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本文叙述1948年巨蛇座新星和天鹅座新星的光谱:前一顆已经達到星雲階段,后一颗尚很接近爆發時期.我们做了一些分光光度测量,因而一方面,利用氧的禁線的相對強度,定出这两顆新星的电子温度,另一方面也定出天鹅座新星的色温度.  相似文献   

2.
当前超新星遗迹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银河系内历史性超新星"回光"(light echoes)的观测是研究年轻超新星遗迹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回光"进行观测,可以确认其前身星的物理特性,揭示恒星晚期演化过程和其星周介质的三维空间分布。历史性超新星直接"回光"极其暗弱,对其探测最近几年才因新技术的应用而得以实现。综述了河内超新星遗迹包括仅有的已探测到回光现象的两颗年轻超新星遗迹——第谷(SN1572)和仙后座A(CasA)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结果有利于更好地理解Ⅰ型和Ⅱ型超新星的性质,区别两类超新星的爆发机制,加深对超新星的核合成、重元素合成、星系形成和演化、暗能量等的了解。讨论了利用回光观测可以进一步深入开展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研究各種類型的恆星的空間分佈對於星系結構和天體演化過程的瞭解是很必要的.光譜中有發射線的B型星已經發現了一千個以上.其中只有小部分的光譜曾經被詳細研究過.一般說來,Be星光譜裏的吸收線很寬很淺,發射線也很寬.這表示,Be星自轉得很快,赤道上的自轉線速度大多數超過每秒100公里,甚至有超過每秒500公里的.有一些Be星的譜線不寬,那是因為它們的自轉軸和視線成很小  相似文献   

4.
Ia超新星作为测量遥远星距离(从而测定宇宙膨胀速率)的“标准烛光”,已经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天体,主要介绍当前Ia超新星研究的理论和观测进展,光谱分光及测光证据表明,Ia超新星是由吸积碳氧白短星热核爆炸产生,但有关Ia超新星前身星双星系统及流体动力学模型仍是有争议的,蓝Ia超新星具有相对均匀的峰值光度,它是天文学家已的校准得最好的示距天体,近年来,人们在利用Ia超新星测量时空方面已取得了巨大进展。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PTF10gvf和PTF10gvd两颗IIn型超新星的测光和光谱的观测情况,并对这两颗超新星做了精确测光和光谱拟合。通过对光谱的分析,得到这两颗超新星的抛射物的外层激波速度为~103km/s,其前身星的星风速度为~102km/s,并根据ChugaiDanziger(1994)提出的方法计算了它们的前身星质量损失率。PTF10gvf的质量损失率为~10-2M⊙/yr,PTF10gvd的质量损失率为~10-4M⊙/yr。由于这些物理参数与亮蓝变星星风速度和质量损失率的典型值相符合,推测这两颗IIn型超新星的前身星有可能是亮蓝变星。这个结论为IIn超新星与亮蓝变星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支持,与之前Gal-Yam A V等人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1.發射星雲的主要特點是它在外方的物質運動与散逸。在獵戶座NGC1976的詳細研究中,我們测出了星雲与激發星θ′Ori之間的相對運動(ΔV=-11.5±1公里/秒)。而在許多大的發射星雲中,星雲周圍的廣大地帶都現出有含着弱光的物質。(這在NGC 1976中直徑達3°以上)而這可以看作星雲物質散逸的證  相似文献   

7.
高温簡併性發生在密度極大的恆星中,此時恆星中心溫度極高,一般平均值為10~7度;其密度隨質量而变,由10~5克/立方厘米到10~(14)克/立方厘米,若以原子數計,則約為10~(28)/立方厘米到10~(35)/立方厘米。 這種簡併性和金屬中的電子簡併性的區別在於它的高溫。因為它的溫度高,若具有簡併性就必須有極大的密度,因此,它的平均電子運動速度亦極大,近於光速,所以一般也稱為相對論性的簡併性電子氣。  相似文献   

