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鲻科鱼类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水域中分布较广,是水产养殖的重要对象。特别是鲻鱼(Mugilcephalus)适合于池塘混养,但混养对象一直是多年来养殖者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滩涂养虾业的发展,池塘养虾趋于精养和半精养,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由于盲目投放饵料,致使剩余饵料不断积累并腐烂,加上对虾自身的排泄物,池底因有机质腐败分解和耗氧而处于嫌气状态,同时底质中还产生还原物质,所有这些都将影响对虾的生长和发育[1]。而鲻鱼素有“清道夫”之称,它可以有效清除池底剩余的颗粒饵料及排泄物,并作为鲻鱼的补充饵料,这样既可改善池塘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江蓠的商品生产及其与对虾混养(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湾和对虾混养预防虾病。试验和生产实践表明,江蒿和对虾混养能明显地改善虾池水质,防止对虾细菌性病害,除江南有一定产量外,可使对虾产量比单养增加60%以上。并论述了中国江蓠人工栽培的种类、生长条件和主要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3.
对自然发生的斑节对虾烂鳃病进行了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虾由杆状细菌感染造成鳃丝萎缩、坏死,鳃小片呼吸上皮脱落,鳃血中有菌团存在,而且病虾的肝胰脏、胃、肠、心脏等器官组织受毒素影响而发生组织变性坏死。证实斑节对虾烂鳃病由杆状细菌感染引起。本文对细菌引起虾体的损害及对虾的防御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斑节对虾是由于细菌感染造成鳃呼吸功能障碍和细菌毒血症造成肝胰脏功能障碍而死亡。  相似文献   

4.
中国江蓠的商品生产及其与对虾混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江蓠和对虾混养预防虾病。试验和生产实践表明,江蓠和对虾混养能明显地改善虾池南,防止对虾细菌性病害,除江蓠有一定产量外。可使对虾产量比单养增加60%以上。并论述了中国江蓠人工的种类,生长条件和主要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5.
凡纳对虾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海水比重的变化对凡纳对虾亲虾人工殖活动的影响及换水对亲虾交配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剪眼柄,强化培育,控光,换水等技术措施,将凡纳对虾培育成熟并使之自然交配产卵,孵化出无节幼体;亲虾的平均产卵量可达16万粒左右,卵的受精卵化率可达80%以上,结果表明,适时换水可将亲虾的交配率从46%提高到79%,凡纳对虾人工繁殖的适宜海水相对密度为1.016以上。  相似文献   

6.
对虾病毒病暴发前期病毒和弧菌相互作用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模拟天然继发感染研究对虾病毒病暴发前期病毒和弧菌的关系。结果显示,弧菌先感染再病毒感染组比病毒先感染丙弧菌感染组死亡率高、死亡快、生长慢、免疫功能低下。表明弧菌的潜伏感染对病毒的增殖有利,而病毒的潜伏感染对弧菌的继发感染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说明病毒性流行病的暴发前期可能是由弧菌先感染,使对虾体内环境发生变化而助长病毒感染,其中对虾的免疫力下降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花蟹蟹肉以及斑节对虾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通过计算4种饵料与斑节对虾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的必需氨基酸比率(A/E)的比值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4种斑节对虾亲虾饵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花蟹蟹肉以及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中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分别为9.18%、8.14%、12.10%、17.00%、21.90%、18.60%;总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7.30%、7.47%、11.70%、14.80%、19.40%、14.60%。以斑节对虾亲虾肌肉蛋白为参比,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以及花蟹蟹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0.93、0.94、0.94、0.97;以斑节对虾亲虾成熟卵巢蛋白为参比,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以及花蟹蟹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0.95、0.93、0.88、0.84。这说明4种亲虾饵料相对斑节对虾亲虾而言是一种优质蛋白质,能够满足亲虾蛋白需求。不过,精氨酸、组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不能完全满足亲虾需求。  相似文献   

