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有序的系统工程,项目的质量综合反应了项目决策、设计、施工以及验收等阶段、环节的工作质量。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品质管理圈的产生就是为了从各个环节上提高项目的工作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管理活动。本文通过对QCC及其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重要性的介绍,提出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QCC提高工程项目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质量控制和检查是指为了使项目质量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使用的针对性作业技术及管理活动,在质量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测绘项目普遍具有项目地区与质量管理部门相隔较远、执行现场质量检测方法受限等管理难点。本文以吉林市(龙潭区)为例,浅析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项目管理质量检查与控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当前勘察设计质量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行业质量管理、业主进行项目质量管理以及设计院内部质量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设计项目管理系统的应用以国际先进项目管理理念为理论依据,以项目管理九大知识体系、五大基本过程以及赢得值(EV)分析为理论基础,将“成本、质量、时间”三大项目管理核心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融合了“流程管理、项目管理、协同设计、知识管理、ISO质量管理”五大方面内容的协同设计管理平台,为企业搭建起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5.
论述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经理在施工项目管理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所起的作用,强调项目经理在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领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管理科学新领域,适用于各种项目的创新管理。本文主要从现代项目管理与ISO9000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工程项目如何开展项目管理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主要取决于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管理是否科学有效,这直接影响了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质量、效率等多个方面。为了保证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管理能够顺利开展,就需要对项目投资管理进行必要的分析与研究,提出更加合理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是EPC总承包项目管理的一个核心部分,它始终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总承包项目的质量管理不仅仅要做好事前策划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中间控制工作,其中工程报验管理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最繁杂、最难控制的环节。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大型工程总承包质量管理的经验和心得,分析了总承包项目在工程报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正(接上期)工程项目管理是项目各参建主体按照工程项目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的一种科学的组织管理活动。工程项目管理成功与否,对项目是否能够如期建成、投资是否处于受控状态、质量是否得到保证,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本部分简要阐述了现代项目管理与控制的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项目承包商的组织机构、工作程序、设计管理、采购管理、施工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我在南部县城北片区土地整治项目施工中参与该工程的项目管理所领悟的项目管理应控制的要点,施工项目管理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即管理团队),建立健全一整套完整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控制的管理体系,抓住管理核心,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动态项目管理。  相似文献   

11.
新疆库车坳陷逆掩断裂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研究新疆库车坳陷逆掩断裂、源岩和盖层空间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逆掩断裂与源岩、盖层的空间匹配关系.认为断穿源岩、盖层的逆掩断裂则是油气散失的通道;勾通源岩,但未断穿盖层的逆掩断裂则是油气聚集的输导通道,它们控制着库车坳陷油气的聚散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在研究库车坳陷逆掩断裂活动史和源岩排烃史、盖层封闭能力形成史的基础上,研究了逆掩断裂与源岩、盖层的时间匹配关系,认为盖层与源岩的时间匹配关系控制着可供运移的油气量;逆掩断裂与源岩的时间匹配关系控制着可供聚集的油气量,盖层与逆掩断裂的时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的富集量.  相似文献   

12.
