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贡嘎山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贡嘎山地区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虽然发展旅游业带动了贡嘎山地区经济的增长,但是粗放的旅游开发方式已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对如何处理好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文物古迹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文物古迹的特点,认真研究文物古迹资源的保护以及在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开发利用,应对当前经济危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分析文物古迹的基本特征、文物旅游的开发现状,以及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文物古迹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以期达到文物古迹合理有效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自然资源强力开发区的概念和主要特征,通过分析自然资源强力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保证资源强力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即有效编制和实施自然资源开发规划,合理利用价值规律保护自然资源,实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统一,因地制宜、适时适量综合开发利用、保护资源。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乡村旅游是中国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旅游活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多种多样,而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质”。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类型、开发模式以及开发的切入点进行论述,以期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巾,根据自身情况选择VC、EC、SC3种模式,实现旅游与生产双重功能、传统与现代文化双重结合、“硬环境”与“软环境”双重建设、自然与人文双重保护、游客休闲与丰富当地居民文化生活双重目标,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广西西津库区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津水库是广西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该库区湿地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针对库区湿地特殊的服务功能、提出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保护的设想。结果表明:作为重要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舒适性资源,该库库区湿地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生态旅游资源品位高,并具有后发优势,具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宜于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生态观光、寻幽探险、水上娱乐、疗养健身、休闲度假、科学考察、商务会议、科普教育等形式的旅游。提出西津库区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必须遵照可持续发展理念.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湿地旅游业.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湿地.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王兴中 《地理科学》1997,17(3):218-223
从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关系的角度,指出国内旅游资源在开发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理念与方法论模式,导致不同的区域旅游开发效果;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旅游区域开发在理论上应该建立多元趋势分析旅游开发理论体系,在实践上应建立鞠域“大旅游”的结构系统,并提出区域旅游开发的一些理论。  相似文献   

7.
乐业大石围天坑溶洞群旅游资源特征及其综合生态开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乐业大石围天坑溶洞群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并具有相当高的科学研究与探险价值,从而形成了开发潜力极大的旅游资源。由于地处典型的环境资源区,环境容量小,经济与社会文化水平低,生态环境的保护首当其冲,故其旅游开发应以综合生态性为主题,即资源利用过程要注重保护区的划分与合理开发、旅游产品及其配套设施的生态化、环境容量的确定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生态旅游系统的协调发展,以从根本上保证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南沙是广州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重点,未来的南沙将以港口码头为中心,建设临港工业基地发展钢铁、造船、机械、汽车制造、石化等大型工业.南沙的建设强调生态优先,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是实现南沙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沙旅游资源开发应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显现岭南文化特色,科学合理进行旅游资源配置,景观规划必须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等,重点突显南沙水乡特色和滨海新城风貌,保护南沙湿地资源,旅游景区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需要,并依托城市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等,提出了旅游资  相似文献   

9.
南岳衡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岳衡山是中国南方唯一的一座五岳名山,也是中国历史上南方最大的文化、宗教活动中心,索享“五岳独秀”、“中华寿岳”、“宗教圣地”、“抗战名山”等盛名,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然而,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给南岳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既带来了机遇又造成了压力。因此必须处理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全方位的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规划,合理布局,控制容量,重视生态道德教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山区是我国的水源地及生态屏障,它们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基本内容。研究归纳出山地发展的“巴音布鲁克模式”:(1)天鹅及其生境的绝对保护(核心);(2)建立可持续牧业(主体);(3)规范和发展旅游业(突破口);(4)西蒙古土尔扈特传统文化的保护(文化多样性)。中国西部山区的发展模式都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自然保护)三个圈层(与当地主要土地资源相适应的主导产业,与当地特有资源相联系的新兴产业,当地民族文化保护)。这种模式能够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的思想,同时考虑到促进地区新老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与保护,符合西部大开发的方针。  相似文献   

11.
湿地旅游是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但作为湿地旅游基础研究工作的湿地旅游资源分类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严重制约了湿地生态旅游的正常开展。在界定湿地旅游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引入旅游资源分类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对湿地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应用于我国滨海湿地--泉州湾,能有效地指导当地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剧烈。德国的有关研究揭示,旅游开发主要通过旅游设施建设引起原始地形外貌的改变.游客增加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以及旅游干扰对生物界的威胁三个方面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其中伴随着一系列负荷现象。鉴于将来旅游业任世界范同内势必进一步扩张.因而研究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切实町行的策略和措施是当前旅游研究者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3.
许扬  保继刚 《热带地理》2022,42(6):867-877
农户生计状况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文章以阿者科村为案例地,通过笔者亲身驻村经历和入户调查获取数据,基于DFID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了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详细分析了“阿者科计划”这种结构与制度因素的转变对当地农户生计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中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发展使农户参与其中,成为村集体公司员工或自主开展旅游经营,旅游与传统的生计方式共同构成了了农户多样化的生计组合;2)农户生计策略出现转型和分化,形成了旅游主导型、旅游务工型、参与旅游型、务工主导型和半工半农型5种类型农户;3)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水平和各生计资本组合形式存在差异,其中生计资本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旅游主导型、旅游务工型、参与旅游型、务工主导型、半工半农型;4)“阿者科计划”形成了在政府和高校支持下,农户内生动力充分发展的长效机制,旅游成为农户传统生计的重要补充,提升了其生计资本。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被认为是山区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但即使在旅游山区,仍存在大量传统农村。论文以浙江省平阳县为例,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GIS与遥感技术相结合,选取典型旅游村水口村和农业村法洪村,从农户生计变迁、乡村土地利用转型、宅基地功能演变3个方面分析旅游特色山区乡村发展及其分化。结果表明:① 生存型生计阶段(1949—1977年),法洪村和水口村高度依赖农业;组合型生计阶段(1978—2013年),两村由单一农业生计向农业和外出务工组合转变;发展型生计阶段(2014—2018年),法洪村以外出务工为主,水口村以旅游经营和外出经商并重。② 1978年前,两村地类变更主要是林地转为耕地;1978—2014年,主要是林地转为建设用地;2014年后,法洪村耕地转为林地、住宅用地,水口村林地、耕地转为旅游相关用地。③ 1978年前,两村宅基地均以农业生产功能为主;1978—2014年,两村宅基地的农业生产功能开始衰退;2014年后,法洪村以生活居住功能为主,水口村以旅游接待功能为主。④ 两村发展分化是自然环境、人文景观、能人带动、市场变化等综合影响的结果。研究认为,即使是在旅游特色山区,也只有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有能人带动、顺应市场变化的乡村,才能较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大部分资源禀赋一般的乡村仍将以传统农业为主,因此,山区乡村振兴要顺势而为、择优助推。  相似文献   

