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测绘》2017,(2)
本文分析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及评价方法,基于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及遥感影像成果,结合从国土、林业、农业等部门采集到的行业数据资料,探索研究审计模型,完成了四川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有效地提升了测绘部门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能力和审计效率。  相似文献   

2.
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离任审计需要以来源广泛、种类庞杂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作为支撑,这便对人力、物力和财力提出了严峻挑战。针对目前多源异构数据缺乏整合规范的现状,面向离任审计工作需求,结合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和部门专题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方法,建立了自然资源资产本底数据库。广西地理信息测绘院运行结果表明,该本底数据库规范了审计流程、提高了审计效率,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基于土地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内容及研究现状,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和测量比较法相结合,构建了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服务领导干部土地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对A县领导干部土地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进行了应用验证,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可以很好的服务于领导干部土地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为审计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结合前期生态文明重大改革项目试点工作,总结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多规合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应用思路;并基于应用思路列举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生态文明重大改革项目试点工作中的一些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以来,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依托数据资源与技术优势,以技术服务为核心,以地理国情监测为抓手,不断夯实与审计部门的合作,创新服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共同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以问题为导向打造服务新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2015年11月,国家下发《开展  相似文献   

6.
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审计的重大创新。本文主要阐述地理国情监测服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与思路,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审计结果可行可靠,并且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审计实例验证了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自然资源资产数据结构不同、类型各异等问题,研究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并结合多源遥感影像,实现了国土、林业、水利、环保、矿产等多源多时态异构数据的整合,初步建立了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数据整合技术流程,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6月,四川省遥感信息测绘院技术人员的电脑上,四川省审计厅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技术支撑体系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技术人员介绍说,他们正准备以天府新区2014和2015年两期地理国情普查影像和地表覆盖数据为基础,提取"山、水、林、田、湖"五类专题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特点和作用,着重阐述了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服务于广东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思路与内容,并详细说明了耕地保护审查、违法用地审查、森林资源管理审查、海洋资源管理审查以及矿产资源管理审查等审查项目的技术方法.经验证,技术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审计结果可行性高、可靠性强.  相似文献   

10.
区别于传统的审计方法,针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出一种空间分析服务链组合的自然资源保护红线审计空间分析建模方法,实现了自然资源保护红线审计的地理处理分析服务链模型,并将其应用到云南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实验表明,该模型具有可行性能够辅助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快速发现疑点线索,简化用户操作,提高审计效率。  相似文献   

11.
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审查与监督,已经成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常用手段。本文结合河北省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践工作,探讨并总结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技术方法、应用实践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我国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理论基础不足、基本框架不完善等问题,该文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系统提出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的理论支撑,明确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基本概念。同时,文章按照清查目的、内容、方法与关键技术等步骤构建了清查的基本框架,重点针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结果分析提出了总体思路,可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空间优化配置、保值增值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资产监测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资产监测是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确权的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对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资产监测概念和内涵的研究,从行政监测、航天监测、航空监测、地表监测、地下矿产监测、水资源监测、海洋监测等角度介绍了我国自然资源监测研究及工作实践的方法和手段;并对科学界定自然资源内涵与分类及监测目录、国家自然资源监测网络整合与建设、自然资源监测时空框架构建等主要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理国情信息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以广安市为研究区开展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技术方法研究,从数量、质量和价值3个方面,运用数值统计与空间分布格局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编制广安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结果表明:(1)地理国情矢量数据作为制作自然资源资产数据集的基础数据,在统计自然资源资产面积和空间分布上有极大的优势,可以直观地反映上述两项指标。(2)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可用于部分质量和价值指标核算。(3)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需要多部门专业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是自然资源部组建后对时空大数据组织分类提出的新需求。本文在梳理总结国内大数据分类体系的演化特点和解析中国现行时空大数据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然资源部对大数据分类的需求,通过历史继承、合并和添加,提出了一套既能服务于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又能服务于全社会的时空大数据分类体系。研究建立的时空大数据分类体系为3级分类,共6种类型,分为17个一级类型,68个二级类型,24个三级类型,该分类较之前最明显的变化是将自然资源数据单独分为一大类,该分类对于大数据的组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路资产包括基础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等有形资产和相关的设备资源、人力调配等无形资产两部分。实现公路资产的数字化管理是数字交通、智慧交通的基础。本文以辽宁某县为实验区,研究提出了公路资产数据的分类体系及数据标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构建了公路资产数据库,实现了公路资产数据的可视化表达与管理,为该县公路的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地理空间数据基础,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自然资源部要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与不动产登记的一体化管理,必须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及流域上下游,实现国土空间中各类自然资源与不动产登记数据的融合衔接。但是传统二维GIS在全要素信息表达、多类型资源拓扑表达及资源资产监管分析等方面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短板。为弥补二维GIS的不足,新一代三维GIS技术体系逐渐形成,包括能够全空间表达自然资源与不动产对象的数据模型,面向多尺度、多源、异构三维数据的融合技术,以及三维空间分析与计算技术,实现了对自然资源与不动产信息管理的全面升维。本文在新一代三维GIS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自然资源与不动产信息管理平台,以全新视角认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提升自然资源与不动产管理系统的服务能力,实现自然资源和不动产信息的一体化管理、用途管制及辅助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8.
探讨信息化资产运营维护的方法。分析信息化资产不同于传统固定资产的特点,如:硬件资产的折旧快,软件资产维护成本高,数据资源需要保值增值等。提出利用台帐进行信息化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对其采购、出入库、定位、运行、变更、维护、评估、淘汰等环节统一记录建档,掌握信息化资产的真实状况。设计了台帐的结构,及为各种台帐建立关联的方式,便于查询、分析和统计。总结了实施台帐管理的步骤,即:制度建设,选好切入点,持续地更新和使用台帐数据库。台帐管理方法是依据一中等规模机构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可作为挖掘信息化投资潜力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国产卫星影像的自然资源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晓萍 《测绘通报》2020,(11):28-32
准确及时地掌握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变化状况,是自然资源管理重点关注的问题。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宏观、综合、动态、快速的特点,能够应用于自然资源领域开展目标识别、信息采集与处理、分析与评估等工作,可作为自然资源监测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土地、矿产、海洋”等重要自然资源要素为动态监测研究目标,基于多源多时相国产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各类审批、规划专题资料数据,开展自然资源动态监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深入挖掘国产卫星影像资源潜力,实现自然资源精细遥感监测服务模式是切实可行与高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