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藏定结县、定日县一带的三叠系产大量遗迹化石,可划分为4个遗迹化石组合,对应于Skolithos遗迹相,Cruziana遗迹相和Zoophycos遗迹相.根据遗迹相及其它相标志判别,该区早中三叠世主要为陆棚环境,晚三叠世主要为滨岸环境.对遗迹化石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早三叠世存在短暂的缺氧事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三叠系成藏条件分析,认为车排子地区三叠系具备形成规模油气藏有利条件。三叠系上下克拉玛依组储层规模大,喜山期形成的一系列张性正断裂均断至侏罗系,对三叠系无影响,白碱滩区域盖层下可能存在规模较大的三叠系次生油气藏。指出该区油气成藏存在两大主控因素:一是有利沉积相带控制储层分布;二是断裂控制油气纵向运移及聚集。认为红车断裂带下盘克拉玛依组是该区三叠系最有利勘探层系。  相似文献   

3.
西秦岭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西秦岭地区南秦岭带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型二叠、三叠系。本文以选部益哇沟剖面为例,对该区界线地层进行研究,从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以及地球化学元素最优分割研究出发,确定了二叠、三叠系界线点,证明牙形石Hindeodusparvus可作为三叠系开始的标志,并且二叠、三叠系是连续的。沉积环境分析表明,三叠纪初期相对于二叠纪末发生了一次海侵。  相似文献   

4.
田树刚 《地球学报》1993,14(1):133-150
本文主要从生物地层学角度探讨湘西北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划分。笔者对该区上二叠世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以牙形石地层分布、百分比丰度和演化关系为基础,将该区二叠系栖霞阶顶部至三叠系格里斯巴赫阶划分为13个牙形石带,并与区内其它门类化石带和国内外同期牙形石带做了详细对比;界线层夹有多层海底火山喷发物成因的伊利石-蒙脱石粘土岩,界线上见有“过渡层”或生物“混生层”,证明该区界线地层为连续沉积。据界线上下“二叠型”与“三叠型”生物的盛衰和演替,以菊石Hypophiceras带或“过渡层”的底部为该区二叠-三叠系界线。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阿瓦提凹陷三叠系划分对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超  黄智斌  谭泽金 《新疆地质》2008,26(2):133-136
阿瓦提凹陷三叠系沉积厚度大、地层对比精度低,已成为制约该区勘探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从岩性、电性、古生物等方面对该凹陷三叠系划分对比进行了探讨,建立了阿瓦提凹陷三叠系的划分数据表.  相似文献   

6.
洛阳-伊川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含油气远景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洛阳-伊川盆地是南阳油田近期油气勘探的新地区和新领域之一,主要勘探目的层系为中生界三叠系.研究认为,该区三叠系埋藏较浅,残存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其中暗色泥岩发育,具有一定的生油潜力.并且盆地的构造演化对地层的保存、构造发育、油气分布以及油气藏的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明确了该区下步油气勘探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7.
桂西三叠系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广西西部的三叠系厚度达数千米,分布面积广,约占该区的75%以上。解放前,徐瑞麟、许德佑、赵金科等先后作过研究。解放后,广西石油普查大队、广西地质局区测队及石油部门有关单位对桂西和滇东地区三叠系作了大量工作。广西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和西南石油学院、江汉石油学院,先后测制了东兰县兰木、隆林县者保、百色县百康、田林县  相似文献   

8.
青、藏、川、滇地区印支期太平洋型古大陆边缘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和“三江”地区,广泛发育着特堤斯型的海相三叠系和印支期构造变动及岩浆活动,成为研究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和印支运动的重要地区,也是研究中国境内冈瓦纳与劳亚古陆界线和特堤斯洋壳时空分布特征的地区。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对该区大地构造和区域地质演化做过大量研究和不同观点的探讨。本文根据近来一些新资料和作者的野外观察,结合板块构造研究方法,认为青海中南部、西藏东北部、四川西部和西北部以及云南西部地区,在晚二叠世到三叠纪时曾经发育了一个南临古特堤斯大洋(或北特堤斯大洋)的太平洋型(活动性)古大陆边缘。它的特征基本代表了该区印支期大地构造的演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收集、分析前人大量的实测剖面资料,以岩石地层为基础、生物地层为依据,对西藏色林错-它日错地区地层单元进行对比清理研究,认为1/25万区调报告中所建立的下奥陶统拉塞组应归为柯尔多组,三叠系多布日组应归为确哈拉群,并将区内白垩系重新厘定、划分为下统去申拉组、则弄组、多尼组、郎山组,上统竟柱山组,废弃了一批地层单元,统一了该区地层划分对比。  相似文献   

