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伉 《中国方域》2005,(1):32-35
本文开篇所引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这个千古名句,凡是读过《唐诗三百首》的人,大约没有不知道、没有不熟悉的。因为诗人的这个诗句,不但浅显易懂,而且把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排空而至、一泻千里的雄伟气势,酣畅淋漓地一语道尽,吟咏起来异常痛快,所获印象格外深刻。  相似文献   

2.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此诗为唐代大诗人杜牧所作。大和九年(公元835年),诗人离开扬州到达上元,因眷恋扬州西北一带水道环绕的意境,故咏诗抒之。 诗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句,实是迷人之句。明末杰出的旅行家徐霞客曾啧啧称道:“二十四桥明月,岂可交臂失之!”清乾隆间,衡塘退士孙洙将这首脍炙人口之作,选入《唐诗三百首》之列。但是,此佳句中的“二十四”这个数字,它所指称的人文地理实体,究竟是一座桥梁的专名,还是一组桥群的量词?令人模糊不清,使这“千古名桥”似乎罩上了  相似文献   

3.
祁琛云 《地理学报》2012,67(3):428-429
自隋唐以来,广大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其在全国的区位优势日益明显。东南地区的崛起,除了人口大迁移带来的经济大发展外,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关于历史时期东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期出版的吴洲先生的《唐代东南的历史地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出版) 一书是作者对这一课题持久关注与深入研究的成果。该书40 余万字,内容涉及唐代东南地区的地质地貌、山川形势、气候物种、政区沿革、人口分布、社会形态及经济发展等。同时对东南地区各州郡县的地理形势与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对古代典籍中涉及到的东南地区的地理名物详加考释,对有关唐代东南地区的史地类文献加以整理与研究,并对重要的人口定居区域的地理形态进行分类研究。该著内容丰富、考证精细,是研究历史时期区域地理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名》2009,(6):64-67
《唐宫仕女图》,唐张萱、周口绘,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着称,《唐宫仕女图》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口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它们所表现的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桥。  相似文献   

5.
历史物候记录对过去气候变化研究弥足珍贵。诗歌作为历史文献的重要体裁之一,其中的历史物候记录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编和利用。但对诗歌物候记录的特征和处理方法仍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探讨。本文首先介绍了诗歌中物候记录的内容、特征及其在季节指示和反映农时中的应用,发现诗歌中的物候记录主要包括动物物候、植物物候和周期性气象、水文现象等3种,并呈现出距今越近,经济、社会越发达,记录越多的时空特点。然后,从物候记录筛选、物种鉴别、物候事件发生时间识别、物候期确定等方面总结了历史气候研究中诗歌物候记录的处理方法:①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文学成分、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和人为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筛选,以保证其中物候记录的有效性;②区分古今动、植物名差异,并将物种鉴定到种;③针对年、月、日缺记的不同情况,依据物候规律和背景资料确定物候事件的发生时间;④根据现代物候观测标准,对诗歌中的文字描述进行归类定级,确定所包含的物候期。以期为诗歌物候记录的提取及其在历史气候研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佛教诗歌——禅诗,是中国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缘起就是“心缘”俱合而成,是既讲究韵律、音韵美;又是融禅理、禅趣、禅境于一体的诗歌。其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其哲思追求是佛禅感悟,是既有禅味,又有诗味的。禅诗往往写得清静空寂,自然自化,或妙喻空灵,随缘自适,这既是种禅悟后“人境俱不夺”的圣境,又流动着禅门慈航普渡的大悲之情。  相似文献   

7.
吴迪 《中国地名》2012,(2):36-37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崖造像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  相似文献   

8.
诗歌巨匠描桥秀景诗赋名家吟桥颂月语言大师倚桥抒怀唐、宋两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鼎盛期,诗歌巨匠、词赋大家如繁星璀璨。众多的唐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强民众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古诗中拥有大量地理现象与地理规律的描写,既是极好的地理教学素材.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地理课堂,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文化自信.基于此,本文梳理了《唐诗三百首》中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诗句,并阐释了诗句与教学内容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朱浩 《地理教学》1995,(2):31-32
诗歌是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尢的一种文学体裁。许多诗歌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内容——意味隽永、清新自然,恰当地引入教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郭文 《中国地名》2013,(12):66-68
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美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人物画获得了重大的发展,明显地沿着世俗化的方向衍化。一方面绘画的形象和表现技巧经过历代画家的不断探索得以为民众所接纳;另一方面绘画的题材也随着民众需求的融入而逐渐扩展。  相似文献   