15.
王新歌  张希月  陈田 《地理研究》2020,39(3):682-695
地方失忆危机背景下,“留住乡愁”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探讨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地理学领域,旅游发展被认为是“留住乡愁”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多是定性描述及逻辑推演,相关的案例分析、定量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徽州地区为例,立足“留住乡愁”旅游发展的基础-乡愁文化资源的挖掘,通过构建游客视角下的乡愁文化元素体系,借助认知测度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等,对游客视角下的乡愁文化元素认知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游客对旅游地乡愁文化元素的总体认知程度较高,但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别;具体维度上,游客对旅游地建筑风貌格局的认知程度较高,其次是自然景观映像以及乡土故事人物,认知程度最低的是地方节庆展演;影响游客乡愁文化元素认知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到访次数、休闲体验动机、购物动机,这四个因素对游客乡愁文化元素认知水平的影响为休闲体验动机>到访次数>年龄>购物动机。其中,休闲体验动机、到访次数、年龄对乡愁文化元素的认知程度起显著正向影响作用,购物动机对乡愁文化元素的认知程度起显著负向影响作用。本研究对于回应学界关于旅游发展作为“留住乡愁”理念下新型城镇化模式的论断、拓宽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指导地方细分客源市场进行乡愁文化元素挖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吴江  张秀香  叶玲翠  黄震方  曹芳东 《地理研究》2016,35(12):2347-2362
采用季节指数、滤波分析和集中指数、饱和曲线与峰值指数等方法,对林芝地区旅游客流波动特征从年际、月份和日变化三个尺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年-2014年,林芝地区旅游接待总人数呈现大幅度增长,绝大比例来自国内旅游;旅游发展经历了探索期(1990-2000年)、参与期(2001-2006年)和发展期(2007年至今)三个阶段;旅游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且季节强度指数呈现出明显的“倒V”型,其中每年5月-10月为旅游旺季;相对于季节波动地区日变化更为突出,在五一、端午、十一等小长假期间出现高峰且节假日客流分布集中。分析认为,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制度、交通可达性、突发事件对林芝地区旅游的发展影响很大,造成入林客流量不同程度的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7.
广东古代历史人文资源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良文 《热带地理》2006,26(3):280-284
广东是古代历史人文资源精彩的省份,历史上众多入粤和本土历史名人,留下了大量活动遗迹和文化遗产,而历史文化名城是这些资源的富集地,可惜大部分已经湮没.对此应予认真恢复建设,其方向是发展文化旅游,以弥补我省稀缺的内容,并形成新的系列旅游品牌.这是对历史资源社会功能的最大发挥,也是最有效的保护,并可以得到较好的经济收益.为此所有地级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均应对其作保护利用规划,使历史人文资源得到完整系统的整合,并作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一定会取得满意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万山群岛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万山群岛是位于珠江口伶仃洋南侧的丘陵性群岛,是我国南疆著名的海防前线,山海风光绮丽,港湾风情多姿,气候温和,动植物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别具一格。文中对万山群岛旅游资源及其特色进行了评价,从旅游开发背景、社会经济条件、旅游开发基础、可进入性和市场条件五方面分析其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最后提出万山群岛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黄燕玲  黄震方 《地理研究》2008,27(6):1455-1465
从旅游者感知视角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采用SEM结构方程对3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农业旅游者感知模型具有跨样本一致性特征,有较强解释力。研究首次运用结构方程单独定量验证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商品对旅游者满意度与忠诚度的显著影响(γ13=0.26 ** ),同时揭示农业旅游地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的显著关联(β21=0.88 *** ),旅游资源与软件服务对游客满意度的显著影响(γ11=0.48 *** ,γ12=0.20*),并且发现旅游硬件服务与游客满意度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少数民族农业旅游地自然风光、乡村风貌、民族风情等主题特色的保持与挖掘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旅游对古镇地方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周庄的多案例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姜辽  苏勤 《地理科学》2016,36(5):766-771
综合运用倾听、照相、参与式观察、访谈、笔记等多种调研方法,选择能代表周庄旅游发展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游憩场所,收集田野调查数据,游客、居民、旅游从业者、旅游管理者的访谈数据,分析周庄古镇地方性多样化建构的过程。研究发现资本权力是空间生产的主要动力,是地方性形成的物质基础;文化知识影响社会空间的氛围,通过对社会秩序和关系的再生产影响地方性,文化中的艺术扮演了营造氛围的重要角色,间接培育地方性;民俗生活属于社会文化层面的软实力,发自内心的民俗活动促进了睦邻友好和相互交流,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对权力和资本规训进行诗意的抵制,增加了地方的日常生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