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张王菲  徐丰  李琼 《测绘科学》2010,35(6):114-116
本文在对琼海市的小城镇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原镇、博鳌镇进行分析,研究了该城镇建成区发展的最大规模,未来的发展模型,并与相应的规划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小城镇的发展预测是一种的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国家级新区享受各项政策红利,但无有效的定量评价方式对国家级新区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对国家级新区未来土地发展状况无高置信度的预测方式等问题,利用转移矩阵及相关模型定量地对地表覆盖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基于CA-Markov模型,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土地空间格局进行了预测;通过定量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1)金普新区成立前土地变化情况多为自然地物间的变换,金普新区成立后有大规模的人工地物变化;(2)基于CA-Markov模型对土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可信度较高,可以服务于土地结构演变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速率、不均匀的地面沉降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产活动,高精度的沉降预测结果对于地质灾害的精准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为掌握地面沉降的演化规律,利用现场观测数据或InSAR数据开展了多项预测研究。然而,由于空间异质性的存在,大范围地面沉降的准确预测仍然是一项挑战。在这项研究中,从数据驱动的角度提出了一种顾及空间异质性的大范围地面沉降时空预测方法STLSTM(Spatio-temporal Long Short-Term Memory)。首先,通过聚类识别地理空间中的均质子区;然后,在每个子区中,一个特别的长短期记忆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网络被用来捕捉局部位置的非线性特征;最后,利用预训练的网络对未来时刻的地面沉降进行定量预测。在实验部分,哨兵1号影像数据被用来比较STLSTM与其他8种基准方法的性能,利用空间统计指标分析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STLSTM在152 s内达到了最高的预测精度(71.4%),且能够有效弱化空间异质性对大区域沉降预测任务的影响。总之,这项研究将空间异质性处理策略融合到深度学习模型中,实现了高精度、高时效的大范围地面沉降时空预测。  相似文献   

4.
杨全明 《测绘学报》2023,(11):2008-2008
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是影响南极冰盖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加剧,对南极冰盖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进而影响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研究南极冰盖的定量变化,对于加深全球气候变化认识和预测未来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通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针对在处理卫星测高任务间偏差和升降轨道偏差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NPF(novel plain fitting)解算模型。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土地利用模拟技术在岩溶地区应用较少的现状,该文提出了利用CLUE-S模型对岩溶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此模型全面考虑自然和人文因子,通过迭代方法综合空间分析和非空间分析,较好地模拟小尺度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空间性、竞争效率性等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未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而且能较好地筛选影响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不同情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对岩溶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地理空间情报是对影像和地理空间信息的发掘和分析。其中,地理空间情报预测分析是决策的基础。传统的地理空间情报预测分析大多是基于逻辑思维的定性研究,此处提出了一个地理空间情报预测分析的模型——因果关联图,同时给出了计算预测事件可信度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定量、简捷、快速、有效地实现地理空间情报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7.
针对小城镇层级空间信息化建设起步晚、需求强烈的现状,结合空间信息建设、管理、共享应用的需求,在充分研究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采用线分类法,首次提出了适用于小城镇空间尺度上的空间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案,将小城镇空间信息分为5个门类、26个一级类、91个二级类,对小城镇空间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理空间情报是对影像和地理空间信息的发掘和分析.其中,地理空间情报预测分析是决策的基础.传统的地理空间情报预测分析大多是基于逻辑思维的定性研究,此处提出了一个地理空间情报预测分析的模型--因果关联图,同时给出了计算预测事件可信度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定量、简捷、快速、有效地实现地理空间情报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国土空间开发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配置,是未来20年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根本途径。研究方法:文献梳理、理论分析与顶层设计。研究结果与结论:1国土空间优化开发研究方兴未艾,在多元数据融合、空间格局时空变化模拟预测、空间开发格局评价、优化格局评判模式和标准等方面潜力很大;2未来20年,我国应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实施"点、线(轴)、面"有机结合的多中心网络式、功能差别化的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战略,构建安全、和谐、开放、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新格局;3国土空间优化开发研究,应重点开展国土空间开发时空格局的关系耦合与预测、情景模拟与优化,完善政策建议,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优化模式并开展应用示范,对未来国土空间开发进行引导和管控,指导基于空间格局的区域和省级国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相似文献   

