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湿润指数与干燥度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为使我国气候区划标准与国际气候区划标准接轨,从其定义出发,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采用湿润指数划分气候区与我国传统的干燥度气候区划作比较认为:润润指数气候区划与干燥度气候区划在理论上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及水热资源的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干燥度(K')和干燥率(D)表征西北干旱气候、干燥程度并进行了干旱气候区划,有助于了解西北干旱气候的的结构与分布。用月干燥度和湿润指数距平百分率(S%)分析年内干湿动态及干旱年变动的韵律性,有利于把握干旱动态的总趋势。为了合理利用西北干旱区水热资源,从调节水热资源的观点提出了计算合理蒸散(E0.4)、合理灌溉深度(g0.4)和合理灌溉定额(Q0.4)的公式,并以西北干旱区为例作了计算与论证。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水沙关系模型参数随河段距离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红彬  曹兵  吴华莉  乔伟 《地理学报》2022,77(3):635-649
对于多沙河流或河段,水沙关系模型多表示为考虑来水含沙量的幂律函数形式:Qs=KSuaQb,本质反映了河道的不平衡输沙规律,模型参数变化主要受到河道边界条件的影响。河段距离作为反映沿程空间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模型系数K与指数ab具有重要的影响。以黄河下游河道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模型系数K与指数ab随河段距离的变化规律与计算方法,并用于黄河下游河道输沙沿程变化模拟。模型参数变化规律分析表明:指数a随河段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两者呈指数负相关关系;系数K随河段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且与指数a呈指数正相关关系;指数b随河段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且与指数a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两者之和约为2.0。通过建立模型系数K与指数ab随河段距离变化的计算表达式,构成了考虑来水含沙量的水沙关系模型的参数条件补充方程。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沿程变化模拟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河道沿程含沙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变化趋势基本符合,确定性系数R2值可以达到0.96,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NSE值在0.93以上,模拟效果良好。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考虑来水含沙量的水沙关系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与探索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CSCS改进CASA模型的中国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草原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SCS)中的热量指标(∑θ)和湿润度指标(K)引入CASA模型。利用该模型模拟了2004-2008年中国41个草地类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和不同草地类NPP变化。结果表明:2004-2008年中国草地NPP模拟平均值与实测平均值分别为503.8 g·m-2·a-1和567.3 g·m-2·a-1,两者较为接近。各类草地的平均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均值分别为4.85 g·m-2·a-1和7.6%。草地NPP的实测值和模拟值相关性较好。改进CASA模型模拟值比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模拟值更接近实测值。NPP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体现了K和∑θ的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2004-2008年中国草地NPP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其总量增加了23.0%。草地NPP年均值在不同植被类型中差异显著,分布规律与CSCS划分草地类的K和∑θ密切相关。总之,改进后的CASA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实现了草地NPP模拟与草地分类的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5.
