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河南洛宁县上宫金矿成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内地层主要由太古界太华群变质岩系与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系所组成。 太华群主要为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及各种混合岩构成。熊耳群火山岩系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其喷发活动受东西向构造控制。属裂隙式和中心式喷发。以角度不整合覆於太华群上。按喷发旋回和岩性特征自下而上分为四组:(1)大古石组(Pt_2Xl~1):碎屑岩;(2)许山组(Pt_2Xl~2):杏仁状安山玢岩、角闪或辉石安山岩及少量玄武岩;(3)鸡蛋坪组(Pt_2Xl~3):以流纹岩、英  相似文献   

2.
刘晓文  李泽琴  王奖臻 《地质论评》2019,65(Z1):225-226
正氢、氧(H、O)同位素在地质学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演化方面的研究(郑永飞等,2000, Deng J et al., 2009),其同位素值可用于直接与自然界水组成范围进行比较,由此指示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流体的混合特征(徐九华等,2011)。四川拉拉IOCG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矿区地层主要包括:下元古界河口群(Pt_1hk)、会理群通安组(Pt_1t)、上三叠统白果湾组(T_3b,图1)。  相似文献   

3.
波司甸铜矿的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昆阳群落雪组(Pt_2l)硅质白云岩、砂质白云岩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顺层产出。矿床主要受地层、岩性控制,属沉积-变质型矿床。矿区内铜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明显,含矿层位落雪组(Pt_2l)分布广泛,并且已发现了一定规模的铜矿化体,显示了较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4.
东川大梁子铀多金属矿床是一个小型规模的沉积-改造型矿床,共圈定7个矿体,矿体呈似层状、脉状及透镜体状产于昆阳群大营盘组(Pt_2d~2)黑色炭质板岩中,该矿地层控矿明显;后期改造主要表现为北东向F_2断裂活动,使成矿物质进一步富集形成了工业矿床。  相似文献   

5.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区泥盆纪底砾岩中成矿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EW向左行平移韧性剪切带与南祁连NW向隆起带的复合部位,构造形变强烈,隆起带原NW向片理与剪切带NW向S-面理叠加复合形成单一的NW向片理化带和A-褶皱(拉伸线理与褶皱枢纽平行,都呈NW走向)。铅锌矿体就位在上奥陶统滩间山群(O_3tn)绿片岩系,绿片岩系不整合覆盖在下元古界达肯大坂群(Pt_1dk)片麻岩、混合岩系之上,上部又被未变质的上泥盆统(D_3)紫色砂页岩和底砾岩所覆盖。含矿岩系上奥陶统滩间山群由基性夹中酸性的双峰式火山岩和中厚层状、条带状灰岩组成,经区域变质  相似文献   

6.
龙泉群(Pt_2l_n)是浙闽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下元古界八都群之间以大型韧性剪切带为界,系浙闽克拉通于中元古中晚期(1.0~1.4Ga)张裂环境下的火山—沉积产物。本群底部为双峰式火山建造,中部(主体)为砂泥质碎屑岩建造,上部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主要岩石类型有变粒岩、云母片岩、绿帘斜长角闪岩,含铁石英岩和大理岩。它经历了高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和三期褶皱变形,总体构造形态为近南北向的线型褶皱系。龙泉群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化学成分相当于大陆拉斑玄武岩,原始岩浆源自壳下亏损地幔。变质火山岩类的 Sn-Nd、Rb-Sr 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76±82Ma 和952±11Ma,989±40Ma。在龙泉群的整个构造演化历史中没有洋壳的出现与消减。  相似文献   

