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坪盆地为中新生代陆内盆地, 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拼合带, 其中兰坪金顶地区白垩系发育, 很好地记录了该区的区域构造运动特征。通过野外实测和室内资料整理, 在兰坪金顶地区选择一条北西—南东向地质剖面, 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研究区白垩系因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而引起的北西—南东向地层缩短量, 揭示盆地的性质及变形历史, 检验其地质构造解释的正确合理性, 并进行数字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白垩系景星组下段至南新组沉积期间地层总缩短量为2.938 km, 在南新组构造活动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2.
滇西兰坪盆地构造体制和成矿背景分析   总被引:46,自引:6,他引:46  
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国内外矿床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文章从盆地整体着眼,从盆地构造-沉积-岩浆-变质作用过程着手,通过盆地内地质、地球物理和遥感等事实分析了滇西兰坪盆地的构造体制和成矿背景。兰坪盆地在古特提斯构造基础上发展起来,近南北向盆缘超岩石圈断裂和盆中央穿壳断裂及近东西向隐伏构造共同控制了盆地的动力过程,中-新生代经历了印支期裂谷、燕山期拗陷及喜马拉雅期走滑拉分的性质演变。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制约,板内构造体制下的深大断裂和岩浆活动、幔流上涌、地层中不整合及壳幔相互作用等所体现的大陆地壳强烈运动是兰坪盆地的成矿基本地质背景。推测兰坪盆地具有大规模有效沟通地幔的盆地动力学体制。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 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系统总体受到来自印度、澳大利亚、菲律宾和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下部俯冲碰撞的作用, 在大陆边缘形成一系列边缘海盆地和断陷-坳陷盆地, 主要发育松辽、渤海湾、江汉、苏北、东海、珠江口和北部湾等盆地.基于中国东部沉积盆地的中生代构造背景分析和新生代盆地的分布特征, 对其中的7个主要沉积盆地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序列和构造演化分析.通过周缘板块和郯庐断裂的构造演化、火山活动、低温热年代学、气候演变等对比分析, 中国东部沉积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 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第四纪.   相似文献   

4.
云南兰坪盆地在白垩纪的演化为其喜马拉雅期的大规模成矿起到了铺垫作用。前人对该时期的沉积相分析较为笼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盆地演化、盆地性质及成矿方面的深入理解。在兰坪盆地中部开展了实测剖面和路线调查等工作,认为兰坪盆地的白垩系分为扇三角洲-湖泊和辫状河三角洲-残余河湖2个沉积体系,盆地性质应属断陷盆地。结合对特提斯洋演化过程的认识,认为早白垩世兰坪盆地继承了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沉降的构造背景,早白垩世末中特提斯洋的闭合中断了盆地的沉降作用,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导致了中生代兰坪盆地演化的终止。结合区域矿产资料,认为早白垩世成矿元素已有初步富集,并为喜马拉雅期成矿提供了必要的矿源层、建造水、运移通道及成矿定位空间。研究可为兰坪盆地的演化过程提供新的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5.
朱志军  郭福生  宋玉财  安倩 《沉积学报》2014,32(6):997-1006
兰坪中新生代盆地因堆积了巨量金属而倍受关注,盆地内沉积岩容矿贱金属矿床矿体的就位与印—亚大陆碰撞挤压和扬子古陆与滇藏古陆拼接碰撞而引起的盆地内部及周缘变形密切相关.古近纪充填序列特征及物质聚集分布规律显示,盆地总体上处于挤压构造背景下,其构造—沉积演化可划分为古新世—早始新世挤压拗陷和晚始新世—渐新世挤压走滑两个阶段.盆地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控矿构造有挤压—拗陷—褶皱构造和区域大规模挤压走滑断裂构造,这些构造变形可以是容矿构造,也可以是导矿构造.古近世中期碰撞挤压拗陷阶段(55~41 Ma),形成了兰坪盆地西部拗陷褶皱推覆带内的脉状Cu矿床和富隆厂等脉状Cu-Ag-Pb-Zn矿床(48~49 Ma);晚期挤压走滑阶段(40~26 Ma)形成兰坪盆地东部逆冲推覆带内河西—三山Pb-Zn(-Ag-Sr)矿床和金顶超大型Pb-Zn矿(-34 Ma).兰坪盆地成矿与盆地构造—沉积演化显示出很好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6.
云南兰坪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陆内盆地,地处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结合部位,在大地构造上属环特提斯构造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巨型构造带东段弧形转弯处,是我国著名三江构造-成矿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阙梅英等,1998)。盆地内矿产十  相似文献   