中国气候区划新方案   总被引:95,自引:10,他引:85  
根据全国609个气象站1971-2000年的日气象观测资料,遵循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发生同一性与区域气候特征相对一致性相结合、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空间分布连续性与取大去小等5个基本原则,在充分吸纳已有气候区划基本理论与区划方法的基础上,参照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制定的气候区划三级指标体系,对我国气候进行重新区划;结果将我国划分为12个温度带、24个干湿区、56个气候区。与先前区划方案相比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气候带、区的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一些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移动。其中亚热带北界与暖温带北界均出现了北移,北方地区的半湿润与半干旱分界线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东移与南扩,同时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三级气候区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动;这种变化可能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大多数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增暖及北方一些区域出现干旱化而引起的;且与本区划所采用的资料站点和部分区划原则有一定更新有关。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中国亚热带北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志翔  姚永慧  胡宇凡 《地理研究》2020,39(12):2821-2832
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自然区划中一条重要的自然界线,它的划分问题曾引起诸多学科学者的争论。由于早期综合自然区划研究多以定性、专家集成方法为主,同时区划目的、使用指标等多有不同,导致不同学者所划分的自然区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基于空间分异性思想,使用地理探测器定量探测气候指标对中国亚热带北界的影响,选择其中q值较大的指标如日均温≥0℃天数、最冷月1月均温、年降水和湿润指数等作为主导因子并参考植被、土壤数据探讨亚热带北界界线的位置。结果表明:① 地理探测器法可以快速、准确地筛选自然区划的主要气候指标,并确定分界线的准确位置,提高了自然区划研究的技术水平和区划界线的客观性。② 使用地理探测器划分的新界线在研究区西部位于秦岭南坡1000~1600 m的位置,与以往界线相比略偏南;在研究区东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比以往界线略偏北。在保持自然要素完整性的同时,新界线具有更大的q值,表明新界线可以很好的反映暖温带与北亚热带2个区划带之间的差异,划分结果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气候湿润状况与农业发展方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分是一个重要的气候资源,也是进行气候区划的重要依据。国内外都很重视水分资源的研究工作。本文根据多年实测资料,探讨山西地区气候湿润状况与农业发展方向的关系。一个地方的湿润状况,不但取决于当地的水分收入,而且还决定于它的水分支出。降水量是主要的水分收入项,可能蒸散是主要的水分支出项。所以一般都采用可能蒸散与降水量之比,即干燥度;或用降水量与可能蒸散之比,即湿润指数来表示一个地方的湿润状况。降水量资料是较易取得的,一般记录年代也较长,一直是我国常用的表示湿润状况的方法之一。一般地说,降水较多的地区比降水较少的地区来得  相似文献   

8.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矿化度与电导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诗怡 《中国沙漠》1996,16(4):374-378
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推导水质矿化度与电导率的回归方程, 并绘制其关系曲线。经测定,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84°E沿线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42--Na+, 通过推导得出, 25℃情况下, 当电导率为4.5~12ms/cm, 矿化度依电导率的回归方程为: y=-0.3016+0.6936x; 当电导率<5.4ms/cm, y=-0.171+0.6833x, 建立矿化度与电导率的关系后, 测定地下水的电导率, 即可获得待测样的矿化度, 为野外考察或定点观测提供获得地下水矿化度的简便、快速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河湟地区乡村聚落位序累积规模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万状  石培基 《地理学报》2021,76(6):1489-165
科学确定乡村聚落体系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之一,研究乡村聚落规模分布规律有助于乡村聚落体系优化。基于理论假设推导出了位序累计规模模型的准确表达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位序累计规模模型和乡村位序—规模法则在河湟地区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厘清了河湟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分布的特征和演变规律。研究显示:① 位序累积规模模型是一个单调递增的凹函数(P ≥ 1),函数表达式随着聚落规模分布的帕累托系数变化而变化。当1 ≤ P<1.20225时,Si=aln(Ni)+b,拟合系数a与首位聚落规模呈正相关;当P ≥ 1.20225时,$S_i=be^{aln(N_i)}$,聚落规模变异系数和首位聚落规模与拟合系数a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拟合系数b则呈正相关关系。② 位序累积规模模型在河湟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分布研究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准确性,而乡村位序—规模法则不适用。③ 河湟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分布为接近于帕累托系数为2的均衡分布且总体趋于集聚。未来河湟地区应有序推进乡村聚落向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较为优越区域适度集聚,合理制定区域乡村聚落布点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乡融合发展的具有河湟地区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相似文献   

10.
选取科尔沁地区不同开垦年限玉米田,以沙质草地为对照,采用湿筛法测定了0—40 cm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分布状况,以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W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和土壤可蚀性因子(K)为稳定性评价指标,研究随着开垦年限和土层深度变化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变化及稳定性差异。结果表明:(1)开垦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不同土层呈现出一致性规律,整体上表现为随开垦年限增加大,团聚体含量呈现“N”型态势;(2)开垦15—20 a土壤团聚体的W0.25、MWD和GMD值均高于其他开垦年限,DK则相反,且上层团聚体稳定性优于下层;(3)相关分析表明,大于1 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含量与W0.25、MWD、GMD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0.5—0.25 mm、<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DK极显著负相关(P<0.01)。开垦活动提高了科尔沁地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开垦15—20 a的土壤抗侵蚀力较强,大于20 a的开垦可能会导致土地退化,应考虑通过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等方式实现该地区土壤可持续健康发展;大于1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可以作为评价该区域土壤质量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1.
