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广东省南雄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的具体方法,论述1∶5万地质灾害详查的工作方案。在充分收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南雄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以遥感、地面调查、地质测绘、工程勘查为主要手段,调查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及不稳定斜坡(含人工边坡),本次调查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不稳定斜坡为调查重点。  相似文献   

2.
戴敬儒  周泽平  吴昕 《山地学报》2005,23(6):709-713
通过对山丘区由于基本建设过程中人为处置不当引发的工程滑坡实例的分析,按滑坡成因将工程滑坡分为:场地选址不当、切脚开挖且放坡过陡、斜坡加载填土不当和环山渠渗漏降低土体抗滑力等5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程滑坡灾害的防治对策和治理措施,并建议在山丘区工程滑坡治理中,优先选用预应力锚固桩。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助ArcGIS软件,基于人机交互解译数据并结合已有成果,对贵州省纳雍县沙包镇地区内的崩塌、滑坡、岩溶塌陷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发育规律及其孕灾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发育的地质灾害共计35处,其中发育滑坡20处,崩塌11处,泥石流1处,地裂缝2处,岩溶塌陷1处,以滑坡和崩塌为主。主要分布在纳雍县义中大河、扯瓜河及支流两岸陡斜坡地带在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附近,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断裂带性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不均匀性。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断裂带性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地质灾害点集中发育在峡谷地貌、河流切割强烈的地区,以软质岩类和硬质岩夹软质岩类分布的地区为主。  相似文献   

4.
胡新丽  殷坤龙 《山地学报》2001,19(2):175-179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重庆钢铁公司古滑坡为例,提出了大型水平顺层滑坡形成机制数值研究的思路,定量地再现了滑坡从夷平面一斜坡形成一滑坡产生的全过程,并利用不同模拟组合方案分析了作者首次引入的膨胀力以及水压力、地震力等等因素对滑坡形成的作用,分析出该大型水平顺层滑坡的形成机制为牵引-平推式滑坡。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峡库区云阳-巫山段斜坡坡度对滑坡的贡献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库区滑坡发育与多种因素相关,在它的内部因子中除了地层、斜坡高差和坡向等重要因素外,斜坡的坡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为了研究坡度与滑坡发育的关系,借助于GIS技术,利用贡献率法重点研究了三峡库区斜坡坡度对滑坡发育的影响,并且定量地给出了二者的相关关系,即坡度对滑坡发育的贡献。该方法是将坡度划分为若干区间,分析每一区间对滑坡发育所起到的贡献作用,并定量评价了其贡献率的大小。所得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为库区的滑坡防治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黄土斜坡稳定性的实际资料,利用信息分配、模糊一二级近似推论及信息集中等原因建立了一套黄土斜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用这套方法对一些黄土斜坡(非母体)稳定性进行了验证,其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本方法已应用于兰州市滑坡防灾规划和皋兰山三台阁北侧几个滑坡及斜坡稳定性的研究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李国营 《西部资源》2019,(2):106-107
研究区位于岷县职业教育中心后山,距离中心城区约3km,工作区内有县、乡、村硬化公路,对外交通便利;滑坡及不稳定斜坡前缘紧临校区,主要有H1、H1-1、H1-2、H2滑坡、X1不稳定斜坡。本文对滑坡岩土体特性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对各滑坡稳定性评价,为滑坡灾害治理及以后的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正交设计的滑坡运动参数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距离和速度是滑坡致灾区域和致灾强度的主要评价指标。颗粒级配、体积、斜坡坡度、下垫面摩擦系数、含水率等是影响这些参数的主要因素,按照正交试验原理设计模型试验研究这些因素对滑坡运动参数的影响特征。在试验基础上,采用极差和方差分析等手段,以滑坡的最大运动距离、最大运动速度为评价指标,对影响滑坡运动参数的5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滑坡最大运动距离的诸因素中,斜坡坡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以下依次为下垫面摩擦系数、滑坡体积、颗粒级配、含水率,其中,斜坡坡度、下垫面摩擦系数和体积是影响最大运动距离的决定性因素;在滑坡最大运动速度的影响因素中,斜坡坡度也是最主要影响因素,以下依次为下垫面摩擦系数、含水率、颗粒级配和体积,其中,仅斜坡坡度是影响滑坡最大运动速度的决定性因素,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显著。由此表明滑坡的运动距离是滑坡体规模与运动场地条件耦合作用的结果,而最大运动速度受控于斜坡坡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斜坡单元和公路功能的滑坡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公路滑坡风险评价,以公路为承灾对象进行危险性评价,以滑坡对公路功能的影响为对象进行易损性评价.以斜坡为研究单元,沿公路两侧划分出549个斜坡单元,从斜坡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和滑坡发生对公路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两个方面建立公路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个斜坡单元危险度进行计算.从公路功能角度出发,主要考虑公路对区域经贸往来的纽带作用和车辆通行能力,选择经济密度、道路修复时间、公路绕行能力三个因素建立公路滑坡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公路滑坡易损度进行计算;以危险度和易损度为基础,对公路滑坡风险度进行计算,从而实现公路滑坡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区地质灾害规模参数幂律相依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规模参数幂律相依性进行定量研究,拓展了规模参数之间幂律相依性的研究范围。研究结果发现:1地质灾害规模参数的幂律相依性不仅存在于体积与面积之间,而且存在于面积与长、面积与宽等参数之间;2幂指数可以作为间接反映区域地质灾害或者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宏观特征表征谱;3体积与面积关系式的幂指数分布为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面积与长关系式的幂指数分布为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面积与宽关系式的幂指数的分布为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  相似文献   