8.
对虾病毒性疾病及其防治对策陈毕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鱼病中心,广州510300)近年来,对虾病毒性疾病席卷东西两半球的对虾养殖区,养殖的苗种、成虾先后出现暴发性死亡,造成世界对虾养殖业的空前劫难,对虾养殖产量下降。我国是世界对虾养殖大国...  相似文献   

9.
模拟天然继发感染研究对虾病毒病暴发前期病毒和弧菌的关系。结果显示 ,弧菌先感染再病毒感染组比病毒先感染再弧菌感染组死亡率高、死亡快、生长慢、免疫功能低下。表明弧菌的潜伏感染对病毒的增殖有利 ,而病毒的潜伏感染对弧菌的继发感染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说明病毒性流行病的暴发前期可能是由弧菌先感染 ,使对虾体内环境发生变化而助长病毒感染 ,其中对虾的免疫力下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大批低产老化虾池的改造和可持续生产的问题,设计了一个自然生态养虾新模式。利用长期不能清淤的低产老化虾池和已造成生态失衡的虾池,实行疏放苗,精管理,综合利用、立体开发,混养、轮养。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周期为 80~90 d,对虾成活率60.5% ~76% ,体长达10.1~13.2 cm ,平均体重 17.2~19.2 g/尾,饵料系数 0.77~0.80,平均产量 645~780 kg/hm 2,鲻鱼产量 420~465 kg/hm 2 。整个养殖过程虾池的各种水质理化因子基本符合要求,从而使对虾养殖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11.
以生物生态学方法,采用生物和非生物等10种附着基经人为投入虾苗池,预防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和长毛对虾病害,结果细基江蓠繁枝变种聚缩虫附着率较高,能相应减少幼虾体上的聚缩虫。试验表明,人为投入附着基,能使水质有害因子大为减少。显示出生物生态防治虾病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较系统研究了斑节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和的对虾道路 对虾的耗氧率、CO2排出量,呼吸商和窒息点。结果表明,同一种类不同大小和不同种类及生活习性不同,耗氧率、CO2排出量、呼吸商和窒息点有较大的差别。日本对虾、刀额新地虾的耗氧率、CO2排出量比其他两种虾低。墨吉对虾次之,斑节对虾为最高,对DO忍受能力,刀额新对虾最强,在DO0.60mg/L才开始出现窒息,斑节对虾闪之在DO降至0.88mg/L出现  相似文献   

13.
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添加不同量微生物植酸酶(0,500,1000,2000U/k),观察虾的存活率、增重率、饲料系数及虾体和虾壳成分,研究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养8周后,饲料中添加500-2000U/kg植酸酶对凡纳滨对虾增重率、存活率和饲料利用元显著影响(P〉0.05);植酸酶添加各组与对照组虾体的水分、粗蛋白、脂肪、灰分、总钙和总磷含量差异不显著;虾壳中粗灰分和钙含量在500和1000U/k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000U/kg组(P〈0.05),虾壳磷含量在各饲料组间差异不显著。血清磷浓度在对照组和2000U/kg组显著高于500U/kg组(P〈0.05),血清钙浓度在组间差异不显著,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对照组最高,显著高于500和1000U/kg组。结果说明,在特定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虾壳和血清成分有显著影响(P〈0.05),对幼虾生长性能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ck)广泛分布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其形状大小与墨吉对虾(Penaeus mergluiensis Deman)、对虾(Penaeus orientalisKishinouye)极相似,尤其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外形更为相似,且栖息在一起,如果不细致观察极易误认是同一种。两广沿海群众都把这两种虾,均称为白虾、白刺虾、大虾。福建群众俗称红虾。长毛对虾是对虾属的大型经济虾类之一,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为各国人民所喜食。长毛对虾产量大,尤其是在北部湾,在大型虾类中占比例特别大。因此,早已成为内海捕捞  相似文献   

