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董常颖 《地质论评》2023,(5):2015-2016
<正>近日,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工作诚信单位(第二批)正式向社会公布。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工作诚信单位评定工作是贯彻落实《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关于促进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地质勘查活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和《中国地质学会章程》精神,积极发挥学会优势,服务行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的创新举措,旨在推进地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地质工作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2.
袁鹏 《地质论评》2022,68(4):68041360-68041412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地质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地质学会依托自身平台优势和行业特色,开展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根据中国科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和《“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建设实施与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中国地质学会制定了《中国地质学会创新基地评选和管理办法(试行)》,并经中国地质学会第40届理事会第三十七次常务理事会议(通讯)审批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3.
董常颖 《地质论评》2024,70(1):403-404
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支撑自然资源和地质调查工作发展,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科学、规范、有序推进全国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管理,中国地质学会对《地质文化村(镇)评定授牌和监督管理办法》(附件)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办法已经中国地质学会第40届理事会第55次常务理事会议(通讯)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4.
高梦瑶 《地质论评》2023,69(6):2419-2423
根据《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地质文化村(镇)评审授牌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地质文化村(镇)星级评定标准(试行)》以及《天然富硒土地划定与标识(DD2019-10)》和《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和标识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中国地质学会组织了第三批地质文化村(镇)评定和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工作,决定授予浙江省安吉县余村五星级地质文化村(镇),授予北京市房山区官地村等17个村(镇)三星级地质文化村(镇),授予北京市延庆区水泉子村等28个村(镇)挂牌筹建地质文化村(镇),认定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天然富硒地块等37个地块为天然富硒土地(名单详见附件)。  相似文献   

5.
殷小艳 《地质论评》2022,68(6):2073-2074
根据《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地质文化村(镇)评审授牌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和《地质文化村(镇)星级评定标准(试行)》等有关规定,中国地质学会组织了第二批地质文化村(镇)评定工作,经公示和复议,决定授予浙江省湖州市红里山山水平原地质文化村等8个村(镇)三星级地质文化村(镇),授予天津市蓟州区常州砂岩峰林地貌地质文化村等16个村(镇)挂牌筹建地质文化村(镇)。  相似文献   

6.
《贵州地质》2012,29(1)
自2011年以来,贵州省地质学会积极主动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分别承办了《贵州地质旅游发展座谈会》、《贵州街地下水抗旱打井学术交流会》及主办了《GIS新技术学术报告会》等学术交流会,为会员单位提供了较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本会荣获“中国地质学会2011年度学术活动先进单位”荣誉。  相似文献   

7.
第一条为规范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的组织建设,适时将实力雄厚、诚实守信、热心协会工作的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吸收为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不断完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的组织构成,充分发挥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功能,根据协会《章程》、《会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质学会认定首批天然富硒土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梦瑶  张丽华 《地质论评》2021,67(5):67051296-67051356
为了落实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升级,聚焦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天然富硒土地开发利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8月16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首批天然富硒土地认定结果。根据《天然富硒土地划定与标识(DD2019-10)》、《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和标识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中国地质学会组织对首批天然富硒土地进行了评审并公示。  相似文献   

9.
刘恋 《地质论评》2022,68(6):2232-2289
根据《中国地质学会创新基地评选和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经单位推荐、形式审查、线上答辩、专家论证、公示等程序,中国地质学会将对嫩江-黑河浅覆盖区矿产资源勘查技术等19家创新基地进行建设,现将建设的创新基地予以公布(附件2)。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建设“中国期刊方阵”的要求,科学技术部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国家各部、委、局和各省、市、自治区等期刊主管部门推荐,经专家评审,最终从推荐名单中选出716种作为“中国期刊方阵”中的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总数为4000多种)。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学报》、《地质学报》(英文版)和《地质论评》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推荐分别入选“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双百”期刊和“双效”期刊。科技部指出,建立科技期刊方阵的目的是促进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今后将采取动态管理的机制,不断优…  相似文献   

11.
代国标 《地质论评》2022,68(6):2088-2088
为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一百周年,表彰一批在我国地质科技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 45 周岁以下的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学会于 2022 年 2 月 22 日启动了第十一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申报及推荐工作。“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是为缅怀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对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鼓励广大青年地质工作者献身地质事业,促进我国地质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贡献。根据《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章程》和《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规定,中国地质学会开展了第十一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评奖活动。  相似文献   

12.
尹硕 《地质论评》2022,68(5):1652-1652
为表彰一批在我国地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女性地质科技工作者,向中国地质学会成立百年献礼,学会于2022年2月22日启动了第三届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的申报推荐工作。近期,学会召开第三届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评审会议。会后对评审结果在中国地质学会网站进行了为期5个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期间未收到任何异议。现将第三届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评选结果(获奖名单见附件)予以公布。  相似文献   

13.
代国标 《地质论评》2022,68(5):1817-1819
为表彰一批在我国野外地勘一线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 的 45 周岁以下的青年地质工作者,向中国地质学会成立百 年献礼,学会于 2022 年 2 月 22 日启动了第五届“野外青年 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申报及推荐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谨向中国地质学会致以热烈的祝贺,谨向全国广大地质勘测、教学和科研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相似文献   

15.
殷小艳 《地质论评》2022,68(6):2218-2218
为完善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体系,建立学术和专业认可制度,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会员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推动地质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地质事业发展,在中国地质学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根据《中国地质学会章程》精神,中国地质学会设立了会士制度。按照《中国地质学会会士工作条例(试行)》和《关于开展中国地质学会会士遴选工作的通知》规定,中国地质学会于2022年4月启动了首批会士遴选工作。经会士遴选委员会遴选和中国地质学会第40届理事会第四十一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窦立荣等10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士(名单见附件)。  相似文献   

16.
孙莉莉 《地质论评》2022,68(4):68041479-68041480
为进一步规范地学类研学路线、课程建设与管理,顺利开展地学研学路线、课程的推荐与评选,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局修订了《中国地质学会精品地学研学路线、课程评选办法(试行)》,并经中国地质学会第40届理事会第三十七次常务理事会议(通讯)审批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17.
孟庆伟  张丽华 《地质论评》2022,68(3):68030862-68030862
为完善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体系,建立学术和专业认可制度,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会员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推动地质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地质事业发展,根据《中国地质学会章程》(以下简称《章程》)精神,中国地质学会设立会士制度,并制定本工作条例。  相似文献   

18.
陈安泽 《地球学报》2016,37(5):535-561
笔者从中国地质科学院建立之始,就随着地质部陈列馆(即现中国地质博物馆)划归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而成为其创始研究人员,60年来从没离开过,因此见证了其全部历史。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过程中,以笔者为主,利用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学科优势和挂靠单位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团体这个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的有利条件,将地球科学运用到为中国旅游业发展服务中去,从而创立了一门地学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学科——旅游地学(Tourism Earth-science);在旅游地学理论指导下,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的建议和一整套实施方案,经过艰辛努力,终于促使地质公园得以建立;地质遗迹是建立地质公园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地质资源,是旅游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都是中国地质工作者的首创,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之一,其在中国地质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将旅游地学和地质公园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内容、发展过程、建设现状与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地质遗迹资源的类型划分、评价准则、形成与分布规律、应用保护现状综述如下,以作为献给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礼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