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2017,(8)
<正>"南极硕大无朋的亘古冰盖,如同一座蕴藏着无数历史上大气和气候宝贵信息的图书馆;南极也是最好的研究地球空间的地区;除了大气,南极还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宇宙的地方……"这是科学家对于研究南极的科学意义的描述。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7,(8)
<正>一望无际的冰原、憨态可掬的帝企鹅、飘逸天际的南极光……南极大陆,是人类最后到达的一个大陆,拥有从不曾远离文明世界的众生无法理解的震撼、难以想象的美丽。由于人迹罕至,南极洲的面积几乎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绝对是地球最神秘、最梦幻的地方之一。而每一个来到南极大陆的人都要在这样一份承诺书上签字——"我将尽一切努力不对南极的环境造成污染,不改变和破坏那里的动植物.以此对保护环境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高建华 《地球》2011,(6):92-94
我们身处的仍是一个恐龙遍布的世界.繁衍至今的鸟类就是恐龙的后代。 这种被命名为“中华龙鸟”的动物,就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种长着原始羽毛的恐龙。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7,(6)
<正>南极,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也叫"第七大陆"位于地球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濒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南极是世界上地理纬度最高的一个洲,分为东南极洲和西南极洲两部分。东南极洲从西经30°向东延伸到东经170°,包括科茨地、毛德皇后地、恩德比地、威尔克斯地、乔治五世海岸、维多利亚地、南极高原和极点。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西南极洲位于西经50°~160°之间,包括南极半岛、亚历山大  相似文献   

5.
王国起 《地球》2012,(3):9-10
最新的考古研究发现1.9亿年前的"恐龙育儿所"中含有34()枚恐龙蛋,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恐龙巢穴。这个远占恐龙巢挖掘地点位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7,(1)
<正>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干燥和最热地区之一。然而,位于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的艾因塞夫拉小镇近日却迎来了37年以来的第一场雪,红色的沙丘意外地变成了白色,每个人看到沙漠下雪,都被这罕见的画面惊呆了。白雪到第二天才融化。艾因塞夫拉被称作"沙  相似文献   

7.
正3月1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建昌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建昌化石特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开幕,进行为期一月的展览,这是世界最早的带羽毛恐龙首次集结北京。国土资源部原部长孙文盛,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陈晓宁,国家古生物化石办公室主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中科院院士吴新智,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孙革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古生物化石大国和恐龙王国,是迄今发现恐龙化石种类最多的国家。在四川、云南等近20个省(区、市)都发现有大量的恐龙化石,恐龙足迹化石分布非常广泛。2021年新年伊始,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过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派出的专家组现场鉴定确认,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临城镇龙翔村发现了大规模晚白聖世恐龙足迹群。  相似文献   

9.
1982年10月我参加了北伊利诺大学L.D.McGinnis教授在南极的研究项目,于25日到达南极McMurdo基地进行了49天的野外考察,完成了一条50公里长的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然后,我与新西兰的Tim Stern博士等一起,乘直升飞机,分别完成了Ross岛上的重力测量,取得了十个点上的重力资料。于1982年12月13日飞回新西兰。现仅就我所接触到的一些南极资料和研究课题简介如下: 关于地震研究 南极大陆和周围海域通常称为南极板块,是世界上最大的无震活动区之一。195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以后,在南极大陆已经布设了十几个台站。但到目前为止,除了火山活动之外,世界地震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8月10日,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地球与大气科学学院研究小组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题为"2010年智利马乌莱地震引发南极冰震"的最新研究成果率先证实南极大陆对大规模远震的响应作用。尽管地震事件在南极并不罕见,南极地区因每小时经历数百次微地震而导致冰层变形,但在2010年3月南极冰盖发生的冰震超乎寻常,其同远在3000英里之外的智利所发生的8.8级大地震之间的关联性令科学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9,(10)
正在新中国70华诞之际,我国南极科考事业走过了35个春秋。作为一项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南极科学考察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南极科考站的中国科考队员用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沸腾的热血创立了南极精神,以卓越成就向祖国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截止到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涵盖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国家南极观测网和"二船四站一基地"的南极考察保障平台。中国用实际行动,成为南极国际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南极科学探索的有力推动者、南极环境保护的积极践行者。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7,(8)
<正>南极大陆被人类发现已100多年了,但是,向南极腹地进军,则是近七八十年的事情。目前,世界上已经有数十个国家在南极建有各类科考站,建站数量较多的有前苏联、美国、英国、阿根廷、智利、日本等。近年来,中国后发赶超,无论是建站数量、规模、设施设备、人员素质、科研水平均居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09,(3):F0003-F0003
一座异域风情的魅力边城、一个世界闻名的恐龙之乡,这是蒙古高原最早发现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的地方;丰富而典型的白垩纪晚期恐龙化石地质遗迹正是二连白垩纪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保护对象,周边的宝德尔花岗岩石林、通古尔组哺乳动物化石产地、红格尔岩画、查干敖包庙、国门景区等地质遗迹景观、人文景观则构成地质公园的外围景观。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6,(5)
正自从恐龙足迹在北京延庆被发现后,这表明早在侏罗纪-白垩纪之交,京北、冀北-辽西地区就活动着甲龙类,这应该是目前中国首次发现的此类恐龙足迹化石,而鸟脚类及蜥脚类恐龙足迹在中国同时期地层中也是首次发现。兽脚类恐龙的足迹的罕见发现,使延庆在北京地区首次发现恐龙存活过的证据,在侏罗纪晚期延庆有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6,(8)
正北京人头盖骨的第一批复制品;1997年,被评为世界十大科学发现之一的中华龙鸟;我国地质事业复兴的见证之一的贵州龙;约25平方米的巨型海百合化石。每一件古生物化石都有着自己的意义,它们是沧海桑田的留下的宝物,也是现在考古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未孵化的恐龙蛋、刚刚孵化的恐龙胚胎、各个部位的黑龙江满洲龙的骨骼化石、带有羽毛的小型恐龙化石……中国地质博物馆里关于恐龙的化石十分多样。"贵  相似文献   

