活动期的快速沉降转化的分界拐点也偏晚。这些差别这一方面说明了两地区具有不同的构造背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华夏板块由南东逐渐地向北西扬子板块靠拢,沉积盆地相应地向西北迁移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南海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扩张结束以后,新构造运动活跃,但各区域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及运动特征有较大差异。本文综合分析了南海各区域构造演化事件、现今构造格局及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认为南海新构造运动的起始时间为中中新世(约15 Ma)较合理。在此基础上,收集和整理了南海及邻区最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南海海域新构造期地层差异升降、活动断裂、天然地震以及岩浆活动等新构造表现形式进行了综合分析,系统总结了南海新构造运动特征,并根据活动断裂、天然地震以及岩浆活动等特征和分布规律分析,认为南海海域新构造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较大的耦合性。本文根据新构造运动表现形式在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将南海及邻区划分为1个强构造活动区、3个中等强度构造活动区以及1个弱构造活动区,并结合研究区应力场特征分析,认为南海新构造运动主要受控于东部菲律宾海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对东亚大陆边缘的持续俯冲碰撞作用。  相似文献   

13.
福建各时代玄武岩类的化学组分及对其形成环境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绍雄 《福建地质》1999,18(2):68-83
福建境内各时代玄武岩类的活动期次从晚太古代至晚第三纪共有9次之多,时间间隔达20多亿年,各自所属的层位年代均比较明确。利用已掌握的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可对各期玄武岩的岩石类型进行划分,并进而探讨其各自源区的上地幔性质、成岩的构造环境及演化。按照玄武岩类地球化学特征所作出的判别,初步认为福建一些地区在晚太古代及中元古代时,一度出现过裂谷化和洋壳化的进程,只是发育均不良。中元古代及早白垩世是壳幔作用最活  相似文献   

14.
构造非平稳运动定量研究的MDD模式制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文寄  李齐 《地球科学》1996,21(3):277-279
利用MDD模式得到的连续冷曲线,可以定量地描述地质体的冷却(隆升)过程;采自我国7个不同地区中38个钾长石MDD模式研究结果证明,快速冷却事件存在的普遍性,不同的快速冷却速度可能反映了不同的构造事件;突变因子(δvi)可以定量地描述地质体非平稳运动以及突变程度,并且使得不同地质事件非平稳程度的对比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We propose that th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BDT) controls the seismic cycle.In particular,the movements detected by space geodesy record the steady state deformation in the ductile lower crust,whereas the stick-slip behavior of the brittle upper crust is constrained by its larger friction.GPS data allow analyzing the strain rate along active plate boundaries.In all tectonic settings,we propose that earthquakes primarily occur along active fault segment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 minima of strain rate,segments which are locked or slowly creeping.We discuss regional examples where large earthquakes happened in areas of relative low strain rate.Regardless the tectonic style,the interseismic stress and strain pattern inverts during the coseismic stage.Where a dilated band formed during the interseismic stage,this will be shortened at the coseismic stage,and vice-versa what was previously shortened,it will be dilated.The interseismic energy accumulation and the coseismic expenditure rather depend on the tectonic setting(extensional,contractional,or strike-slip).The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nergy dominates along normal faults,whereas the elastic energy prevails for thrust earthquakes and performs work against the gravity force.The energy budget in strike-slip tectonic setting is also primarily due elastic energy.Therefore,precursors may be different as a function of the tectonic setting.In this model,with a given displacement,the magnitude of an earthquake results from the coseismic slip of the deformed volume above the BDT rather than only on the fault length,and it also depends on the fault kinematics.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和多旋回的油气成藏作用,研究叠合盆地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和分布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叠合盆地指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或地层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叠加和复合,具有地层沉积不连续、地层构造不连续、地层应力应变作用不连续等三大标志性特征,依据构造剖面上地层年代的关联性,将叠合盆地分为五种类型,即连续沉积型叠合盆地、中晚期地层叠合盆地、早晚期地层叠合盆地、早中期地层叠合盆地、长期暴露型叠合盆地。叠合盆地普遍发育复杂油气藏,三种作用(剥蚀作用、断裂作用、褶皱作用)六种机制(渗漏、扩散、溢散、氧化、降解和裂解)形成复杂油气藏,依据成因特征分为五类,原成型油气藏,圈闭调整型油气藏,组分变异型油气藏,相态转换型油气藏,规模改造型油气藏。研究表明,复杂油气藏中天然气的地下产状特征和分布特征与地表产状特征和分布特征有很大差异。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分布主要受烃源灶、古隆起、沉积相、断裂带、构造变动和区域盖层等六大因素的控制。其中烃源灶(S)、古隆起(M)、沉积相(D)和盖层(C)等四大要素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形成和分布,并建立了多要素匹配(T-CDMS)成藏模式,用以预测有利成藏领域。油气藏形成之后,多期的构造变动对早成的油气藏进行调整、改造和破坏,主要受构造变动强度、构造变动时间、构造变动次数、构造变动时盖层的封油气性能等四大要素控制,并以此建立了多期构造变动破坏油气藏后剩余潜力评价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可以预测出有利勘探区带并评价出有利勘探区带中的剩余资源潜力。油气藏经过改造,表现出晚期成藏效应,并受相势耦合作用的控制最后定位,利用晚期成藏效应和相势耦合理论可以预测有利勘探目标,并指出潜在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北缘大煤沟剖面重矿物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和钟铧  刘招君  郭巍 《世界地质》2001,20(3):279-284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大煤沟中生界地层标准剖面上重矿物的系统分析,初步查明了蚀源区母岩类型主要为中低级变质岩、沉积岩及中酸性岩浆岩和基性火山岩.提出了重矿物特征指数ATi和GZi的韵律性和相关性的存在,并依此把大煤沟剖面中生代地层划分为5个重矿物韵律层,分析了它们在揭示源区岩性变化及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中的作用.最后探讨了ZTR指数变化与盆地构造演化的响应关系,根据ZTR指数规律性变化把中生代盆地划分为早侏罗世早期的初始断陷阶段、早侏罗世中期的主断陷阶段、早侏罗世晚期的断坳转换阶段、中侏罗世的坳陷阶段及晚侏罗世之后的反转萎缩阶段.  相似文献   