10.
西藏地矿局区调大队二分队,在1979—1983年进行1:100万改则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在西藏北部迎春口(东经89°30′~90°00′,北纬34°50′~35°20′);果干加年山至西亚尔岗(东经86°00′~88°40′,北纬33°15′~33°35′)地区,首次发现含兰闪石类岩石,现就其产出地质背景及特点,作一概略介绍。 (一) 迎春口地区的含兰闪石类岩石特征: 该区广泛分布着三叠系若拉岗日群,它是一套厚约8000~10000m的浅变质岩系,主  相似文献   

11.
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纪生物地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系地层中的生物地层层序、古生物化石的产出状态、组合面貌和发育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自下而上将区内三叠系划分出19个生物化石组合(带)。这些生物化石组合(带)分别是:①Oceras latilobatum-Anchignathodotus parvus组合;②Ophiceras sakuntala-lsarcicella isarcica组合;③Gyronites psilogyrus-Claraia aurita-Neospathodus cristagalli组合;④Owenites-Neospathodus waageni组合;⑤Procarnites xizangensis-Neogondolella milleri组合;⑥Neospathodus timorensis带;⑦Japonites mangus-Neogondolella regale组合;⑧Anacrochordiceras nodosus-Tulongospirifers tracheyi组合;⑨Paracertites trinodosus-Neogondolella constricata组合;⑩Protrachyceras ladinum-Daonella indica-Neogondolella excelsa组合;⑾Indonesites dieneri-Lilaggina nobilis组合;⑿Haplotropites-Epigondolella diebeli组合;⒀Parahauerites acutus-Halobia-Neo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组合;⒁Nodotibetites nodosus-Epigondolella abneptis组合;⒂Griesbachites-Guembilites组合;⒃Indojiuwavites angulatus-Epigondolella multidentata-Himalayasaurs tibetensis组合⒄Cyrtopleurites bicrenatus带;⒅Pinacoceras metternichi-Himavatites columbianus组合;⒆Tulongocardium pluriraditum-Palaeocardita mansuyi组合。据此厘定了该区三叠系下统、中统和上统的界线。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系生物化石组合带的重新建立,提高了该区三叠系生物地层的研究程度,为开展青藏高原地区及其与全球的三叠系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铜川—延安地区是我国油页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三叠系延长组是盆地内最具潜力的油页岩产出层位。为了掌握和评价该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页岩矿床特征、资源品级和勘探远景,为该区油页岩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在对油页岩地质调查、钻探及测井等资料解释和样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研究和远景资源量估算。结果表明: 该区油页岩厚度较大、油页岩段集中,分布稳定,含油率较高,为厚层中品级富—高硫油页岩; 沉积环境控制了油页岩的厚度及含油率,半深湖—深湖与浅湖过渡带及湖湾环境是油页岩形成的最有利相带; 该区仅500 m以浅的长7油页岩资源量达1 346.46×108 t,干馏油页岩油资源量为63.70×108 t,资源潜力巨大,具有大型—特大型油页岩矿床远景。  相似文献   

