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黔北仁怀-习水地区含铜砂岩型铜矿产于四川台拗边缘大型内陆盆地红层组合中,含矿岩石主要为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浅灰绿色富含硅(碳)化木的长石砂岩.以习水县条台铜矿为例,对上沙溪庙组铜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其成矿作用过程经历了:①含铜砂岩层原生沉积;②表生氧化作用;③次生富集成矿3个阶段.该矿是一个含铜砂岩层原生沉积后经地下水渗滤再造的淋积矿床.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盆地形成过程的研究,认为风火山盆地经历了基底、古地貌盆地、沉积盆地及构造盆地4个阶段,在晚白垩世沉积形成.地层含矿性特征表明,晚白垩世风火山群砂岩夹灰岩组和砂岩组地层是含矿地层,其中砂岩夹灰岩组是主要含矿地层,与铜矿成矿关系密切.矿床成因分析认为,盆地附近的隆起区作为蚀源区,其晚三叠世地层及其他浅成侵入岩等,为沉积盆地提供了沉积物,也为盆地地层沉积提供了铜质来源.在砂岩夹灰岩组和砂岩组地层中,还原、碱性环境下沉积形成的灰绿色碎屑岩形成了矿源层,经过后期的活化、迁移、富集,形成了沉积一改造型层控铜矿床.  相似文献   

3.
沉积岩对楚雄盆地砂岩铜矿成矿的控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产于白垩系地层层位中,矿床与盆地内的下部含煤建造,中部的红色含铜碎屑岩建造和上部白色膏盐建造关系密切,含矿岩系具有向上变细的剖面结构,矿化常形成于不整合界面以上的一定范围内,含矿岩石以细砂岩为主,铜矿化与胶结物总量和钙质,硅质磁结物有关,并形成了浅色岩层过渡的氧化-还原界面附近,沉积成岩作用对矿床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麻阳铜矿产于沉麻盆地的白垩系红色砂岩里,是以自然铜为主的沉积一改造型砂岩铜矿床。其自然铜占金属矿物的85%以上,并含有S、Au、Fe、Pb、Zn、WCo、Al、Ag等自然元素。上述矿床地质特征实属罕见。 1 矿区地质矿床位于沉麻盆地中南部东侧。矿区广泛出露白垩系红层和少量的第三系。含铜岩系为一套紫红色粉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与浅色(灰白、紫灰、灰绿等色)砂岩,  相似文献   

5.
磷铜矿在我国的产出地点在文献上尚未见报导,因此铜鼓塘找到磷铜矿是其意义的,它产出在湖南衡阳的红色盆地的南缘第三系底部红色岩系的浅色砂岩的铜矿床的氧化带中;矿床属沉积型含铜砂岩矿床,主要矿物为次生富集带的辉铜矿,以及少量的铀矿物,矿床氧化带非常发育。其中的含铜矿物有孔雀石、蓝铜矿、硅孔雀石、水胆矾、赤铜矿、  相似文献   

6.
滇中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如大姚六苴铜矿床,赋存于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下亚段(K2mml1)紫色砂岩与浅色砂岩过渡带靠近浅色一侧,铜矿化受氧化还原界面控制。从紫色砂岩向浅色砂岩,金属矿物依次呈现赤铁矿→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的水平分带规律。以矿物分带中的金属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流体包裹体测试成果,构建和绘制了大姚六苴铜矿床主要成矿温度下的pH-Eh相图,理论计算结果与宏观地质特征吻合。依据pH-Eh相图,阐述了主要金属矿物的沉淀条件及其分带机理,认为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床金属矿物分带受pH和Eh双重控制;在373~523 K间温度变化对金属矿物沉淀的pH和Eh影响不大;S2-只能在低于473 K下的热液中稳定存在,辉铜矿(Cu2S)形成温度低于473 K。该研究为该类矿床成矿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洼盆地砂岩铜矿床的构造-流体-成矿体系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南方地洼盆地构造演化、流体演化和砂岩铜矿成矿作用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处于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中。盆地早中期的裂陷、坳陷作用及热构造活动导致了富铜矿源层的形成、大气降水的深循环和水/岩相互作用、并形成中高温、压、高盐度的热卤水含铜流体。在构造-流体-砂岩铜矿成矿体系的演化中,构造演化制约了含铜流体的演化和砂岩铜矿的成矿作用,而主要发生于盆地演化的晚期。  相似文献   