7.
东特提斯构造演化与兰坪—思茅盆地蒸发岩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坪—思茅盆地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成盐、成钾盆地,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东特提斯构造域,因此,特提斯的形成和演化对盆地成盐潜力、成盐规模和盐类分布规律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1)古特提斯闭合之后,相关地块或地体上可残留陆表海,除了在相关地块内形成海相沉积盆地之外,海水还可能作为盐类物源补给迁移至相邻的沉积盆地;(2)兰坪—思茅盆地岩盐的物源除了来源于古特提斯闭合后的残留海,中特提斯期间的海侵作用也是重要补给形式,此外还受火山活动的影响;(3)新特提斯闭合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使兰坪—思茅盆地内发育大量走滑拉分和逆冲推覆构造,古代岩盐的赋存位置和形式发生了调整改造。总之,特提斯构造演化可以从提供盐类沉积的物源、控制盆地可容空间的大小、限制沉积盆地的边界和调整古代岩盐的分布等方面影响兰坪—思茅盆地的成盐、成钾条件。所以,对特提斯构造演化清晰的认识不仅能够为理解兰坪—思茅盆地成盐、成钾的机理提供帮助,还能为部署钾盐勘探方案、预测钾盐有利成矿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梁明娟  杨天南  史鹏亮  薛传东  向坤  廖程 《岩石学报》2015,31(11):3247-3268
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复合造山带南、北两段发育若干火山-岩浆岩带,随着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数据的积累,其时空关系渐趋清晰。但由于中-新生界沉积覆盖,这些火山岩带向南常终止于兰坪盆地附近,致使火山岩时空构架不明。兰坪盆地东部弥沙地区出露盆地基底岩石,由两个构造层组成,上部为碎屑岩及生物碎屑灰岩,下部出现大量火山碎屑物质。含火山岩段出露厚约150m,可分为三个喷发-沉积韵律,由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晶屑岩屑熔结凝灰岩组成的火山碎屑岩与紫红、灰黑色泥岩、大理岩组成的沉积岩相间组成。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数据表明,岩浆活动始于或早于258Ma,一直持续到248Ma。锆石原位Lu-Hf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岩浆包含较多幔源物质,而晚期岩浆则几乎完全由古老地壳局部熔融形成。本文提供的新数据表明,兰坪盆地东缘火山岩与三江造山带其它地区古特提斯洋俯冲阶段火山岩具有一致的年代学组成、相同的Hf同位素变化规律,可能属于发育在扬子板块西缘之上江达-维西-云县弧火山岩带。  相似文献   

9.
滇西兰坪盆地五茂林剖面下白垩统景星组沉积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测了云南西部兰坪盆地东部下白垩统下部景星组的五茂林剖面,建立了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3种沉积序列,其中三角洲序列在云南下白垩统中属首次建立。分析了粗碎屑岩的组成,将该剖面上出露的砾岩分成4类。早白垩世时兰坪盆地属丹那沙林-高黎贡弧的弧后盆地,景星组自下而上为曲流河沉积、三角洲沉积和湖泊沉积,且随湖侵发生,湖泊向西扩大。  相似文献   

10.
兰坪盆地多金属矿床碳、氧和氢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中的CO2源自海相碳酸盐岩(或蚀变海相碳酸盐岩)的热解作用和沉积有机物的氧化作用或脱羧基作用;成矿流体为古大气降水在一定地质条件下与盆地和基底岩石发生水-岩作用而形成的盆地热卤水,其中金顶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尚有变质水的混入.这表明盆地内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应源自地壳(基底和盆地地层),喜马拉雅期盆地周缘碱性岩浆活动对盆地内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贡献是间接的,沉积有机物直接参与了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兰坪县青甸湾铅锌矿矿床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梁  孙德瑜  王列  杨枝斌 《云南地质》2009,28(3):280-284
铅锌矿位于兰坪盆地铅锌银铜多金属矿集区,上三叠统灰岩为主要赋矿地层,铅质源自海底火山喷发,属火山-沉积改造型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2.
兰坪盆地古近纪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兰坪盆地野外露头及相关室内研究,分析了区内古近纪的沉积环境、层序特征、沉积相展布及其演化特征。认为古近纪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环境。沉积建造为一个完整的盆地演化旋回:低位期,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挤压造成兰坪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沉积了一套局限的湖盆相红色含膏盐细碎屑岩建造;湖扩期,挤压应力场转变为拉张应力场,湖盆扩大,大面积沉积了一套滨浅湖相紫红、砖红色砂泥岩互层沉积;湖缩期,受晚始新世喜马拉雅运动一幕的影响,应力场再次转变为强烈挤压,东西两侧造山带共同向盆地内推覆扩展,致使盆地范围明显缩小,仅在推覆体前缘形成一系列快速充填的小型山前陆相前陆盆地。层序古地理编图显示,蒸发岩发育于低位体系域,与低位期的沉积充填特点和气候有关,极具有找钾盐矿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云南兰坪盆地西缘脉状铜多金属矿床主要赋存于由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组成的碎屑岩建造中.为了查明兰坪盆地西缘脉状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对盆地西缘四个典型脉状铜多金属矿床(科登涧、连城、金满和水泄)的硫、铅同位素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总体变化较小,且大部分落在盆地沉积地层铅范围内,金满、连城铜矿床可能有部分深源铅的加入.硫同位素特征表明,兰坪盆地西缘脉状铜多金属矿床的硫主要来源于地层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其中金满铜矿床和连城铜钼多金属矿床可能有深源硫的混入.各矿床硫同位素不同的特点,除反映各矿床源区硫同位素组成的差异外,可能还与各矿床成矿时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温度、氧逸度、pH 值和离子强度等)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前针对兰坪-思茅盆地层序地层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在野外实测剖面的基础上,运用构造-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兰坪-思茅盆地东南缘的歪古村组中识别出了一个Ⅰ型层序界面及两个II型层序界面,将该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及一个上升半旋回,并建立了层序的演化模式,显示南西向的河流对本区歪古村组的沉积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兰坪 思茅盆地与泰国呵叻盆地同处在一个大地构造带,成矿时代和层位相同,析盐矿物组合类似,母液卤水组成具同源性,兰坪 思茅盆地卤水是自呵叻盆地向北迁移所致;析盐组合变化符合卤水从北向南逐渐浓缩的趋势。呵叻盆地下、中、上盐组所显示的三次成盐旋回中,中盐组在兰坪 思茅坳陷带均有沉积,下盐组在思茅盆地也有沉积,推断该组沉积期卤水浓缩程度低于呵叻盆地,矿石类型将优于呵叻盆地。我国境内找矿有利层位应为下泥砾盐层(相当呵叻下盐组)。  相似文献   

