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张家界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分析与调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聂钠  董明辉 《热带地理》2005,25(3):273-277
通过对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张家界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寻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较好的运用途径,为张家界旅游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对张家界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考察、分析,划分和概述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阶段及其特征,认为影响张家界旅游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竞争因素、管理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处在发展阶段的张家界旅游开发策略:一要突出生态主题;二要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三要加强市场营销手段。  相似文献   

2.
张家界是一座新兴的国际旅游城市,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张家界钟灵毓秀,天工造化,自然风光无比秀美。张家界风光以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为中心展开,这之中不仅含着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杨家寨风景区等四大景区,亦包括了环绕在武陵源之外的九天洞、八大公山、五雷山、天门山、茅岩河等周边五大景区,也含了贺龙故居和市区风光等景点在内。全市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500多平方千米,堪称一处天设地成的旅游王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家公园的旅游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与其他国家的国家公园相比,中国的国家公园体系在部门管理体制下逐渐演变为7种类型: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类国家公园知名度的比较,探讨不同类型国家公园的旅游价值,采用18等分法评价了中国31个省(市、区)国家公园的旅游竞争力,并对国家公园旅游的深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舒适气候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气候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因素,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条件。本文对中国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气候、旅游舒适气候进行了系统研究。筛选出了86家气象台站。使用3项气候要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速),按热应力区和冷应力区分别计算了中国西部180家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依据所处气候带(区),绘制出了三大单元区(Ⅰ、Ⅱ、Ⅲ区)及各省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温湿指数及风寒指数时空分布图。由温湿指数及风寒指数得出了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舒适气候。根据中国西部的气候及地域特点,提出了适宜旅游气候和最佳旅游气候。研究表明西部亚热带5省(市、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的适宜旅游期和最佳旅游期相对最长,分别为10个月和7个月。云南几乎全年都为最佳旅游期。西部温带5省区的著名风景名胜区的适宜旅游期和最佳旅游期集中于炎热季节的4~9月,适宜旅游期大多为6个月,最佳旅游期也有5个月。陕西著名风景名胜区的适宜旅游期相对较长,可达7~8个月,最佳旅游期也有7个月。高原气候区的适宜旅游期为5个月左右,最佳旅游期只有2~3个月。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舒适气候的计算与评价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旅游者选择最佳旅游季节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豫南大别山区鸡公山等4个重点景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时空对比研究。2010—2014年,豫南大别山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总体处于发展阶段:鸡公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处于发展阶段,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南湾湖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处于基本阶段,灵山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层次分析法不仅是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有效的方法,也是发现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澜沧江上游流域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澜沧江上游流域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滇西北三江并流区。本文从澜沧江上游流域独特的高山峡谷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旅游资源的类型调查入手,分析评价其旅游资源、功能特色、旅游市场需求及开发条件,倡导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进行,提出了使旅游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开发方向和模式。  相似文献   

7.
南京幕燕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赵清  丁登山  阎传海 《地理科学》2005,25(1):113-118
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评价可以为风景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也是实现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南京幕燕风景名胜区为例,对幕燕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进行了研究。在大量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幕燕风景区次生植被分类系统,并以植被为标志,拟建了风景区景观生态分类系统,调绘了风景区景观生态现状图;选取多样性、代表性等8项指标对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进行了评价,并根据景观综合评价指数将类景观类型划分出4个等级;以景观生态评价结果为依据,提出了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关键措施,研制了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图;最后,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进一步提出了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余青  韩淼 《地理研究》2016,35(8):1589-1598
旅游交通拥堵问题是中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大量游客和自驾车涌入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城郊型风景名胜区,导致旅游交通与通勤交通、过境交通交织混杂,旅游旺季人满车满为患,交通拥堵不断升级,景区大面积瘫痪等严峻问题。旅游交通拥堵已成为城郊型风景名胜区发展的瓶颈因素并严重地影响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城郊型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特征和问题分析,基于TDM理论,提出解决城郊型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拥堵问题的PMSI模式,统筹协调,多管齐下地解决旅游交通拥堵难题。这一模式在雁楠景区进行了实践应用。研究表明,PMSI模式不仅适用于城郊型风景名胜区,也可以在一般景区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城市旅游业绩竞争力、支撑竞争力和潜力竞争力3个方面选取22个指标系统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TOPSIS法对各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测算。结合旅游吸引指数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国家风景名胜区数量、进出口总额、国家森林公园数量、国内旅游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项指标权重较大,是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长三角地区各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显著,上海旅游竞争力最高,铜陵旅游竞争力最低;城市旅游竞争力与旅游吸引指数在空间分布上相契合,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虞虎  陆林  李亚娟 《地理科学》2015,35(10):1247-1255
通过分析中国国家级湖泊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趋势和旅游效率,探讨湖泊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效率总体特征、空间格局及类型,提出发展措施和建议。研究表明:① 湖泊风景名胜区的数量和旅游收益呈增长趋势,湖泊旅游资源开发已由著名的湖泊转向一般性湖泊,单体湖泊开发增多,湖泊旅游产品多元化。② 湖泊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效率偏低,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的景区较多;分解效率中,规模效率较高,纯技术效率较低;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解释能力强于规模效率,相关系数达到0.72,是导致综合效率偏低的主要因素。③ 根据效率得分将38个湖泊风景名胜区划分为技术进步提升型、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型、规模投入提升型和综合提升型,提出了不同效率类型景区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1.
