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黄震方  黄睿 《地理研究》2018,37(2):233-249
快速城镇化和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衰落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紧迫问题。以乡村文化保护为主线,通过综述乡村文化的研究进展,围绕城镇化和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是“繁荣”还是“衰落”、是“原真”保护还是“创新”利用、是景观“美化”还是文化“重构”等学术争论的焦点问题,提出了乡村文化保护利用和恢复重构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向及主要科学问题。强调应运用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和人地关系的视角,综合集成多学科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与现代技术,聚焦引领性科学问题,关注城镇化对乡村文化胁迫效应测度及其影响过程与机制分析,重视乡村文化的科学保护、旅游活化利用、旅游村镇化与村镇旅游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乡村多元价值提升,运用社区恢复力理论构建乡村文化恢复模型,依据文化基因、乡愁记忆等理论和建构主义方法确定乡村文化重构内涵,构建符合中国乡村特点的文化重构模式,从而为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为国内学者进行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内心深处一种对家乡、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记忆、怀念与向往,是内心深处一份最柔软的情感,是一种精神需求。新型城镇化要记住的"乡愁",一方面是要保护好家乡的历史文化、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是要保留好这些地方文化基因,传承乡土文明。"留住乡愁"的前提是加强文化保护。乡愁可以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切实保护传统村镇文化遗产和风貌,保留文化基因、传承文化记忆、打造文化品牌与特色景观等方式,达到满足城镇化居民家乡情感、生活情感、历史情感、文化情感等精神需求的目的。"留住乡愁"的关键是大力开展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以就地城镇化为依托,"满天星斗式"的小城镇分布格局与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湖湘风情旅游小镇"建设是"留住乡愁"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能为充满人性关怀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一个真正充满诗意的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底召开的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里强调既要充分利用大自然,保护好生态环境,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又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由于承载历史文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留数量太少,历史文脉的传承还需要提炼其脉络和基因,因此,在有限的文化遗存上发掘其文化脉络,传承其文化基因,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题。提出要响应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特性、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与互动机制、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愁记忆的恢复与重构、乡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与机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融合创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及"三农"问题解决路径、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与政策制度创新等科学问题。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和强化实践应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旅游互补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旅游小镇作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社区管理、空间整合和生态优化等多种功能。针对当前特色旅游小镇产城不融合、特色不鲜明等发展现状,论文以产业整合与景观重构为视角,探讨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双轮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① 以产业整合实现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转型升级。在挖掘产业共性与识别产业特色的基础上,运用整合手段实现产业互融,激发出产业整合极强的人口集聚、产业集聚、消费集聚、服务集聚、空间集聚以及生态集聚等效应,促进特色旅游小镇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② 以景观重构实现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基因传承。通过识别景观基因、提取景观节点、组合景观廊道、构建景观形态的重构路径,描绘出特色旅游小镇文化景观的建设蓝图,以凸显特色旅游小镇的文化基因。③ 将产业整合与景观重构有机结合,形成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双轮驱动器。在识别景观基因与确定形象定位的前提下开展产业整合,同时利用整合成果提取出景观节点,组成旅游通道,进而整合社会空间功能,形成和谐的景观形态,为特色旅游小镇提供一条产业化与特色化高度融合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化生态: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阐述了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有利于地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展示、传承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民俗风情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却陷入了展示真实文化与文化保护的“两难境地”。“文化生态”的概念阐释对于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目前乡村旅游规划中,比较注重乡村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对乡村景观关注不够.论文探讨了乡村旅游吸引力与乡村景观的关系,并指出经过科学规划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又能促进乡村景观的改善.并以杭州富阳市白鹤村为例,总结了可从乡村景观意象规划、乡村景观整体格局规划、乡村建筑风格规划、乡村景观保护规划等方面入手改善乡村旅游景观环境,指出了乡村景观改造须注意的6个要点.  相似文献   

8.
王立  龚世明 《地理科学进展》2023,(11):2256-2271
城乡记忆记录并演绎了社会形态与文化结构的变迁,可以透视人地关系、地方文化精神和城乡景观变迁,是人们生活在“理想家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论文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图谱软件,结合国内外城乡记忆研究的比较,探讨其重要研究进展并反思现代社会的发展。研究发现:(1)该领域可细分为纪念性记忆、日常性记忆和媒介性记忆。(2)城乡记忆为多学科交融的研究领域,国内以建筑、规划、旅游管理等学科为主,具有明显的应用指向;而国外则是综合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3)国内外研究思想理论一致,将记忆视为社会遗产,国外主要沿着“文化转向产生的集体记忆—官方叙事下的纪念性记忆—地方与习俗下的日常性记忆”脉络演进,集中于地方和景观分析,重视空间感知;而国内演进脉络为“档案建设与记忆—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与记忆—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旅游与记忆”,倾向于以人的乡愁情感为切入点。未来,应界定城乡记忆与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区别,关注少数群体的记忆话语权,立足本土文化发展的实际,更全面地建构地理学视角下的城乡记忆空间范式。  相似文献   

