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针对地壳形变分形研究中实际存在的几个问题,包括1)分形研究是否避开了模式方法;2)地壳形变分形问题的性质和类属;3)地壳形变分形测算实施;4)形变参数时间序列Liapunov指数计算,开展了讨论,旨在促进地壳形变分形研究的进—步开展。  相似文献   

2.
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及农田多、范围大,导致PS-InSAR技术难以获取高密度地表形变信息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目标InSAR(DS-InSAR)的黄河三角洲地表形变监测方法。该方法通过置信区间估计选取同质像元点,利用特征值分解方法计算主散射体对应相位值以达到相位优化的目的,再根据时空相干性确定分布式目标,最后建模解算时序地表形变信息。以26景Sentinel-1A影像为数据源,提取2019-12~2020-12期间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表沉降信息,与PS-InSAR方法结果相比,点位密度提高5.56倍;两种方法获取的同名点对形变速率的相关系数为0.727,说明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存在4处明显沉降区域,最大沉降速率达-238 mm/a,经分析及实地调查验证,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地下卤水及油气开采。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1971—1986年山东全省多期复测水准及部分测距成果讨论了本省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以沂沭带为界,鲁东块体显示整体抬升,而鲁西块体虽以上升为主,但内部明显存在着形变差异运动。期间地壳垂直形变速率不高,一般不超过±3mm/年。近期构造运动显示继承性特点,地壳上升和下降的分界线与断裂相吻合。沂沭断裂带形变北强南弱。沿该带北西向益都、苍山-尼山断裂两侧形变差异较大,活动相对强烈,故对这两条断裂及其与沂沭带交汇处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4.
利用欧空局ENVISAT-ASAR影像数据,提取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区域由2007-06-17~19小规模火山喷发引起的地表形变场,并结合GPS时间序列分析喷发前后形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小规模喷发造成Makaopuhi火山口附近发生明显地表形变,LOS向形变值最大超过30 cm。将研究区内同期GPS观测值投影至LOS方向,其结果与差分干涉所得形变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均方根误差为1.8 cm。  相似文献   

5.
采用InSAR技术获取鄂尔多斯块体南缘地表形变速率场,为精细分析研究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形变特征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中部存在多处形变漏斗,南部盆地内城区存在大范围沉降与隆升;岐山-马召段断裂为左旋走滑运动,口镇-关山断裂两侧存在差异运动。结合遥感影像与野外调查数据,确定研究区中部的形变漏斗为矿区开采所致,盆地内三原县发生沉降的原因主要为地下抽水,扶风县与蒲城县的地表隆升主要与地下水位回升有关。  相似文献   

6.
基于InSAR技术,利用Sentinel-1数据获取银川盆地及周边地区2015~2019年高空间分辨率地壳形变速率场。结果显示,银川盆地整体呈下沉趋势,贺兰山东麓断裂及黄河断裂两条主控断裂两侧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运动,芦花台隐伏断裂和银川隐伏断裂活动不明显。对一般倾角断层的震间地表形变曲线拟合公式进行改进,实现了基于单一轨道InSAR观测值同时反演断层倾角、走滑速率、倾滑速率以及闭锁深度。将算法应用于灵武断裂的活动状态及闭锁深度反演,得到断裂走滑速率约为303 mm/a,正断倾滑速率约为027 mm/a,闭锁深度约为6.8 km,倾角约为54.7°。此外,InSAR监测发现,石嘴山市和银川市东部存在局部巨幅形变,通过InSAR时序分析及现场调查认为,形变可能由人类活动引起。  相似文献   

7.
为高效获取采动区长时间序列形变,监控煤炭开采对矿区铁路的影响,研究一种基于TCP-InSAR(temporarily coherent poin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采动区铁路形变监测方法。该方法根据时间序列SAR影像间的相干性,选取临时相干点构建Delaunay三角网,并通过离群值探测去除具有相位模糊度的TCP间的弧段,最后采用最小二乘解算得到区域地表变形。实验使用2016-10~2017-04时间段内的15景Sentinel-1A数据,利用TCP-InSAR技术获得某矿区的铁路形变。结果表明,受采动影响,该时间段内铁路最大下沉值为95mm,最大倾斜坡度为0.37‰。利用TCP-InSAR技术可实现采动区内铁路长时间的动态形变监测。  相似文献   

8.
1988年11月6日发生在云南省澜沧—耿马地区的两次强烈地震,其构造分型属雁列地震。7.6级地震的地表形变带呈“入”字形展布;7.2级地震的地表形变带反映单一发震构造特征。根据大地水平形变资料,主压应变轴为北东方向,地表形变带上存在明显的水平剪切错动;根据大地垂直形变资料,地表形变带无垂直向弹性差异形变,仅表现出一种重力堑的作用。本次地震序列所反映出来的大地形变基本特征与中国历次大陆地震相同。  相似文献   