8.
Ia型超新星起源于碳氧白矮星在质量接近钱德拉塞卡极限时的热核爆炸,并被广泛地用作宇宙学距离的标准烛光.然而, 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系统和爆炸机制还存在很多不明确的地方.近几十年来, Ia型超新星的星周环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星周介质的空间分布性质为探究Ia型超新星的物理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星周尘埃的散射会在Ia型超新星晚期的光变曲线、光谱和偏振等方面产生可观测效应.光谱上正常的Ia型超新星可以分成两类:喷射物速度正常和高速Ia型超新星.对比两者的光变曲线可以发现高速Ia型超新星在光极大后几个月内有明显颜色偏蓝的超出.该蓝色超出可以通过星周介质中的尘埃散射拟合得到.同时, Ia型超新星晚期光谱的拟合可以限制星周尘埃的颗粒大小等性质,晚期的偏振信号可以有效地限制星周尘埃的空间分布.拟合结果表明针对Ia型超新星晚期的多次图像偏振观测是揭示其星周尘埃环境特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一、古代的新星纪录当新星爆发时,它的亮度在几天以內可以增加几千到几万倍,超新星爆发时,亮度在几天以內可以增加几千万到几亿倍,可惜这些現象都很少見。在我們銀河系里,超新星自1604年在蛇夫座出現过以来,至今360年間就再沒有发現过;新星每年平均約有50顆出現,但亮到肉眼能看見的不多,十九世紀里有5个,二十世紀头五十年里有16个。在这种情况下,天文学家为了研究新星和超新星,就需要寻求历史上的新星紀录。  相似文献   

10.
从1998年4月初步确认GRB 980425/SN 1998bw成协,至2013年9月确认GRB130831A/SN 2013fu成协,共有11对伽玛暴与超新星成协事件通过光谱学方法得到确认。对伽玛暴-超新星成协的详细研究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伽玛暴与Ic型超新星的认识,并推进了人们对大质量恒星演化、死亡以及爆发机制的研究:对它们的多波段余辉的性质以及超新星光谱的观测与分析间接地揭示出伽玛暴-超新星中心引擎的性质。这些事件中,GRB 130427A/SN 2013cq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是近距离宇宙中唯一的高能、高亮度的伽玛暴,它的GeV辐射挑战了当前的伽玛暴辐射机制,伴随它的明亮光学闪提供了爆炸本性的有用线索,伴随它的SN 2013cq是伽玛暴成协的超新星中动能最大的超新星之一,对伴随它的中微子探测的零结果也对伽玛暴的瞬时辐射模型给出了有用的限制。总结了GRB 130427A/SN 2013cq的重要观测结果,这对于探索伽玛暴-超新星成协的本质及伽玛暴瞬时辐射和余辉的细节性质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星与超新星 有的恒星原来很暗弱,但有时它突然明亮起来。例如有的亮度增强几千到几百万倍,即在一两天内亮度变化7~16个星等,这叫做新星;有的恒星亮度突然增强数百万倍甚至上十亿倍,光变幅度超过20个星等,这叫做超新星。经过爆发以后,这些恒星又渐渐暗弱下去,犹如在星空中做客似的,  相似文献   

12.
直到最近以前,幾乎都認为觀测到的宇宙電波是來自銀河系的。1950年Brown和Hazard用60米的拋物面無線電望遠鏡發現了M31的λ=1.89米的宇宙電波。以后,天鹅座和室女座的兩個強力的射電源也被證實是河外星雲。1952年Brown和Hazard系統地测量了幾十個分立的射電源的輻射強度,證實了它們都是可以观  相似文献   

13.
Ia型超新星具有可校准的光度,可当作标准烛光,用来测定宇宙学距离,从而探索宇宙的形状.然而,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仍不清楚,这将直接影响当前宇宙学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在Ia型超新星前身星模型及其相关天体方面做了系统性的工作,下面是我们取得的一些主要的研究结果:(1)近年来人们观测发现,约有一半的Ia型超新星的延迟时标小于100 Myr(Ia型超新星的延迟时标是指从恒星形成后到发生超新星爆炸的时间间隔).这些超新星是怎么来的?为解决这一难题,我  相似文献   