7.
自走铁矿区位于鲁奎山复式向斜西翼,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顺层分布于昆阳群大龙口组(Pt_2d~1)条带状灰岩中,该铁矿明显受层位及构造控制,属于沉积-改造型铁矿床。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都较为稳定延伸,推测矿区深部还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8.
樊金涛 《地质论评》1993,39(5):381-389
江苏省连淮地区前寒武系沉积岩稀土组成除东海群下亚群外显示为后太古宙沉积岩的特征。不同时代沉积岩的稀土元素组成,以及地层微古植物组合、特征,地层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资料等表明,东海群属晚太古代—早元古代(Ar_2—Pt_1),海州群属中—晚元古代(Pt_(2-3)),石桥群属震旦纪(Z)。本区处于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9.
张忠义 《地学前缘》2019,26(2):1-15
在大巴山西北侧镇巴县简池地区开展1∶10 000的地质填图和构造解析工作,重点研究露头和区域尺度上叠加褶皱变形的时空变化、成因,确定褶皱的构造属性及变形时限。研究表明未拆离的中上三叠统-中侏罗统沉积岩系中发育两组褶皱:(1)北东近东西向褶皱(F1),成组、分区断续相连,线性展布发育,代表了区域米仓山主背斜较陡倾南翼上的次级大型褶皱的枢纽带;(2)北西北北西向褶皱(F2),区域呈弧形展布,发育隔挡式褶皱组合型式,构成大巴山前陆坳陷带东部边缘的复式向斜。北西北北西向褶皱向西横跨在北东近东西向褶皱之上,形成露头尺度上的2类4种基本样式,发育大角度叠加交切的两组褶皱弯滑擦痕。北东近东西向褶皱减弱消失在同造山的上三叠统-中侏罗统(Ts1Ts4岩性段)中,上被中侏罗世晚期Ts5与Ts6岩性段包络覆盖,属中生代南秦岭碰撞造山相关的前陆生长褶皱,时限约为213~178 Ma,与米仓山构造形成晚期阶段的指向南的非共轴剪切变形有关。北西北北西向褶皱将研究区的中生代及之前岩系普遍卷入了变形,属晚中生代大巴山陆内造山带的前陆构造褶皱,时限约为160~120 Ma,区域褶皱变形长期保持稳定的总体近似纯剪的应变状态。尽管两期挤压收缩褶皱事件的时间间隔不长,但两组褶皱的样式、形成时间、构造属性与形成机制都存在巨大差异,表明区域构造环境和地壳变形机制的重大变动和转换。  相似文献   

10.
川西滇东地区前震旦系地层若干新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收集了各家材料,加上自己的一些观察,针对川西滇东地区前震旦系几个重要的地质问题,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一)关于原大红山群老厂河组和原河口组下变质沉积岩段,认为是古陆壳的产物而不是地槽期的硬砂岩建造。川滇地区在河口组火山活动之前曾广泛发育过原始古陆壳;(二)关于河口组的层序,认为由于同斜褶皱使地层层序造成了假象,修正后不但能与元谋姜驿、新平大红山等地对比,而且可以恢复拉拉地区的褶皱面貌;(三)认为河口组和大红山群内存在不整合面,称之为“川滇运动”,老于19亿年,代表川滇地区最古老的一次地壳运动。会理群的双水井组与青龙山组间也存在不整合面,称之为“西昌运动”,距今13-14亿年,可以将会理群或昆阳群划为上、下两个亚群;(四)关于美党组与望厂组的层位问题,认为东川地区的望厂组应该是该地昆阳群的最上层位。  相似文献   

11.
坚润堂  李峰 《矿物学报》2007,27(Z1):268-270
1 质概况 1.1 区域地质 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图1),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成矿区带塞什腾-绿梁山-锡铁山加里东褶皱带岩系中(邬介人等,1987).矿床成因为喷流深积型(SEDEX)(张德全等,2005).矿区构造线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呈北西-南东向展布(邓吉牛,1999;祝新友等,2007)(图2).区内褶皱基底出露在北缘,由元古代的达肯大板群(Pt1dk)的混合岩、片麻岩及片岩等变质岩系组成.矿区内主要出露上奥陶统滩间山群(O3tn)含矿岩系以及上泥盆统(D,a)和下石炭统(C1)砂砾岩系.矿区火山活动较强烈,主要火山喷发物为中基性火山岩-基性凝灰岩、玄武岩夹安山岩和中酸性火山岩一流纹岩及英安岩等.  相似文献   