9.
薛芮  余吉安 《地理研究》2023,42(2):407-421
冰雪旅游是冰雪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集合,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冰雪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经济提升与文化传承之间实现一种主体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达成与旅游场域下乡村冰雪旅游地的空间结构演变密切相关,因此以空间范式为轴心的冰雪旅游研究十分有必要。以理论推演和模型构建为方法,依次分析冰雪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利益主体博弈与文化资本实践的双轮驱动机制、解构在双轮驱动之下冰雪旅游地的空间体系、论述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空间联动逻辑,结果发现:乡村冰雪旅游地空间是动静结合、虚实共存的多维体系,在双轮驱动下重构为地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双层空间结构,以及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旅游空间的四维空间网络,各层子空间彼此交互联动。从空间体系出发的乡村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文化资本实践丰富冰雪旅游产品供给、深化利益主体博弈下的社区协调、通过空间联动优化乡村冰雪旅游规划。  相似文献   

10.
孙艺惠  陈田  张萌 《地理科学》2009,29(6):840-845
近年来,伴随旅游市场生态、文化诉求的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乡村景观遗产旅游备受青睐。中国广袤的地理环境空间中拥有丰富多彩的乡村景观遗产资源,正在成为推动现阶段特色化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也引发了遗产地过度商业化、超负荷接待等问题,威胁到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在借鉴传统开发模式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以实现保护前提下乡村景观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古村落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蕴含丰富的特殊旅游地正日益受到关注,古村落旅游也成为旅游的热点;国家从保护、继承和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发展旅游的角度出台了古村落中的精品———历史文化名村的相关规定。以相关概念和古村落旅游进展为基础,探讨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吐鲁番地区吐峪沟乡麻扎村的旅游保护与开发:以资源评价和旅游定位为前提,结合麻扎村实际提出双村模式旅游保护设想和体验性旅游开发模式。旨在探讨历史文化名村在古村落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开发的双赢,同时为我国西部古村落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商业化背景下古村落旅游景观生产 ——以安徽宏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古村落宏村为例,采用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其旅游景观的生产方式与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商业化发展,宏村旅游景观生产由原来单一的文物古建保护向更趋复杂化转变,针对3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采取相应的生产方式。宏村旅游景观生产背后是多种力量参与的生产机制:政府与开发商强强联合,是旅游景观生产的主导力量;当地居民依然扎根宏村,是旅游景观生产的核心灵魂;景区商家热衷于打造“店铺景观”,是旅游景观生产的积极分子;外来游客提出的改进建议则是宏村旅游景观生产的重要参考。4种力量集团本着对各自利益的谋求,彼此间相互合作,影响宏村旅游景观生产的最终结果。最后提出,古村落旅游景观生产需要还原原住居民生活化场景,借旅游商业化发展之势,建立均衡、可持续的景观生产机制与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或许是古村落旅游景观生产的正解。  相似文献   