9.
关中地区地壳形变综合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关中地区1971~1996年垂直水准资料、1993~2005年流动重力测量资料和1999~2004年GPS观测资料,研究了关中地区地壳形变场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壳形变场变化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临潼-长安断裂是近期非常活跃的断裂;2)地壳形变总体表现为渭河断陷盆地沉降、重力增加,秦岭山区隆起、重力减少;3)垂直形变、水平运动和重力场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显示出该地区现今构造活动的继承性及东、西部地壳运动存在一定的差异;4)西安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层压密效应,造成地面急剧下沉与重力值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8-11-10、2009-08-28两次大柴旦Mw6.3地震期间的6景Envisat SAR影像,利用小基线集技术提取相应的InSAR地表形变场。结果显示,震中周缘区域未观测到显著的震后形变空间模式,6个特征点区域的形变序列也未显示由快到慢的时变特征。基于震后形变理论对获取的地表形变进行余滑解释,分析两次地震同震破裂的主要参数,建立震时及期间地下断层滑移过程。两次地震分别在不同深度发生破裂且平均滑移量差异较大,前次地震未产生显著的浅层震后余滑。地震区域岩石圈8.2~23.7km深度内在同震阶段的滑移亏损可能以震间无震滑动的形式予以补偿。  相似文献   

11.
在张家祥提出的离极力系合成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计算离极力系合成值的方法,建立了相对精确的数学模型。利用这一模型计算了不同余纬处的合成值,得到与地应力实测值相符合的理论值。计算结果表明,离极力系合成值是客观存在的,地形起伏是产生超常水平应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灵敏度的测量手段监测地壳应变,对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早期预报具有重要意义。若采用激光干涉并结合图象调制和相位检测技术,可使地壳应变的测量灵敏度,较之传统石英伸缩仪高出若干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3.
由于自然地表像元在长期观测中容易发生时空失相干,利用时序In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技术对其开展形变监测会面临可用形变测量点不足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小基线(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方法。该方法改进了传统SBAS中初始高相干像元筛选及相位滤波过程:首先利用拟合优度检验,并结合相干性阈值条件来识别同质像元;然后根据同质像元数量将所有像元分成2部分,即PS(Persistent Scatterers)候选点和DS(Distributed Scatterers)候选点;其次分别在这两部分像元中开展初始高相干PS点及DS点筛选;最后对选出的高相干PS点及DS点进行加权相位滤波。利用覆盖北京平原区西北部(含城区及山区)的27景ENVISAT ASAR影像开展的形变监测实验表明:与2个参考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有效扩展形变结果上的测量点数量和覆盖范围,测量点数量分别提高了22.6%及27.6%,且自然地表的形变测量点密度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研究区形变结果与4个连续GPS站的位移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了该方法在地表形变反演中的有效性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InSAR?????????????????????????α?????????????????????????????????????????????????????????????????????α???????????Щ???????????????????????α?????????????α???λ??????????????????Las Vegas??????о????????????????????????????????????????????????????????????????????????Ч??????????????е??????????????  相似文献   

15.
?????С???????????????????LS-SVM??????????μ???????????????????μ????????н???С???????????C-C??????????????????????????????????????????????????????????????????LS-SVM??????н?????????BP??????????????????????????????????????С???????LS-SVM????????????????????н??????Ч????  相似文献   

16.
大气折射对InSAR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星载SAR重复轨道干涉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SAR影像数据形成干涉图,干涉相位中包含有成像几何、大气、地形以及地面形变等信息。为此,分析了干涉图中大气参数(气压、温度与相对湿度)对干涉相位的影响,计算了参数变化对干涉相位、高程与形变误差的影响量,并以图形方式描述了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7.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时序分析技术,利用时域上多幅SAR图像选择时间基线、空间基线满足一定条件的干涉对进行干涉,通过建立干涉相位形变模型获取地表形变信息。InSAR时序分析技术改善了差分干涉测量中时空失相干、大气延迟等问题,广泛应用于有关形变监测的多个领域,并逐渐成为获取长期地表形变趋势的重要手段。在InSAR时序分析中,针对不同应用选取合适的高相干目标选取方法,获得可靠的高相干目标,是获取精确可靠的地表形变信息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永久散射体(Permanent Scatterers,PS)、分布式散射体(Distributed Scatterers,DS)选取方法的理论模型及其算法,研究其适用地物目标类型的异同,并分析、归纳总结了幅度相关法、相位分析法、信号杂波比法、相干性统计法等不同的高相干目标选取方法的优缺点。最后,以阿尔金断裂带西段部分区域为研究区,分别采用具有代表性的PS、DS选取方法开展该研究区域的选点实验,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DS选取方法比PS选取方法适用。本文方法为解决在不同地理区域进行应用研究时选取合适的选点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天堂山地区花岗质岩石中条带状构造异常发育,据成因可分为分异条带状构造和构造置换———复合条带状构造两种类型。它们的形成与岩石变形变质作用有密切关系,形成和演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递进变形变质阶段;重熔活化阶段;构造置换改造阶段。分异条带状构造是岩石在递进变形变质作用过程中具不同熔点的矿物发生分离和分异形成的;构造置换———复合条带状构造是重熔活化阶段形成的长英质脉体和先期分异条带一起又受到强烈的构造置换改造,发生平行化而成。  相似文献   

19.
??????????????????????????????α????????????????????λ?????????????????λ??????????λ????????λ?????????????CR??InSAR??????λ???????????GPS?????????????е???С????????????????????λ??????????????????InSAR???????????????????????????????????????????????????????????????????????????????????????????  相似文献   

20.
???????????Envisat ASAR???????????D??InSAR?????????2003??12??26??????????M??w??6.5??????????????????α????????÷?λ????????????????????????λ??????????????????????????α????????????????????????????????????????ж???????????????????????????????????????????????????????????????????????????????3??????е????з?????????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