8.
砂岩铜矿是目前国内外重要铜矿床类型和铜矿石的主要来源之一,储量仅次于斑岩铜矿,一般规模较大,品位较高,伴生的有用组份丰富,分布面积广,国内外地质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对它的研究。为加速寻找含铜砂岩矿床,近两年我们应用有机碳分析方法在砂岩铜矿床作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9.
新疆滴水砂岩型铜矿床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库车前陆坳陷盆地。铜矿体赋存于一套河湖交替相的红色含膏盐碎屑砂岩建造中。矿床有三个主要含矿层,储量〉40×104t。该砂岩铜矿床为典型的层控型矿床,经历了"沉积-成岩-改造"成矿模式。在沉积期具有生物、化学双重成矿作用,经过后期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后生叠加改造再富集过程。铜矿体...  相似文献   

10.
乌多坎砂岩型铜矿是世界知名的超大型砂岩型铜矿之一。总结了该矿床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建立了乌多坎砂岩型铜矿的找矿模型与找矿标志,对比了乌多坎砂岩型铜矿床与世界主要著名砂岩型铜矿床的特征,分析了它们之间成矿及赋矿的共同点。结果表明,世界著名的大型-超大型砂岩型铜矿均形成于后造山盆地或地台边缘的盆地(坳陷)中;矿体的规模与形态取决于岩性-岩相条件;矿化类型均具有Cu-Ag矿化特征;均具有干旱的古气候条件及滨海相、三角洲相、海湾-泻湖相的岩相-古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1.
唐屹  郝雪峰  彭宇  潘蒙  梁斌  陈榜巧  杨荣  范俊波  贺洋 《地质通报》2023,(12):2028-2036
在四川西昌市昭觉-普格米市中生代陆相盆地下白垩统飞天山组中新发现了与砂岩型铜矿伴生的铼矿体,重点介绍了铜-铼矿床(点)的分布、矿体特征,分析矿床的成因及找矿前景。发现的矿床(点)呈似层状、透镜状分布于砂岩中,主要矿石类型为含沥青条带的碎裂状、透镜状砂岩,矿石中Cu、Re、Ag含量较高,Cu含量0.23%~39.10%,平均7.23%;Re含量为2.76~131.49 g/t,平均为24.70 g/t, Ag含量为41.4~384 g/t,可称为铜-铼-银砂岩型矿床。成矿作用与沥青等有机质关系密切,初步认为Re等元素超常富集的成矿作用与古油藏形成演化具有密切联系。米市盆地飞天山组含矿层位相对稳定,找矿标志明显,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2.
硫是铜矿床的重要成矿物质,硫同位素特征可用于示踪含硫矿物或流体来源,从而为矿床成因和成矿预测研究提供支持。本文简述了硫同位素特征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进展,并将湖南省以铜为主要矿种的铜矿床分为岩浆热液型和砂页岩型两大类,对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和硫同位素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硫同位素的分布特征:矽卡岩型铜矿床矿石矿物中硫化物δ34S分布较为集中,峰值通常位于3~5‰之间,热液交代型铜矿床含硫矿物中δ34S的分布范围和峰值与矽卡岩型铜矿床有明显区别;砂岩型铜矿床中δ34S分布范围一般较广,峰值通常为较大的负值。硫同位素特征在湖南省铜矿床成矿作用研究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耀辉 《地质与勘探》2020,56(3):667-674
罗恩铜矿床产于中南部非洲赞比亚-刚果(金)铜钴成矿带南东端卢安夏盆地的东端,为该成矿带内一个典型的铜矿床,其矿床分布和产状严格受区域构造、地层、岩相古地理条件控制。本文旨在通过对该矿床勘查、开采历史地质资料整理,研究其成矿规律、总结找矿标志,指导卢安夏盆地深边部找矿。经对罗恩铜矿床矿体就位空间、容矿岩石、控矿构造、矿化富集规律、矿化分带等特征的研究总结,建立了罗恩-穆利亚希盆地地质矿体模型,指出矿床位于盆地东南部紧窄部位,矿体定位于沉积建造盆内的下罗恩亚群RL6地层泥质板岩和白云质片岩中,明显受后期构造变形作用影响,含矿地层与褶皱同步褶曲、折叠形成厚大矿体,"盆"、"层"、"相"、"位"、"带"为该矿床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4.
地洼盆地砂岩铜矿床的 构造-流体-成矿体系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地洼盆地构造演化、流体演化和砂岩铜矿成矿作用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处于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中。盆地早中期的裂陷、坳陷作用及热构造活动导致了富铜矿源层的形成、大气降水的深循环和水/岩相互作用、并形成中高温、压、高盐度的热卤水含铜流体。在构造-流体-砂岩铜矿成矿体系的演化中,构造演化制约了含铜流体的演化和砂岩铜矿的成矿作用,而主要发生于盆地演化的晚期。  相似文献   