This contribution is the third part of a paper addressing size and boundary effects on explosively induced wave propagation, fracturing and fracture pattern development in small scale laboratory specimens, which are frequently used for model blast tests. Small cylindrical and block type specimens fabricated from concrete, sandstone and amphibolite are centre-line loaded by linear explosive charges and supersonically detonated. Using shock wave theory, elastic wave propagation theory, and fracture mechanics it is shown that the type of boundary conditions prescribed at the outer boundary of the cylinder controls the extension of stem crack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agmentation pattern within the body of the cylinder and the cube specimens. In the case of a composite specimen, where a cylindrical core of different material is embedded in a cylinder or in a cube, the level of fracturing and fragmenta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conditions and possible de-lamination of the interface which, in turn, depends on the relative dimensions of the core and the block. Using known results from the theory of wave interaction with free boundaries and interfaces it will be shown that the fracture strain and the notch sensitivity of the material expressed by imperfec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Equally important is the ratio between the length of the pulse (space-wise or time-wis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dimensions of the models. Axi-radial boundary cracks and spalling will be explained on the basis of earlier wave propagation studies associated with supersonic blasting. Theoretical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recent experimental findings.  相似文献   

13.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地形图、地质图数据结合实地踏勘,分析并计算了张家界地貌主要分布区溹水流域河谷形态特征和侵蚀积分值(HI),探讨了流域地貌侵蚀发育阶段特征。研究发现:溹水干流比降沿程基本上逐渐减小,纵剖面呈上凹形,凹度值约为0.70;主要支流比降明显大于干流,凹度值介于0.12~0.98;溹水干流河谷宽度和宽深比沿程向下表现出上升趋势、深度表现出下降趋势;溹水河谷横剖面凹度值上游较低,中游较高,近河口又降低,平均值约为0.63,都大于0.5;上中游主要支流河谷相对窄深,下游支流河谷相对宽浅;支流河谷横剖面的凹度值变化范围较大,平均值大于0.50。说明这一地区在地壳迅速抬升之间有较长时间地壳相对稳定,横向侵蚀形成一定宽度的河漫滩,河谷为U型谷,地貌发育处于壮年期或壮年期的中晚期。河谷侧蚀,河谷凹度值大于0.5,是张家界地貌独立峰柱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溹水流域上游下段和中游HI值较高,下游HI值较低,最高值出现在天子山周围;没有发现地势和基岩特性对溹水流域HI值分布存在显著影响;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发育地区集中于溹水上游下段和中游上段的泥盆系砂岩分布区,这一地区HI平均值为0.46,处于地貌侵蚀旋回的壮年期。  相似文献   

14.
重庆金佛山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7月和9月在重庆金佛山地区选取22个地下水出露的泉点.对泉水的地球化学性质进行详细调查。利用野外和实验室测量手段得到了主要阴离子和阳离子浓度与物理化学参数。分析得知:研究区泉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a-HCO_3和Ca、Mg-HCO_3;结合地质和地貌背景把它们分为6个泉群,分别讨论各泉群的空间分布意义;估算泉水方解石(SI_C)、白云石(SI_D)和石膏(SI_G)的饱和指数,即可反映地层岩性、地形和地下水的运移时间对水质的影响,该区地下水基本上是来自大气降水的下渗.没有深部含水层的上升混合.这些泉水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规律能够很好地反映区内地质状况.该研究可以为金佛山地区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和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Emma R. Power 《Geoforum》2009,40(6):1024-1032
Studies of domestic temporalities have emphasised the timing of social activities and interactions in the home, including how family members negotiate their use of home spaces and technologies, the impact of flexible work practices on home, and the organisation of care and mothering activities. But home is also shaped by the rhythms and times of nonhumans that inhabit, travel through and are part of the house-as-home; it is further shaped by the environment outside home.