12.
四川阿坝州某晶质石墨矿发现于龙门山构造带中段的元古界黄水河群黄铜尖子组三段(Pt_(Hh)~3),变质岩系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石墨片岩、石墨石英片岩内,矿体受地层层位控制明显,为沉积变质型石墨矿床。龙门山构造带中元古界黄水河群黄铜尖子组三段之含矿层位是主要的找矿目标。  相似文献   

13.
云南峨山县大黑山铜矿的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昆阳群因民组(Pt_2y)硅质白云岩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矿体产状与围岩层理产状平行。矿床主要受地层、岩性控制,属沉积-变质型矿床。矿区构造简单,含矿层位稳定分布较广,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4.
乌拉特中旗赛音呼都格地区渣尔泰群经历了两期构造变形:早期(主期)褶皱样式为不协调褶皱,发育大型的同斜褶皱,构造应力场方向为NWW-SEE向;晚期褶皱以宽缓弯曲的形式,横跨叠加在主期褶皱之上,主要表现为轴面面理在走向和倾向上的波状弯曲,区域主压应力为近EW向.  相似文献   

15.
普遍认为,扬子地台西缘前震旦系基底存在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的双层(或三层)结构,河口群作为结晶基底与褶皱基底之间的过渡层位,其归属及形成时代仍存在争议.对河口群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扬子地台西缘基底结构的特点及演化过程.通过对会理县河口地区侵入于河口群中辉绿岩体的锆石SHRIMP U-Pb测年,获得1710±8 Ma...  相似文献   

16.
澜沧群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背景的判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澜沧群出露于澜沧江深断裂西侧,北起昌宁县,向南延入缅甸,在我国境内延长达400公里,宽20—30公里。(图1) 一、地质简况澜沧群为一套浅变质(以绿片岩相为主)的粉砂质、泥质夹炭质的类复理石沉积,总厚>6639米。上部发育火山——沉积建造和含铁硅质建造,厚920米。澜沧群从上到下可分为五个组:(图2) (5)南坑河组(Pt_3nk)为一套厚大的含中至粗粒砂屑的变质石英粉砂岩夹薄层千枚岩、板岩。前者片理很不发育,常显薄层状构造。厚>1087米。 (4)惠民组(Pt_3h) 中、上部为变质中至基性火山岩,夹绢云绿泥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炭质石英片岩及多层条纹条带状硅质菱铁矿、鱗绿泥菱铁矿、菱铁磁铁矿;下部为绢云石英片岩、绿泥绢云片岩、炭质  相似文献   

17.
大红山矿区底嘎姆铁铜矿床地质特征与大红山式铜铁矿床相似,具显的层控性,其含矿岩系分别为下元古界的大红山群曼岗河组(Pt_1dm)和红山组(Pt_1dh),属火山喷气—沉积改造型铁铜矿床,该区具有良好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8.
云南元江县龙潭金矿矿体呈脉状赋存于断层构造破碎带中,构造控矿明显。矿体围岩主要为不同期次的花岗斑岩、花岗岩和中元古界昆阳群黑山头组(Pt_2hs)板岩、砂质板岩。矿化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铅锌矿化等。矿体的形成具有多因素、多期次的成矿特点。矿床成因类型属中低温热液充填矿床。  相似文献   

19.
东祁连兴隆山岩群划分及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林  邓颖晖 《甘肃地质》1997,(Z1):9-11,13,14
重新厘定的中元古界兴隆山岩群,总体走向呈北东-南西向,从下至上包括3个非正式岩组和高家湾岩组。在区域岩石上留下深刻痕迹的构造变形主要有3期:早加里东期或更早,近水平顺层韧性剪切带及顺层掩卧褶皱的横向置换构造;加里东晚期由东南向西北推覆的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印支期北东-南西向挤压的褶皱逆断构造。3期构造叠加组成兴隆山岩群的区域基本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20.
镇远、台江地区铅锌矿,严格受下江群平略组(Pt_3p)及清水江组二段(pt_3g~2)层位制约。矿体形态简单,围岩蚀变微弱,矿石物质成份和矿物成份十分简单,铅锌矿与岩浆活动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为层控型铅锌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