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必须实行保护性开发,在风景名胜区内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根据风景名胜区较为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全面并有重点地对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所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螺丝壳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这些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风景名胜区旅游线路规划设计偏重主观经验、缺少量化评价依据、科学性和系统性较差的弊端,以国家4A级景区重庆长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SNA)原理和方法提出风景名胜区旅游线路网络结构测评体系,通过网络密度、聚类系数、平均距离、中心度、中心势、n-派系和结构洞等结构测评指标,从网络完备程度和运行状态两方面对游线网络拓扑结构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游线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长寿湖景区现状游线网络完备程度较高,运行状态良好,总体合理,但存在相关游线数量偏少,部分景点承载压力过大等问题。为此,以不同类型游线产品为线索,从游线数量、中心景点和旅游点的修正、游览的层次性等方面提出规划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第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研讨会于1992年6月1日至6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召开。会议由中国旅游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会同武陵大学、青岛大学、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组联合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旅游管理、新闻出版等单位的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60余篇。会议针对我国有关区域旅游开发、旅游资源普查、旅游市场分析及旅游地图的绘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通过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实地考察,对张家界进一步发展战略、旅游市场潜力与开发、以及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旅游交通秩序治理和建设等,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4.
基于DEA的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使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马晓龙  保继刚 《地理研究》2009,28(3):838-848
风景名胜区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形态,对其绩效进行评价有利于区域旅游发展制定更合理的资源利用政策。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空间对比分析方法,对136个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使用效率进行了计算和空间特征刻画。结果表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使用效率普遍偏低,且多数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在总效率的分解效率中,利用效率较高,而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则较低;规模效率是影响总效率、并导致总效率普遍偏低的最重要因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沿云南-贵州-湖南-安徽-浙江(江苏)等省份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的高效率分布带,该分布带的形成与这些省份旅游资源丰度较大、风景名胜区与各类型旅游资源之间不断产生互补和替代作用密切相关。文章最后探讨了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的实际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15.
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开发是旅游开发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分析韶山风景名胜区的区域背景、旅游资源总体特征及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先定位后整合、先设施后市场、有重点显特色”是韶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整合与优化开发的主要原则,并从旅游资源内部功能、旅游区域合作、旅游市场角度提出旅游资源整合与优化开发措施,以期对同类旅游资源整合与优化开发提出借鉴。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山地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大量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定量方法对安徽山地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分析,并将其山地风景名胜区划为三个等级,最后提出该省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17.
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从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四元归一"(即保护、开发、保障、效益评价合一)的山岳旅游资源管理的理论模型,其核心是旅游资源的最优管理;以该模型为基础,提出山岳旅游资源的"四元归一"管理指数,从山岳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效益评价、保障4个维度分别选取指标,以此衡量现有山岳旅游资源的管理状况和优劣;将其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提出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判定坐标,依据景区资源管理现状将景区分为四大类:发育型、暴发户型、成熟型和危险型,以"四元归一"管理模型为理论依据,围绕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对4类景区分别提出建设性意见。最后以张家界地文资源为例构建旅游资源的二级管理模型,为我国山岳旅游资源及其他资源类型的有效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丹霞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陈传康  俞孔坚 《地理学报》1990,45(3):284-294
本文以丹霞地貌、区域文化开发、景观美学、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旅游业开发等专题研究及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理论研究为基础,与风景旅游规划相结合,研究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和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等问题。据此研究成果上报,该风景区已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19.
旅游产业生长点的SGGT模式与空间演化——以张家界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麻学锋  孙根年 《地理研究》2013,32(10):1923-1936
界定了旅游产业生长点的概念,借鉴“路径依赖”理论重新诠释旅游地产业成长路径,提出具有普遍性SGGT模式,以张家界旅游产业生长点为例,具体分析了SGGT和空间演化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结果发现:①历史与现实是武陵源旅游生长点形成的基础,需求与培育是旅游生长点萌发的关键因素,创新与拓展是旅游生长点成长的保证,蜕变促进了旅游生长点成为旅游产业增长极;②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和索溪峪三个旅游生长点,通过“路径创造”,实现了行政管辖权的统一,后被列为世界遗产地,成为张家界旅游产业的核心生长点;③在旅游产业“集聚力”和世界遗产地管控的驱动下,天门山成为张家界新的生长点;④武陵源和天门山两个生长点的形成,是张家界旅游产业集聚和“路径创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拓展了张家界旅游产业的成长空间。本文有利于为旅游地政府和企业从旅游产业生长点视角理解旅游产业成长路径,更为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0.
蔡龙  赵清  丁登山 《地理研究》2004,23(5):605-613
景观生态学不仅可为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 ,而且通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引起的景观生态效应的研究 ,还可以为进一步完善改进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以南京市幕燕风景名胜区为例 ,从风景区的景观格局、景观生态质量、景观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了风景区规划实施的景观生态效应 ,并据此提出改进完善风景区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