赵逸才 《地理研究》2019,38(8):2058-2067
市管县体制确立以来,地级市成为了中国统县政区的主体。虽然统县政区与辖县的行政隶属关系明确,但现今存在的市县同城而治现象与少数民族自治州城市的管理模式,使一些市县的空间隶属关系不甚明晰,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附郭县制度。中国传统的行政区划体系中,统县政区与辖县的空间隶属关系一直比较模糊,二者主要依靠附郭县建立起长效的空间联系。清末以后,附郭县被大量裁撤,随着城市型政区和市辖区兴起,传统的由附郭县管理城市的“城乡合治”模式走向“城乡分治”。20世纪,统县政区与辖县的空间隶属关系逐渐完成了历史演替,走向界线化、明确化的方向。新时期的行政区划改革,尤其是市县空间隶属关系的优化,应充分考量中国发展实际,重视中国政区发展的历史积淀过程。  相似文献   

12.
贸易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分工与工业污染排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熙彦  贺灿飞 《地理研究》2018,37(7):1406-1420
对外贸易是否导致专业化区域锁定于污染行业而加剧污染排放?从动态视角出发,将区域分工视为专业化集聚与动态演化的综合,基于中国2003-2009年261个地级市30个制造业大类数据,借助区位商与共现概率描述专业化集聚与动态演化,构建联立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一方面,专业化集聚将形成多个层面拥挤效应,降低污染行业进一步集聚的概率,制约区域朝着污染专业化方向演化;另一方面,环境规制将有效抑制区域进一步朝着污染专业化方向演化。因此,尽管对外贸易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污染行业在专业化区域的集聚,但并未因此造成污染排放在区域之间形成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3.
李亚枝  刘立欣 《热带地理》2021,41(4):857-869
为阐述微观社会情境下移民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以广州非洲人群体中出现的“昼伏夜出”现象为研究对象,在2019年2—4月对广州登峰村开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获取居民日常行为数据,探讨该现象的成因及其背后的机制。结果表明:在穗非洲人的作息行为存在“时差”,具体表现为群体性的“昼伏夜出”——起床和休息时间点的整体性后移。相关性研究分析表明,这种通过时间交互实现的“昼伏夜出”,与该群体的社交状况、场所互动状况和“对穗态度”密切相关,实质是其采取“浅层融入,深度区隔”社会适应策略的具体手段,也是迁入地对此发出响应的互动结果。通过时间维度上对社区空间的“错峰”使用,非裔有选择地放弃占据、使用和改造社区的部分需求,实现主动区隔;对此,同一空间下的其他群体根据与非裔的互动需求,对自身行为模式作出调整,以此实现登峰村内不同人群间的双向适应。  相似文献   

14.
佘丽敏  许学强  袁媛 《热带地理》2005,25(3):228-232
分析佛山行政区划调整的特点和利弊,提出佛山整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诸侯”观念没有得到完全消除;地方政府行为有待规范;缺乏一个强大的中心城区带动市域整合发展;产业布局分散;基础设施衔接不畅等,最后提出了整合发展的5点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国际国内背景下的产业分工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产业分工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环境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型。基于这个双重转型过程的影响,本文从分工的生产要素、地区自身条件和环境影响条件等方面建立产业分工机理框架。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是产业分工的根本因素.地区自身条件和环境影响条件是产业分工影响因素,其中环境影响条件对产业分工作用更为明显。据此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江苏沿江地区产业分工形成原因。其结论为,地区自身条件相似是沿江地区产业趋同的客观基础,并在全球化、市场化环境条件影响下.易形成以外资为主导的市场性产业趋同.而政府地方保护主义会进一步加剧产业非合意趋同。  相似文献   

16.