13.
江达弧内盆地位于西藏东部,现今被厚约10000m的三叠系所覆盖,三叠纪时该区以海相沉积为主,并以巨厚浊积岩与频繁火山活动形成的钙碱性系性系列弧火山岩为特征。在露头剖面上,识别出10个三级层序。这些层序共经历了37Ma的时间演化,估算每个层序平均所占时限为3.7Ma。研究认为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应是构造-火山、沉积物补给与海平面升降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响应,其中构造与弧火山作用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98—2004年间在西藏聂拉木、林周、墨竹工卡和洛扎等地进行的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地层研究表明,西藏隆子县和洛扎县尚未发现具有连续菊石层序的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地层剖面。拉萨以北地区广泛分布的火山岩时代确定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期,这有助于解释晚三叠世末期生物绝灭与晚三叠世岩浆侵入和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有关,但T/J界线尚待精确限定。聂拉木县格米格剖面是特提斯地区唯一未曾“压缩”的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地层剖面,具有瑞替阶MARSHI菊石带、赫塘阶Tibeticum、Callyphyllum和Pleuro-notum菊石带。格米格剖面三叠系/侏罗系界线碳稳定同位素曲线记录了晚三叠世瑞替阶末期(Marshi菊石带)突然的负偏移,它很有可能和晚三叠世末期的由超级温室效应所产生的生物绝灭事件相对应。  相似文献   

15.
川西北若尔盖一带三叠系层序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北地区三叠系广泛发育,其地层层序及岩性特征与相邻的西秦岭南部一带十分相似。根据若尔盖—南坪实测地层剖面资料的对比研究,将该区三叠系划分为:中三叠统光盖山组和上三叠统咀朗组、纳鲁组、卡车组4个岩石地层单位。通过沉积相标志的综合分析,该区中—晚三叠世时期主要有以下几种沉积类型:碳酸盐岩碎屑流沉积,等深流沉积,陆源碎屑浊流沉积,非重力流正常深海盆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表明该区为大陆斜坡至深海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16.
陕南自然硫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84年春,笔者所在的专题组在陕西省南部西乡、镇巴地区进行三叠系成钾条件研究时,于上二叠统吴家坪组顶部(P_2ω~2)发现了一层层位较稳定的含自然硫之粉晶灰岩或泥晶白云岩(图1).迄今为止,该区含自然硫层位的资料尚未见报导。因此.笔者通过初步的野外和室内工作,对该区自然硫产出概况、赋存状态、自然硫的矿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川西北若尔盖一带三叠第层序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旭龙  杨恒书 《中国区域地质》1997,16(2):193-199,204
川西北地区三叠系广泛发育,其地层层序及岩性特征与相邻的西秦岭南部一带十分相似。根据若尔盖-南坪实测地层剖面资料的对比研究,将该区三叠系划分为:中三叠统光盖山组和上三叠统咀朗组,纳鲁组,卡车组4个岩石寺层单位。  相似文献   

18.
程俊  石卫刚  翟杰  李海波  刘江华 《地质通报》2016,35(9):1472-1478
综合露头剖面、砂岩碎屑组分、地球化学、阴极发光等资料的研究,对西藏白朗地区南部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物源开展了研究。该区三叠纪地层以灰黑色泥岩、浅灰白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灰色灰岩为主,沉积背景为拉轨岗日被动陆缘盆地的浅海-半深海环境。碎屑岩及其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反映,物源总体来自克拉通内部。阴极发光结果表明,物源区石英主要为变质成因,次为火成岩成因。综合判定,研究区该套地层为下—中三叠统吕村组和上三叠统涅如组,物源区来自南部高喜马拉雅基底杂岩带。  相似文献   

19.
西藏冈底斯西段措勤地区海相三叠系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西藏措勤县江让乡敌布错北缘敌布错组之下的碳酸盐岩并非原来推断的中二叠世"下拉组",研究结果显示其中含有三叠系。新发现的三叠系自下而上划分为:早三叠世印度期至中三叠世拉丁期末期的嘎仁错组(新建)、中三叠世拉丁期末期至晚三叠世卡尼期的珠龙组(新建)和晚三叠世诺利期的江让组。措勤地区海相三叠系的发现说明冈底斯西部发育早三叠世印度期—晚三叠世诺利期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而非原来认为的三叠系缺失。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腹部Z2井三叠系地层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准噶尔Z2井三叠系各组的岩性、电性特征进行了详细解释与描述,对各组的孢粉、大孢子组合特征展开了讨论,提出了该井三叠系地层划分为自碱滩组、克拉玛依组和百口泉组,且将其与邻区钻遇的三叠系进行了横向及纵向对比。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测、录井资料的精细解释,并借鉴前人的区域沉积相研究成果,探讨了该区三叠纪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