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雯娟 《地球》2013,(4):44-47
正提到"湿地"这个名词,可能大家对它都不会感到陌生,它常常与"绿色的世界"、"鸟的天堂"联系在一起。湿地是与森林、海洋并称的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为无数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空间,很多珍稀物种在这儿生活和繁殖;同时它也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赋予湿地"地球之肾"或"自然之肾"这一美称,并不是因为以上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5,(2):77
<正>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1971年2月2日,历时8年之久,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至1999年12月,有106个缔约国。中国于199年1月3日批准加入该公约,1992年3月31日递交加入书,1992年7月31日对中国生效。为纪念这一重要国际公约的签署,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  相似文献   

3.
正连绵数百里的绿色长城——木麻黄海防林带,是一道壮观的风景线;紫水鸡在野菠萝树丛间出没,它有着"最美水鸟"之称,却一度被误以为已然灭绝;这里是海南保护较好的湿地之一,也是比较稀缺的内陆淡水沼泽湿地……这里,就是海南的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从1998年到2018年,20年的打造和生态恢复,让昔日环境恶劣的荒滩,如今已是处处美景,海南西部海岸有了4000多亩浪漫恬静的湿  相似文献   

4.
《地球》2021,(4)
正解密"地球之肾"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由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据统计,全世界超过10亿人以湿地为生,全球40%的物种在湿地中繁衍、栖息,作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自然综合体,  相似文献   

5.
《地球》2021,(3)
正黑土地上的明珠大自然的馈赠三江平原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东北平原境内,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水冲积形成。那里,地势低平,幅员辽阔,沃野千里,分布着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群,素有"中国黑土湿地之王"、"高寒湿地之乡"、"北方沼泽湿地典型代表"的美誉。境内水系纵横交织、泡沼密布,大小河流50多条,湖泡200多个,江心岛26个,属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自然植被以沼泽化草甸为主。  相似文献   

6.
正长江江豚,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江豚,这种头部钝圆、性情活泼,总是嘴角含笑的生灵,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万年,她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长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数量比国宝大熊猫更少,在洞庭湖水域仅剩56头,是名副其实的"水中大熊猫"。  相似文献   

7.
湿地种子库及其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近年来,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掀起了湿地植被恢复的热潮.种子库是过去植物的"记忆库",是湿地植被自然恢复的重要潜力.本文从湿地种子库的形成、湿地种子库的规模及空间分布格局、湿地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及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总结了湿地种子库主要研究内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了湿地种子库在湿地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研究,尤其是湿地种子库幼苗萌发主要影响因素、湿地种子库种苗建群适宜生境及湿地种子库植被恢复潜力等内容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湿地种子库及植被恢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析,以期对湿地种子库植被恢复理论及实践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永民  聂传朋  王魏根  黄新  聂超  袁浩 《湖泊科学》2017,29(5):1195-1201
2013年6月-2015年6月,对安徽颍州西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农田区、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3种典型生境的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23种,属于14目33科69属.按照季节和生境的不同对鸟类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颍州西湖湿地保护区秋季鸟类的物种数和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而夏季拥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颍州西湖湿地保护区3种典型生境中,湖泊湿地的鸟类物种数显著多于河流湿地和农田区,同时,湖泊湿地和农田区鸟类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河流湿地,而河流湿地拥有最高的优势度指数.就科属水平上的多样性而言,该保护区鸟类群落科属间多样性为0.76.颍州西湖湿地是鸻鹬类和雁鸭类等迁徙鸟类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9,(3)
正海冰是淡水冰晶、"卤水"和含有盐分的气泡混合体,包括来自大陆的淡水冰(冰川和河冰)和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咸水冰,一般多指后者。广义的海冰还包括在海洋中的河冰、冰山等。咸水冰是固体冰和卤水(包括一些盐类结晶体)等组成的混合物,其盐度比海水低2‰~10‰,物理性质(如密度、比热、溶解热,蒸发潜热、热传导性及膨胀性)不同于淡水冰。海冰对高纬度地区乃至极地地区的水文、热力循环、洋流和生态系统都有重大影响。它是海洋5种主要灾害之一,素有"白色杀手"之称。  相似文献   

10.
正"格萨拉",在彝语中是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的意思,人们把它诠释为"神仙的居所""人类心灵的家园"。这里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天然园林、高山草甸、湿地、天坑地漏、天然石林、地下溶洞等组合成了一幅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有着"小香格里拉"之称。不久前,经"第八批国家地质公园专家评审组"评审通过,四川盐边格萨拉地质公园获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7,(10)
<正>华北第三大洼淀——永年洼,是河北省南部唯一的内陆淡水型湿地,被誉为"冀南明珠"。这里长年积水,碧荷连天,百鸟飞翔,芦苇丛生,有"北国小江南"和"第二白洋淀"之城。近日,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组成国家湿地公园验收考察组,对永年洼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进行了验收考察。最终,该公园通过了验收考核,待国家林业局批准同意后,将正式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区不同退田还湖模式下湿地植被恢复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006年野外调查资料为依据,对洞庭湖区3种"双退"恢复模式(自然恢复、种植荻和种植杨树)下的植被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恢复模式下的物种数最为丰富,达79种,而种植荻模式下的物种数最为稀少,仅36种;自然恢复模式下湿生植物种类最为丰富,占物种总数的81.0%,而种植杨树和荻模式下所占比例分别为78.7%和...  相似文献   