15.
在建立斑节对虾实验室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对野外采集的有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病典型症状的斑节对虾初步纯化其病毒,并进行WSSV的PCR检测,得到WSSV的感染用样品。对健康斑节对虾分别进行浸浴感染,投喂感染和注射感染。对感染死亡个体进行WSSA的PCR检测和细菌检测,证实WSSV感染性和致死性。浸浴感染、投喂感染和注射感染的感染量分别为4mL/L、0.2g/10g虾体、1/2稀释液0.05mL/10g虾体,死亡开始时间分别为16d、42h、28h,三种感染模式最终死亡率100%,从开始死亡到全部死亡延续时间分别为15d、82h、44h。  相似文献   

16.
在建立斑节对虾实验室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对野外采集的有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病典型症状的斑节对虾初步纯化其病毒.并进行WSSV的PCR检测,得到WSSV的感染用样品。对健康斑节对虾分别进行浸浴感染,投喂感染和注射感染。对感染死亡个体进行WSSA的PCR检测和细菌检测,证实WSSV感染性和致死性。浸浴感染、投喂感染和注射感染的感染量分别为4mL/L、0.2g/10g虾体、1/2稀释液0.05mL/10g虾体,死亡开始时间分别为16d、42h、28h,三种感染模式最终死亡率100%.从开始死亡到全部死亡延续时间分别为15d、82h、44h。  相似文献   

17.
根据Gen Bank中公布的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 penaei,BP)基因片段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检测引物,建立快速检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对虾杆状病毒的PCR方法。用该方法对BP阳性虾进行PCR扩增,结果得到380 bp的特异性扩增条带,与实验设计相符,而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阳性虾和健康虾的扩增结果为阴性。测序比对结果证实,该PCR方法检测结果准确,最低可检测出约1 pg的病毒DNA。利用建立的PCR方法对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浙江的2 722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共检出阳性病料133份,表明该PCR方法可用于对虾杆状病毒的临床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8.
有效微生物菌群对养虾水体细菌生态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有效微生物菌群(EM)对养虾水体中异养细菌、弧菌、光合细菌、放线菌的数量以及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殖池中添加EM,对水体中的异养细菌、弧菌、光合细菌及放线菌的数量均有显著影响:实验组异养细菌数量比传统对照池减少40.0%,弧菌数量减少7.8%,光合细菌数量增加98.2%,放线菌数量增加99.2%。EM能改良水质条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溶解氧提高11.0%,COD降低8.0%,氨氮含量降低20.7%,亚硝酸氮含量降低10.0%。另外,实验组对虾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23.08%,饵料系数下降9.4%,利润提高了16.11%。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海水比重的变化对凡纳对虾亲虾人工繁殖活动的影响及换水对亲虾交配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剪眼柄、强化培育、控光、换水等技术措施 ,将凡纳对虾培育成熟并使之自然交配产卵 ,孵化出无节幼体 ;亲虾的平均产卵量可达 1 6万粒左右 ,卵的受精孵化率可达 80 %以上。结果表明 :适时换水可将亲虾的交配率从 4 6 %提高到 79% ;凡纳对虾人工繁殖的适宜海水相对密度为 1 0 1 6以上。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花蟹蟹肉以及斑节对虾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通过计算4种饵料与斑节对虾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的必需氨基酸比率(A/E)的比值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4种斑节对虾亲虾饵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花蟹蟹肉以及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中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分别为9.18%、8.14%、12.10%、17.00%、21.90%、18.60%;总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7.30%、7.47%、11.70%、14.80%、19.40%、14.60%。以斑节对虾亲虾肌肉蛋白为参比,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以及花蟹蟹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0.93、0.94、0.94、0.97;以斑节对虾亲虾成熟卵巢蛋白为参比,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以及花蟹蟹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0.95、0.93、0.88、0.84。这说明4种亲虾饵料相对斑节对虾亲虾而言是一种优质蛋白质,能够满足亲虾蛋白需求。不过,精氨酸、组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不能完全满足亲虾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