10.
GIS支持下滑坡灾害空间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滑坡预测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包括空间、时间预测两个方面。基于统计模型进行区域评价与空间预测是滑坡灾害研究的重要方向,但是预测结果往往依赖样本数量和空间分布等。本文以马来西亚金马伦高原为研究区,选择高程、坡度、坡向、地表曲率、构造、土地覆盖、地貌类型、道路和排水系统作为评价因子,探讨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获取与管理滑坡灾害信息,以及热带雨林地区湿热环境下滑坡空间预测的方法。支持向量机(SVM)和逻辑(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应用于滑坡空间预测,结果显示平均预测精度分别为95.9%和86.2%,SVM法具有较高的描述精度,值得推荐;同时,基于SVM模型的滑坡空间预测受样本影响较小,预测结果相对比较稳定,这对于滑坡灾害区域评价与预测的快速实现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村镇空间结构演变与驱动力分析——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巧真  孙金华 《测绘科学》2010,35(2):109-111,144
本研究以北京市密云县为研究区,基于多期遥感影像的信息提取结果,选取公路和河流两个因素,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村镇的变化特征,总结出村镇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从自然驱动力和人为驱动力两方面分析对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自然驱动力主要从地形和河流两方面进行分析;人为驱动力主要从人口、经济发展、公路和国家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此研究结果可用于辅助村镇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空间数据库,对山东省108个城镇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空间统计分析。首先选用了反映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14项指标,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得出反映城镇综合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并分析了山东省各城镇的综合发展水平与分布状况。然后利用该综合指标,对各个城镇进行了空间统计分析,通过计算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标,分析认为山东省各城镇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未呈现空间相关关系;通过计算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分析认为山东省68.5%的城镇分布存在非相似空间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13.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振 《测绘科学》2010,35(6):178-179,191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利用2007年河南省各市城镇化数据,分析了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全局Moran’sI指数为0.299,达到显著正相关,呈现明显的全局空间集聚现象;其次,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分布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亦十分显著。总体上,城镇化水平分布呈正关联的地市数量明显高于呈负关联的数量。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促进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快速全面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ArcGIS软件,通过空间聚散程度的测度方法以城市中心和主干道建立各县的VCM曲线,对比分析了各县的空间分布格局。其结果表明:(1)青河、布尔津、吉木乃、富蕴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哈巴河和福海的空间分布特征各自具有独特的空间分布特征。(2)青河、布尔津、吉木乃、富蕴和哈巴河,其建设用地分布相对集中,其总体特征呈沿城市中心和主干道分布,而福海县的建设用地较为分散分布。(3)城市中心和主干道的区位影响研究区建设用地分布。  相似文献   

15.
结合生产实际,根据建制镇各方面土地利用现状信息,选择相关评价指标,采用多因素综合法评价建制镇土地利用潜力,并探讨了今后的建制镇规划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用经过相互校正、饱和校正和影像间的连续性校正后的DMSP/OLS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对蒙古乌达城市群和呼包鄂城市群的城市扩张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演变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校正后的夜间灯光影像提取的各市建成区面积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呼包鄂城市群建成区的提取阈值明显大于乌达城市群;(2)乌达城市群区域之间发展极不均衡,呼包鄂城市群区域扩张则较为均衡;(3)两个城市群的土地城市化过程均处于快速发展状态,呼包鄂城市群周边很多小城镇得到逐步发展,乌达城市群区域发展极化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India are an urbanization hotspot with many upcoming towns and cities. Growth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towns and cities have been unnoticed and growing without appropriate urban planning. Utilizing the available medium resolution satellite data and geospatial platforms, the growth dynamics of Kurukshetra city was analysed over a period of 24 years. The study employed a combination of change detection technique and spatial metrics (six each of class and landscape levels) analysis to delineate the growth track of the city and its environ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urban built up (dense 237%; open 1038%) is seen majorly at the cost of open area (70%) and tree clad (58%). Phases of city’s aggregation and diffusion are observed using class and landscape level spatial metrics. Understanding and monitoring of land use changes in and around city limits using integrated spatial tools provide better decision making capability.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Coastal settlements face many hazards from climate change. Consequently, there has been extensive focus on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adaptation. However, these efforts have prodominantly centred on larger cities. Coastal towns and small cities (urban areas between 1000 and 100,000 people) have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despite experiencing a number of barriers to adaptation. The absence of information on the global scale of the adaptation challenge within coastal towns and small cities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se settlements being overlooked. This paper develops a method that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numbers, sizes, and locations of coastal towns and small cities worldwide from global population data (Global Human Settlement data). Denmark is used as a pilot for this method with settlements over 1000 people classified with relatively high accuracy. The method developed here represents a potentially fruitful approach to supporting coastal adaptation, as coastal towns and small cities are identifiable globally, the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ypes. This will support an assessment of their risk to coastal hazards, and could facilitate knowledge and practice sharing between similar coastal towns and small cities.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对京津冀城市群2015—2019年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灯光值统计、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空间关联测度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及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浅析时空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灯光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灯光增长率最高,其次为河北省廊坊市和石家庄市。②灯光集中分布在高位序城市北京和天津,中小城市不够发达。从时间序列上看,中小型城市快速发展,京津冀各城市有趋于ZIPF理想状态分布的态势。③随着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推进,城市间的关联度整体增强,北京市与天津市的总体关联度占主导地位,但北部城市与中南地区的交通联系不足,关联度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