14.
超新星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尘埃来源之一。对超新星遗迹尘埃的研究,能增进人们对恒星演化、大质量恒星的核合成和抛射物的物理和化学演化等的了解。SN1987A是1604年以来在地球上观测到的最亮的超新星,因此也是研究超新星和超新星遗迹物理独一无二的对象。综述了SN1987A遗迹的抛射物和内赤道环中尘埃的种类、质量、尺寸等特性,以及这些尘埃特性随时间的演变。如果SN1987A遗迹中的大部分尘埃能够存活在不被激波破坏,而且SN1987A具有典型性,那么可以认为超新星是宇宙尘埃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王博 《天文学报》2011,(1):89-90
Ia型超新星具有可校准的光度,可当作标准烛光,用来测定宇宙学距离,从而探索宇宙的形状.然而,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仍不清楚,这将直接影响当前宇宙学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在Ia型超新星前身星模型及其相关天体方面做了系统性的工作,下面是我们取得的一些主要的研究结果:(1)近年来人们观测发现,约有一半的Ia型超新星的延迟时标小于100 Myr(Ia型超新星的延迟时标是指从恒星形成后到发生超新星爆炸的时间间隔).这些超新星是怎么来的?为解决这一难题,我  相似文献   

16.
<正>X射线是高能天体物理的重要研究波段,研究天体的X射线辐射对认识它们的形成和演化、限制宇宙中的恒星形成历史、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等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作者以X射线双星、特别是含有白矮星为致密吸积星的X射线点源为对象,通过数值计算和观测两种手段,研究这类源形成和演化中的一些重要过程、演化产物、和Ia型超新星可能的前  相似文献   

17.
超新星和中子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我们对超新星的认识是跳跃式地发展的,近来突破性的进展是:Ⅰ型超新星的光变曲线的观测与1M的Ni~(50)的衰变模型符合得较好:Ⅱ型超新星的观测可描述为在超巨星壳层底部有10~(50)尔格能量沉积而产性爆发,形成中子星。本文探讨了超新星和中子星的关系,以及在超新星研究中的某些观点,介绍了超新星的观测特性、前身星的特点以及超新星模型。Ⅱ型超新星释放能量很可能与内部收缩成中子星和产生脉冲星联系在一起,而Ⅰ型超新星爆发将整个恒星毁掉不留下致密天体。某些脉冲星(中子星)可能是失去外层的大质量星爆发而产生的,这些事件并不伴随着明亮的超新星出现。超新星等于中子星形成的观念似乎应当解除.  相似文献   

18.
星系世界的景观 为了解决宇宙中天体的距离测定问题,天文学家首先寻求的自然是恒星级的标距天体,如造父变星、天琴RR型变星、亮星、新星、超新星、行星状星云系统等;或者是恒星集团,如星团和球状星团系统等。对标距天体的基本要求是,除了能用来测定它们的距离外,这类天体应该具有很高的光度,在很远的距离上都能观测到——观测不到一切免谈。  相似文献   

19.
HD 140283是一颗近邻极贫金属亚巨星,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初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恒星之一,同时它也是一颗典型的弱r-过程星,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宇宙早期演化、丰富元素核合成理论.将HD 140283从C到Zn的观测丰度与单个超新星(SN)事件元素理论产量进行拟合,得出HD 140283可能诞生于前身星质量为22.5 M⊙(下标"⊙"代表太阳)的超新星爆发污染的星云.基于同样的方法,研究了另外5颗典型弱r-过程星,分别得出了污染产生这些恒星的气体云的超新星前身星质量,进一步推测了弱r-过程可能发生的天体物理环境.  相似文献   

20.
Ia型超新星因其在宇宙学上起着标准烛光的作用而备受关注,正确的消光改正才能还原其本征亮度和颜色,然后才能在宇宙学中恰当地应用。综述了不同环境中的尘埃对Ia型超新星消光的影响,并讨论Ia型超新星绝对星等的校正和Rv值偏小的原因。Ia型超新星绝对星等的弥散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由前身星状态所导致的固有弥散,二是寄主星系内尘埃的消光。利用与距离无关的参数对绝对星等校正后,可以将弥散降低到0.1 mag以下。Ia型超新星的内禀色指数呈现出随时间演化的一致性,使得其红化比较容易计算。大量的观测和分析表明,Ia型超新星在寄主星系中的Rv值在低红化时,其情形比较接近银河系;而在红化严重时偏小,多在2.0以下,低于银河系的平均值3.1。一种可能的解释是Ia型超新星的星周尘埃对星光的多重散射,另一种可能是Ia型超新星寄主星系的尘埃与典型的银河系内星际尘埃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