13.
李猛  乌铁红  钟林生 《地理科学》2022,42(10):1799-1806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旅游“网红村”——恼包村为例,通过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探讨了旅游网红村居民的怀旧、集体记忆与地方认同3种情感的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在旅游效应作用下,3种情感之间内在的互动机理。研究显示,在非本地旅游景观融入地方旅游社区的情境下,居民依然非常认同当前的景观与建筑,并对旅游发展保持积极态度;怀旧、集体记忆如果失去了物质载体,会在文化载体上集中表现;旅游景观的嬗变没有隔断居民对从前村落的集体记忆,但旅游景观优化带来的旅游效应削弱了居民的怀旧情感;居民的怀旧与集体记忆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居民的集体记忆显著影响地方认同,旅游发展效应对集体记忆与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南岳衡山景区周边古镇乡村旅游开发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莉  杨载田 《地理科学》2011,31(5):627-633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镇的旅游开发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当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行为时,应对作为历史遗产文化承载体的古镇进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对其进行旅游开发,使其发挥潜能,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成为乡村旅游发展新动力。南岳衡山景区周边古镇成群分布,且富有鲜明地域特色,应抓住湖南创建特色旅游名镇的契机,对周边古镇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有序开发,重点开发古镇乡村生态休闲产品,探索古镇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旅游地主题化RMIP模式的浦市古镇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MP(昂谱)分析理论是吴必虎先生提出的关于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理论。该理论是以旅游产品为中心,进行R性分析(resourse analysis)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并以此为基础进行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最终提出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规划框架。随着历史文化名村镇的普遍开发,古镇雷同现象日益严重,如何突出古村镇的个性地域特征,形成主题化特色古村镇,成为限制古村镇旅游发展的瓶颈。主题化RMIP策划模式是RMP(昂谱)分析理论的延续和发展。在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的开发研究中,主题是定位的关键,资源是产品开发的基础,市场是产品开发的导向,形象是产品开发的灵魂。运用主题化RMIP分析理论的核心理念,能够对浦市古镇开发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探讨武汉市城市边缘区实现生态框架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诉求、城市整体空间优化与农用地资源保护协调共赢的土地利用机制。分析武汉市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特点、产业发展规划及其导向作用对村镇建设模式与土地利用政策的要求,将该区涉及的12个区、37个乡(镇、街、场)分为生态控制型乡镇、引导发展型乡镇和城镇发展型乡镇3类。以区域产业布局为支撑,构建"镇区+社区+园区"的区域村镇发展体系;将区域内650个原有村庄分为搬迁型、控制性和发展型进行社区化建设,以期为促进城市边缘区村镇发展提供模式借鉴;并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用地制度改革及区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探索相关土地利用政策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7.
曹帅强  邓运员 《热带地理》2018,38(1):131-142
根据景观基因及其图谱理论,探讨景观基因及其图谱和画卷式旅游规划概念,建立了基于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古城镇“画卷式”旅游规划技术;遵循“一目标、二意义、三功能、四特性、五要素”的理论结构,探讨以基因信息的遗传路线和文化故事表达为图谱形态的“画卷式”旅游规划模式。在此基础上,以靖港古镇为例,结合实地走访与历史文化特色分析等方法,探寻了该古镇景观主体基因图谱,构建并运用了“画卷式”旅游规划模式。结果表明:靖港古镇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是主体基因图谱表达的画卷模式;军事科教的活动体验是内在唯一基因图谱表达的画卷模式,地方性很强的民俗活动是外在唯一基因图谱表达的画卷模式;宗教文化活动是局部唯一基因图谱表达的画卷模式。  相似文献   

18.
孔翔  卓方勇  苗长松 《热带地理》2016,36(2):216-224
在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居民作为文化传承者对传统地域文化的认同是文化保护的重要基础,而对居民经济利益和文化自信的扰动则是旅游业影响居民文化认同的主要路径。为了验证旅游业发展状况、居民文化认同与古村落文化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旅游业发展状况不同的宏村、呈坎和许村3个古村落进行田野调查。结果表明:旅游业发展如果能显著增加居民的收入,并为居民创造在开放的交流环境中建立文化自信的机会,则能增进居民对古村落文化的认同和保护意识;但如果旅游业发展中的经济利益分配很不合理,甚至明显存在适应“他者”需求的造假行为,则可能降低居民对古村落文化的认同和保护意识。因此,旅游业发展状况对古村落文化保护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不合理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将对古村落文化的原真性保护造成巨大困难。  相似文献   

19.
谢莉  冯亚芬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3):98-101,133
广东梅县松口镇是岭南四大古镇之一,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作为历史的产物和反映历史文化与民族习俗沉淀的千年古镇,其不但是稀缺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松口古镇文化是一种"活着"的文化,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松口古镇应在加强保护的同时,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突出"客味"和"乡土味",塑造客家文化旅游精品,促进古镇可持续发展,以期达到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0.
王新歌  张希月  陈田 《地理研究》2020,39(3):682-695
地方失忆危机背景下,“留住乡愁”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探讨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地理学领域,旅游发展被认为是“留住乡愁”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多是定性描述及逻辑推演,相关的案例分析、定量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徽州地区为例,立足“留住乡愁”旅游发展的基础-乡愁文化资源的挖掘,通过构建游客视角下的乡愁文化元素体系,借助认知测度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等,对游客视角下的乡愁文化元素认知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游客对旅游地乡愁文化元素的总体认知程度较高,但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别;具体维度上,游客对旅游地建筑风貌格局的认知程度较高,其次是自然景观映像以及乡土故事人物,认知程度最低的是地方节庆展演;影响游客乡愁文化元素认知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到访次数、休闲体验动机、购物动机,这四个因素对游客乡愁文化元素认知水平的影响为休闲体验动机>到访次数>年龄>购物动机。其中,休闲体验动机、到访次数、年龄对乡愁文化元素的认知程度起显著正向影响作用,购物动机对乡愁文化元素的认知程度起显著负向影响作用。本研究对于回应学界关于旅游发展作为“留住乡愁”理念下新型城镇化模式的论断、拓宽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指导地方细分客源市场进行乡愁文化元素挖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