13.
刘嘉麒 《地球》2021,(1):1-1
湖泊是镶嵌在大地上的蓝色宝石,它不仅景色幽静,环境优美,还是生命之源,万物繁衍的地方。地球上约有14亿立方千米的水,其中约97.5%为咸水(主要在海洋中),2.5%为淡水,而这2.5%淡水的大部分(约70%)还被冻固在极地和高山的冰川中,能直接为人类所用的水仅仅是湖水、河水和部分地下水,总量不及全球水量的1%。可见淡水之宝贵,湖泊之宝贵。  相似文献   

14.
孙桂鞠 《地球》2013,(5):89-91
正近年来市场上悄然兴起一种美丽鲜艳的天然红色宝石,它红如樱桃似火,粉如玫瑰娇艳。它夺目的美丽没有人不为之心动,它是阿根廷的国石,是被世人尊称为"印加玫瑰"的美丽而又古老的矿物,它就是菱锰矿,商业名称红纹石,红纹石的英文名是Rhodochrosite,来源于希腊语Rhodokhros,意思是"玫瑰色"。红纹石与"爱情"的传说红纹石因火一样鲜艳的色泽,素有"爱神"之称。关于红纹石还有一  相似文献   

15.
正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于依山傍水而居。湖泊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蓄积库,地表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90%都蓄积在湖泊里。湖泊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具有提供工业用水和饮用水、调蓄水资源,防洪、防涝和实施农业灌溉;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湖泊水陆系统循环,栖息繁衍水生动植物、涵养地下水、沟通航运、调节气候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16.
海拔对纳帕海季节性湿地植被分布格局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物种海拔分布范围(Rs)作为定量研究物种对环境适应能力的一个基础指标,以纳帕海季节性湿地这样一个近似平面的生态系统做为研究对象,结合GIS技术和野外实地调查,对物种分布格局、物种对水因子的适应性、水因子分布梯度和优势物种分布面积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优势物种的分布受水因子分布梯度的显著影响,在物种处于同一主导因子作用的情况下,处于同一竞争水平物种的分布面积与Rs没有明显相关性,但与基于Rs的Msh值(物种海拔分布范围中间值与当地海拔的差值)则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结论说明Msh可作为定量研究物种对环境适应能力的一个指示指标,该指示指标可能对解释生态系统内物种分布格局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湖泊湿地水文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泊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为人类提供淡水和食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湖泊湿地水文过程发生了剧烈变化,湖泊湿地面临着面积萎缩、质量下降和服务功能退化等风险.本文总结了原位观测、数值模拟和遥感技术在获取湖泊湿地关键水文要素方面的优...  相似文献   

18.
19.
依据太阳光子辐射产生的光压理论,作者揭示出了自然界存在有如下两种自然现象:(1)揭示了日-地闻天然形成的能量(动量)相耦舍的"轧制"式和"摇摆"式物理机制及其存在的证据.阐明了包括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在内的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所需要的能源(力源)不是传统地质学所理解的仅来自于地球内部,而主要是来自于太阳.太阳与其系内行星之间不单是先前人们所理解的靠万有引力作用所维系的那种家族式的首领关系,而且也是靠太阳辐射的斥力作用形成的"母子"关系.地球自生成以来,主要是靠太阳光子的能量(动量)的"哺育"才"活"下来的,地球目前还生机勃勃地"活着".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赤、黄交角的存在,不是先前人们所理解的只具有行星运动几何学上的意义,它在日一地之间能量(动量)相耦合转换机制中还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它是整个地球能有效地、连续不断地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动量)使其能"活"下去而必须具有的最为简单的天然条件.(2)揭示了自然界任一恒星系内部恒星与行星或星际物质间的斥力作用普遍存在.众所周知,太阳是一颗质量较小的恒星,在银河星云系中类似太阳的发光恒星大约就有4000亿颗,在宇宙更是不计其数.这说明宇宙中的任一恒星系内恒星与它系内的行星及星际物质(除暗物质外)之间的能量(动量)耦合与交换主要是靠光子来实现的.光予是宇宙中既普遍存在又具有特殊性能的一种物质.光子不带电,其电荷、电偶极矩和磁矩皆为零,它是一种稳定的粒子,其寿命为无限大.宇宙中任一恒星辐射出的光子可以对外任何可见物体起作用.光子对受体的作用方式是碰撞,它不但把自身的能量传递给受体,还把自身的动量(以光压斥力的形式)传递给受体,其斥力方向与恒星与受体之间的引力方向恰恰相反,以阻止行星或星际物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向恒星内部凝聚,保持恒星系基本空间构架的相对稳定.由此推知,宇宙中物质之间的(光)斥力作用是普遍存在的,它与万有引力作用构成了相互依存的两个对立面,它们之闻的对立与统一构成了和谐一致的自然界.日一地间天然形成的能量(动量)相耦合的"轧制"式和"摇摆"式物理机制的发现与证实,为自然界星际(恒星与行星)尺度间的斥力作用普遍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是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后,首次对宇宙中星际间存在的"反引力"作用这一宏观自然现象的揭示.  相似文献   

20.
天然有机质及其在地表环境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天然有机质是地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重要化学组分,分布广泛.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表明:它在地表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生态系统的各个重要环节密切相关,是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循环的重要途径.因此,天然有机质不仅是生物地球化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环境污染的评价、预测和治理研究中的基础理论问题,是目前环境质量、毒理学、环境立法和管理研究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本文主要以陆地地表淡水湖泊与河流水环境为例,对天然有机质的来源、化学结构、循环特征,与养分循环的耦合关系,对有毒金属元素和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和毒性影响机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总结;针对我国水体富营养化和环境污染等重要环境问题,阐述当前应该采取的研究思路和存在的主要科学内容,并对现代有机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