12.
时仲 《地理教学》2014,(12):178-179
在翻译英文诗歌的过程当中,多数人把重点放在了诗歌的语音方面。但这并不能解决诗歌翻译过程中的所有难题,比如说翻译的字词选择、句子的组织等。因此有必要将语言学的语义学和句法学方面考虑在内,以求译文更加完整、准确。  相似文献   

13.
工业遗产是社会工业文化的重要表征,承载着城市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历史景观和记忆,为城市保留和建构了社会公共记忆的空间与素材。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文脉保护意识的觉醒,使得滨水区遗存和集聚的码头、仓库、工厂成为近现代工业遗产。以杭州运河拱宸桥西工业遗产的博物馆化发展模式为案例,重点解析和梳理了滨水区工业遗产通过形态保护全面化、功能定位平民化、遗产展示活态化、运作机制创新化和展陈手法数字化等措施,有效延续城市记忆。最后,将杭州运河工业遗产的城市记忆延续归纳为“双层模式”,并访谈了多利益主体对其的评价,以期为未来类似研究提供一个比较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杜拉特、札衣尔、托里是天山以北牧区三个重要地名,都和哈萨克民族的历史活动有密切关系,杜拉特一名来自于汉代乌孙族大禄及唐代的咄陆部,曾统治过天山以北广大地区。而扎衣尔一名来自于成吉思汗时的扎拉衣尔部,托里则系扎拉衣尔部中的一个民族名,都在成吉思汗西征以后迁牧于塔城的托里县地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名》2010,(3):F0004-F0004
于连胜,著名诗人、书法家,第八届中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代表,世界华人书画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曾先后出版《真悟集》、《雨曲风歌》、《于连胜诗词选》等个人作品集多部。诗歌作品曾获全国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诗歌一等奖、首届清文化节诗歌大赛一等奖。  相似文献   

16.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所谓阳朔山水,是指北起兴安,南抵阳朔,漓江两岸绵延100多千米的山光水色。阳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唐诗中一句说得好:城廓并无二里大,人家都在万山中。山拥江城,像一朵盛放的莲花。  相似文献   

17.
地理探索与认识是古代人类扩大视野的重要途径。明朝在云南实施政治措施、军事行动、移民政策等,为明代士人对云南地理考察与记载提供基础。明代士人游历滇云写下大量的诗歌、游记、史志等,对云南地形地貌记在颇多,其中对滇东、滇西地表、地下岩溶地貌描述详实。明代士人依据云南岩溶地貌类型不同对其分类记载,并对岩溶地貌的形成原因初步探析。明人对溶洞的考察方法值得今人借鉴。旅游风气兴盛、政治措施得当、教育范围扩大、方志兴修等是明代云南岩溶地貌探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工业遗产是社会工业文化的重要表征,承载着城市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历史景观和记忆,为城市保留和建构了社会公共记忆的空间与素材。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文脉保护意识的觉醒,使得滨水区遗存和集聚的码头、仓库、工厂成为近现代工业遗产。以杭州运河拱宸桥西工业遗产的博物馆化发展模式为案例,重点解析和梳理了滨水区工业遗产通过形态保护全面化、功能定位平民化、遗产展示活态化、运作机制创新化和展陈手法数字化等措施,有效延续城市记忆。最后,将杭州运河工业遗产的城市记忆延续归纳为"双层模式",并访谈了多利益主体对其的评价,以期为未来类似研究提供一个比较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黄炜 《中国地名》2014,(8):37-38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是与篆、隶、草、行并立的一种书体。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代名家辈出。楷书的名家很多,历史上把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并称"楷书四大家"。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拙文《谈唐代地名人诗的普遍性及文学功能》中曾指出:“在唐代,地名人诗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各时期作品中,表现在边塞、田园等诗派中,表现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风格中,表现在古风、歌行、律诗、绝句、七言、五言等诸体式中”、“地名人诗,对于唐代文学发展,确实立了一大功劳。”(见1995年《中国地名》第3期)。从此立论中,亦可引申出地名人诗必突出地反映在盛唐的边塞诗中。从当时作者亲赴地域及亲见风光的描写来看,其中最突出的边塞诗派代表,当属岑参(cen sh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