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52-2008年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52-2008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相关方法,对新疆解放以来的产业结构演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其与同期全国产业结构演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952年以来,新疆与全国产业结构演进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新疆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二产居于主导地位;新疆产业...  相似文献   

2.
采用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中的相关方法,对伊犁河谷1956-2008年期间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并针对伊犁河谷产业结构演进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指标计算分析了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就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等层面的动态演进过程,然后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计算了1956-1978年、1979-1992年和1993-2008年三个代表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伊犁河谷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具有以下特点:1.一产比重一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二产业比重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上升快,但内部结构不合理;2.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表现出极强的不均衡性;3.产业结构转换速度逐渐变缓,特别是1993年以后,随着经济活动日趋正常化、规模化、成熟化,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相对较小;4.产业结构一直是靠着传统的农牧业在发展演进,落后的工业和不发达的第三产业严重制约着伊犁河谷产业结构的演进.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产业结构演进评价指标和分析模型,定量研究了1978年以来吉林省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研究表明:1978年以来,吉林省与全国的产业结构趋同严重,相似指数均在0.97以上;吉林省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总差距在缓慢增大;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近30年发展趋势表明吉林省的产业结构正处在向高级化演进的过程中,产业结构转换方向合理。2000年以来吉林省相对于全国的经济增长率有所提高,竞争力有所提升,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带动,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4.
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3个方面分析了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阐述了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与动力,分析了产业结构对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的影响。以安阳市为例,在分析典型年份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地均产值指标分析了2010年三大产业产值效益以及由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探讨了典型年份产业结构调整对承灾体易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安阳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现减小趋势,第二产业比重最高且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则呈增长趋势。在典型年份,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最高时,承灾体易损性增强,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严重,且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相反发展趋势,与第三产业呈现相同发展趋势;洪涝灾害期间日降雨量明显减小,但其造成的损失却有加大趋势。近年来,安阳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降低了承灾体的易损性;第二产业比重平稳增长以及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较快,则增强了承灾体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5.
新疆产业结构效益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偏离一份额分析模型,从不同角度分析1978-2007年新疆产业结构效益.结果显示:新疆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大,除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外,其他产业较小;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大,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极不对称;三次产业均为全国性增长产业,西部大开发以来产业竞争能力有所增强;但区域衰退及夕阳产业的比重过大,产业结构层次低、效益较差,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6.
叶延琼 《热带地理》2006,26(3):259-263
根据梅州市1949年以来的统计资料及相关调查,对梅州市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及现状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由于全市产业结构层次低,演进缓慢,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素质不高、第二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产业素质偏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整体水平较低等原因,使得全市三大产业比例虽渐趋优化,但现状结构仍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结构不协调、第三产业结构不平衡.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梅州市产业发展特点,本文对梅州市的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结构效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通过对重庆经济增长的份额-偏离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主要是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因素推动的,产业结构效应为负。由于轻重工业竞争力弱,工业发展慢于全国。重工业比重大,效益低,从而使工业总体经济效益远低于全国。重庆应大力扶植新的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构筑三大经济发展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8.
以辽宁省14个城市为例,在利用非线性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三轴图分别测度城市经济承载力和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的基础上,从相关性和贡献度两个层次探讨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承载力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首先,1985—2014年辽宁省14个城市经济承载力整体呈现倒"U"型变化,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呈现"J"型结构。其中,1985—2003年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并占据首位,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加强,经济承载力稳步提升;2003—2014年第二产业比重回升,产业结构水平下滑,城市经济承载力增速放缓甚至下降。其次,辽宁14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经济承载力表现出了较强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贡献度分析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城市经济承载力有直接且明显的贡献作用,其中第三产业贡献度最高。  相似文献   