16.
<正>通过第27次和28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完成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地震台的重新选址、重建和台站升级工作,恢复了我国在南极的地震观测,新台站运行稳定,背景噪音低。并在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我们完成了长城站地震台数据传输系统建设,实现了对长城站地震台的实时远程监控,并对发生在南极地区的地震事件实时监测这一目标。在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除了完成常规任务,还进行了法尔兹半岛浅层速度结构探测实验。通过近期长城站地震台积累的高质量地震资料,我们  相似文献   

17.
孙业君  崔卫生  牛涛 《地球》2023,(3):55-59
<正>遥远的东方有巨龙,巨龙的故乡在诸城。诸城位于山东省东南部,隶属于潍坊市,境内恐龙化石资源蕴藏丰富,是罕见的同时出土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的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以大型鸭嘴龙为代表的脊椎动物化石产出地。不论是数量、规模,还是种类,诸城可被誉为“世界恐龙化石宝库”,2013年底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极长城地震台与地磁台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云芳  贾国强 《地震学报》1989,11(2):213-219
我国于1985年2月20日在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西南端,胜利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常年越冬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的正式建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工作的新阶段.在国家地震局大力支持下,经南极考察委员会批准,地震和地磁列入了中国第二次南极科学考察项目,确定在南极长城站建立中国南极长城地震台和地磁台,积累极区及全球性的地震地磁资料,为科学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际地震中心(ISC)编修的1964~2002年期间的数据评估了南极及周边海域的地震活动性。几十年来,南极大陆及周边海域被认为是全球的无震区之一。然而,在全球地震台网及区域地震台阵建成之后,在南极大陆及其周边区域监测到了许多构造地震。南极及周边区域可以分为13个地震区,其中3个在陆区,另外10个在海区。威尔克斯地是南极大陆最活跃的区域,在这里监测并定位到了几次小震。在南极周边海域中,120&#176;~60&#176;W扇形区域的地震活动性比别的海区强3倍。这可能主要是应力向南极板块、太平洋板块和纳兹卡次板块形成的复活节岛三重交汇区集中引起的。迪塞普申岛、埃里伯斯山、墨尔本山这3座火山区也是地震活跃区。  相似文献   

20.
冰厚和冰下地形是南极冰盖的基本特征参数,是南极冰盖底部环境和物质平衡研究的基础。2007/08年,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运用深部探测冰雷达系统,在东南极位于Dome A区域的我国南极昆仑站周边,开展了沿"中国墙"的冰厚和冰下地形探测。结果显示:沿"中国墙"的冰厚主要分布在1600m-2800m之间,冰厚最大达到3444m,最小为1255m;冰下地形平均高程为1722m,但是最低仅有604 m;相较于分冰岭北侧,分冰岭南侧冰厚较大,冰下地形较低,并且发育了4个明显的冰下深谷。不过,没有发现Gamburtsev冰下山脉区域典型的冰底再冻结现象以及冰下湖和水体的存在。Bedmap 2中沿"中国墙"的冰厚和冰下地形数据与冰雷达测量结果存在一致性,但是分辨率和在冰下地形起伏剧烈区域的准确性上非常有限。通过冰雷达探测得到的沿"中国墙"的冰厚和冰下地形分布,进一步揭示了这一"不可接近区域"的冰盖特征,对于Dome A区域冰盖动力学研究和未来针对Gamburtsev冰下山脉的地质钻探以及深冰芯钻探选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