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卜双寅  闫蓓  徐进汉 《地下水》2023,(6):226-228
陕西省是一个涝灾频发的省份,具有涝灾范围广、损失大、洪涝关系复杂等特点,涝灾多由连阴雨和排水不畅等导致。本文对陕西省涝情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查明了全省共有涝区面积706.40万亩,其中易涝面积506.13万亩,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及汉江上游地区;根据流域划分了5个二级涝区,73个三级涝片;调查了历史重大涝灾;并根据现状涝情数据对73个三级涝片的涝灾程度进行了划分,为下一步陕西省进行涝区治理工作提供了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贵阳市浅层地温能赋存特征与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在分析贵阳市浅层地温能赋存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并计算了浅层地温能资源量。贵阳市地下水地源热泵建设适宜区面积19.46 km2、较适宜区面积1 73.76 km2、不适宜区面积173.23 km2;地埋管地源热泵建设适宜区面积327.02km2、不适宜区面积39.43 km2。区内浅层地温能资源总量9.975×106k W,可服务建筑空调面积14.24×108m2。如果区内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可基本满足贵阳市城市建设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3.
通过贵州省花溪区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数据分析,花溪区硒元素含量以二级为主,其中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面积273.64km2,占86.65%.锗元素含量以较丰富和中等为主,较丰富以上面积127.79km2,占40.47%.富硒耕地资源丰富,种植易富集硒元素的农产品,形成规模富硒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脱贫...  相似文献   

4.
梁秉坤  刘吉萍 《地下水》1994,16(4):159-161
临汾市位于山西南部,临汾盆地中央,共有26个乡(镇),389个行政村,总面积1304km~2,其中耕地面积453km~2,总人口56万,其中农业40.2万,每一农业人口占耕地0.0011km~2,约合1.7亩。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临汾市掀起了一场以“改土、兴水、抗旱”为主攻方向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山丘区修建水库、塘坝,深翻土地,蓄水保水;边山峪口区利用小泉小水,建设沟坝地,下湿北阴地;平川区打井配套,修建电灌站,扩大地面积,由于方针正确,措施得力,常抓不懈,经过45年的努力,在一穷二白地基础上建成了2座中型水库,1处自流灌区,3处中型机电灌站,2701眼农用水井,170座小型电灌站,12座小型水库,这些工程的建成,在抗御洪、涝、旱等自然灾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截止1993年底临汾市共发展水地面积43万亩,其中井灌面积14.3万亩,小站面积9.8万亩,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5.
马山东部岩溶洼地谷地内涝特征与治理规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山东部约94%的面积为碳酸盐岩分布区,岩溶洼地谷地发育,且封闭性好,内涝频繁发生。据调查,全区经常性发生内涝的洼地谷地多达170余处,受涝面积大于2. 1万亩,内涝具有周期性、多发性,以及分布面广、突发性强、治理难度大等特点。统计表明,本区内涝发生少者每年1~ 2次,多者可达5~ 7次,内涝淹没时间长的可达1~ 2个月。分析认为,持续的强降雨、封闭的地形地貌条件、地下管道排水不畅和洼地谷地远离排泄基准面等,是内涝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剖析加芳、古寨、古零等洼地谷地已有治涝工程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地理地质环境条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存在地表排泄基准面的地区宜实施排洪隧道工程治理、对无排泄基准面的洼地谷地区宜修建溶洼成库的洪涝治理方案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3S技术和不同水蚀区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对金沙江流域龙川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量和需要治理的面积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旱年1998年土壤流失总量为840069.19t,流失总面积为2293.7841km2;涝年1999年土壤流失总量为8690182.6t,流失总面积为2293.7841km2;1999年和1998年强度、重度和剧烈以上流失面积分别达85%和66.8%,该项指标1999年明显强于1998年.②从流失面积来看,1999年中度以上流失面积占流失总面积的35.2%,而1998年只占26%.③1988年和1999年防治强度分级中急需治理和需要治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6.27%和14.63%.④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接近,说明该方法对西南红壤季风区的水土流失定量监测与分析具有准确、实用和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1980-2005年藏东南然乌湖流域冰川湖泊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980年地形图和1988年、2001年Landsat数据以及2005年中巴资源卫星数据,对藏东南然乌湖流域1980-2005年25 a来冰川和湖泊的面积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冰川面积从496.64 km2减少到466.94 km2,冰川萎缩了29.7 km2,萎缩速率为1.19 km2·a-1 ,萎缩量占冰川总面积的5.98%,冰川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从22.42%减小到21.08%.区域冰碛湖泊面积则从1980年29.79 km2增大到2005年33.27 km2,湖泊面积扩大了3.48 km2,增加的速率为0.14km2·a-1,扩大面积占湖泊总面积的11.68%,湖泊而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从1.34%增加到11.5%.其中,冰川面积在1980-1988年萎缩速率为1.73 km2·a-1 ,1988-2001年为0.82 km2·a-1和2001-2005年为1.3 km2·a-1.而湖泊面积在1980-1988年扩涨速率为0.11 km2·a-1,1988-2001年为0.12 km2·a-1,2001-2005年为0.27 km2·a-1,湖泊逐年加速扩涨.从流域内的气象数据来看,温度升高,是该区域冰川萎缩的根本原因,湖泊加速扩涨主要受到冰川萎缩,冰川融水量加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根据嘉善平原区表层土壤3次不同时间的调查结果,对其表层土壤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及酸碱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As、Cd、Cu、Hg在1990-2002年表现为累积,相对变化率最大的为Cu。2002—2008年Cd、Hg、Cu、Ni、Pb、Zn表现为累积,As、Cr略有下降,累积速率最大的为Cd。1990~2008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显著,Ⅰ类土壤区从有到无,Ⅲ类土壤区增加了91.31 km2。土壤酸化明显,全县弱酸性土地从1990年到2008年增加了97.13 km2。预测到2013年Ⅱ类土壤区面积为116.58 km2,Ⅲ类土壤区面积为390.46 km2,占全县面积的77%。强酸性土壤区面积为29.62 km2,占5.84%,酸性土壤区面积为392.46 km2,占77.4%。  相似文献   

