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柱式构件的动态力学性能,采用位移控制加载模式,对7组钢筋混凝土柱式构件进行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往复加载试验。基于试验结果,详细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柱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试件的捏缩效应水平受加载速率的影响不大;加载速率对屈服荷载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对极限荷载的影响程度;随着加载速率的提高,试件的初始刚度显著增加,但刚度退化进程加剧;随着加载速率的提高,骨架曲线下降段的斜率增大,且破坏台阶缩短;加载速率的提高导致试件内部微裂缝数量的减少及破坏区域的更加局部化;双向加载过程中的耦合作用也会增强加载速率对破坏过程的影响;加载速率对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水平也会受到试件轴压比、配筋率的影响,而剪跨比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的荷载情况比较复杂,并且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应变速率也相差很大,而混凝土动态抗弯拉力学性能在应力历史方面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前人研究方法和结果总结的基础上,针对中低强度混凝土被广泛使用的现状,利用MTS加载装置和先进的数据采集仪,采用适当的试件制作方法和加载工艺,当应变速率分别为10-6/s、10-5/s、10-4/s时,对强度为C35的混凝土试件,进行了相应的动态抗弯拉试验,分析了应变速率和应力历史对混凝土动态抗弯拉力学性能和变形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大,经历荷载历史后,混凝土的动态抗弯拉强度逐渐增大,同时,混凝土的动态抗弯拉弹性模量也呈增长趋势,峰值应变较直接加载而言,数值变大;混凝土的泊松比受荷载历史和应变速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动态试验,研究不同加载速率下的钢筋混凝土梁柱力学特性。考虑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和刚度的动力效应,引入损伤因子,并考虑混凝土损伤对卸载刚度的影响,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构件率相关的三折线恢复力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动态试验,对比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得出:考虑应变率效应和混凝土损伤对卸载刚度的影响,能够更好地反映构件的动力特性。对一平面框架结构模型进行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动态分析,研究加载速率对结构动力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结构模型各构件的强度和刚度增大,结构模型整体抗侧移刚度增强,水平位移减小。  相似文献   

4.
应变率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动态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皓  李宏男 《地震学刊》2010,(3):303-308
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的显示动力分析模块ABAQUS/Explicit,分别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准静态和高应变率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比较高应变率与准静态加载下的分析结果,探讨了地震作用下应变率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动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应变率效应的影响,混凝土和钢筋的动态力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动力荷载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承载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故在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抗震分析时,应适当考虑应变率效应。  相似文献   

5.
钢筋混凝土柱考虑损伤累积的反复荷载-位移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能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的荷载-位移关系分析中考虑柱低周疲劳性能,提出了一损伤模型,对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和混凝土的损伤状态作评估与记录。将这一记录材料性能信息的损伤指标带入材料各自的恢复力模型以考虑产生损伤后材料的强度和刚度退化。基于多弹簧模型对不同变幅加载路径下及等幅低周疲劳加载下钢筋混凝土柱的空间反应进行了数值计算模拟。与已有试验结果比较表明,所提材料层次上的损伤累积模型以及考虑损伤累积效应的柱构件空间荷载-位移关系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精度,为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分析提供了一个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6.
碳纤维布抗震加固斜向受力钢筋混凝土柱的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8根钢筋混凝土柱在周期反复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的试验,编制了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双和压弯构件全过程受力分析计算机程序,对影响碳纤维布抗震加固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斜向受力情况下碳纤维布的包裹层数,轴压比,荷载角,混凝土强度等因素对抗震加固效果的影响,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探讨复杂加载路径下钢筋混凝土L形柱的受力性能,采用基于有限单元柔度法纤维模型梁柱单元,对忽略剪切和扭转影响的钢筋混凝土L形柱在不同加载路径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加载路径对钢筋混凝土L形柱承载力、延性、累积滞回耗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现有钢筋混凝土L形柱抗震性能评定方法应作适当调整,以考虑加载路径对评定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应用碳纤维布增强钢筋混凝土柱抗震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本文通过8根钢筋混凝土柱在周期反复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验证了使用碳纤维布包裹钢筋混土柱来提高其延性这种补强加固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轴压比,混凝土强度,碳纤维布强度以及碳纤维布的包裹范围,包裹层数等因素对抗震加固效果的影响,最后,还对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柱使其延性提高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基于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在准静态和动态加载条件下,对不同剪跨比和箍筋率的钢筋混凝土柱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现有试验结果发现,ABAQUS的模拟效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加载速率的影响随着剪跨比和箍筋率的增大而降低;钢筋混凝土柱的峰值承载力随着加载速率增大而增大的趋势明显,刚度无明显变化,延性比趋于稳定。因此,在进行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分析时,对加载速率的影响效应要给予足够的考虑。  相似文献   

