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言关于震中迁移现象已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1966年郭增建等同志研究了甘肃和宁夏地区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迁移规律,提出了可以把震中迁移现象作为地震预报的一种方法,並指出未来大震最可能是沿着原来的极震区长轴方向、弱震带延伸方向和发展构造延伸方向迁移。1966年邢台地震后,人们根据震中迁移预报过1967年河间6.3级地震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80年郭增建、秦保燕同志编制了全国震中迁移略图,该图给出了中国大陆主要的地震迁移带。1981年在该图所给出的道孚至民丰迁移带上再次出现了破坏性地震的迁移  相似文献   

2.
系统梳理2020年4月1日四川石渠5.6级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地球物理观测异常以及区域构造情况,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石渠5.6级地震震中区域属于历史弱震区,震前出现前兆震群,也是其前震活动;②地球物理观测:出现8项异常,其中形变5项,电磁3项,且电磁异常对于该地震具有预测意义;③综合方法: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存...  相似文献   

3.
系统梳理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区5.1级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小震高频、中等地震成组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震前主要为电磁和流体异常,短期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100 km范围内;③震后回溯:北京及周边震前存在地震发生率异常,利用其他综合方法主要识别出年尺度异常。此次唐山5.1级地震发生在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余震区,而7.8级地震序列地震活动呈非均匀衰减特征。此次唐山5.1级地震震源机制为走滑型破裂,截至7月31日,序列b值为0.70、h值为1.8,序列参数基本正常。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中短期异常较显著,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占比明显偏低;震前对该区域出现的中期和短期异常有所察觉,但短期异常的预测强度偏低,震后总结时按震前异常预测的地震强度为4—5级,接近实际发生地震的强度。  相似文献   

4.
在山西大同—阳高 1989年 6 .1级地震的震例总结中 (张肇诚 .中国震例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 0 0 0 ) ,共收集了 8项电磁异常 ,经过对资料的进一步整理研究 ,又发现了 10项异常。以这些异常为样本 ,研究了电磁异常的演化特征及物理机制 ,探讨了数据处理与异常识别的方法、场源关系及区域应力场的特征。结果表明 ,地电异常在震前零散分布 ,以近场区域的中短期异常为主 ,并有从外围向震中迁移的现象 ;地磁异常相对集中 ,呈现分组、准同步上升变化现象 ,异常幅度较大 ;电磁波异常以短临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5.
李茂玮 《内陆地震》1998,12(3):193-199
阐述了小震活动增强图像的物理基础,资料分析处理方法和地震活动水平等级划分标准、预报判据及回顾性检验结果。还介绍了1996年新疆阿图什6.7级和喀喇昆仑7.1级2次强震的中期预报过程。震例分析表明;多数目标地震发生前1-2年内出现区域小震活动增强异常图像,若取异常结束后12个月作为预报时段,则异常对频率为0.35,有震报准率为0.70,通过R值检验,中期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对1966―2007年正式出版的《中国震例》中云南定点形变异常震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云南地区6级以上地震前均有形变异常,且随着发震时间的逼近,定点形变异常数量有增加趋势。对2000—2015年云南定点形变观测异常进行分析,发现云南及其邻区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定点形变均有显著异常出现。当显著形变异常数量N≥2,1年内云南及其邻区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可达75%。6~6.5级地震震前形变异常分布的震中距最远为470 km,7级地震达到700 km,且具有震级越大分布范围越广的特征。因此,形变异常台站数量可以作为云南及其邻区有6级以上地震的中短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Ms≥5.0级破坏性地震的短期临震预测问题,作者从1973年起潜心研究此问题,并于1975年5月正式提出:在震前一个月之内,将会出现日平均气压、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降水量五项指标的异常,这是从气象要素上表现出来的短期前兆异常,这是孕震过程中的短期临震气象效应表现。在唐山7.8级大地震发生前的关键时刻,1976年7月中旬和下旬初,作者依据旱震关系和短期气象要素五项指标异常,积极推动并参与了北京市地震队七大异常的震情告急活动。事实表明:在唐山Ms7.8级地震短期临震告急和宁河Ms6.9级地震短期临震预报上,气象要素五指标异常,经受住了短期临震预报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8.
根据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地震目录和历史地震文献资料,对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异常指标进行归纳、总结和实验,对照《中国震例(1966-2012)》中中国东部地区发生的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4级、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等典型地震进行震例回溯检验,明确该项指标的计算规则,设计计算机自动化程序,在短时间内对指定区域进行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异常指标的扫描计算,为开展测震学异常判定及预测指标提取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2020年5月6日、5月9日,新疆地区南天山西段先后发生乌恰5.0级和柯坪5.2级地震,系统总结2次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其中: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调制地震集中、地震窗、5级以上地震成组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2次地震震中附近震前出现形变、电磁和流体观测异常,其中形变异常3项、电磁异常4项、流体异常1项,主要分布在柯坪5.2级地震震中附近。通过对2次地震序列进行跟踪,发现:乌恰5.0级地震余震较少,震后60天内共记录ML 3.0以上余震4次,最大震级为ML 4.5;柯坪5.2级地震后余震较丰富,震后60天内共记录ML 3.0以上余震10次,最大震级为ML 4.7,计算得到序列h值为1.6,b值为0.73。综合分析认为,2020年5月新疆地区2次5级以上地震前存在的地震活动异常较少,但区域地震活动水平较强,主要存在具有中短期指示意义的地球物理观测异常。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初步总结了西北地区近十几年来地震综合预报的探索与进展。结果表明,在中长期趋势预测方面,对多数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已具有测震学监测基础,综合预测结果基本上通过了统计检验;在短临预测方面仅对乌鲁木齐地区和兰州、银川、西安和武都范围以内发生的6 1/2级以上地震具有初步的监测基础。由19个震例获得以测震学资料为主的中长期趋势异常共73项,以地下水位、水氧、地电和地磁资料为主的短临异常共59项。本文概述了有关异常的特征和综合预报思路,讨论了有关问题和动向。  相似文献   