9.
河北平原京津以南黑龙港地区,历史上旱、涝、碱灾害盛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自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以来,在敬爱的周总理亲切关怀下,胜利地修建了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旱、涝、碱灾大为减轻,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但随农  相似文献   

10.
陕西陇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陇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了各类主要影响因素,采用信息量法和定性评价方法分别进行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建立了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判别标准,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共划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和极低危险区4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了12个亚区.其中高危险区面积为619.19 km2,占总面积的25.79%,中危险区面积为509.74km2,占总面积的21.23%,低危险区面积为711.75 km2,占总面积的29.65%,极低危险区面积为559.87 km2,占全区面积的23.32%.  相似文献   

11.
呼伦贝尔地区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驰  姜琦刚  李远华  邢宇 《世界地质》2010,29(1):160-167
呼伦贝尔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天然草原和畜牧基地, 随着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土地荒漠化现象加重。笔者应用RS和GIS技术, 以1970 年MSS、2000 年ETM和 2007年CBERS数据为数据源, 主要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 并辅助野外调查验证, 获得三期解译数据, 并利用空间分析、网格剖分方法, 对呼伦贝尔地区荒漠化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近40年来, 该地区土地荒漠化总面积不断增加, 1970 年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为7408.76 km2 , 2000年为7 539.52 km2 , 2007年增加到7 852.12 km2 , 共增加面积443.36 km2。1970-2000年间, 沙漠化减轻、盐碱化加重的面积为134.09 km2 , 沙漠化加重、盐碱化减轻的面积为53.35 km2 ; 2000- 2007年间, 沙漠化减轻、盐碱化加重的面积为41.71 km2 , 沙漠化加重、盐碱化减轻的面积为172.8 km2。  相似文献   

12.
在建立红原县草地植被覆盖遥感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红原县2003、2006、2009、2012年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空间动态演变过程和趋势。结果表明,红原县高覆盖草地、低覆盖度草地和极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78 324.06km2、3 652.98 km2、2 816.01km2,中高覆盖草地和中覆盖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54 385.4km2、30 407.64km2。反映了红原县草地植被覆盖整体上呈现由两级向中间级演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营口市侵蚀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法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2020,(2)
根据流域一体化管理的要求,水土保持规划中要将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江河污染治理、饮水安全保障以及改善贫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统筹考虑。以营口市侵蚀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为例进行水土流失整治规划及效益研究,结果可知:通过实施治理工程,预计到到2030年,可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分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促进地区生态实现良性循环。最终预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53 km2,林草植被得到保护与恢复,林草覆盖率达到39. 2%以上,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50万t。  相似文献   

