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矿山的开采对舟山当地的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破坏了原有山体的生态环境,使得原来完整的山体遍体鳞伤。在城市主要公路及大桥沿线的可视范围内积累了较多的废弃矿山,对周围的地表植被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闭矿后遗留大量的危石、险石,存在崩塌、失稳等地质隐患。另外大量的无序堆放的矿渣、生活及建筑垃圾等,有碍生态环境的整洁甚至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由于“大陆连岛大桥”项目的实施,这些废弃矿山成为了大桥沿线风景里面的一个个伤疤,严重影响了我市形象和“生态市”的建设,因此对这些矿山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矿区生态重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针对矿区生态重建涉及学科多、面广、而中国矿区生态重建基础理论研究又十分薄弱,许多地区或矿区采用单一植被恢复生态系统,但效果不佳,往往出现生态系统不稳定等现象,根据生物协同进化、生态环境多样性平衡原理,提出了土壤治理、植被恢复并结合微生物生态恢复等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长期的露天开采严重破坏了矿山地理地质环境,产生了地质灾害隐患。在介绍矿区地理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地描述该矿区土地、植被、地形和地貌被破坏的情况,分析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为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全国知名旅游景区,提出全面停止矿山开采,并进行分期治理。先期重点清除存在隐患的废石堆,然后清除边坡破碎危岩体,并辅以绿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吉林省辽源市煤炭矿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SPOT5卫星影像纠正、融合、解译等处理,快速、便捷地查清矿区的地质环境问题:矿区固体废物堆放、尾矿库分布情况;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山体开裂、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煤田自燃等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由矿产开发引发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侵占土地、植被破坏的情况;矿区水体、植被、土壤污染状况等。通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实践,总结出了SPOT5卫星影像最优波段组合、融合方法及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地物判读标志,从而使SPOT5卫星影像在遥感环境地质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天山硫磺沟矿区为典型研究区域,结合多时相遥感数据及野外调查成果,分析研究区内矿区分布、开发和环境变换间的响应关系.利用不同时相及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提取生态环境时空变化信息,结合GIS空间技术对矿区的矿产开发与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建立了1975-2004年间矿区环境变化定量分析模型.针对矿山开发对植被的影响,分析了30年间矿山环境下植被生长状况,探讨了研究区矿产开发对自然环境系统影响的过程、机制及危害.应用空间(地学)统计分析方法,对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绘制了矿产开发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分布范围等专题图,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袁涛  倪璇  周伟 《地学前缘》2021,28(4):110-117
煤炭开采是一种具有大规模高强度性质的生态扰动行为,会产生区域地表压占与损毁、植被破坏等生态扰动和环境污染问题。西北干旱荒漠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本身极其脆弱,宁东矿区是典型的干旱荒漠煤炭开发区,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选择宁东矿区以及与矿区自然条件相近的自然植被参照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2008—2019年共276期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NDVI)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通过STL时间序列分解、函数主成分分析(func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FPCA)、像元二分模型植被覆盖度计算等方法,从时间维度上分析了矿区周边区域和参照区NDVI均值在研究期内的总体变化趋势,发现随着开采过程的持续,相比自然参照区植被而言,矿区周边植被生长受到了明显胁迫;从空间维度上分析了不同距离缓冲区NDVI数据的相关性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函数主成分分析得到第一主成分函数,确定矿区生态影响范围边界在7 km左右;本研究还在像元尺度分析了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按照变化的程度进行了分级统计分析,发现矿区周边区域虽然NDVI均值总体长期趋势相对稳定,但植被中度和重度退化区域面积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乔冈  徐友宁  陈华清  焦梦奇  陈述  高云峰 《地质通报》2018,37(12):2176-2183