16.
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牟传龙  王剑 《矿物岩石》1999,19(3):30-36
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与金沙江洋的俯消减及洋陆转换过程密切相关,记录了其盆-山转换过程,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时期,由于金沙江洋的俯冲消减,形成了金沙江弧-盆系的空间配置,兰坪地区成为弧后盆地,早中三叠世,金沙江弧-盆系及东西两侧的昌都-兰坪陆块和中咱-中甸陆块的构造沉积式样发生大的转米,开始了兰坪中新生代盆-山转换历史,由于弧陆碰撞作用,使得兰坪分国地由弧后盆地转化成弧后前陆舅地,盆地中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兰坪-思茅盆地与泰国呵叻盆地同处在一个大地构造带,成矿时代和层位相同,析盐矿物组合类似,母液卤水组成具同源性,兰坪-思茅盆地水是自呵叻盆地向北迁移所致;析盐组合变化符合卤水从北向南逐渐浓缩的趋势。呵叻盆地下、中、盐组所显示的三次成盐旋回中,中盐组在兰坪。思茅坳陷带均有沉积,下盐组在思茅盆地也有沉积,推断该组沉积期卤水缩程度低于呵叻盆地,矿石类型将优于呵叻盆地,我们境内找矿有利层位应为下泥砾盐层  相似文献   

18.
兰坪盆地三类主要铜银多金属矿床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兰坪盆地内三种主要成因类型(沉积-热液改造型、热水沉积-热液改造型和热液脉型)的铜银多金属矿床硫、碳、氢、氧同位素的研究,揭示了成矿作用过程的某些重要信息:矿石中的硫主要来自细菌还原的海水硫酸盐,但在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中可能还有部分有机生物硫和深源火山硫的贡献;碳主要来自不同比值水/岩反应体系中碳酸盐岩地层的溶解结果,但在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中还可能有深部地幔去气作用带来的CO2.成矿流体系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源的盆地建造水,盆地建造水的运移成矿过程中可能伴有较为明显的蒸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古近纪是地球演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时段之一,如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初始隆升、太平洋板块向西往欧亚大陆俯冲伴随大规模弧后裂陷、古新世-始新世极热和渐新世初大降温、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辐射等,因此,建立中国古近纪构造-地层区划及地层对比格架,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古近纪时期地球表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多圈层耦合演化的基石,意义十分重大.中国古近纪构造-地层区划主要反映古近纪阶段中国范围内的构造-地层的一级和二级单元的划分与各单元内的主要盆地构造背景与分布特征.本次通过对中国古近纪大地构造、沉积盆地(群)、火山岩、隆起带和大型变形构造等的综合研究,共厘定出一级构造-地层单元(大区)10个,二级构造-地层单元27个(区),包含各类沉积盆地129个.通过对各个地层分区内盆地的盆地类型、构造控制背景、沉积序列及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中国古近纪地层对比格架,并对中国古近纪时期沉积-构造耦合历史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20.
白秧坪多金属矿床位于滇西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北部,是在著名的三江成矿带内新近发现的重要矿床之一。为确定该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金属元素来源,对白秧坪多金属矿床开展了系统的C、H、O、S和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白秧坪多金属矿石硫化物δ34S为-5.6‰~11.2‰,具有兰坪盆地中—新生界蒸发岩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性质;矿石与盆地中—新生界沉积岩铅同位素组成相似,成矿金属源于盆地沉积地层。成矿流体中水的δDV-SMOW=-122‰~-86‰,δ18OV-SMOW=-4.52‰~-15.34‰,为大气降水补给的盆地热卤水。研究区热液成矿早阶段白云石δ13CV-PDB=-3.4‰~0.5‰,δ18OV-SMOW=4.8‰~20.3‰,晚阶段方解石δ13CV-PDB=-3.1‰~0.5‰,δ18OV-SMOW=4.1‰~18.6‰,说明成矿流体中CO2来自盆地地层中灰岩的溶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