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10月,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升空,中国开启了建设自主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一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宏伟工程。经过10多年的努力拼搏,2012年底,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并对外公布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掀起了北斗应用的热潮。2013年成为北斗规模化和产业化应用的元年,以北斗系统为核心应用引领的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逐步形成,“北斗特色”为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和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2.
《全球定位系统》2009,34(2):60-60
据51GPS世界网报道,为了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卫星定位导航产业、厂商、产品和相关技术等资讯,推动卫星定位导航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卫星定位导航产业的发展,普及相关的概念、知识、产品和技术等内容,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组织GPS行业此类评比活动的网站,51GPS世界网坚持遵照“公益、公正、科学”的原则,在借鉴前三届“GPS行业十大新闻”活动的举办经验的同时,在广东省卫星导航行业协会及业界有关媒体单位大力支持下,启动了全新的“2008GPS行业十大新闻暨2008GPS行业十大品牌”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测绘》2008,(4):88-88
卫星导航产业是世界三大发展最快的信息产业之一,推动以北斗系统为代表的卫星应用产业化,是我国“十一五”高技术产业的重要任务。推动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化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管理,积极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系统建设、产业政策、资金扶持等各方面做好工作。一要大力发展我国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带动一大批高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1前言 在这金秋丰收的大好季节,我们迎来了中国全球定位系统(GNSS)技术应用协会诞生十周年生日,这十年来是中国GNSS技术应用协会从诞生、成长到壮大的十年,是我国卫星导航行业走向成熟的十年,也是卫星定位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的十年。卫星定位技术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民生活出行等方方面面。己成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平台。是继通信、互联网之后第三个在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信息产业。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将它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庆祝“中国GNSS技术应用协会成立十周年”的大喜日子里,要好好回顾我们成长的历程,要欢庆我们己取得的成就,更要分析卫星导航发展态势,抓住当前卫星导航发展的大好机遇,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晶 《中国测绘》2014,(3):18-19
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在经历了2013年的“北斗产业元年”之后,2014年市场迎来新的起航点。日前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CITE2014)上,众多企业展出了与北斗导航相关的产品。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统计,2014年北斗终端销量预计将达500万台。但是,北斗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便指出,  相似文献   

6.
卫星导航技术应用于车辆导航、个人定位现已逐渐形成产业,为更好地为用户负责,促进产业发展,协会根据今年工作计划并经国家测绘局同意,于2006年6月30日开始,7月12日结束,对具有生产卫星导航电子地图资质单位的导航电子地图产品进行了测评。  相似文献   

7.
从时间要素考虑,卫星导航系统如何支持用户对卫星钟误差的改正,如何支持用户进行实时、无整周模糊地伪距测量以及如何支持多系统兼容定位等,是导航信号与导航电文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国外卫星导航系统导航信号与电文设计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全球定位系统》2010,35(3):66-66
各从事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的单位: 为推动我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的繁荣发展,我国自2010年开始设立“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奖”(省、部级奖),现开展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奖推荐评选工作。相关内容及事项见网站(www.gps.org.cn)。  相似文献   

9.
我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特征,并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吸引力进行了分析,得出该产业是颇具吸引力的朝阳产业,该产业中的利益各方正处于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中的结论;指出了制约产业发展的三大问题和两大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卫星导航产业在中国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已初具规模,作为关系到经济建设及国家安全的新兴产业即将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通过对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现状研究,分析了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对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3年北斗导航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国产北斗核心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全面突破,性能指标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近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4年我国将发射新一代的、性能更好的北斗导航卫星,预计2020年左右将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12.
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可以预言,卫星导航定位的运营服务将逐步成为发展的主流,业界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做好运营服务的各项准备,逐步健全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的价值链,共同迎接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发展新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汽车,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被国人目为奢侈品。但在不经意间,它却以不可阻挡之势,越来越多地走入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的GPS导航市场终于启动了。那些在导航电子地图行业坚持不懈耕耘了七、八年的企业终于熬到了市场的来临。巨大的市场前景吸引着许多企业蜂拥介入,希望赶上行业发展的快车。政府有关部门也在紧锣密鼓地出台政策、法规,以使这个产业健康地发展。近日,卫星导航电子地图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通过了国家测绘局组织的专家验收。这标志着作为我国导航产业链重要因子的导航电子地图取得重大进展,也使导航电子地图更多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中国导航电子地图市场到底会有多大?成长的速度会有多快?这个行业的产业结构特点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有关专家学者。现谨将采访所得奉献给广大读者,希望对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政府的政策制订有所裨益,进而推动导航电子地图产业的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刘春  胡丛玮 《测绘科技》2004,24(1):29-34
卫星导航提供的实时定位信息在许多领域尤其在智能运输系统(ITS)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把交通空间数据库与卫星导航系统集成在一起,更能推动卫星导航产业的应用与发展。本文在分析卫星导航发展趋势以及在智能交通中应用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以交通空间信息为主的导航数据库数据的采集、处理与融合,并对卫星导航服务中关键问题之一的数据通信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全球定位系统》2014,(3):F0002-F0002
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于2014年5月23日在南京圆满结束。本届年会主题是“北斗应用——创新融合共享”,来自国内外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和卫星导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在为期四天的时间里通过学术交流、高端论坛、展览展示和科学普及等一系列活动。分享学术研究前沿资讯,展示卫星导航应用最新成果,探讨卫星导航应用服务模式,共谋卫星导航产业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全球定位系统》2009,34(1):60-60
全球定位系统导航定位技术是国家优先发展的高科技产业之一,近年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推动我国全球定位系统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加速建立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促进创新技术的学术交流、成果推广、科学技术普及.  相似文献   

17.
卫星导航作为继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发展最快的信息产业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重视。卫星导航究竟能做什么?与国民经济及百姓生活有何关系?记者邀请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云康,清华大学GPS应用研究室主任过静珺教授、北斗星通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儒欣,畅谈卫星导航的应用前景,探讨了如何加快其产业化、民族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近日,北京四维图新导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担完成的国家发改委“卫星导航电子地图示范工程”引起的公众的瞩目。记者来到四维图新公司,就导航电子地图产业的发展和前景等有关问题采访了公司总经理孙玉国博士。  相似文献   

19.
5月25日,第四届中国国际国防电子展在北京展览馆拉开帷幕,作为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化的领先者的北斗星通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斗星通),将联手国际卫星导航定位知名企业NovAte1公司,携其最新的技术和产品闪亮登场,与业界人士共同探讨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卫星导航系统及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研究卫星导航系统和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从卫星导航的重要性论述到产业市场的规模预测,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卫星导航三大转折趋势代表了系统和产业的发展总方向。揭示了产业的四大特点和所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四大现实,以及创新思维;同时系统地阐述了卫星导航市场及其关联产业,并进行了前景预测和应对策略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