地裂缝地质灾害是植被生态地质环境破坏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查明地裂缝对植被生态环境影响的方式、程度、范围等对于宁东煤矿区植被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水分是评价地裂缝是否影响植被生态的重要指标,地裂缝的存在加剧了植被赖以生存的土壤水分的散失,因此,选取典型植被区、土壤岩性结构区的煤矿采空区开展原位试验,分别动态监测裂缝边缘、远离裂缝区包气带剖面不同埋深的土壤水分,结合气象要素分析,以达到研究地裂缝对植被生态环境影响的目的。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散失空间上水分优先自裂缝裸露面散失,其次才会自地表散失;(2)土壤水分散失时间呈动态变化,同气温呈正相关关系,其中,7月最大,呈现2个蒸发面,8月次之,呈现1个蒸发面;(3)受土壤岩性的影响,随着土壤埋深增加,土壤含水率呈"S"形变化特征,不同岩性持水性大小顺序是:风积沙黄土根植土粉土;该结论对于宁东煤矿区植被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广哲 《岩土力学》2005,26(Z2):45-48
结合铜川市区自然地理地貌条件,分析了市区所属黄土坡地、矿区高陡山体边坡下煤层开采引发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对矿区高陡山体边坡崩塌环境灾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分析;对矿区开采与地表移动变形和高边坡崩塌灾害演化形成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合实例,应用CEPDF程序模拟计算,研究结果对于铜川市区条件下高陡山体边坡灾害防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质学报》2019,(Z1):46-49
绿色勘查既要实现矿产勘查资源的保障又要做到自然生态环境健康安全。在矿区勘查工作开展之前,需要了解生态环境特征、了解工程地质特征、调查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开展地质勘查工作。通过以钻代槽、一基多孔等优化方案,采用全液压便捷式钻机等先进的工程设备及其配套环保工艺,充分利用矿区已有交通便道,选择卷扬运输、人工导向的运输方式,选择环保的泥浆体系及其无害化处理工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等减少因勘查工作对矿区造成地形地貌的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对因施工槽探、园井、钻机平台、道路造成的环境破坏,开展土石回填和植被种植工作,实现环境恢复。在矿区勘查工作的全过程力推做到"绿色化"和"生态化",最终实现绿色勘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四川地质学报》2022,(Z1):46-52
绿色勘查既要实现矿产勘查资源的保障又要做到自然生态环境健康安全。在矿区勘查工作开展之前,需要了解生态环境特征、了解工程地质特征、调查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开展地质勘查工作。通过以钻代槽、一基多孔等优化方案,采用全液压便捷式钻机等先进的工程设备及其配套环保工艺,充分利用矿区已有交通便道,选择卷扬运输、人工导向的运输方式,选择环保的泥浆体系及其无害化处理工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等减少因勘查工作对矿区造成地形地貌的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对因施工槽探、园井、钻机平台、道路造成的环境破坏,开展土石回填和植被种植工作,实现环境恢复。在矿区勘查工作的全过程力推做到"绿色化"和"生态化",最终实现绿色勘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21,(4)
骔岭煤矿区分布范围广,经过多年的开采后,矿区生态环境遭受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诱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为恢复矿山生态环境,通过现场调查并结合矿区所在地区的城镇规划,明确矿区的生态功能,对矿山生态环境布局及生态系统结构修复工程进行规划设计。研究结果认为:煤矿区在多年开采过程中,主要引起采空区、老窑及小窑现状问题,地质灾害、景观破坏、石漠化、水体污染、水源枯竭、河沟淤积、植被损毁与退化、土地压占、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为进行矿山生态修复,可将矿区划分为6个生态功能区,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制度、法律等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江苏的经济发展较快,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亦大。多年来的无序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和影响,出现了山体植被遭受破坏、土地被占用、环境受污染、诱发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一系列问题,已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省人大和省政府关于限制开山采石和保护环境等政策、法规出台和落实,近几年乱采滥挖现象基本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加强,不少矿山已逐步开始对环境治理,且初见成效。文章介绍了江苏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对策,以期引起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在对矿产资源开采的同时更要注重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损害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金亮 《地质通报》2009,28(5):685-690
山西省为煤炭大省,从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累计原煤产量约87.88×108t。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具体表现在采空塌陷引发的矿区水资源破坏,矿山地面变形及由此造成的土地资源、植被资源的破坏,矿山“三废”排放和矿山土壤退化4个方面。以多年来山西采煤破坏生态环境状况的调查成果为基础,采用山西省环保局、水利厅、国土资源厅等部门研究出的开采吨煤的生态环境经济损失系数,对山西采煤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进行了初步评估,并对今后若干年(至2020年)采煤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进行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4.