行政区划是统治和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一国的国体对该国的行政区划性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国体的变动必然会导致行政区划的变化。在俄罗斯成为独立的联邦制国家以来,伴随着国家的裂变,其行政建制一直处于改革变化之中,突出表现为合并联邦主体和按地域增设联邦区。本文在梳理俄罗斯联邦主体性质的基础上,阐述了联邦主体的合并依据与现状、联邦区的划分与职能,并从地理、政治、经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要素对俄行政区划演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传统聚落景观区划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是文化景观区划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基于中国传统聚落景观本身存在的地域性、系统性、稳定性、发展性、一致性、典型性和协调性等特点,本方案以传统聚落景观“意象”(Image) 的内部相似性为前提,以相对一致性原则作为景观区域划分的主导性原则,综合考虑其他原则,如环境制约性原则、文化主导性原则、地域完整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面的覆盖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等,将全国聚落景观初步划分为3 个大尺度的景观大区、14 个景观区和76 个景观亚区。以往关于文化区的识别,主要从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的;关于传统聚落景观区的识别,主要是从景观基因的角度进行的。区域景观基因成为判断传统聚落景观区的核心要素。通常情况下,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判别,可以重点从心理要素、生态要素、美学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时序要素等6 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10%抽样数据,以长三角139个区县为基本空间单元,提取出各区县按“行业门类”划分的行业从业人口信息,合并归纳为7 种职能类型,从结构属性和空间属性两个层面分析长江三角洲内部职能分工与空间集聚特征。首先采取洛伦茨曲线和地理集中度指数(EG),测度区域内各职能规模分异与空间集聚程度,然后以职能区位熵为基础数据进行各区县职能空间聚类分析,考察各职能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及变化情况。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长三角地区整体上以“商务商贸”和“工业”为主要职能,并且存在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农业职能则持续弱化;长三角内部职能分工结构存在不断专业化的趋势,“商务商贸”、“现代物流”和“教育科研”等专业化服务职能逐步向上海、南京、杭州三大中心城市核心区集中,而“工业”职能集聚区集中分布在沪宁轴线地区,并逐渐向沿江地区和杭州湾沿岸地区转移和扩散。  相似文献   

19.
陈田  王开泳  陈妤凡 《地理科学》2018,38(5):654-661
行政区划调整是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由此改变政区的位势和发展轨迹,重塑城市发展活力和区域发展格局。政区位势的测度可以较好的评价行政区划调整的效能。建立基于生产函数的政区位势模型,以重庆市为案例,测算其设立直辖市前后的政区位势及其区划调整的相对区位势能,以探析影响政区位势变化的机制。研究表明:① 政区位势与该地的交通通达度、资源控制能力及综合发展规模有关;② 行政区划调整对政区位势变化具有正向作用,但该影响效果具有滞后效应;③ 设立直辖市对重庆市而言不仅意味着行政级别的提升,政区位势也不断上升,相对区位势能均大于1,但该提升幅度正从快速优化趋于平缓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收缩型城市:认知误区、统计甄别与测算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康  戚伟 《地理研究》2021,40(1):213-229
收缩型城市是中国城镇化、空间规划与城市治理的全新命题。论文在简要梳理收缩型城市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收缩型城市研究在中国的认知误区。因人口统计口径不一致、划分标准不可比、数量属性与地域空间脱节等原因给科学清晰的识别收缩型城市提出了挑战。在周一星、史育龙(1995)建议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基于实体地域对比与行政地域互验来分析全国城市人口的增减变化及收缩型城市的甄别框架,测算表明:全国有114个建制市2010年的“城人口”规模低于2000年“市人口”规模,但由于2000年“市人口”的偏大统计以及2010年“城人口”存在的“个别水分”,这些城市也未必就全是“收缩型城市”;在剔除乡村人口较高的“城市型政区”后,全国2000年和2010年人口处于净流出状态的建制市分别为56个和75个。论文认为:中国应尽快建立城市实体地域概念,推进城市化区域协同统计制度;要构建“时空对齐”的全国常住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并综合考虑各地行政区划建制差异,持续推进城乡人口的精准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