15.
风火山地区铜矿床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风火山地区铜矿床位于我国著名的“三江”有色和贵金属成矿带的西段,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从而影响了人们对该矿床成矿环境及成因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地勘工作特别是地质大调查资源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初步查明了区内风火山群沉积环境、沉积序列及含矿层位,建立了构造格架及构造变形序列。笔者根据野外实践,对该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风火山铜矿床属于砂岩型铜矿床,构成砂岩型铜矿的各铜矿化带,均呈夹层产于风火山群砂泥岩中,含矿层岩性均为浅灰—灰绿色厚—中厚层状细粒(含砾)岩屑石英砂岩夹深灰色薄层碳质泥岩。整个风火山成矿带上各矿化带的形态、矿化体特征基本一致,均呈层状产出。  相似文献   

16.
大安山铁铜矿床位于宁芜断陷盆地中段。该矿床铜矿体呈似层状、脉状产出于龙王山组火山岩及黄马青组砂岩的破碎带中;铁矿主矿体产于闪长岩体和黄马青组砂页岩接触带部位,矿体在空间上呈"上铜下铁"的分布特征。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地质成矿规律研究分析,并将其与宁芜地区类似的矿床地质特征对比,认为大安山铁铜矿是一个兼具大平山式铜矿、白象山式铁矿的一个复合型矿床。在大安山矿区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南方中新生代地洼盆地中的砂岩铜矿床进行了化学动力学与热力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矿源岩中以辉铜矿和黄铜矿最有利于溶解和迁移,NaCl对Cu的溶解和含矿流体的形成起了催化作用。溶液中Cu以络合物的形式迁移,其中以一价铜氯络合物为主;温度的降低和溶液中性化导致了络合物的失稳、分解和铜矿物的沉淀。铜矿物的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制约了砂岩铜矿中以辉铜矿为主及矿床分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九龙县黑牛洞铜锌矿床为近期新发现的一个规模在中型以上的富铜锌矿床。文章在认识、总结该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基础上,重点讨论和确定了该矿床勘查类型主要参数。同时参照新规范确定黑牛洞富铜锌矿床勘查类型为第一勘查类型,佐证该矿床勘查阶段勘查工程间距的布置是合理的。这进一步表明近几年黑牛洞铜矿床地质普查和详查工作部署、勘查间距确定以及勘查资金的投入是符合科学依据,同时为后期矿床勘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库车盆地铜成矿作用发生在新近纪,主要有砂岩型、泥岩型、灰岩型、含石英脉硫化物型铜矿化。矿化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的秋里塔格构造带和北部的克拉苏构造带,基本位于背斜核部偏两翼部位,沿近东西向的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发育在盐丘附近。主要的地表铜矿物是氯铜矿,为干旱气候条件下含盐盆地的产物。盆地古近系蒸发岩电镜分析、石膏铜含量化学分析及新近系碎屑岩中铜含量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盐岩、膏岩,褐红色碎屑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为铜的矿源层,灰绿色粉砂岩、泥岩、灰白色(含砾)中粗砂岩为铜的含矿层。铜离子的运移载体为源自大气降水溶解蒸发岩所形成的卤水,卤水淋滤褐红色碎屑岩中的铜并下渗到地下,在以构造挤压为主及盐构造卸负作用产生流体上涌的驱动力下沿断裂向地表运移,随着卤水温度压力降低,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在地表碎屑岩节理面、部分层理面上盐、膏、铜矿物析出,形成地表砂岩型、泥岩型、灰岩型铜矿化。如果含铜卤水经过被方解石交代的硬石膏带时,遇到由于TSR反应形成的还原硫、氧化-还原化学障,铜会发生富集,可能形成地下铜矿体。  相似文献   

20.
李运  赵元艺  黄道袤  卢伟  常玉虎  曹冲 《地质通报》2015,34(6):1192-1202
位于波兰西南部的卢宾—格沃古夫砂页岩型铜矿,在波兰甚至整个欧洲的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矿床长约45km,宽约15km,厚几十厘米到20m,矿石储量15×108t,品位1%~3%,总含铜量约5000×104t,Ag、PGE等贵金属元素含量丰富。波兰砂页岩铜矿为火山-沉积型低温热液矿床,来自于苏德台盆地二叠纪早期赤底统上部地层和二叠纪中期蔡希斯坦统底部地层的矿质,在盆地中形成含矿卤水,由于温度和压力差异,产生双向对流,导致矿质沉淀,在二叠纪晚期富集成超大型矿床。就整个波兰—德国铜矿带而言,德国曼斯费尔德(Mansfield)砂页岩铜矿床与波兰砂页岩铜矿床赋存于相同的二叠系,且均与后造山盆地或地台边缘的盆地坳陷有关,说明整个中欧盆地二叠系有巨大的成矿潜力。中国云南兰坪—思茅、四川会理大铜厂也存在砂页岩铜矿床,其形成时代比中欧盆地稍晚,但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相似。对波兰砂页岩矿床的产出环境、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和找矿模型等进行总结,为中国矿山企业"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指导国内相似类型矿床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