9.
1951~2004 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刚  沈镭 《地理学报》2007,62(4):364-376
采用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和GIS 中的相关方法和技术, 对西藏 1951~2004 年期间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了1951~2004 年西藏产业结构演进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利用指标计算分析了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就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等层面的动态演进过程, 然后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 计算了1975~1984 年、1985~1994 年和1995~2004 年三个代表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数量特征,并结合GIS 方法分析了西藏农林牧渔业产业重心的时空动态演进过程。最后,归纳出西藏产业结构 演进的主要驱动力是需求结构约束、资源禀赋差异、政府引导的巨大作用和潜力较大的高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保证第一产业发展,重点 扶持第二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综合应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Lilien指数、More值以及结构偏离度等指标,以2004-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对甘肃省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速度及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运用shift-share模型将产业结构变化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衡量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1)甘肃省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已稳步实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二、三、一"产业演变格局。(2)2004-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分别为-1.379、1.115和1.901,第一产业发展滞后,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且不同时段发展速度各不相同。(3)甘肃省产业整体以0.087 1的Lilien值和4.364 6的向量夹角升级,转型升级的速度较快但趋缓态势显著。2010年以来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服务经济化"趋势。(4)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效应主要源于产业内技术进步,结构效应较低,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小觑。尤其是第三产业,其总结构效应为9.021 3%,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贡献;第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为负,主要在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匹配。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对生产率的增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依旧巨大。  相似文献   

11.
陕北能源开发区农村转型发展轨迹及效应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琦  刘彦随 《地理科学》2014,34(9):1077-1084
运用产业结构转换系数、农业多样化指数、多部门经济分析模型、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等方法,对1978~2011年榆林市农村转型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① 1978~1991 年,榆林市三次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为 0.123,产业结构缓慢转换;1992~1997年,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产业结构逐步优化;1998~2003年榆林市产业转换速度达最大值0.276;2004年后,以能源经济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换速度有所回落。1991~2011年,榆林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平均为3.94%,GDP增长的29%是由产业结构变动造成;② 1991~2011年榆林市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维持在1.8左右,能源资源开发44.44%的价值外溢。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均说明了榆林市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以能源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③ 1990~2011年,榆林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63.07%下降到36.70%,传统食物消费模式逐渐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加快能源资源区农村转型发展,促进能源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互促发展成为榆林市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以济源市为例,在分析济源市三次产业的基础上,把河南省做为参照系,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1998~2008年济源市的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全面剖析,结果发现济源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而且资源密集型工业在第二产业产值中所占比例较大,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等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济源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对策建议,从而为改善济源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研究——以芜湖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芜湖市作为案例地,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入手,探求两者的互动发展,努力寻求促使有效就业的产业发展方向,为解决迅速工业化地区社会发展问题作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SSM)以及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首先对中国西部地区12省(直辖市、自治区)产业结构进行横向对比,再结合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历年纵向分析,旨在为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云南省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上均处于相对落后地位;2)云南省第二产业结构优势不明显,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优势,但同西部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3)云南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势明显,但竞争力优势不明显,产业结构优势未能很好的转化为竞争力优势;4)云南省应根据自身优势及存在问题,抓住机遇、制定对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Boarnet公式的经济权重进行修正,以经济增长变化对区域增长的贡献率代替绝对量值的变化,作为区域内经济空间增长的联系强度,并将其作为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的空间权重。根据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计算三次产业在2002—2005年和2006—2009年2个时段的要素量值变化,用ArcGIS 9.3分析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构上看,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结构偏强,第二、三产业处于偏弱的态势;竞争力上看,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竞争力呈现整体水平提升,第一、三产业竞争力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今后应继续保持对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快速实现二、三产业结构效率的提升。加大投资和科技投入,保持第二产业竞争实力,逐步实现第一、三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78—2014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城镇化响应强度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河南省产业结构演变城镇化响应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农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强度呈上升趋势,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第二产业发展的城镇化响应强度呈现阶段性波动,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强度呈"U"型曲线变化趋势;河南省城镇化响应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区域城镇化类型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区域城镇化总体水平、城镇体系发育程度、区域人口承载能力、产业集聚能力、城市经济密度、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河南省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城乡过渡地带产业结构演化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城乡过渡地带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发展问题,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以北京市为例,探讨了北京市城乡过渡地带的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了其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特征,揭示出影响城乡过渡地带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以及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北京城乡过渡地带产业发展方向并提出简单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