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袁勇  王成清 《地球》2013,(9):94-95
正土地资源是生态资源的核心要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对土地生态系统实施保育或恢复重建,可以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中国、文明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生态文明与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2.
蓝颖春 《地球》2012,(11):28-31
耕地是土地资源中的精华,也是重要的环境因子,耕地保护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据国土资源部耕地司负责人介绍,在保护耕地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土资源系统各部门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总要求,不断提升保发展、保资源、保民生的能力和水平,建立起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全面管护的制度体系。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基本  相似文献   

3.
保护生命线     
正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无不与土地息息相关。然而,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耕地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即便如此,我国在耕地使用上仍然存在粗放浪费的现象,耕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经  相似文献   

4.
郧文聚  张超 《地球》2020,(3):22-25
耕地是用于农作物种植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以耕地为核心的农田生产生态系统,除了包括具有肥沃土壤的耕地地块之外,还包括进入农出的道路,出块周边的生态防护林、灌排沟渠,以及电力没施、物联网等监控设施,甚至包括进入农田耕种的农业机械和喷洒农药的无人机等。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5,(5)
<正>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中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中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7,(6)
<正>今年6月25日是第27个全国土地日。《地球》记者近日从国土资源部办公厅获悉,今年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确定为“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据介绍,将“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今年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落实中央提出的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姜大明部长在2017年全  相似文献   

7.
《地球》2011,(7):41-41
2007年,山东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和科学量化了耕地的质量状况,为全省耕地实现数量和质量并重的统一和科学管理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深部找矿获得多项重大突破,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卓有成效,保障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1,(7):27-27
通过多年不懈的土地调查,目前,北京市已经全面摸清了首都的土地资源家底,查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权属状况,为构建宜居都市提供了越来越精准、实时的土地数据,也为编制、实施城市规划,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统一的数据源,为切实保护耕地,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实时监管数据。  相似文献   

9.
《地球》2020,(5)
正土地不仅是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自然生态系统,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活场所和"生产"所需的物质。然而,土地沙化是当今世界上人类面临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是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结果。沙化土地不仅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还对人们的健康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15,(7)
6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浙江省嘉兴市召开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为主题的全国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服务土地管理现场会议。浙江省国土资源厅陈铁雄在会议上介绍说,浙江人多地少,"七山一水两分田",耕地资源十分紧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又十分迅速,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既对新增建设用地有着十分旺盛的需求,又不可避免对耕地数量、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坚守耕地红线的任务十分艰巨。近十几年来,浙江省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就是坚守耕地红线,既要守住耕地数量红线,也要守住耕地质量红线,更要守住生态红线。缺失了其中任何一条红线,都不算是守住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地红线"。要守住这"三条红线",就必须掌握耕地质量的情况,耕地数量要建立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上。为此,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必须先行,以地质调查的手段摸清土地质量的"家底",是保护耕地和科学进行土地管理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8,(6)
正自然界形成的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它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虽然中国现有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及世界人均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二位,而人均耕地面积排在世界第67位。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后备  相似文献   

12.
袁立明 《地球》2012,(11):64-67
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涉及不同区域和城市如何发展,国土的开发和建设影响到具体区域和城市空间布局。我国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基础欠强、环境脆弱、城市化加速和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工业化迅速推进的多重压力。如果做不好统筹规划,不仅会产业结构雷同,缺乏特色;还会造成资源浪费、生态恶化、耕地锐减等问题,危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土规划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通过对规划目标的积极维护,以制度化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明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有重要作用.以北方典型农牧交错的岱海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解译技术、马尔可夫转移矩阵、综合污染指数法等方法,对2000-2018年岱海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和湖泊水质的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冗余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模型探究长时间序列尺度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湖泊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年来,岱海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其变化特征主要是草地和林地转化为耕地,水域转化为季节性河流,岱海转化为内陆滩涂、沼泽草地和灌丛沼泽;岱海湖泊水质因子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和总氮浓度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岱海、湿地、林地对水质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是加剧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该研究为岱海湖泊流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湖泊水质改善和生态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驱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有利于开展大运河沿线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选大运河沧州段为研究对象,以2014和2020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新型遥感生态指数模型RSEInew,基于GIS分析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剖析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2014—2020年间,拓展区、核心区和核心监控区,都是耕地占主导地位、建设用地和水域次之的土地利用格局,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土地利用转移方式还没有明显表现出向景观与生态用地转换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维持在“较差”的水平,除核心区小幅上升1.42%,拓展区和核心监控区分别下降1.16%和8.23%;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区域主要是林、草地以及植被覆盖较多的耕地,生态环境质量不好的区域主要是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和植被覆盖低的耕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与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一致,建设用地增多对应NDBSI增大,由此引发热度指标LST和PM2.5浓度指标上升,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林地、建设用地-耕地土地利用转移方式与生态质...  相似文献   

15.
选取适当生态地理边界对遥感影像进行分割,降低分区单元内土地覆盖复杂程度,可有效提高遥感土地覆盖分类精度.本研究将气象、高程、土壤等环境数据与季节性植被遥感信息相结合,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和k均值聚类等进行生态地理分区的划分,旨在提出适用于区域遥感地表分类的生态地理分区方案.以我国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季节性植被遥感信息与CCA相结合,能够有效筛选出区域生物地理格局主导环境因子,可将这些主导因子作为生态地理分区的区划指标.本研究中,温度要素是我国生物地理格局的主导驱动力,水分要素次之.以MODIS MCDl2C1(2005年)和GlobCover(2004~2006年)全球土地覆盖分类产品来评价生态地理分区内土地覆盖复杂程度,结果表明,本研究的生态地理分区在土地覆盖类型均数、主要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比例以及主、次要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比例之和等方面,均优于已有研究结果,且主、次要土地覆盖类型的植物物种和性状特征差异比较明显,表明利用表征植被季节特征的环境主导因子进行生态地理区划,可以有效降低生态地理分区内地表覆盖复杂程度,更利于地表覆盖遥感分类.  相似文献   

16.
《地球》2017,(2)
<正>为严格保护耕地红线,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按照《土地调查条例》有关规定,国土资源部于2014年部署开展了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2016年12月28日,国土资源部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国土资源部地籍管司(不动产登记局)副司长(副局长)冯文利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院长李宪文介绍了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17.
正韩国《农地法》明确规定,耕地是保障粮食供给和国土环境保护的基础,是左右农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有限资源,应对耕地进行严格保护和适于公共福利的管理。所有利用耕地应向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方向进行,耕地绝对不能成为投机的对象。为减少因土地私有而导致的耕地利用问题,韩国于1962年制定了农业振兴法,于1992年12月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7,(12)
正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决定自2017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通知》指出,土地调查是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当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健全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强化土地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对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1,(7):31-31
内蒙古全区有耕地1.07亿亩,人均耕地3.96亩,是全国人均耕地的3倍,未利用土地资源数量大,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潜力和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20.
李文慧  卞跃跃 《地球》2020,(3):6-11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繁衍、文明发展等一切历史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食物对任何一个个体、族群、社会、国家的存续至关重要,人类进化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获取足够的食物而进行斗争。从对自然资源的简单攫取,到生产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伟大的变革不过数千年,可以说农耕文明的出现,使得耕地资源创新利用,特别是以耕种优质的土地资源以获取充足的粮食作物,养活更多的人口,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漫漫历史中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