白银 《地下水》2018,(6):242-243,246
西卓煤矿位于陕西省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澄合矿区中深部,地处陕西省合阳县,矿区的建设和生产对当地的水土保持产生严重影响,本文针对合阳县整个县区水土流失概况和矿区水土流失现状及类型进行分析,通过对矿区地表物质组成、地貌、植被、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现状等土壤侵蚀环境背景的综合分析,发现矿区内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在治理过程中采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减轻人为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效果,对同类矿区在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提供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15.
杨小川  张春 《江苏地质》2008,32(2):144-147
新沂市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潜力大,矿山开采规模小、资源浪费严重,采矿毁坏土地和植被,破坏生态环境,对自然地貌景观破坏严重;采矿掘进面高差大,边坡陡立,埋下诱发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整治滞后,绝大多数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整治。根据露采矿山开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括管理措施、工程技术措施和经济政策措施等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部矿区是重要的煤粮生产复合区,由于境内地势平坦,地下潜水位高,采空区形成的沉陷大多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尤为严重。植被作为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外界干扰和环境要素的变化而具有动态特征。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是植被生长状况遥感监测的常用指示因子,基于NDVI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可以有效揭示植被的扰动效应。以安徽淮南顾桥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8年Landsat NDVI时间序列数据的分级统计,以及热点分析、聚类与异常值分析和剖面线分析,研究NDVI值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煤矿开采沉陷对周围植被的扰动效应。研究表明:2007—2018年间顾桥矿植被生长状况整体良好,但植被覆盖离散程度在增大;NDVI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均为“高–高”聚类和“低–低”聚类,无异常出现;受煤炭开采影响,热点区减少,冷点区增加,热点向冷点的转化主要发生在沉陷积水区、德上高速和永幸河附近;沉陷积水区周围一定范围内存在明显的植被扰动,开采初期扰动较小,随着积水区范围的增长和时间的推移,扰动范围逐渐增大,最后趋于稳定,具有时序滞后性和时空累积性。研究成果为采煤沉陷区生态影响范围的确定及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辽阳灯塔市铧子镇—西大窑一带存在较多煤矿小窑采空区,分布于村镇及周边,对地面房屋建筑和居民生活形成极大威胁,矿区周围一定范围内植被稀疏,大量采煤粉碴随意堆存,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但单一方法调查采空区具有局限性,难以彻底消除干扰和观测误差,本文从物探方法抗干扰性和有效性方面进行了选择和探索,运用的方法包括重力测量、高...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多光谱遥感数据提取植被污染信息的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程博  刘少峰  梅雪峰 《现代地质》2005,19(3):458-464
有效监测植被污染的现状和变化是空间遥感技术的优势。根据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在由红光和近红外波段组成的“植被视面”上的位置和迁移规律,提出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坐标旋转进而提取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绿度信息的方法,并且采用多光谱ASTER卫星遥感数据对江西德兴铜矿区的植被污染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消除土壤背景的影响,有效地判别植被长势的强弱,为在植被茂密覆盖区根据植被的长势和分布状况来判别生态环境状况提供了新思路,为其他相似的卫星数据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冀东水厂铁矿区地物波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厂铁矿经多年大面积、高强度的开挖, 矿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地物波谱测试结果表明, 植被波谱曲线普遍发生"红边蓝移, 绿峰降低"的效应, 是典型的铁化合物中毒变异的特征。从工业场地到外围, 植被波谱曲线的红边"蓝移"数值有明显变小的趋势, 表明植被铁化合物中毒现象逐渐减轻。矿山典型地物波谱特征测试和分析是确定各类地物特征谱带或诊断性谱带的重要依据, 是矿山生态环境高光谱遥感调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以往露天煤矿的破坏性开采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系统修复祁连山南麓露天煤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选取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为研究区。通过无人机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工程地质测绘等技术手段,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角度提出研究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为地貌生态景观及地表草甸冻土破坏、采坑及渣山边坡失稳和采坑积水等;提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理论知识结合生态学知识,即整治矿区内边坡失稳的同时考虑地表及地下水的联通与保护,对矿山植被修复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为干预为辅的原则。考虑到不同露天矿井的差异性,提出应针对不同矿坑采用"四工程一保障"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四工程"即"采坑整治、边坡与渣山治理、水系修复、植被复绿"四项工程措施;"一保障"指矿区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