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recent discussions of nature time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more-than-human temporalities of domestic space. It charts the ageing and decay of house structures, the disruption caused by nocturnal animals, and the seasonal cycles of sunlight and plant growth that immediately surround the home, attending to the ways that these events shape everyday experiences of home and homemaking. These times and rhythms are examined through interviews undertaken with people living with uninvited brushtail possums in the ceilings of their homes, interviews and diaries completed by new dog owners, interviews with gardeners, and analysis of popular Australian homemaking magazines. These stories emphasise the dynamic and unfolding nature of the house-as-home as a hybrid timespace produced through an ongoing entwinement of human and nonhuman, living and non-living, culture and nature.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斜坡相沉积是海相烃源岩的有利发育区。本文从元素地球化学入手,结合岩石、古生态特征,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层位元素赋存与迁移规律、沉积水体的变化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分析,系统探讨了该区奥陶系元素地球化学与沉积环境、烃源岩分布及海底热流体活动的关系。认为水体深度、还原性、生物量及海底热流体的存在是海相生烃岩发育的重要条件。西缘北段桌子山组及南段三道沟组等台地相沉积及其以下地层,其沉积水体浅、开阔,还原性差,使有机质难以保存,不利于生烃岩的发育;而北段克里摩里组、乌拉力克组及南段的平凉组第一段等斜坡相沉积,其水体深而闭塞,还原性强,并且存在海底热流体活动,可形成有机质丰度较高的海相生烃岩。从而为评价该区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条件,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陕西旬阳溶蚀残余红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显微结构和矿物成分等的鉴定,笔者在陕西旬阳溶蚀残余红土中,发现了在北亚热带及其以北地区不存在的原生石英的强烈溶蚀结构和次生石英、玉髓微晶粒结构,这一发现对确定该区古环境变迁提供了有力证据。结合孢粉和化学成分资料,本文得出以粘土矿物占优势的旬阳溶蚀残余红土形成了高温多雨的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类型相当于现代的红壤,时代属于中新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方早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增昭  鲍志东 《地质科学》1997,32(2):212-220
在各基于剖面的地层学及定量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中国南方早中三叠世飞仙关期(印度期)、嘉陵江期(奥伦期)、雷口坡期(安尼期)和天井山期(拉丁期)的各种单因素基础图件及定量岩相古地理图。在这种古地理图中,各一、二、三级古地理单元的确定都有定量的单因素数据为依据。各期岩相古地理的特征可概括为陆海相间,台盆相间,台中有盆,盆中有台,台中有滩和坪,台盆间有斜坡。各期岩相古地理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从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到中2叠世天井山期,是一个较大的海退过程。这种定量的岩相方地理图,为中国南方中下三叠统的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汪洋  程素华 《地学前缘》2013,20(1):182-189
根据均衡原理制约的地热计算得到中国西部及邻区岩石圈的温度分布状态,以40、100km和莫霍面深度等温线图的形式表示,同时计算了以1 350℃等温面深度表示的中国西部及邻区的热岩石圈厚度。结果显示:中国大陆西北部地区、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以及上扬子地块、蒙古中西部地区和青藏高原中部的深部地温较低,青藏高原北部、东部以及天山褶皱带中部的深部地温高。在中国西部及邻区范围内,岩石圈厚度在180km以上的地区包括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核心部位,西藏东部、中部以及祁连山地区。上扬子地块(四川盆地)岩石圈厚度为160km或更多,蒙古中西部地区以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的岩石圈厚度为140~180km。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和藏北地区以及天山中部吉尔吉斯伊塞克湖地区的岩石圈厚度较薄(<140km)。地热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地震层析成像研究结果之间相互吻合。采用湿的上地幔流变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东部边缘、天山褶皱带中部和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岩石圈流变学强度模型为"奶油蛋糕(crèmebrlée)"型,其强度剖面显示强地壳而弱地幔的特点;上扬子地块(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岩石圈流变学强度模型为"果冻三明治(jelly sandwich)"型。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吴旗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与油藏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印模法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研究表明,区内古地貌格局由“三斜坡、三河谷、两河间丘和一梁”组成,即姬塬东斜坡、定边斜坡、靖边斜坡,宁陕河谷、蒙陕河谷、甘陕河谷,吴旗河间丘、金鼎河间丘和新安边梁。前侏罗纪古地貌控制着下侏罗统延安组早期沉积。延10段属河流相沉积环境,发育的沉积微相有主河道、支流河道、河漫滩、河漫沼泽。延9段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到湖泊环境,沉积相主要由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组成,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为主。相同的古地貌单元、不同的沉积环境,必然造成储集砂体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的变化,进一步影响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古地貌油藏的形成除受油源、圈闭等基本条件制约外,古地貌 沉积组合和油气运移通道也是形成不同类型古地貌油藏的重要条件。依据已探明油田的空间分布结合古地貌、上覆地层沉积环境、砂体展布、运移通道类型等多种因素归结出定边-吴旗地区古地貌油藏三种成藏模式,即斜坡区-三角洲平原组合成藏模式、河间丘区-三角洲前缘组合成藏模式和斜坡区-三角洲前缘组合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