14.
《化工矿产地质》2014,(3):160-160
<正>日前从广东省地质局获悉,近年来,该局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韩江三角洲经济区、梅州等地接连发现大片富硒土壤,面积达3万多km2,其中硒含量高于0.6 mg/kg的优质土壤面积达14 784 km2。据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在2010年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完成的珠江三角洲农业地质调查中,首次发现了大片富硒土壤,圈出富硒土壤面积达25 511 km2,其中硒含量高于0.6 mg/kg的优质土壤面积达11 677 km2,主要分布在江门、肇庆、惠州等地市。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以都匀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都匀市为例,选取地层岩性、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等6个评价指标,利用3S技术对各评价因子进行量化提取,建立空间分析模型,并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空间叠合分析,划分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级,再根据其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分别作出相应的分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强度生态敏感面积为75.23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30%;中度敏感面积为228.32 km2,占全市面积的10.02%;轻度敏感面积为902.11 km2,占全市面积的39.60%;微度敏感面积为841.00 km2,占全市面积的36.92%;非敏感面积为231.35 km2,占全市面积的10.16%。同时,研究发现,喀斯特生态环境敏感性是人为活动长期对喀斯特山区频繁干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闪烁仪观测低丘山地人工混交林通量印痕与源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Meijninger提出的适用于大孔径闪烁仪(LAS)法的印痕模型,利用位于河南省济源市的华北低丘山地30年生栓皮栎-侧柏-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生长季2009年5~9月通量等观测数据,计算、分析了该森林生态系统的通量印痕及源区分布.结果表明:①以90%通量贡献区面积为测算对象,不同风向条件下,在大气不稳定时,东南风向时源区面积最小,为1.1547 km2,西南风下最大,为1.5237 km2;在大气层结稳定时,西北风向时源区最小,为1.7271 km2,西南风向时最大,为3.5289 km2.并且在大气不稳定时的源区面积均小于稳定条件下的面积.其中,大气层结稳定时面积最小的西北风向时的源区面积比不稳定时面积最大的西南风向时的源区面积还要大11.8%.②以90%通量贡献区面积为测算对象,晴天条件下,由于湍流交换的逐渐加强,上午源区面积由8:00的1.1483 km2减小到11:00的0.4518 km2.中午之后,湍流交换逐渐减弱,大气趋向稳定层结,源区面积由14:00的0.4779 km2增加到17:00的0.7137 km2.通量源区面积的日变化趋势与大气稳定状况和湍流交换变化趋势大致一致.③以80%通量贡献区面积为测算对象,受大气状况、风向及下垫面性状的影响,各月通量源区各不相同.2009年5~9月期间,各月源区面积分别为1.834、1.680、2.043、1.671、1.380 km2.  相似文献   

17.
季太友  冀传杰 《地下水》2000,22(1):13-13,12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总面积15802km2,南部为山丘区,面积5630km2,占总面积的35.63%,中部为冲积平原区,面积6580km2,占41.64%,北部为滨海平原区,面积3592km2,占22.73%。辖6市、4区、2县,总人口830万人,耕地面积105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59万亩。潍坊市是全国的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中国中-东部地区地质图进行新生代玄武岩的像素提取,并叠加在高精度地貌图上,统计了
该地区陆地出露的新生代玄武岩的总面积和分区面积。结果表明:(1) 我国中-东部地区新生代玄武岩总面积为78
525 km2;(2) 以东部新生代盆地为界,盆地以西的中部地区新生代玄武岩面积为35 487 km2,盆地以东的东部地区新生代
玄武岩面积为43 038 km2,两边面积比为45:55;(3) 按时代划分,中国中-东部新生代玄武岩随时代变新分布面积递
增,S古近纪∶S新近纪∶S第四纪为0.36:21.65:77.99;(4) 中部地区的新生代玄武岩主要分布在北方,由北至南包括三个主要出露
区,分别为松辽盆地以西的大兴安岭地区(7334 km2)、锡林郭勒地区(13 843 km2) 和华北北缘(14 310 km2);(5) 东部地
区新生代玄武岩的分布范围更广,从黑龙江一直到海南岛,也可以分为三个区,包括松辽盆地以东的东北地区(33 324 km2)、从
山东到福建零星分布的华东地区(1707 km2) 以及位于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的雷琼地区(8007 km2);(6) 总体看,我国中-东
部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主要分布在北方,如以山东省为界,北方玄武岩面积达69 191 km2,南方玄武岩面积达9334 km2,北南之
比为88∶12。  相似文献   

19.
李达  上官冬辉  黄维东 《冰川冻土》2020,42(4):1126-1134
天山麦兹巴赫冰川湖突发洪水是阿克苏河重要的致灾源。利用1998 - 2017年不同时段的Landsat、 环境灾害卫星及高分遥感数据, 通过Munsell HSV变换, 获取了湖面范围。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冰湖面积, 对1998 - 2017年麦兹巴赫冰川湖最大面积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麦兹巴赫冰川湖的面积从1998年的3.75 km2逐渐变化为2017年的2.87 km2, 影响冰湖储量的下湖面积从3.3 km2减少为1.88 km2, 呈现缩小趋势, 上湖面积则有明显扩张。叠加了时间因子的正积温同冰湖面积有良好的正相关性, 说明气温通过影响冰雪融水以及冰坝稳定性, 从而影响冰湖的面积。研究内容可为区域性冰湖面积变化提供特殊案例, 并为冰湖面积扩张归因分析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疆主要湖泊水域面积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中国西北特别是新疆地区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观点,作为重要的转型信号之一,干旱区湖泊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倍受广泛关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选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不同时期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从新疆北、南、东和西北4个不同方向分别选择了乌伦古湖、博斯腾湖、艾丁湖和艾比湖等典型湖泊做为研究对象,对其湖泊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展开了遥感监测与研究.结果表明,自80年代后期以来,新疆的湖泊水域面积呈现不同程度的扩大趋势,乌伦古湖水域面积由1989年的862.1km2扩大到2002年的899.3km2;与1990年相比,2000年的博斯腾湖水域面积增大了369.9km2;1999年的艾丁湖与1990年相比,约有16.7km2的新水域的生成;艾比湖的水域面积由1990年的547.6km2增加到2003年的1 029.2km2.在与新疆同期气象资料的分析对比后发现,湖泊水域面积的变化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度变化呈正相关,且变化的趋势有较好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