11.
何康  郑海刚  李军辉  王俊 《地震》2016,36(4):144-152
依据《中国震例》(1966—2012年)中中国大陆发生的252次MS≥5.0震例资料, 将其中与电磁异常相关的135个震例中的457项电磁异常进行收集整理, 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国大陆电磁异常库。 在此基础上, 对中国大陆电磁异常的测项种类、 区域差异、 异常分类、 敏感点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异常测项、 异常特征与主震震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 电磁异常在大华北、 南北带中南段、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有较好的映震效果; 地电异常的中短期性质更突出, 电磁扰动则主要为临震异常; 地磁日变畸变等测项具有显著的指标意义, 可为震情判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23年1月30日新疆沙雅县(82.29°E,40.01°N)发生MS6.1地震,震源深度50 km。地震发生前,中国局地震短临预报跟踪电磁学科组和新疆地震局电磁学科组依据中国地震局《地震电磁分析预测技术方法工作手册》、《新疆地区地震分析预测技术方法工作手册》和《地震电磁分析预报方法清单》对新疆地区电磁台站的数据进行异常梳理,发现新疆地区电磁台站存在流动地磁、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地磁逐日比、地磁低点位移等多项异常。震前异常综合预测意见与实发地震基本一致,震前中短期渐进式异常演化特征较突出,2017—2020年新疆地区地震电磁学科预测指标体系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3.
针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观测到的地震活动性与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总结了震前的显著地震活动异常和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演化特点.在地震活动性方面,震前存在大范围5级地震平静被打破,5级地震空区、4级地震空区和3级地震平静被打破等显著异常;在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方面,新增异常数量自2010年开始逐渐...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报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观测研究是其基本研究途径;对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议,解决的办法是通过观测预测实践;地震前兆和短临预报是地震预报的难点,突破它的主要途径也是通过观测与预测科学实践。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已取得了200余次5级以上地震的震例实测资料,既经历了1966—1976年的7级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通过自贡及邻近区一系列中小地震的检验,证明自贡青岩洞水温观测点是一个难得的敏感点。自贡青岩洞水温观测值在长宁震群、自贡威远间地震、自贡隆昌间的3至4级震例中均出现了超过年变基础之上的短临趋势异常或短临突跳异常现象,其异常幅度均超过年平均值0.5倍均方差以上,特征明显,对应率高,有利于对地震震中位置和时间的判断。地震映震敏感区主要沿华蓥山断裂带西南段至川滇交界处东侧分布。井孔具有有效监控自贡东部、南部及华蓥山断裂带中南段地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及川滇交界处东部沿线地区6.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监控能力,配合其他观测手段可以提高短临预测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16.
王亚丽  于晨  岳冲  胡源  姚丽 《中国地震》2021,37(4):797-805
2019年9月16日甘肃张掖发生5.0级地震,地震发生前既有空间范围跨度较大的地磁低点位移异常,也有单台电磁扰动异常;既有震前2年开始出现的山丹台视电阻率的年变形态畸变,也有震前3个月之内出现的高台钻孔应变和高台大庄低频电磁扰动异常。本次地震震级不高却记录到丰富的电磁场的异常信号,表明该地区处于地震电磁异常的敏感区。高台钻孔应变在震前观测到同步的异常变化,揭示孕震区应力状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地震前电磁辐射异常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年河北邢台大地震后我国在地震研究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震前震后诸多物理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寻找前兆异常地震的对应关系。发现很多地震前都存在电磁异常现象,而且多数为临震异常。  相似文献   

18.
阶段递进地震预报思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绍先  曹刻  黄泰春 《地震研究》2000,23(3):269-274
首先提供了1998年10月云南宁蒗5.3级地震前所确认的孕震过程和主要前兆异常,以此为例阐述阶段递进的预报思路;这一项预报思路首先根据历史震例中区域应力场的活动轨迹,跟踪其当前加载区域和活动构造,以被加载区域预释放大于2倍均方差及3.0~4.9级地震时空丛集图象认孕震区的存在;以此孕震区为载体思考近源区各种前兆异常的内在相关性,利用发震概率计算模型和各种短临预报指标对发震概率P进行具体计算,以P≥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六年四月六日零时五十四分,内蒙和林格尔与我区右玉县交界的佛爷沟一带,发生了一次6.3级破坏性地震。在这次地震发生以前,我区有几个土地电测报点提出过一些较好的预报意见。遵照毛主席关于“要认真总结经验”的教导,对这次震例进行了总结,对土地电预报地震有了一些初步认识,现在介绍如下,供大家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中简要介绍了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发震的构造背景。在选取合理的地震参数确立余震窗后,分析了余震窗地震月频次的变化特征对研究华北地区6级以上地震的反应。发现,余震活动出现月频次过程异常对应华北地区6级地震成组活动或震群活动;单点高值频次异常则对应单发6级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