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蓝颖春 《地球》2013,(12):62-63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监测、监督地下水过量开采,防止地下水污染,  相似文献   

2.
因地下水过量开采而引起的地面沉降是重要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据最新统计资料,全国96个城市或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苏南太湖流域由于城镇用水和工业用水的迅速增加,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区域内出现了5000km^2的地区地面沉降,有些地区累计沉降量超过2.0m。地面沉降已经影响到区域的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加快区域供水步伐,调整工业结构,加强水资源综合规划和管理是防治地面沉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地球》2021,(5)
正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地下水则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仅占全球水资源的6%,其中1/3为地下水资源。作为国家战略水资源的地下水极其重要,尤其在我国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往往支撑着工业、农业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世界各地已经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地下水资源危机。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西部开发和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该区水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产业,推广节水技术,加强水资源利用的综合管理,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勘查地下水资源、采取工程措施增加大气降水等措施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西部开发和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该区水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产业,推广节水技术,加强水资源利用的综合管理,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勘查地下水资源、采取工程措施增加大气降水等措施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多年地震地下水微动态研究的主要结果,给出了石油开采使含水层底板卸压引起水位下降的基本解释,并应用开采及注水资料计算其影响水位变化的定量结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豫01井39年井水位动态趋势变化分析,结合对周边观测环境调查、01井含水层地下水补给与排泄情况调查与分析,得出引起2006年以来豫01井水位急剧趋势性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下水大量开采使用,其次为煤炭开采排水,排除地震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8.
地下热水开采对水氡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漳州水氡因地下水过量开采而引起的趋势性变化,提出了一些降低干扰的对策,如严格执行观测规范,加大采样深度,提高观测质量,在分析资料时应用一些数理统计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地下水开采的负环境效应及其防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长江三角洲位于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发达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产业规模最大的地区。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高度集中,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地下水的需求,使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普遍出现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从而引起各种环境负效应,如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海水入侵和水质污染等,严重影响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本文对长江三角洲因地下水强烈开采而出现的一列列环境地质灾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杨纪金 《地球》2012,(8):100-101
当前,由于开采资源引起的地质灾害仍是能源开采利用过程中最常见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以及不良社会影响,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和能源开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开采资源引起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李秋香 《地球》2012,(1):144-147
地下水的分布,就像多层夹心饼干一样,第一层士是第1含水层,下面是·层粘十,粘七之下是第Ⅱ含水层,第二含水层下又是一层粘土,粘土之下是第Ⅲ含水层……过量开采地下水,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超采问题现状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2016,(12)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保护好地下水对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在建设经济强省的目标指导下,河北省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加大了水资源供给的压力。在地下水的开采上,河北省存在着超采问题,部分城市甚至存在着严重超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京北地热田开发对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地震地下流体动态研究中发现有多种干扰,特别是地下水资源开发的干扰较为普遍,地下热水开发的干扰较为严重,影响地下流体动态监测的效果,因此需要关注、调查与研究地下水开采对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问题。作者在研究京北地热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热水开采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热水开采对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与离开采井距离不等的观测井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及这种影响在不同测项上表现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京北地热田区热水开采对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距离为5km,对位于导水断裂带附近的观测井动态影响最为明显;就测项而言,对水位与水温动态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逸出气(Rn,Hg)动态的影响,对土壤气(CO2)动态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王自学 《地球》2012,(12):91-91
煤炭资源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一直以来,煤炭的开采受到多种矿井地质灾害的威胁,其中最大的安全问题就是煤层底板破坏和矿井突水事故。底板突水的实质是下伏承压水沿底板岩层内部的通道突破隔水层的阻隔涌入到采掘工作面,是地下水和底板岩层相互作用的结果,隔水层的阻抗性能十分重要的,因此研究开采矿压对底板的破坏尤为重要。煤炭开采对底板岩层的破坏是有规律可循的,本文探讨了煤矿开采对煤层底板岩层的破坏规律以及煤矿开采水害的预防治理。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是人们可以选择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之一,也是比较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海南来说,地下水不仅作为区域发展的主要资源,也是城市发展的战略资源以及物质保障。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得知,当前我国97%的地下水受到了污染,其中40%的地下水污染程度不断上升,所以地下水资源的流动比较缓慢,交替速度很慢,自净能力不强。因此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的话就不能够很好的恢复,所以地下水污染风险的评价以及区域划分工作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决策依据,本文主要是从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入手建立了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海南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鲁豫交界地区深井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鲁豫交界地区豫01、11井和鲁27井等3口地震观测深井的水位于2006年后出现了准同步的异常下降变化,下降幅度3 ~12m不等.经调查落实,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地热开采活动日益增强,开采量逐年增大,并且开采层与异常井水位观测层同属于奥陶系热储层.为此,本文依据聊城-兰考断裂带附近区域的水文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三维地下水流动模型,基于周边地热开采量数据和相关含水层参数,运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地热开采所引起的区域水位降落漏斗,并分析了水位下降异常的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聊城-兰考断裂带附近区域自1995年开始地热开采活动以来,其逐年增加的地热开采量与地震观测井水位的下降幅度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分析认为鲁豫交界地区3口深井水位的准同步异常下降与周边地热开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热田区热水开采对怀来4井水氡、气氡引起的阶段性变化,针对开采引起的干扰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抗干扰措施,保证了地下流体观测资料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会直接导致地表沉降等问题,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地表形变存在一定相关性.郑州虽然未进入地表沉降现象严重城市之列,但从20世纪末到现在正在遭受地表沉降危害.本文借助InSAR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优势,对郑州地区已有的数据进行分析,量化分析近些年郑州市地下水位变化趋势、地表沉降量走势及地区分布,得出地下水位变化与地表沉降量直接相关,探寻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有效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从而既能解决目前由超采地下水和地表沉降所产生的问题,又能有效遏制该不良趋势的发展,对郑州地表形变防治规划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2,(5):80-80
2012年以来,广西自治区贺州市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稀土行为,取得了良好成效,有力地打击了非法开采稀土矿的嚣张气焰。  相似文献   

20.
蓝颖春 《地球》2012,(7):34-35
稀土金属因其储量稀少和在现代高科技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具有日益广泛的应用而被称为"工业味精"、"工业维生素",拥有"科技元素"、"未来元素"的美誉。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加强了稀土行业的整合,对稀土的开采、分离、加工及出口实行严格的配额管理,加上国际稀土价格出现一定程度回升,一些非法采矿者就瞄上了国家宝贵的稀土资源,大肆进行非法开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