11.
孙根年  韩宇平 《山地学报》2000,18(2):110-114
在野外调查和时、空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宁夏监泥河流域古滑坡地貌与村落建设、水利工程及农业土地利用的关系。结果发现:由于滑坡能改变原地形地貌,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当地塑新地貌资源的驱动力,当古滑坡体稳定后,为村落建设和农业利用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土地,并为修建水库提供了许多优良坝址,这一结果,为辩证认识滑坡灾害,合理利于古滑坡体提供了新素材。  相似文献   

12.
以苏州绕城高速公路K19滑坡工程为例,对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及特征、滑坡成因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受地形地貌和物质结构条件控制,受人为工程切坡和降雨诱发而形成的。最后,在确定影响滑坡稳定的主要控制因素和失稳机理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价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提出了进行滑坡防治的工程对策。  相似文献   

13.
据优势面分析原理和方法,对金龙山地区斜坡各种结构面所作的优势面分析结果显示:浅层强风化岩体中顺坡向剪切裂隙,是控制浅层顺层滑坡发生发展的滑动优势面;深层弱风化岩体中粘土岩风化软弱夹层、斜坡上段拉张裂隙与斜坡下段顺坡向剪切裂隙三者相组合,是控制深层顺层滑坡发生的滑动优势面。当地受滑动优势面控制的滑坡变形破坏模式有:浅层为蠕滑—拉裂,深层为滑移—弯曲。  相似文献   

14.
GIS支持下三峡库区秭归县滑坡灾害空间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彭令  牛瑞卿  陈丽霞 《地理研究》2010,29(10):1889-1898
基于GIS空间分析和统计模型相结合进行区域评价与空间预测是滑坡灾害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以三峡库区秭归县为研究区,选择坡度、坡向、边坡结构、工程岩组、排水系统、土地利用和公路开挖作为评价因子。为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可信度和推广能力,利用窗口采样规则降低训练样本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滑坡灾害与评价因子进行定量相关性分析。计算研究区滑坡灾害易发性指数,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绘制滑坡易发性分区图,其中高、中易发区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38.9%,主要分布在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和靠近排水系统的区域。经过验证,该模型的预测精度达到77.57%。  相似文献   

15.
结合许家湾滑坡灾害点的地质背景资料和现场勘察结果,从滑坡区的地貌、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土壤特性、水文地质特征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分析滑坡成因机制。指出同向多层次结构的边坡类型、山高坡陡及地表水汇集走廊的地貌特征、发育多组密集节理的区域地质构造、软硬互层的地层岩性、土体的残余强度特性等是滑坡形成的内因;而人为削坡、强降雨和破坏植被营造水耕梯田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流水浸蚀,是滑坡形成的诱发空子。基于滑坡稳定性的定量计算,确定了采用抗滑挡土墙、格构式地梁和垫梁组成抗滑系统,并布置了由树枝笼渗沟构成的排水系统等工程治理措施。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滑坡治理措施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6.
滑坡碰撞作用及其岸坡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宏  靳晓光  王兰生 《山地学报》2000,18(5):435-439
研究发现,高速滑坡运动到谷底时,多数会与对岩岩坡发生碰撞,使滑体前部及对岸受撞岩体表部碎裂,形成滑坡碰撞构造。由于强烈的碰撞作用,滑体内部块体之间嵌合紧密。河流下切后,破碎但嵌合紧密的碰撞体卸荷松动,岸坡稳定性随之降低。由此提出滑坡碰撞模式、碰撞构造成分,并对其岸坡环境效应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根据野外调查资料,研究了茂汶-汶川段岷江两岸滑坡的发育及分布规律,重点突出了控制滑坡发育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貌三大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详实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减压沉井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加成 《山地学报》2000,18(4):369-372
对罗家塘滑坡的成因类型、影响因素及形成模式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认真的验算,论证了降低承压水头对治理滑坡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抽水降压与沉井支挡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介绍了减压沉井的结构特点和排布方法,指出了施工过程中应用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J. McKean  J. Roering 《Geomorphology》2004,57(3-4):331-351
A map of extant slope failures is the most basic element of any landslide assessment. Without an accurate inventory of slope instability, it is not possible to analyze the controls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mass movement or the environmental, human, or geomorphic consequences of slides. Landslide inventory maps are tedious to compile, difficult to make in vegetated terrain using conventional techniques, and tend to be subjective. In addition, most landslide inventories simply outline landslide boundaries and do not offer information about landslide mechanics as manifested by internal deformation features. In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we constructed accurate, high-resolution DEMs from airborne laser altimetry (LIDAR) data to characterize a large landslide complex and surrounding terrain near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One-dimensional, circular (2-D) and spherical (3-D) statistics are used to map the local topographic roughness in the DEMs over a spatial scale of 1.5 to 10 m. The bedrock landslide is rougher than adjacent unfailed terrain and any of the statistics can be employed to automatically detect and map the overall slide complex. Furthermore, statistics that include a measure of the local variability of aspect successfully delineate four kinematic units within the gently sloping lower half of the slide. Features with a minimum size of surface folds that have a wavelength of about 11 to 12 m and amplitude of about 1 m are readily mapped. Two adjacent earthflows within the landslide complex are distinguished by a contrast in median roughness, and texture and continuity of roughness elements. The less active of the earthflows has a surface morphology that presumably has been smoothed by surface processes. The Laplacian operator also accurately maps the kinematic units and the folds and longitudinal levees within and at the margins of the units. Finally, two-dimensional power spectra analyses are used to quantify how roughness varies with length scal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o dominant length scale of roughness exists for smooth, unfailed terrain. In contrast, zones with different styles of landslide deformation exhibit distinctive spectral peaks that correspond to the scale of deformation features, such as the compression folds. The topographic-based analyses described here may be used to objectively delineate landslide features, generate mechanical inferences about landslide behavior, and evaluate relatively the recent activity of sli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