10.
预应力混凝土空间框架节点二维拟静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对预应力混凝土和普通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内节点进行了不同轴压比下单、双向循环加载的试验研究,得到不同加载方式下试件的滞回曲线。分析了各个试件的破坏形式、承载力、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通过比较和对滞回曲线的分析得出:双向水平荷载作用对构件耦合作用明显,构件存在扭转效应,构件的强度退化和刚度退化比单向荷载作用严重,节点的耗能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1.
ABAQUS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的动力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敏  李宏男 《地震学刊》2011,(3):299-303
地震作用在混凝土结构上会在其材料中产生较高的应变率,混凝土材料具有一定的率敏感性,准确模拟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需采用混凝土动态本构模型。为评估ABAQUS有限元软件中的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模拟混凝土动力性能的能力,采用该模型对混凝土材料和构件在不同加载速度下的动态反应进行了有限元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加载速度的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下降段坡度增大,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提高,模拟结果与相关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该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可以模拟混凝土材料和构件的主要动力特性,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进行了4根GFRP筋混凝土简支梁在ISO834标准升温曲线下的火灾实验,试件依据ACI440.1R-06进行截面设计,分别考虑了不同荷载比、保护层厚度、端部锚固方式对梁耐火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FRP筋混凝土梁在火灾中的裂纹开展深度较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明显偏大。由于GFRP筋横向膨胀大更易造成梁底混凝土的开裂与剥落,建议在满足纵筋锚固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端部J型锚固筋。GFRP筋在高温下的材料性能衰减严重,合理的设计保护层厚度和限制GFRP筋的使用内力,可使GFRP筋混凝土梁的耐火性能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文中以OPENSEES有限元软件为工具,利用基于柔度法的钢筋混凝土柱纤维单元,考虑钢筋与混凝土材料的应变率效应,对钢筋混凝土柱进行了动态响应分析,并用试验结果验证了文中方法的正确性.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钢筋混凝土柱在不同轴压比、不同混凝土强度、不同纵筋率条件下的动态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轴压比的提高,钢筋混凝土柱的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5组不同尺寸钢筋混凝土梁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剪切破坏试验研究成果.研究中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的滞回特性、承载力、延性和耗能等力学性能,及其尺寸效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计的尺寸范围内,钢筋混凝土梁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剪性能存在非常明显的尺寸效应现象,钢筋混凝土梁的强度、延性等力学性能均...  相似文献   

15.
分析钢筋混凝土(RC)梁与柱基于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限值,对钢筋混凝土梁与柱进行低周往复循环加载拟静力试验。然后对试验进行仿真模拟,将试验结果与仿真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结果相近,从而验证仿真模拟的可行性。在构件的荷载-位移曲线上获取屈服点、峰值点和极限点,分别计算这3个状态点对应的侧向位移值与构件计算长度的比值,则可得出构件在小震、中震和大震时对应的位移角值。改变梁、柱构件的剪跨比、配筋形式以及柱构件的轴压比等,来得到更多构件的荷载-位移曲线,将所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钢筋混凝土构件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位移角限值。  相似文献   

16.
铝合金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是影响铝合金配筋新型混凝土梁承载力的重要因素。对9根铝合金配筋混凝土梁和2根钢筋混凝土对比梁进行了静载试验,分析混凝土梁在加载过程中的裂缝发展情况,基于缝宽-滑移理论研究试验梁的粘结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同级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的裂缝宽度小于铝合金配筋混凝土梁,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优于铝合金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混凝土梁中纵筋所受拉力,实质上是混凝土开裂后,单元体内部粘结力的合力;纵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滑移量与粘结力直接相关,可通过代数和微积分计算得到二者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prior earthquake damage on residual capacity is important for postearthquake damage assessment of buildings; however, interpretation of such impact is challenging when based on tests using traditional reversed‐cyclic loading protocols. A new loading protocol, consisting of a dynamic earthquake displacement history followed by quasi‐static reversed‐cyclic loading to failure, is presented as an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simulated seismic loading protocols. Data are analyzed from a set of 12 nominally identical ductil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that were tested by using variations of this protocol and traditional reversed‐cyclic and monotonic protocols. Differences in the cycle content of the earthquake displacement histories applied to the test specimens allowed for the effects of load history variation below 2.2% drift to be isolated. It is found that such variation had no effect on the beam deformation capacities. The effects of dynamic loading rates are also analyzed and compared against control quasi‐static specimens. Relative strength increases due to dynamic loading are found to be more significant at yield than at ultimate. Dynamic loading rates led to modest reductions in the beam deformation capacities, but the presence of causality between these variables remains uncertain.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加固性能评估法未考虑不同建筑结构的抗灾差异,所求得的各项承载力参数不够客观,从而造成评估结果与实际检测结果差异大,评估精度低的问题,提出基于分灾模式的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加固性能评估方法。计算梁底初始拉应变、梁正截面极限抗弯承载力和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荷载挠度,然后设计分灾模式的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加固,通过分析载荷与压应变、载荷与挠度以及剪力与位移变化,得到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加固后各项承载力参数,输入各项梁承载力参数到ANSYS通用程序,利用该程序结合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加固性能进行评估。通过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分灾元件的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加固性能有明显提高。将本文方法评估结果与实验实际评估结果对比可知,提出的评估方法与实际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评估精度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