18.
燕山陆内造山作用的深部制约因素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中生代燕山陆内造山带是在克拉通软弱带上发育起来的。陆内造山作用受到深部条件的制约是与陆缘造山的主要区别。深部制约表现在:(1)继承性的构造活动;(2)断块的差异升降;(3)主动裂谷盆地演化;(4)岩石圈剧烈的构造变动。其中,岩石圈剧烈的构造变动和主动裂谷盆地演化直接受制于上地幔的影响,而断块差异升降是深部作用的间接反映。继承性的构造活动贯穿于燕山运动各个时期,其表现形式可以不同。这些深部影响因素随着时间是有变化的,存在交叉叠置,但是构造-岩浆活动的深度总的来说趋于越来越浅。与其他陆缘、陆间造山带对比,可以看到深部热体制调整在燕山陆内造山作用中是最重要的因素。陆内造山作用是上部地壳对岩石圈不同深度层次剧烈变动的响应,地壳以及岩石圈的加厚和随后的变薄是其实质性的构造过程,不仅导致岩石的变形,而且也引起了山脉的隆升。  相似文献   

19.
大陆地表温度场的时空变化与现今构造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图利用地表温度场数据获取中国西部的构造活动信息。在建立热与应变关系的基础上,对中国西部MODIS/Terra地表温度产品进行分析处理。研究发现:(1)地表温度在一些地区发生偏离年变现象,这种年变偏离与一些活动构造带的活动有关;(2)在扣除年变基准场等主要气候因素后,年变残差(ΔT)中长周期成分(LSTLOW)更接近构造活动所引起的热信息,能为构造活动提供一定的指示信息。研究发现,一个地震的发生对周围不同构造区的影响不同,有的地区升温,有的地区降温。2004年印尼地震最大的影响是引起青藏高原中部巴颜喀拉—松潘地块的降温;(3)与前者相对应,发生在中国周边地区的不同地震引起的温度变化格局不同,对同一地区的影响也不同,例如2001年东昆仑8.1级地震引起龙门山断裂带升温,而2003年斋桑泊7.9级地震和2004年印尼9级地震却引起该带的降温;(4)不同地区地温变化的时间过程不同。这些现象均对构造变形过程有一定的启示。在上述现象的基础上,笔者结合GPS观测结果,不同深度的地温信息以及地震活动等资料,对地表温度场中包含构造活动信息进行了初步检验,并对地表温度场反映的区域构造变形模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块北缘中元古代沉积层序中出现多个沉积间断和不整合面。此次研究对其中5个不整合面进行了野外考察,分析了它们的地质特征和空间分布,认为它们与不同的地质过程有关。大红峪组底部不整合面是早期裂谷盆地演化为被动大陆边缘的记录,属于裂解不整合面性质;高于庄组底部和杨庄组底部的不整合面是海平面变化造成被动大陆边缘内部高地沉积间断和海岸超覆沉积的结果;铁岭组顶部不整合面可能与弧后环境发生挤压抬升有关;下马岭组沉积后的抬升可能是相邻大陆地块碰撞作用的产物。华北地块北缘中元古代层序中不整合面的形成与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和裂解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